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PCSK—9抑制剂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PCSK—9抑制剂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PCSK—9抑制剂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roprotein Convrtase Subtilisin/kexin9,PCSK-9)抑制剂,是一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新药,可用于大剂量他汀治疗仍不能达到理想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或者因为肌病等副作用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Alirocumab (Praluent)和Evolocumab(Repatha)两种,本文对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一综述。

标签: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高胆固醇血症概况高LDL在美国人群中较为常见,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的报告显示其比例高达人口总数的31.7%。

10月24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发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持续升高,冠心病死亡率快速增加,专家预测随着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可能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饮食普遍超标,并且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因此导致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从而引起很多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单纯依靠饮食控制、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不足以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

因此,美国最新的胆固醇指南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特定高危人群应适当服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2]。

2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方法目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包括他汀、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汁酸螯合剂、贝特类、烟碱酸、Omega-3脂肪酸等,其中他汀是世界公认的支柱药物。

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成人降低ASCVD风险的血胆固醇治疗指南,大量证据表明他汀可以预防和治疗ASCVD以及除心衰患者心功能NYHAⅡ-Ⅲ级和正在接受透析治疗之外的所有高风险个体。

他汀类药物在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儿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樊志文【摘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脂质代谢障碍疾病,由于FH早期就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因此目前越来越强调患者自儿童期就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文章综述他汀类药物治疗儿童FH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思考.%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Because the early FH can cause atherosclerosis, the morbid and mortality of sev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Thu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treatment with statin since child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long-term progn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necess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FH in children, and also present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oughts.【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5)007【总页数】5页(P553-557)【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他汀类药物;儿童【作者】樊志文【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湖南长沙 410013【正文语种】中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e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辛伐他汀联合金纳多对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辛伐他汀联合金纳多对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辛伐他汀联合金纳多对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金纳多对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用辛伐他汀和金纳多联合治疗,对照组用辛伐他汀治疗。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数据分别相互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数据分别相互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相互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金纳多比单用辛伐他汀能更好地降低血胆固醇。

标签:辛伐他汀;金纳多;血脂高胆固醇血征是高脂血征中常见的一类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脂代谢紊乱综合征,防治高胆固醇血征对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起着重要作用[1]。

本文旨在探讨辛伐他汀联用金纳多对降低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0月来本院门诊及住院的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92例,男60例,女32例,年龄(63.4±9.2)岁。

其中43例伴有高血压,36例伴有冠心病。

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排除甲状腺疾病、阻塞性肝胆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药物、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引起的血脂异常。

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20 mg/次,1次/d,晚餐后服用。

治疗组口服金纳多80 mg/次、2次/d,早、晚餐后服用(金纳多为银杏叶提取物片,由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生产),同时按对照组方法口服辛伐他汀。

总疗程为12周。

1.3 检测方法两组患者于同一时间开始服药,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置于普通管用于测定血脂。

新型降胆固醇药物(PCSK9靶向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新型降胆固醇药物(PCSK9靶向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AS C V D ) . S t a t i n s p r e p a r a t i o n i s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a t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述 ・
中 国 当 代 医 药2 0 1 5 年 9 月 第 2 2 卷 第 2 7 期
新 型 降胆 固醇药物 ( P C S K9 靶 向抑制剂 ) 的 研 究 现 状 和进 展
刘 峰 周巧 霞 王 炳银
上海 交通 大学 医学 院 附属 苏州 九龙 医院 心脏 中心 . 苏州 2 1 5 0 2 1 f 摘 要】 低 密度 脂 蛋 白胆 固 醇在 动脉 粥 样硬 化 性心 血 管疾 病 ( A S C V D) 的发 生 、 发 展 中起 着 重要 作用 , 他 汀类 制剂
是预防和治疗 A S C V D的基石 , 但使用足量他汀降脂不理想而又有较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者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患者 , 因副作用无法耐受足量他汀治疗者等均需要其他新的有效、 安全降脂药。 前蛋 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 9 ( P C S K 9 )
抑制剂能够显著升高肝细胞表面 L D L — C受体, 进而结合更多的 L D L — C而降低血 L D L — C水平。多种标靶 P C S K 9 抑制剂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已陆续问世。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 已证实. P C S K 9抑制剂能明显降低血 L D L — C水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5 ) 0 9 ( c ) 一 0 0 2 2 — 0 5

