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节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自然紧密相联,文化是在一定自然中形成的文化,自然是在一定文化下形成的自然。自然的多样性孕育了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守护着自然多样性。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扩大新视野、注入新内涵、赋予新任务,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一、文化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

文化是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的总和。很多文艺作品主题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些作品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文化的来源,还是文化的内容与对象。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一方面作为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自然界不仅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且也是人的意识的无机界。自然生成人的意识,或人在意识中复现、认识自然,就是文化。

就横向而言,文化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不同的自然塑造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不同的文化—环境范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形成了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草原文化;威尼斯河流纵横、港口密布、交通便利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平原地区则形成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农耕文化等。文化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犹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造成的生物多样性。

就纵向而言,人类在不同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构建了不同的文化,导向了不同的文化目的;或者说,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余谋昌指出: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靠文化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出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也相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反过来又影响自然环境

文化虽然是人适应自然的产物,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塑造。相反,文化一经形成,就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孕育自己的自然环境。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影响生态的一切因素中,最大的力量是文化。

健康的文化守护自然环境。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珠文化守护着当地自然环境,如藏族

同胞对水、土、山、森林等自然界抱着敬畏的心理,迪庆境内的梅里雪山被居民奉为神山,任何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加之海拔的原因,山上终年积雪、景色秀丽。各民族通过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特殊文化,即与自然对话的特殊方式和模式,维护和改善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不良的文化破坏生态环境。历史上古文明的兴衰除外力原因外,大多是由于其文化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社会或自然条件,或在反自然的文化指导下采取了不正确的适应方法,从而导致了文明的崩溃。复活节岛人类文明的崩溃多半是宗教的缘故,巨大的石头像是岛民膜拜的对象,他们不惜砍伐树木用来运输和竖立起那些石像,宗教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可能成为其灾难性行为的诱因。

相对于少数民族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汉族人对自然无所顾忌、无所敬畏,因而成为自然环境的破坏者。从正反事例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社会成败的关键在于,知道哪些核心价值观应该继续尊崇,哪些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摒弃,并寻找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影响文化建设。一是扩大文化建设的新视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文化建设生态化,文化建设不能漠视生态问题的存在,必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强调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二是注入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生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观、生态发展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新观念。三是丰富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引领生态文明风尚、生态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文化建设既要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生态功能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总之,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推动两大建设协调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发展,努力实现文化生态化。

第二节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既然文化与自然、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规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角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文化价值问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文化转型,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生存危机就是工业文化危机

从表面看,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冲突;从实质看,生态危机的背后是文化价值危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主要是人类自身行为失范造成的,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危机,是人类对

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发生了严重失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美国生态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将人从宗教中解放了出来,将人由奴婢变成了主人,有力推动了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但这个新主人又将自然变成了自己的奴婢。因此,工业文明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以机械世界观来认识和征服自然界,以物质消费最大化为社会进步尺度的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里,经济文化、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消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强有力的工业文化体系所控制。

正是这种工业文化成为全球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哲学家欧文·拉兹洛指出文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决定性力量,许多冲突表面上看来是政治性的,实际上包含着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在它背后就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支撑着的观点,人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才征服并控制自然。

二、建设生态文明呼唤文化转型

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反思工业文化,推动整个文化价值的变革,实现工业文化转向生态文化。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利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文化角度而言,意味着文化发展要从工业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为此,我们必须抛弃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化,大力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等。这些新思想深刻表明,我国文化建设正在转向生态文化新阶段。

三、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与社会文化或人文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其中,社会文化主要探讨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化是要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所谓生态文化,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及其被环境所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蕴含和表现在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