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导师介绍:陈卫东教授
人大法学就业情况如何?

人大法学就业情况如何?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法学就业,考研难度,人大法学专业方向,人大法学考研参考书,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法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法学考研机构!一、人大法学就业怎么样?人大本身的学术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出国机会也不少,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提起人大都知道他们的法学硕士特别强,社会认可,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近些年,法学硕士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
人大法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
二、人大法学跨考难度大不大,考上的多不多?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又是中国法学类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国学位排名第一的,相对于其他院校人大法学难度较大,人大注重基本功,看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真题都是源自教材,一些教材上找不到的考点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每年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凯程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本科一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人大法学各细分专业介绍及初试科目人大法学各专业方向如下:1.法学理论2.法律史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4.刑法学5.民商法学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物证技术学7.经济法学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9.国际法学10.知识产权法:法学,法学应用11.比较法法12.法律(法学专硕)以上各专业大部分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如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或241德③623理论法学④806应用法学其中物证技术学专业课科目为624物证技术学807普通物理与普通化学法律(法学专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四、人大法学辅导班有哪些?对于人大法学考研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
人大法学院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二期项目启动会”

人大法学院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二期项目启动会”8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与芜湖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芜湖市公安局联合举办的“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二期项目启动会”在安徽省芜湖市成功举行。
出席此次会议的嘉宾有来自公安部监管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安徽省检察院、公安厅,宁夏自治区检察院、公安厅,芜湖市检察院、公安系统,宁夏自治区吴忠市检察院、公安系统以及宁波市检察院、公安系统的领导。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卫东教授、程雷副教授以及赵珊珊博士后、陈岩博士出席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分为两个部分。
8月3日上午,会议进行了简短的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教授主持,简要介绍了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第一期项目的开展情况。
随后,公安部监管局赵春光局长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监察厅副厅级检察员王伦轩发表讲话,对第一期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二期项目开展中所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走访参观了芜湖市看守所,了解了该所一期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8月3日下午,芜湖市检察院播放了第一期项目开展情况的宣传片,芜湖市人民检察院汪仁荣副检察长介绍了试点情况,就第一期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二期项目的完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随后芜湖市人民检察院胡胜友检察长提出了关于完善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芜湖市公安局杨延富副局长也发表了对二期项目的几点看法。
此后, 来自投诉委员会的委员代表以及二期项目试点单位的代表对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公安部、高检院部门领导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点评。
陈卫东教授主持闭幕式并作了会议第1页共1页。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是招收法律硕士的重要院校,不但招生人数在全国位于前列,而且其学术实力与师资力量也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因此,为了方便广大考生了解这几所名校,现做一些比较介绍,提供一个报考择校参数。
一,博士专业及导师一、法理学:北大:巩献田罗玉中周旺生朱苏力法大:1、法哲学徐显明教授郑永流教授葛洪义教授2、人权理论徐显明教授刘金国教授3、法律学说史舒国滢教授4、法社会学郑永流教授5、法学方法论舒国滢教授廖美珍教授葛洪义教授6、法律文化刘金国教授清华: 无人大:孙国华吕世伦朱景文朱力宇二、法制史:北大:贺卫方武树臣张建国李贵连法大:1、中国法律史张晋藩教授朱勇教授郭成伟教授刘广安教授崔教授徐世虹教授怀效锋教授2、中国法文化史张晋藩教授郭成教授刘广安教授郭世佑教授怀效锋教授3、比较法制史朱勇教授曾尔恕教授人大:曾宪义郑定叶秋华赵晓耕清华: 无三、宪法与行政法:北大:罗豪才袁曙宏姜明安应松年法大:1、宪法学王人博教授2、行政法学马怀德教授朱维究教授张树义教授薛刚凌教授刘莘教授刘善春教授潘汉典教授应松年教授3、行政诉讼法学马怀德教授张树义教授薛刚凌教授刘莘教授刘善春教授应松年教授江必新教授人大:许崇德韩大元胡锦光杨建顺清华: 无四、刑法:北大:陈兴良郭自力刘守芬王世洲张玉镶周振想储槐植法大:曲新久王牧薛瑞麟阮齐林张凌何秉松孙谦乐国安罗大华人大:高铭暄王作富赵秉志卢建平韩玉胜黄京平谢望原何家弘清华: 无五、民商法:北大:刘凯湘钱明星尹田清华:章程王亚新张明楷车丕照博迁中马靖驹霍建远王株树朱慈微施天涛何美欢法大:1、民法学(含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罗马法)江平教授方流芳教授王卫国教授赵旭东教授米健教授李永军教授费安玲教授张楚教授许传玺教授巫昌祯教授2、商法学(含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江平教授方流芳教授王卫国教授赵旭东教授米健教授李永军教授费安玲教授张楚教授许传玺教授人大:赵中孚杨大文王利明杨立新龙翼飞叶林清华: 无六、知识产权:北大:郑胜利法大:黄勤南人大:刘春田郭禾清华: 无七、诉讼法:北大:陈瑞华汪建成潘剑峰清华:无法大:1、民事诉讼法学陈桂明教授宋朝武教授杨荣馨教授2、民事执行法学陈桂明教授宋朝武教授杨荣馨教授3、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教授樊崇义教授卞建林教授宋英辉教授刘根菊教授刘金友教授杨宇冠教授沈德咏教授4、证据法学陈光中教授樊崇义教授卞建林教授宋英辉教授刘根菊教刘金友教授杨宇冠教授沈德咏教授人大:江伟程荣斌陈卫东王新清甄贞八、经济法:北大:刘剑文刘瑞复张守文清华:无法大:经济法学(含基础理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金融法、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等方向)徐杰教授李曙光教授符启林教授徐晓松教授杨帆教授人大:刘文华史际春徐孟洲吴宏伟九、国际法北大:白贵梅龚刃韧饶戈平邵景春吴志攀清华:无法大:1、国际法周忠海教授2、国际私法赵相林教授3、国际经济法(含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WTO法)周忠海教授王传丽教授赵威教授莫世健教授许浩明教授张玉卿教授人大:董安生赵秀文郭寿康十、环境资源法北大:金瑞林清华:无法大:1、环境法学王灿发教授孙佑海教授2、国际环境法王灿发教授孙佑海教授人大:周珂法大:还有如下:军事组织法学薛刚凌教授军事立法学周健教授武装冲突法学周忠海教授全球问题与全球政治蔡拓教授中外政治思想张桂琳教授丛日云教授杨阳教授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现代化张桂琳教授丛日云教授杨阳教授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石亚军教授蔡拓教授评述:从博士生导师的分布情况上,可以看出中国政法大学占有绝对的优势。
