《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终南别业,王维阅读题及答案

终南别业,王维阅读题及答案

终南别业,王维阅读题及答案篇一:课后十首诗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课后古诗词十首》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是: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5、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7、《终南别业》一诗中,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了生活气息,使得诗人的形象更为可亲了。

《终南别业》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心境的诗句:行到水穷8、李白也有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9、《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既表现作者诗兴高远,感情豪壮,又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的两句是:欲上青天览明月。

表现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意欲归隐的语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春草的“绝妙佳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体现诗人观察景物之精细,令人赞叹的两诗句是:天街小雨润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2、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本诗中,感叹时光流逝,相会无期的句子是夜吟应觉月光寒。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之《早 发》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之《早 发》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之《早发》阅读练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1.【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淄博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023.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

《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

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

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

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

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

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à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命题角度(一) 形象类考 点思考 角 度典 题 示 例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外在形象:身份、职业、习惯、相貌、年龄等;内在形象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的思妇:因情人远在天涯,“困坐”“数对”两句表现出思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好似有摆不脱、丢不开之苦。

②爱怨交加的思妇: “俏冤家”三个字传神至极,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埋怨“绿杨”,骨子里却怨恨爱人不知早归,不珍惜爱情。

一个“偏”字,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反映得淋漓尽致。

③孤独寂寞,形容憔悴的思妇:最后“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两句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将躁动不安的苦思托现出来,表现出少妇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201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对家人)对兄弟重情重义:“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②(对生活)乐观、旷达、洒脱:第二句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从标题看出苏辙又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离别而泪沾双襟!③(对国家)爱国情怀、识大体:弟弟“远适”是为了“要使天骄识凤麟”,希望苏辙能够为国争光。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①,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②,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③北望心。

百年④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②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③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

④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之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眼前景来抒发作者无以自遣的心境,抒情极为沉痛。

C.整首诗反映了诗人愁苦悲哀的心境;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照,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D.“老病”二句,短短十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虽献给地方官,却与展示才华抱负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有所不同。

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

C.颈联“惊断莺声”化用《春望》“恨别鸟惊心”,凸显战争的残酷。

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而通俗,平易近人。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答案 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读下面这百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E.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

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15.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DE15.“怀”。

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