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乞讨人群的现状───从犀利哥事件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市中流浪乞讨者数量逐渐增多,这些人生活困难,面临种种困境。
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长期关注着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我将对流浪乞讨救助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流浪乞讨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的观察和调查,大部分流浪乞讨者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失业、家庭破裂、重病等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只能流落街头乞讨。
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人没有固定住所,生活无着,饮食不规律,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
其次,流浪乞讨者面临的困境。
在城市中,流浪乞讨者经常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很难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由于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很多人长期处于饥饿和寒冷之中,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同时,一些流浪乞讨者也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的孤独和绝望,他们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有的人会产生极端行为。
再次,流浪乞讨者救助情况的现状。
目前,城市中的流浪乞讨者救助工作主要由社会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来承担,但是由于资源有限,救助工作并不够全面和有效。
一些救助机构在提供食宿和医疗救助的同时,也缺乏对流浪乞讨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一些救助措施也存在滞后和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流浪乞讨者的基本需求。
最后,对流浪乞讨者救助工作的建议。
为了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和救助。
首先,应加大对流浪乞讨者的心理健康关注,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生活希望。
其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救助体系,提供更全面的食宿和医疗救助,确保流浪乞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社会融入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流浪乞讨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和救助力度,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幸福生活。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范文二)透过“犀利哥”看中国乞讨群体现状

透过“犀利哥”看中国乞讨群体现状(三号黑体)空一行32(所在课堂序号)刘金亮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33(所在课堂序号)卢平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35(所在课堂序号)彭成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38(所在课堂序号)王恩惠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40(所在课堂序号)俞睿杰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指导教师:(五号黑体)摘要:(五号黑体)乞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社会问题,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整个历史过程中。
而今,乞讨者数量的增加甚至乞讨现象的加剧给国家、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游弋于城市最边缘的乞讨者“犀利哥”的出现,不仅透露出乞讨群体现阶段的生活状况,而且也暴露出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缺陷。
调查现阶段乞讨群体者的乞讨现状,了解了周围乞讨者的生活以及人们对乞讨现象的看法,更感受到了治理乞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五号楷体)关键词:(五号黑体)乞讨者犀利哥社会救助制度乞讨现象(五号楷体,空一格)正文:五号宋体犀利哥,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
犀利哥本名程国荣,是江西省鄱阳县人;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弟以及两个10来岁的孩子。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父亲不久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和两个孩子都由弟弟程国圣抚养着。
最后在社会的关怀下,他终于还是回到亲人的身边。
①其实早在汉朝,就有人写了一本叫《乞丐赋》的书,这说明至少汉朝我国就有乞丐存在了。
乞丐在我国上古文中,最早是以单音词出现的。
据《孟子》《列子》等记载,有“丐”、“乞人”、“乞索儿”等等称呼。
这些称呼在宋以后大多还在使用,一直持续到清末。
“乞丐”一词用来称呼讨饭之人是从宋代开始的。
②早期的乞丐最先使用的乞讨方式,其表现形式多为持钵行乞。
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

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人们对于乞丐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乞丐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可以看到乞丐在街头乞讨,他们通常身穿破烂不堪的衣服,手里拿着一个碗或者摆放着一些杯子,向路人乞讨。
乞丐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乞丐的态度。
关于当代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经济问题是造成乞丐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融入社会生产,从而失去了生计。
这些人中有因为疾病、伤残、年老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也有因为技能不足或者受教育水平低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的,还有因为家庭失业或者家庭困难而无法维持生计的。
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放大,使得乞讨现象更加严重。
社会问题也是造成乞丐现象的原因之一。
社会问题包括家庭破裂、失学辍学、犯罪、精神健康等。
一些乞丐是因家庭变故而流落街头的,他们无处可归,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计。
还有一些乞丐是因为长期受欺凌、虐待或者受到创伤而导致精神健康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文化问题也是造成乞丐现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文化传统习俗,可能导致一些人无法融入社会,从而形成乞讨现象。
有的地方,穷人被视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一些人因为出身或者区别被歧视排斥,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
乞丐现象还受到社会对贫困人群的认知和对乞讨行为的态度的影响。
一些人对贫困人群的认知存在误解,认为他们是自甘堕落、不愿努力工作的。
或者对乞讨行为的态度不友好,甚至会加重乞讨者的生活负担。
而对于乞丐的态度,人们的观点千差万别,甚至存在分歧。
一些人认为,乞丐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社会问题的产物,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一些人则认为,乞丐是自甘堕落、不愿努力工作的人,应该严格打击和管理。
正确认识乞丐问题,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予乞丐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乞丐并非是自甘堕落的人,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受害者。
流浪乞讨儿童问题分析