调节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调节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2 调 节 血脂 药 的 制 剂 研 究
21 调节血脂 药的提取方法 . ①超声提取法 。武新安等在大黄粉末 中蒽醌类成分提 取 方法 比较 中分别 使用超 声提 取法 和热 回流 提取 法 , 以 9 %的乙醇为溶煤 ,考察 了药材粒度及提取时 间对大黄葸 5 醌类成分提取率 的影 响 , 比较 了两种方法 的提取率 。考察 了超声法提取时药材粒度 对提取率 的影响及提取率 随提取 次数不同而变化 的规律。 ②微波萃取法。银杏具有抗氧化 、 清除 自由基的作用 , 从而达到降血糖 、 降血脂 。一定量的银杏 叶粉末 , 加一定量 的相应 浓度 乙醇溶液浸泡 , 在微波炉 中加热提取 相应的时 间 , 最 佳 提 取 工 艺 条 件 : 取 时 间 1 . i, 料 比 2 ., 得 提 7 mn液 9 07 乙醇浓度 6 .%, 03 此时黄酮提取率为 2 8 . %。 6 22 降血脂药 的成型技术 . 22 脂质 体制备技 术 。孙萍 6等 的研究 中用 聚乙二 醇 .1
水平 , 但也有一定 的降低 L L水 平的作用 , D 尤其 是应用较 大剂量 时。以血清 T G水平升高为主者首选贝特类。
参考文献 【 杨诗 洁, 1 ] 苏汝好 , 项岚。降血脂 药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J 医药论坛杂志 ,0 6 2 (0 :0 ] 2 0 ,7 1 )9 . [ 黄敬文 , 剑文 , 2 】 段 秦书芝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理 研究进展f. J中国现代 实用医学杂志 ,0 6 5 8 :0 ] 2 0 ,( )3 .
H —o MG C A还原酶的活性 , 有效地减少体 内胆固醇的合成 ,
使 血浆 和组织细胞内的胆 固醇浓度降低 。 AA C T抑制剂 。该类药 物主要通过抑 制 A A C T的活必 来 达到降低胆 固醇 的作用 。抑制 A A C T有利 于降低 T C水 平, 减少病变 中的 C 从 而阻止动脉硬化的生成 , 表药 物 E, 代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标签: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TC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TG升高)或二者兼有。

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降血脂药一直是医药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1、目前临床应用的降血脂药物1.1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这类化合物主要是指他汀类,该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限速酶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起作用。

该酶受到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若细胞内胆固醇排空可致该酶活性增加,而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加速;相反,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在体内合成减慢。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使体内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来源。

同时,该类药物增加或激活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的水平而减少血液中LDL的含量。

因此,他汀类药物具有选择性好,疗效高的特点,副作用较少,可明显降低由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迄今为止他汀类药物已经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以发酵方法从微生物中获得的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第二代是半合成物,如阿托伐他汀;第三代是全合成的药物,如氟伐他汀;最新上市的他汀类(rosuv-astatin)以及在开发研究中的pitavastatin。

从化学结构分析,他汀类分为前药和活性体两类。

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为活性药物,易溶于水,在体内直接发挥作用。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为内酯,无活性,在体内水解后发挥作用。

1.2贝特类药物该类化合物属于贝特类,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于LDL-c 疗效较差。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以及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少。

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变编码控制脂蛋白代谢的基因,激活过氧化物酶增生因子活化受体(PPARs)转录因子,借助PPAR,贝特类药物降低脂蛋白的产生,导致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增加脂蛋白酶的酶解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血脂异常(dyslipidemia)一般是指血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过正常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血脂异常也常称为高脂血症(hyperl ipidemia),则主要是指TC或/和LDL-C或/和TG增高。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 erosis,AS)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近平来AS和冠心病(CAD)防治中飞速发展的领域之一。

