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 自己用

合集下载

等待散场_教学设计方案

等待散场_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等待散场》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陪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等待散场》的主题思想。

(2)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等待”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等待散场》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深入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写作指导(1)教师示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题材进行写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等待”的作文。

6. 散学(1)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等待的美好瞬间。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美好,珍惜当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待散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法、情感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深入解读文本。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人际关系和情感价值,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等待散场》是现代作家王小波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梦想和人生选择的故事。

故事以男主角小波的视角展开,描述了他与女主角小艾相识、相爱、经历种种困境并最终面对散场的过程。

2.2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变。

探讨作者对爱情、梦想和人生选择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等待散场》,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做笔记、提问的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

3.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3.3 文本分析: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绘。

运用文本分析法、情感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小组讨论。

4.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文本内涵的理解程度。

通过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等待散场》的课文文本,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王小波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等待散场公开课教案

等待散场公开课教案

最新等待散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等待的意义1.1 引入话题:等待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等待1.3 案例分析:等待在电影散场中的作用1.4 小组活动:分享个人等待的经历第二章:等待的态度2.1 讲解:积极等待的重要性2.2 角色扮演:模拟电影散场时等待的场景2.3 讨论:如何在等待中保持积极态度2.4 小组分享:如何应对等待中的困难第三章:等待的技巧3.1 讲解:等待时的有效策略3.2 互动游戏:模拟等待情境,练习等待技巧3.3 案例分析:等待中的时间管理3.4 小组讨论:如何提高等待效率第四章:等待中的社交4.1 讲解:等待场合中的社交礼仪4.2 角色扮演:模拟电影散场时等待的社交场景4.4 小组活动:练习等待中的交流技巧第五章:等待与心理素质5.1 讲解:等待对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5.2 互动讨论:等待中的心理调适方法5.3 案例分析:应对等待压力的实际经验5.4 小组分享:提高心理素质的策略第六章:等待中的自我提升6.1 引入话题:等待时间如何进行自我提升6.2 讲解:利用等待时间进行自我学习的技巧6.3 互动活动:制定个人等待时间自我提升计划6.4 小组讨论:分享等待时间自我提升的经验第七章:等待中的观察力培养7.1 引入话题:等待中对周围环境的观察7.2 讲解:观察力在等待场合的重要性7.3 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力训练游戏7.4 案例分析:观察力在等待中的应用实例第八章:等待中的耐心培养8.1 引入话题:耐心等待的重要性8.2 讲解:培养耐心的方法和技巧8.3 角色扮演:模拟等待场合,练习耐心8.4 小组分享:等待中保持耐心的经验第九章:等待中的情绪管理9.1 引入话题:等待中情绪管理的必要性9.2 讲解: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9.3 互动活动:情绪管理角色扮演游戏9.4 案例分析:等待中情绪管理的成功案例第十章:总结与反馈10.1 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10.2 小组讨论:本课程对个人等待散场的影响和改变10.3 填写反馈问卷: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10.4 总结发言:强调等待散场公开课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的“引入话题”环节:重点关注如何引起学生对等待主题的兴趣和重视,可通过分享有趣的故事或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第一篇:《等待散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微型小说结构的精巧。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重难点:小说的结构设计和人物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微型小说吗?在备课的时候老师看到了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微型的科幻小说,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只有简单的25个字,那就是: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这时候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你们觉得它是小说吗?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吗?(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可见,它虽然短小,却五脏俱全,的确是一篇小说,只不过是微型小说。

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虽然不像这篇这么短小,但讲述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75页。

板书:等待散场刘心武教学过程:1、默读,找出生字词:诡异棚檐咦(yí)蔼然倏(shū忽然,极快的)的摩挲2、作者简介:请看注释一,作者的特色是对生活的感受敏锐细腻,作品常具有一定的社会思考性,意蕴深厚,风格严谨。

3、由一个同学复述,老师提问:⑴ 谁在等待散场?哪里等待?如何等待?为什么等待?各体现了什么性格特点?小伙子小广场张望门口痴痴守候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妙龄女郎前廊隔着玻璃朝外望温婉可人、善解人意⑵ 文中“我”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旁观者的角色,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