人大法学院考博诉讼法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考试内容及参考书-育明考博

人大法学院考博诉讼法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及真题参考书一、人大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考博招生介绍1、招生人数:约8人2、考试科目:(1)初试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法学理论;⑤宪法;(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法学理论;⑤宪法;⑥政治理论。
3、复试考试内容:(1)笔试:闭卷考核,总分150分,其中外语50分、专业水平100分(含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等)。
(2)面试: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听力及口语50分、综合素质100分(考察考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等)。
4、最终成绩折算公式:加权成绩=外语能力*20%+专业水平*40%+综合素质*40%二、人大法学院考博复试分数线统计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2012年外语6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总分180分153人2013年外语55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总分205分外语免试者;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总分145分121人2014年材料审核成绩60分以上219人(不含深圳研究院)(PS:育明考博课程咨询扣扣:5470.63862考博交流群:1056.19820有售各院校考博真题)备注2014年人大法学院考博最高成绩:材料审核成绩最高分93分;复试外语最高分92.5分;复试专业最高分92分;复试综合测试最高分92分;最终加权成绩最高分89.2分.2014年人大法学院考博录取考生各环节平均分:材料审核成绩平均分86.58分;复试外语平均分79.27分;复试专业平均分83.87分;复试综合测试平均分85.35分;最终加权成绩平均分83.54分。
三、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导介绍导师姓名陈卫东专业名称诉讼法学职称教授是否兼职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程序2、司法制度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刑事诉讼程序、司法制度在研项目1、两个证据规定的适用情况研究2、侦查权的平衡3、刑事诉讼法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备注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导师姓名王新清专业名称诉讼法学职称教授是否兼职博导是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法2、律师学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司法管理制度与诉讼公正的关系在研项目1、刑事管辖权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备注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导师姓名甄贞专业名称诉讼法学职称教授是否兼职博导是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法2、检察学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与完善律师制度、检察制度相关的问题研究在研项目1、宪政体制下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最高检理论所课题、中欧法学院课题)2、律师制度研究(政协课题)3、刑事诉讼监督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市检课题)备注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导师姓名汤维建专业名称诉讼法学职称教授是否兼职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民事诉讼法2、外国民事诉讼法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中国民事诉讼法、外国民事诉讼法在研项目1、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研究2、加强党的司法能力建设研究3、民事诉讼与诉外调解对接机制研究备注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俄语或日语或德语或法语导师姓名肖建国专业名称诉讼法学职称教授是否兼职博导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2、民事诉讼法学-强制执行法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主要研究的问题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非讼程序法;强制执行立法;家事诉讼特别程序。
中国律师的走向--律师法修改前瞻(王丽 陈兴良 李仁真 李贵方)

中国律师的走向--律师法修改前瞻[上]王丽陈兴良李仁真李贵方主持人陈卫东教授:今天举行第一讲,这第一讲同时代表着我们这个论坛的开坛。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中国律师的走向,主要是结合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律师法的修改进程。
我们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律师制度在我们国家的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法制化建设,律师制度毫无疑问作为法律人员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制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律师作为司法队伍中一个成员,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维护公正、公平的法律秩序的重要支柱。
所以今天就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想请几位专家来谈谈。
我们今天主讲人是王丽律师,王丽律师是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法学博士,长期以来从事律师实务和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个学者型的律师。
同时我们请了三位评论人,一位是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陈兴良教授在我国刑法学界赫赫有名,可以说陈兴良教授是我们人民大学的教授,陈兴良教授从硕士到博士都是在我们人民大学度过的,而且毕业后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都是在人民大学走过来的,98年离开了人民大学到北京大学,所以呢我们把陈兴良教授仍作为我们自己的老师。
第二位是司法部律师司的李仁真司长,李司长呢也是教授,是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的教授,前几年刚刚脱离了教学岗位,由湖北省司法厅的厅长到了司法部律师公正司的副司长。
第三位是李贵方律师,李贵方律师也是法学博士,是吉林大学的法学博士,是我们律师界刑事辩护律师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之一。
现在我们请王丽律师给我们讲话,大家欢迎!主讲人王丽律师:进入主题演讲之前,我也回应一下陈卫东教授,因为今天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德恒论坛正式开坛。
因为陈卫东教授和我们德恒律师是典型的学者加律师,实际上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新的论坛就像我们抚育了一个像baby一样。
我们在人民大学有两个论坛,即德恒民商法论坛与德恒证据法论坛。