本文拟对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几个主要问题作简单介绍:5个W、1个H,即6个问题的英文字头。

1、为什么要调脂(或降脂)治疗(Why to treat)1.1首先,血浆TC及LDL-C增高与AS及CAD关系最为肯定。

高胆固醇血症,特别LDL-C增高,增加发生CAD的危险,在临床脂质研究与冠心病一级预防(LRC-CPPT,1984)及多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 FIT,1986)中均证实了这一点。

Hebert等1997分析他汀类使LDL–C下降30%,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冠心病下降33%,脑卒中下降2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28%,总死亡率下降22%。

这些试验充分论证了降低TC及LDL-C对降低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性。

最近Goud 等在荟萃分析中强调TC下降10%,CAD死亡率的危险下降15%(P<0.001),而且各种原因的死亡危险亦下降11%(P<0.001),未见非心血管原因的死亡危险有所增加。

从上述临床流行病学、一级及三级冠心病预防及冠脉病变回缩等大量资料,已无可争辩地证实TC及/或LDL-C的升高是冠心病最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各种治疗干预特别是他汀类对降低TC或LDL-C,对降低冠心病患病率、病死率及粥斑样块的回缩具有肯定的效果。

1.2其次,TC及LDL-C处的其他血脂异常也与AS及CAD有关系。

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1978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问世,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越来越多的他汀类药物被大量运用于临床,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全合成的新型羟甲基戊二酶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做一简述。

标签:阿托伐他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自1978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问世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各种各样的他汀类药物层出不穷并大量运用,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降脂药,不仅仅有具有降脂作用,其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阿托伐他汀的研究进展如下。

1 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包括:①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后将转化为甲羟戌酸盐,是人体内胆固醇早期合成的主要步骤,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②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的表达,肝细胞内的LDL受体能够清除LDL-C,约有60%~80%的LDL-C的清除和LDL受体存在关联性,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LDL受体的mRNA表达,增加清除能力;③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具有抑制作用,VLDL-C是LDL-C 的前体,对VLDL-C进行抑制,就阻碍了LDL-C,阿托伐他汀(20mg·kg-1·d-1)可使豚鼠VLDL-C颗粒载脂蛋白B(apoB)分泌减少76%,肝胆固醇脂水平下降66%,表明VLDL-C生成减少,可使LDL-C浓度下降70%;④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增高,HDL有助于促成LDL/VLDL的清除或生物转化,增加胆固醇的转运,可对抗动脉粥样硬化[3-4],治疗剂量阿托伐他汀即具有明显升高HDL作用,对正常志愿者升高2%,对高血脂症患者升高7%;⑤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三酰甘油(TG),一种是抑制TG生成,阿托伐他汀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使VLDL颗粒减少分泌或聚集缓慢,造成TG的浓度降低,另一种是降低胆固醇含量,进而使肝细胞胆固醇水平下降,促进LDL受体表达的增多,从而使TG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68-0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不仅是发达国家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健康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以炎症反应为基础的复杂的血管壁的病理变化,这一病理过程包括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脂质和炎性细胞沉积在血管壁,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高胆固醇血症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1]。

因此降低血清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平衡主要通过肠道吸收,内源性生物合成,以及胆道小肠排泄[2]。

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主要是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和抑制胆固醇从肠道吸收的依折麦布这两大类药物。

本文就这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线降胆固醇药物,是体内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是甲羟戊酸合成的限速酶,甲羟戊酸是体内胆固醇合成的重要分子[3]。

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他汀是目前降低胆固醇作用最强的一类药物,而且他汀具有明显的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自然进程的作用,他汀能够显著降低ldl-c水平,减少血管壁胆固醇沉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关于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作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道较多。