⑶ 故事情节的几个转折: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第一折:“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第二折:“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第三折:“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故事结局:“我”由小伙子及其女友的事,并随着《天鹅糊》的情节“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情节:一波三折——曲折结构:三个误会两个巧合俗话说“妙语奇思写出事件波澜”(唐伯虎“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待散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简介:本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电影爱好者和电影放映员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等待散场期间的经历和情感变化。

2. 人物关系分析:主人公小杨是一位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他在电影院工作,与电影放映员阿陈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3. 电影艺术特点:通过画面、音乐、表演等元素,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把握,电影艺术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对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电影艺术特点。

2. 观看法: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增强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电影《等待散场》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看电影片段:组织学生观看关键情节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和电影艺术特点。

3. 讲解与讨论: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电影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电影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电影艺术特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电影《等待散场》的DVD或在线视频资源。

2. 教学PPT,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电影艺术特点的介绍。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通过阅读《等待散场》,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在等待散场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了解其在等待散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主人公在等待散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等待散场》。

2. 教学PPT。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等待散场》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述故事情节:详细讲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通过具体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耐心、执着等。

4.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主题,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思考,并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七、作业布置1. 阅读原著《等待散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深度,以及表达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题材的小故事。

2. 推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 开展文学沙龙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培养文学素养。

《等待散场》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等待散场》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等待散场》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等待散场》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等待散场》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分析小说风格和文学技巧,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要的情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表述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过程阅读教学1、阅读理解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文本,让同学们通过速读,对文本的重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老师再按照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享与讨论让同学们自由发表以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高效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

在这个部分中,老师应该适时地加入自己的意见和解释,对学生阅读与理解做一定的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辅导学生撰写摘要和总结教育学生如何消化和处理文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体现在文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别忘记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锻炼,尤其是在写作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功力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需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督导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高。

基础知识培训1、语法、单词和词语在文学读物中,词汇和语法是最基本的内容,而这些知识点是要靠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

首先,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对其中的语言细节和文学技巧进行详细分析和介绍。

然后教师将文学读物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造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和动力。

2、文化和历史背景文学读物和历史文化是紧密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详细地介绍和介绍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将更容易掌握文学作品的精髓和核心。

三、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或讨论或给学生听一篇文章评估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

《等待散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等待散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等待散场》的背景介绍。

2. 小说主要情节的梳理。

3.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4.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小说《等待散场》的文本或电子书。

2. 准备相关的人物关系图或时间线图。

3. 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题目。

4.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等待散场》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引导: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3. 情节梳理: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社会现象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7. 写作训练: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8. 分享与反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给予点评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小说或文学作品,扩展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观影活动,对比小说和电影的差异。

3. 邀请作者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文学创作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提供小说《等待散场》的电子版或实体书,方便学生阅读。

2. 提供相关的人物关系图和时间线图,帮助学生理解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散场》(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著名的舞剧《天鹅湖》吗?
讲的是齐格弗里德王子被母亲逼迫挑选一名少女做未婚妻参与节日舞会。

齐格弗里德王子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他被一群天鹅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时天鹅突然间变成了一群少女,那位最美丽的姑娘使王子一见钟情,她向王子吐露了她们神秘而不幸的遭遇。

那美丽的天鹅就是被魔法禁锢的奥杰塔公主。

只有在夜间,在这湖岸,她才能恢复人的形象。

要解除巫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一位年轻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才能使她和侍女们摆脱巫术。

王子深深爱上了奥杰塔,并愿以爱来解除禁锢公主的魔法。

可是他们的谈话被恶毒的魔王洛特巴尔特偷听到了。

魔王想方设法阻挠两人。

公主和王子两人历经误会和斗争,在群鹅的帮助下,终于刺死了魔王洛特巴尔特。

巫术从此消失了。

奥杰塔和侍女们恢复了人形。

奥杰塔公主和齐格弗里德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刚才给大家分享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子和公主冲破魔王的层层阻挠,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俄罗斯人用优美的芭蕾舞表现了人类这优美的旋律。

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也不时在上演着这样的美丽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微型小说《等待散场》,品味这段纯真的爱情,欣赏其优美的旋律。