今天这个诉讼法论坛是第三个论坛,我们开始与陈卫东教授合作开始创办我们第三个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们吸引了像李仁真司长、陈兴良教授、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律师、优秀的专家、优秀的学生来进行交流和切磋,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卫东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卫东陈卫东男,1960年7月生,山东蓬莱人,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司法改革与律师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CCTV2012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8)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86)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3)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律师制度、司法制度等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受聘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专家咨询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烟台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司法部司法考试命题专家委员,《法制日报》专家顾问团成员。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模范刑事诉讼法典》: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6)《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理念》:第一届应用法学研究有奖征文一等奖《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律师学》: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司法改革十年检讨》:《人民检察》优秀文章二等奖(2002)《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全国第五节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2)第二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北京市优秀青年法学家(1999)著作类:《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二审开庭程序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律师学(第三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法律文书写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法律文书写作》(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法学系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0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解析》(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刑事诉讼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2006年修订版(第二卷)刑事诉讼法部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律师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程序正义之路》(第一、二卷)(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5年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律师执业概论》(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2005年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专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证据法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刑事二审开庭程序研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刑事诉讼法学》(十五规划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律师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腐败控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律师制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版《刑事二审程序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新刑事诉讼法通论》(主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版《自诉案件审判程序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检察监督职能论》,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论文类:《刑事诉讼程序意义上的“犯罪”定义》,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完善职务犯罪侦查体制的两个维度》,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反思与完善》,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1期《刑事诉讼法治视阈中的理论新探索》,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分而治之:一种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期《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修改的宏观思考》,载《法学家》2007年第4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难点》,载《刑事诉讼前沿研究》2007年第6期《严格司法程序维护公平正义》,载《求是》2007年第4期《刑事程序法治进程中的理论新进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遏制刑讯逼供》,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2期《我国刑事庭审中交叉询问规则之重构》,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2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中国法律(香港)》2007年第5期《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的改革与发展动向》,载《人民司法》2007年第17期《关于〈律师法〉修改的几个问题》,载《律师与法制》2007年第1期《欧洲三国反酷刑的经验及其启示》,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刑事二审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能与地位》,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理念》,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22期《关注法律修改完善诉讼程序》,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期《对酷刑“酷”起来-“反酷刑公约及附加议定书”国际研讨会述要》,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我国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障碍透视与建议》,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独立》,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中欧‘反酷刑公约及附加议定书’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人权》2006年第5期《强化证据意识,是避免错案的关键》,载《法学》2005年第5期《探讨刑事诉讼法修改关注司法改革》,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论法治理念下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不仅仅是收回》,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佘祥林案的程序法分析》,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5期《人权理念映照下的刑事司法改革》,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检察官的角色》,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理念》,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关于律师法修改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1期《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从建立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3期《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2年2期《司法改革十年检讨》,《人民检察》2002年3期《以法官独立为核心推动我国法官制度的现代化》,《人民司法》2002年2期《刑事庭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2月《如何保障法官的真正独立》,《诉讼法学研究》2001年12月《公正与效率——刑事审判的两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