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段信息及分析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是发展的必要但不是悲观的理由

73.92 74.07 71.46 72.68 74.86 73.28 71.78 72.91 68.59 67.01 66.97 69. 10 70.75 69.35 68 . 55 66.09 72.57 65.75 69.58 68.02 65.67 69.68 69.60 65.86 70.00 70.51 66 . 15
吉 林 2407.73 2745.28 - 12 . 30%
内蒙古 2404.92 2470.63 - 2 .66%
北 京 2189.31 1961.24 1 1 .63%
左: 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 % 年龄结构 0至14岁 ↑ 15至64岁 65岁及以上
右: 各地区人口与增长率: % 上 海 黑龙江
“七普 ”中各地区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
总人口 七普
六普
增幅
全 国 141177.87 133281.09 5.92%
广 东 12601.25 10432.05 20 . 79%
山 东 10152.75 9579.27 5.99%
河 南 9936.65 9402.99 5.68%
江苏
8474.8 7866.09 7.74%
目录
I. 中国的人口数量 、质量与流动 Ⅱ . 十四五时期的人口政策 Ⅱ. 主题投资机会
我们的人口结构分析框架
劳动要素 供给
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质量
劳动力流动
总人口×
年龄结构×
劳动参与率
来源: 招商证券
如前述分析框架 ,劳动力包括数量、质量 、流动三方面的内涵 ,其中劳动力数量又取决于 人口增长率 、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参与率 ,所涉及指标含义如下:
2017
2019
74.5
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及发展趋势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的人口再生产能力,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本地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徙流动等情况息息相关。
分析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了解本地劳动力资源现状,掌握人口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门头沟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一)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门头沟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常住人口29.0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占常住人口的11.0%,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
(二)总抚养比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2010年,门头沟区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与15-64岁口之比例)为12.9%,比2000年人口普查降低7.3个百分点。
受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的拉动,全区总抚养比为26.9%,比2000年降低5.5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口的构成来看,门头沟区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1.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010年,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为11.0%,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
2. 老年抚养比提高。
2010年,门头沟区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例)为14.0%,比200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3. 老少比快速增长。
老少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例,2010年,门头沟区的老少比从2000年的60.4%快速增长到108.2%,上升了47.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超过了未成年人口总数。
表1 门头沟区常住人口年龄分组和年龄构(三)常住人口区域分布特征显著1. 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从新城区向深山区依次递减。
中国的人口现状和走势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一方面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趋势,增速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生育率不断降低,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等等;另一方面也存在令人欣喜的现象和趋势,人口向大城市群集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人口质量不断提升。
一、生育率降低,人口增速徘徊在低位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的1.5左右,再降到2020年的1.3,大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
为了遏制生育率降低,独生子女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
2015年末中央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降至1725万,2018年下降202万至1523万,2019年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下降265万至1200万。
生育率的降低是人口增速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速必然会下降。
根据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0.53%,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
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为14.4亿,均高估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如果总和生育率依旧为1.3,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
人口见顶之后的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
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20年小幅降至约18%,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分省人口普查数据

3.32 3.24 2.87 2.85 2.83 2.72 2.57 2.14 2.05 1.97 1.81 1.62 1.44 1.31 0.92 0.65 0.47 0.42 0.22
43,110 42,210 38,200 37,300 37,200 35,350 33,550 27,980 27,160 25,940 23,860 20,100 17,780 15,380 10,430 8,280 5,960 5,430 2,770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西康 热河 现役军人 难以确定 常住地
1,855 1,129 1,190 620 4,125 2,287 3,034 1,314 1,677 4,888 4,421 2,779 3,323 3,477 1,956
3.54 2.24 3.24 1.18 6 3.86 4.93 2.57 3.29 7.38 7.38 4.74 5.36 5.88 3.61
3,946 2,466 3,521 1,334 6,706 4,145 5,618 3,010 3,771 8,439 8,551 5,397 6,066 6,283 4,225 656 10,722 3,239 3,697 220 3,288 2,237 446 466 516
3.27 3.3 3 2.96 2.88 2.69 2.56 2.44 2.12 2.02 1.87 1.46 1.29 1.07 0.79 0.62 0.44 0.41 0.2
况(千人)【来自维基百科】
年龄构成 受教育程度 65岁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以上 118,832 119,637 187,986 519,656 358,764 54,657 7,039 8,567 17,807 44,760 23,944 2,042 9,430 8,329 13,323 38,468 23,912 4,757 7,859 6,016 12,423 39,923 22,668 3,991 8,808 5,368 9,045 28,057 27,847 4,377 8,568 8,507 12,698 30,418 19,017 2,995 5,920 5,243 9,132 31,903 17,720 1,877 6,424 4,989 10,129 25,963 17,594 1,754 6,057 3,985 6,410 22,619 16,629 4,965 5,204 5,456 9,502 22,676 13,091 2,619 7,559 5,078 7,381 19,964 15,685 3,061 4,253 2,751 5,079 17,842 14,581 1,249 3,506 2,656 3,850 12,631 19,944 2,770 3,386 3,052 5,493 16,842 13,373 1,394 4,509 5,234 6,469 19,829 9,365 844 3,188 3,474 5,743 17,272 9,225 788 3,184 3,940 5,888 14,981 8,741 1,398 2,912 3,085 5,119 13,978 10,995 900 2,705 3,114 5,619 16,115 7,805 762 2,977 1,839 2,530 10,351 13,681 3,039 3,334 2,493 3,811 9,514 9,747 1,239 2,303 2,716 4,632 11,553 6,607 527 2,106 1,923 3,245 7,983 8,313 2,223 1,868 2,522 3,737 9,689 6,280 1,005 2,330 5,053 4,826 8,393 3,116 631 1,350 2,320 2,526 7,874 6,560 516 1,709 6,178 4,162 6,157 1,953 333 1,102 2,262 2,672 4,936 2,206 271 676 674 1,272 3,620 1,972 354 404 577 785 2,121 1,879 392 355 485 587 1,428 1,984 576 153 165 131 386 1,098
中国人口状况统计(1956-2010年完整版)