韩国的一项研究将189名ldl-c≥3.36mmol/l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以匹伐他汀2-4mg/d或阿托伐他汀10-20mg/d,12周后,患者的血清ldl-c分别降低34.6±16%和38.1±16.2%,除极少数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以外,大多数患者血清转氨酶在正常范围[4]。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5],28名曾经有过心肌梗塞、心绞痛或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在每天进行半小时骑自行车的有氧锻炼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20周后发现常规体育锻炼配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外周动脉血管壁硬度,有氧运动本身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多种心脏代谢的危险因子,改善动脉血管壁的硬度,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降低循环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即抑制炎症反应来改善动脉血管壁硬度,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降低前炎性细胞因子调节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 nf-κb)的结合活性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水平,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

最近发表的saturn研究采用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方法再次证实了应用他汀治疗,不仅可以大幅度减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且还能够显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6]。

这是一项为期两年的多中心、双盲、平行阳性药物治疗对照临床试验,对1385例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 mg/d,两年后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两种他汀均能减小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瑞舒伐他汀降低斑块总体积的能力优于阿托伐他汀(-6.39 mm3 对-4.42 mm3,p=0.01)在减少斑块体积百分比方面瑞舒伐他汀效果更显著(-1.22%对-0.99%,p=0.17),因此应用他汀强化降脂治疗能显著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将ldl-c降至60mg/dl左右还能提供更强的血管保护作用,由此可见通过他汀降脂治疗来更严格地控制ldl-c水平,能更显著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建议将极高危患者的ldl-c降至70mg/dl以下,如果基线ldl-c水平很高,而且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仍无法将ldl-c降至该水平以下,则至少应使ldl-c降幅>50%。

ldl-c降得越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那么加大他汀类药物的剂量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他汀类药物并非剂量越大,降脂效果越好,通常,起始剂量的他汀就能够获得最大剂量他汀70%的降脂效果,而此后他汀的剂量每增加1倍,仅能够使ldl-c进一步下降6%。

以阿托伐他汀为例,应用80 mg/d和40 mg/d相比,其临床事件仅降低了2%,而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7]。

以辛伐他汀为例,应用剂量较大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8]。

对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的肠道对胆固醇吸收增加,而长期应用他汀的患者可以引起肠道对胆固醇吸收的增加,而作为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吸收的药物依折麦布的应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ldl-c 进一步降低[9]。

肠道胆固醇的吸收由尼曼匹克c1样(niemann-pick c1 like1,npc1 l1)蛋白调节,npc1 l1蛋白介导胆固醇由小肠绒毛刷状缘上皮细胞吸收入细胞内,这一过程即为新型降脂药物——依折麦布的作用靶点,依折麦布与npc1 l1结合后使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抑制npc1 l1与胆固醇的结合,最终抑制胆固醇诱导的npc1 l1的吞胞作用[10]。

动物实验发现:依折麦布可以通过抗炎途径来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其进一步发展。

以阿朴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缺失的小鼠为例[11],对其按照5 mug/kg/d应用依折麦布8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小鼠头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明显缩小。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循环血液中,炎性蛋白的水平的上升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大小无关,而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d gómez-garre等[12]通过手术损伤新西兰兔的股动脉内膜,并给以高脂饮食饲喂,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应用依折麦布0.6mg·kg-1·d-1、辛伐他汀5mg·kg-1·d-1、依折麦布加辛伐他汀进行干预,6周后分别检测循环血液中的血脂水平、并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粥样硬化斑块中nf-κb的水平和化学诱导蛋白-1(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nf-κb是mcp-1的转录调节因子,而mcp-1是调节单核细胞进入动脉内膜的主要因子。

依折麦布可以降低nf-κb的活性,使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下降,从而抑制mcp-1诱导的单核细胞移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小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即从胆固醇的肠道吸收和内源性生物合成加以干预,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shigematsu e[13]等将口服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且血清ldl-c>120mg/d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继续口服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加服依折麦布10mg·d-1,12周后这些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进一步降低15%,ldl-c进一步降低20.5%,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一步下降19.7%。