5期《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完善》,《法学家》2001年第3期《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刑事再审一审终审制之改造》,《法学家》2000年第4期《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研究》,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4期《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第3期《实然与应然——侦检权是否属于司法权的思考》,载于《法学》1999年第6期《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论不起诉制度》,《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法学家》1996年第5期《论立案管辖的立法完善》,《政法论坛》1996年第2期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美国律师协会项目中欧合作反酷刑,欧盟项目国家司法考试题库研究与建设,司法部委托项目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福特基金会项目刑诉法修改,欧盟项目保释制度改革试点,耶鲁大学项目辩护律师权利保障与证据开示制度研究,英国使馆项目刑事诉讼法配套项目,福特基金会项目刑事审前程序中的人权保障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资介绍法学理论朱景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朱力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范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史彤彪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国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理论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吕世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谷春德教授刘新教授法制史曾宪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名誉院长,法律史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程天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叶秋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郑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法制史教研室主任赵晓耕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制史教研室副主任王云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小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希坡教授林榕年教授叶长良教授北京地石律师事务所主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韩大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杨建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莫于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皮纯协教授张正钊教授刑法学黄京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副主任韩玉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图书馆常务馆长谢望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王作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力康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前任副校长张小虎教授民商法学(含知识产权)王利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龙翼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民商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安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杨立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禾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法制信息港主任林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新宝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佚教授赵中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大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婚姻家庭法研究所所长关怀教授刘素萍教授经济法学史际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徐孟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吴宏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刘文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潘静成教授宋金波教授王益英教授王宗贤教授环境资源保护法周珂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法、资源法教研室主任王欣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学(含物证技术)陈卫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王新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汤维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民事诉讼法教研室主任何家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物证技术教研室主任江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程荣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立根教授周惠博教授孔庆云教授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顾问国际法学余劲松教授赵秀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朱文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人道法研究所所长邵沙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寿康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尚锦教授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今年司法考试大纲修订人员名单

今年司法考试大纲修订人员名单:
于安清华大学教授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卫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少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韦忠语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孙力北京海淀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刘凯湘北京大学教授
刘茂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张卫平清华大学教授
张丽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明楷清华大学教授
张晓维北京汉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陈桂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瑞华北京大学教授
周叶中武汉大学教授
姜伟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
赵晓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秦晓程外交学院教授
钱明星北京大学教授
顾功耘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黄进武汉大学教授
温世扬武汉大学教授
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葛洪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原来为西北政法大学的法理学教授)韩玉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潘剑峰北京大学教授