中国(中国大陆)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主要指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万人)59,43569,458100,818113,368126,583133,972性别构成男性(万人)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女性(万人)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男女性别比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年龄构成0-14岁年龄段比重(%)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5-64岁年龄段比重(%)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4.41 3.56 4.915.576.96 8.87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万人)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少数民族人口(万人)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 5.76 6.68 8.04 8.41 8.49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万人)416 615 1,422 3,611 11,964高中和中专(万人)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初中(万人)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小学(万人)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文盲人口(万人)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文盲率(%)33.58 22.81 15.88 6.72 4.08城乡分布城镇人口(万人)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乡村人口(万人)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 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 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 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 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 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 示意图与实际图。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其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 影响,其中老龄化的影响表现为: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 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
1.依靠劳动力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难以为继
中国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使劳动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城镇 在岗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直线下降(见图3)。预计到本世纪50代, 中国将失去1/5-1/3的适龄劳动力。这一变化趋势将使中国目前经济发 展赖以依靠的劳动力规模优势丧失殆尽。根据国外学者 Bloom 和 Williamson(1997)的研究,1965-1990年,亚洲国家每年约有 1.4%-1.9%的人均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的增长所带来,其中“中国经济 增长奇迹”约有1/3可归功于适龄劳动力的投入。因此,随着适龄劳动 力比例的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必定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冲击。
价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为3976美元),约占世界平 均水平的53.62%。但同目前老龄化水平相近的韩国、新加坡、智利、 巴西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 GDP 水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 GDP 翻两番的目标,中国人均收入仍属于现在中下收入国家水平。但 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地区水平,仍是老年型人口中 的穷国。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

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分析对比“五普”与“六普”人口资料看中国人口变化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面是本人对中国人口变化的简单分析: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 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 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6亿(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从1.07%下降到0.57%,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普查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2,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 10 人,比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 人减少0.34 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结构