(板书《等待散场》)
二、新授
1、出示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3、微型小说文体知识介绍:
这个单元我们学的是小说,但小说也分好多种,根据篇幅的长短,我们可以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是小说文体的一种分支,字数一般不超过1500字。

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4、解决生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完成结构图。

问题: 课文中的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明确:本文出现了三个人物,分别为“我”、“小伙子”和“女郎”。

我去剧场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小伙子在“等待散场,等她出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女郎也在等待散场(没有看芭蕾舞剧,而是站在前廊,)
总结情节,用一句话概括:我去剧场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先后碰见了小伙子和女郎在等待散场。

问题:找到文中作者设置的巧合和误会分别有哪些?
明确:巧合一:撞到小伙子巧合二:偶遇女郎
误会一:小伙子等退票误会二:小伙子等打折误会三:女郎是售票员。

这两个巧合和三个误会,给文章情节增加了波澜,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它们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但又是情理之中的。

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而细节是对人物进行典型化,赋予人物以血肉和生命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几处细节入手来赏析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1、小伙子的形象
①请找出描写小伙子的相关语句,分析小伙子的人物形象。

明确:他们只有一张票;小伙子其实很想看,所以他看到一个人过来,就急不可耐地问“我”有没有票,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但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为了女朋友,为了爱情,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爱好,在雨中等待散场,表现了小伙子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我”无偿将票让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可见小伙子还是很想看《天鹅湖》的,但是票的座位或许与女郎的不在一块,更加上小伙子在外面等她,他怕散场后女郎找不到他,可见他是一个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坚贞朴实的人。

②“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13段)这个句子中哪一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结合这个动词来分析小伙子的心理以及他的形象。


明确:其中的“飘”用得最传神。

它形象地描写出小伙子担心错过姑娘的心理。

因为“飘”的特点是:轻、快、难以察觉。

由此可以看出,小伙子是一个很细心、体贴、周全的人。

小结:可见小伙子是一个关心女友而且恪守承诺、执著挚诚的人。

2、妙龄女郎的形象
①姑娘拿到票后,并没有对号入座去观赏演出,而是站在前廊里。

她为什么不专心看演出?
②既然姑娘不能安坐着观赏表演,又很惦记着小伙子,为什么她不“飘”出去呢?
明确:通过“迷惘地看着我”、“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牵挂在外面等她的小伙子的心理。

为了不辜负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她只好一直呆在剧院里,因此,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芭蕾舞剧,根本无心认真观看表演,心中一直等待散场,可见她是一个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的姑娘,也表现了她与小伙子之间爱情的纯真。

(●归纳:妙龄女郎形象:牵挂男友、温婉可人、善解人意)
小结:小伙子和女郎一个身在剧场外,心却在剧场内;一个身在剧场,心却和小伙子在一起。

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互相守候着对方,也守护了圣洁的爱情。

3、“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狂热的芭蕾舞迷,为什么“我”还要把票让给小伙子?“我”在小说中又是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们。

更重要的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行为,想起当年那些“荒唐与甜蜜场景”,在感情上与小伙子形成了一种共鸣。

也许当年“我”也做出了像小伙子一样的“傻事”。

●归纳“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

(板书:我:线索、见证者)
4、环境描写:小说将故事安排在雨天进行,你觉得描写雨境对表现小说有什么作用?
分析:1、推动情节的发展2、不是狂野如暴雨,也不是缠绵如梅雨,而是温润如酥,浪漫、温馨的小雨。

雨境渲染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烘托人物的深情厚谊,凸现人物爱意之深。

(板书:小雨如酥:渲染烘托)
六、质疑探究5:“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永远追求美好的爱情。

所以“永恒的旋律”既是指实在的舞剧——赞美爱情的《天鹅湖》,另一层含义指的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是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旋律
文章中的“我”摩挲着鬓边的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卞之琳那首著名的小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伙子和恋人在彼此情意绵绵的守望着,孰不知,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已然成为了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装饰了人间渴望真情者的梦。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真情永不过时。

这也就是这部作品拥有经久不衰魅力的原因所在。

五、主题归纳
通过叙写小伙子和妙龄女郎彼此等待散场的故事,表达了对纯洁无私的爱情的赞美与追求,赞美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