霍存福吉林大学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法学导师介绍:陈卫东教授
一、简介(含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陈卫东,男,1960年7月生,山东蓬莱人,法学博士。
1979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诉讼法学研究生,1986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诉讼法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第二人民检察分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受聘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河北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国家检察官干部学院、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1999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法学家,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自诉案件审判程序》、《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职能论》、《刑事普通程序》、《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讨》、《刑事二审程序论》、《审判监督程序论》等8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著作《刑事诉讼法学》、《中国律师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事、行政、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等50余部。
近年来,陈卫东教授致力于中国的司法改革研究,发表、出版了许多学术论文与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为中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加了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的一系列改革论证会,参加了中国律师法、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起草与修正工作,目前正在参加刑事证据法的立法起草工作。
陈卫东教授与英国大使馆文化委员会、英中协会、美国福特基金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等项目,目前正在承担英中协会《保释制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主持召开过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等大型国际研讨会。
还与美国纽约大学正在合作《刑事审判及审前程序》的课题。
二、教授课程
本科生:
1.程序正义讲座
2.教授讲座
硕士生:
1.刑事诉讼法专题
2.刑事诉讼法
博士生:
1.法学前沿
2.刑事证据法
3.刑事诉讼讲座
4.外国刑事诉讼程序
三、主要研究方向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刑事诉讼法学》(2003年全国司法考试指定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4.《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律师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腐败控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刑事诉讼法学》(全国律考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刑事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律师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版
14.《刑事二审程序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15.《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新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版
(二)部分代表性论文
1、《论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论立案管辖的立法完善》,《政法论坛》1996年第2期
3、《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法学家》1996年第5期
4、《论不起诉制度》,《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5、《论涉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6、《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7、《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8、《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9、《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0、《实然与应然——侦检权是否属于司法权的思考》,载于《法学》1999年第6期
11、《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第3期
12、《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研究》,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4期
13、《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律师》2000年第2期
14、《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5、《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16、《刑事再审一审终审制之改造》,《法学家》2000年第4期
17、《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8、《谁有权力逮捕你》(上、下),《中国律师》2000年第9、10期
19、《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20、《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之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21、《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质疑》,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2、《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法律科学》2001年3期
23、《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制度保障》,《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
24、《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完善》,《法学家》2001年第3期
25、《公诉的价值冲突与衡平论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6、《论检侦一体化改革与刑事审前程序之重构》,《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7、《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8.《公正与效率——刑事审判的两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5期29.《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1日
30.《如何保障法官的真正独立》,《诉讼法学研究》2001年12月
31.《刑事庭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2月
32.《以法官独立为核心推动我国法官制度的现代化》,《人民司法》2002年2期33.《司法改革十年检讨》,《人民检察》2002年3期
34.《联合国准则与警察保障人权》,《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期
35.《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2年2期
36.《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3期
37.《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一)》,《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38.《从建立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
39.《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40.《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