0-14 15-49 50以上
40.0 50.0 10.0
26.5 50.5 23.0
20.0 50.0 30.0
33.6 51.3 15.1
27.7 51.7 20.6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人口普查情况
年龄(岁) 2000年 2010年
0-14 15-64 65以上
22.9 70.1 7.0
16.6 74.53 8.87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 费支出(元)
585
1310
1670
1943
4382
恩格尔系数(%)
58.8
58.6
49.1
45.6
4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 费支出(元)
1279
3538
4998
6511
13471
恩格尔系数(%)
54.2
50.1
39.4
37.1
35.7
某地农户按生猪存栏头数分组表
按生猪存栏数分组 (头) 10以下 11-20 21-50 51-100 101以上 合计
合计
300
- 109500 615 29250
100
97.5
总方差分解计算示例表
工龄在10年以下 (甲组)
工龄在10年以上 (乙组)
受教育年 限(年)
8以下 8-12 12-16 合计
工人数 (人)
6 4 8 18
受教育年 限(年)
6以下 6-10 10-14 合计
工人数 (人)
4 10 2 16
(4)
六天移动再平均趋势值
(5)
2045 2046 2049 2044 2052 2055 2052 2064 2061 2070 2073 2076 2080 2097 2114 2117 2126 2129 2107 2087 2073 2067 2060 2050 20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怀疑 这每次普 查均对上 次普查进 行过修 正,特别 是2000 年,2010 年普查。 这种修正 可能不是 客观的, 而是先有 人口总 数,再将 多出来的人为分到 各个年 份,对普 查实际数 据进行人 为调整。 因此将 1982, 1990, 20010, 2010全国 第三至六 次全国人 口普查资 料按年龄 分组人口 数找出 来,放在 一起进行 对比。发 现确实有 问题。
5 结论
至于超过 50岁的 1960年以 前,年龄 大一些, 分析起来 就不容易 了,这里 不做分析 1982三普 数据基本 准确,因 为无人为 因素在里 面,加之 当时流动 人口少, 有差异也 在统计误 差范围内 1990四普 可能有罚 款等因素 瞒报的情 况,但对 1982前年 出生人口 的普查应 认为可 信,瞒报 部分主要 涉及1982 后 2000五普 公布的数 据与实际 普查可能 存在人为 调整,而 且调整规 模应在 2000万5000万 2010年六 普应是在 实际普查 人口加上 五普调整 数上调整 后得出的 。
2010年则
清出不满
10岁
(1991-
1999以
后)瞒报
数据1500
万人
(2)、
不合逻 辑,按道 理2000年 应是清出 瞒报人最 多的一次 。因为当 时政策最 宽松,普 查就上户 口,不罚 款。 1980组, 2000年普 查时1839 万,2010 时1892 万,多出 53万 在2000年 时,1980 组的已满 20岁,在 当时普查 政策下, 满报率基 本竺于 0,十年 过去了, 考虑年非 正常死亡 率应有 0.3%0.7%, 死亡人数 约在57万 至132万 间,但 2010普查 数据不减 反增,相 关100多 万
按正常,
这8个年
龄组每个
非正常死
亡应在60
万-140
万,8个
组合计差
780万--
1420万
(4)、
至于其他
年龄组,
也有些存
在疑问,
比如 1971, 1972组, 1969组, 19591962组, 大家有兴 趣可以用 四次普查 数据自己 对比一下 比如说 1962组, 1990普查 1592万, 1982普查 1562万, 2000竟然 变成了 2092万, 2010是 2007万, 多了400 多万, 也就是 说, 1982, 1990两次 都是错 了,不考 虑非正常 死亡率, 2000年普 查查多了 499万, 应当2000 年就有人 为调整。 相应的, 1962组 2010年普 查少了85 万,非正 常死亡率 4.06%, 这个数字 极有可能 是根据实 际普查情 况加上 2000多报 数生成的
(4)、 (5)、
上述 (2)和 (3)构 成的人口 减员率估 计有千分 之三到千 分之七 意味着每 过十年, 同一年龄 至下人口 下除3%以 上 当然60岁 以上的老 年人由于 生老病死 不好分 析,所以 集中在 1960以后 出生的人 口可能更 好对比 人口瞒报 情况,由 于80年 代,计生 政策强 制,受罚 款、不上 户口影 响,人口 普查时可 能有一定 的人口瞒 报而未统 计上年。 但一般来 说,超过 20岁还瞒 报的很 少,其影 响可忽略
3、分析 的方法如 下:
(1)、
(2)、
(3)、
1982年普 查人,尚 未将人口 与户籍等 持钩,因 些主观上 统计者、 被统计者 都不存在 瞒报故 意,数据 可靠性最 高 2000年普 查时国家 鼓励未上 户口的无 条件上, 因此大量 瞒报均已 纳入普 查,基本 可认为学 齿(或10 岁)以上 故意漏报 很少 考虑意外 死亡率, 在生长过 程中,交 通事故、 溺水、自 杀、意外 跌落、凶 杀等会造 成人口总 数的减 少, 由于没有 权威数 据,且各 年龄段不 同,暂估 为十万分 之五十 考虑非老 年人的疾 病死亡率
大量的瞒
报是1-10
岁,一般
在上学阶
段已经进
入正常的
人口统计
。会导致
下一次普
查时人口
数增加,
所以对比
不考虑10
岁以下年
龄组对比
考虑上述
情况后,
将同一年
份出生人
数放在《
4、
同一年份
人口对比
表》,可
发现以下
不合逻辑
问题
2000年普
查时清出
上次不满
10岁
(1981-
1989以
后)瞒报
数据784
(1)、 万人,
关于人口
的非正常
死亡,在
82-88组
都可以看
(3)、
到,在 2010普查
中,与
2000普查
对比,都
有一定减
少
在1989组
是,2010
普查比
2000普查
增加了
141万,
考虑到
2000年
1989组年
龄为11
岁,可解
释了清理
出的瞒报
那1981年
普查人口
增加44
万,
1973-
1979年增
加247
万,又怎
么解释?
因为后来 每年公布 人口数都 在2000年 上乘一个 增长率, 六普人口 如果比 2009年官 方公布人 口少的 话,会让 世界笑话 的,统计 局和计生 委都交不 了差。 中国到底 有多少人 口,只有 拥有普查 原始数据 才知道, 但肯定比 2010年六 普公布的 13.4亿要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