一项多中心的研究对ldl-c ≥120 mg/dl的患者分别给予普伐他汀10 mg/day加依折麦布10 mg/day或双倍剂量的普伐他汀,12周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血清ldl-c和apoe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16%和14%,明显优于双倍剂量的普伐他汀组的5.9%和4.4%,而且联合用药组的胆固醇吸收的标志物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烷醇分别降低48%、36%、10%,而在双倍剂量普伐他汀组,上述三种胆固醇吸收标志物分别增加了17%、14%、6% [14]。

台湾的一项研究将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和他汀类药物的疗效与双倍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进行比较[15],入选的83名患者均为一直口服他汀类药物,但是血清ldl-c仍未达到理想水平,随机分组后继续给予他汀类药物加依折麦布(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依折麦布,20/10、10/10 、20/10 mg)或原有的他汀剂量加倍(辛伐他汀40 mg、阿托伐他汀20 mg、普伐他汀40 mg),8周后联合用药组不仅降低ldl-c的效果明显优于双倍剂量他汀组(26.6%比9.7%,p = 0.0026),对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也好于双倍剂量他汀组(20.6% 比 6.5%,p = 0.0003)。

联合用药组有58.6%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治疗目标,而双倍剂量的他汀组仅有41.2%的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近20年来,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线降脂药物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清ldl-c的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6]。

最近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把ldl-c降到[7] sniderman a,thanassoulis g,couture p. is lower and lower better and better? a re-evaluation of theevidence from the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collaboration meta-analysis for low-densitylipoprotein lowering. j clin lipidol. 2012 jul;6(4):303-9.[8] florentin m,elisaf ms. simvastatininteractions with other drugs.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2 may;11(3):439-44.[9] hing ling pk,civeira f,dan ag,ezetimibe/simvastatin 10/40 mg versus atorvastatin40 mg in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cholesterolemia: a randomized,double-blind,active-controlled,multicenter study. lipids health dis. 2012 jan 31;11:18[10] jenna l,betters ,liqing yu. npc1l1 and cholesterol transport. febs lett. 2010 july 2;584(13):2740–7.[11] graf k,dietrich t,tachezy m,et al.monitoring therapeutical intervention with ezetimibe using targete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mol imaging.2008;7(2):68-76[12] d gómez-garre,p mu?oz-pacheco,1 ml gonzález-rubio,ezetimibe reduces plaque inflammation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inhibits monocyte migration in addition to itslipid-lowering effect. br j pharmacol. 2009 april;156(8):1218–27.[13] shigematsu e,yamakawa t,taguri m,efficacy of ezetimibe i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ndbaseline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2 sep 24;19(9):846-53.[14] sasaki j,otonari t,sawayama y,double-dose pravastatin versus add-on ezetimibe with low-dose pravastatin - effects on ldl cholesterol,cholesterol absorption,and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2;19(5):485-93.[15] yu cc,lai wt,shih kc,efficacy,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ongoing statin plus ezetimibe versus doubling the ongoing statin dose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taiwanese patients:anopen-labe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mc res notes. 2012 may 23;5(1):251.[16]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with simvastatin in 20,536 high-risk individuals: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lancet. 2002;360:7–22.[17] pearson ta,laurora i,chu h,kafonek s. the lipid treatment assessment project (l-tap): a multicenter survey to evaluate the percentages of dyslipidemic patients receiving lipid-loweringtherapy and achiev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goals. arch intern med. 2000;160:459–67.[18] waters dd,brotons c,chiang cw,et al. lipid treatment assessment project 2: amultinational survey to evaluate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achiev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goals. circulation. 2009;120:28–34. [19] baigent c,landray mj,reith c,et al. the effects of lowering ldl cholesterol withsimvastatin plus ezetimib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udy of heart and renal protect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1;377:2181–92.[20] morrone d,weintraub ws,toth pp,et al. lipid-altering efficacy of ezetimibe plus statinand statin monotherapy and identification of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response: a pooled analysis of over 21,000 subjects from 27 clinical trials. atherosclerosis. 2012 aug;223(2):25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