流浪乞讨儿童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弱势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我国的流浪乞讨儿童群体也日趋庞大,他们的生存、人身、教育、发展等问题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在贫富差距悬殊的今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它不仅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保证他们良好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流浪乞讨儿童救助AbstractChild begging is the world's common vulnerable group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dvance of street childre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Groups of children begging in our count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 their surviva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oblems are not effectively protected.Today disparity in the wealth gap, not just a simple legal issue, or a social issue and concern to us.It is not only ethical issues involved,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 ensure their good survival,development,get a good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Keywords:Children begging Relief摘要 (1)引言 (4)正文 (5)一、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 (5)(一)职业化,多受犯罪团伙胁迫、控制 (5)(二)流浪乞讨儿童呈残障化,自我保护能力弱 (5)(三)流动性强,调查取证难 (6)二、流浪乞讨儿童的形成 (6)(一)经济贫困是根本原因 (6)(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6)(三)教育功能的不完善 (7)(四)违法犯罪团体唆使未成人乞讨 (8)(五)历史习俗的影响及利益观念的驱动 (8)三、当前解决流浪乞讨儿童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9)(一)从多方面管理、政府责任主体不明确 (9)(二)救助体系不完善、救助目标不明确 (9)(三)政府用于救助流浪儿童的经费紧张 (10)(四)救助机构、基层组织、社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 (10)(五)难以妥善安置流浪儿童 (10)四、如何减少流浪乞讨儿童 (10)(一)实行归口管理 (10)(二)加强归属地负责原则 (11)(三)完善救助体系 (11)(四)法律强制实施 (12)(五)社会参与和监督 (12)五、我国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措施的完善方向 (12)(一)协调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二)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乞讨儿童安置问题 (12)(三)完善立法,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3)(四)呼吁社会对这起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13)(五)采取宏观经济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和谐发展 (14)(六)多方筹集资金,使救助经费得以保障 (14)(七)加强相关部门协作,发挥整体协同效能 (14)(八)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做起 (15)(九)呼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5)总结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引言当全世界都在呼吁“保护人权”且对各社会主流群体的人权保护日趋完善,社会各界都享受或开始享受对其各项权利的保护时,却仍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许多同龄人享有的权利甚至最起码的温馨,却有着其他同龄人可能永远体会不到的经历,他们几乎被孤立于保护社会权利的福祉之外,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流浪乞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关于韶关市目前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人均GDP 也已达到一千美元。
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的阶段,在社会学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就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对于偶遇被抢、失窃、务工不着,无亲友投靠而食宿等发生临时困难的,在弄清情况后,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给予救助。
救助内容包括给流浪乞讨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站内突发疾病的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根据韶关市救助管理站的统计结果,救助站平均每天接纳受助人员3—5人。
接纳方式分别为救助站主动到市区搜寻,“110”协助接纳和受助者主动来到救助站。
目前常年分布在韶关市区的流浪者约100—300名,其中外省的约占25%,本省其他市或地区的约占50%,本市的约占25%,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1、智障、残障人员;2、有劳动能力但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3、以乞讨为工作的正常成年人;4未成年人(身体无残疾);、5、老年人;6、有组织的团伙乞讨人员。
有劳动能力但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指在外地因遭遇突发事件,如被抢,失窃,被骗,生活无法保障而又无处投靠的人员。
此类人员可以由当地的收容救助站负责救助,并帮助其返乡或联系工作。
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问题清单

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问题清单(原创版)目录1.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的现状2.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的原因3.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建议正文一、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的现状在我国,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这些人员大多无家可归,没有固定收入和生活来源,生活处境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流浪乞讨人员问题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二、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的原因1.家庭原因: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因为家庭破裂、家庭暴力等原因,被迫离家出走,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
2.经济原因: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弱势群体在失去工作、生活来源后,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从而走上了流浪乞讨的道路。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上,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不少缺失。
4.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问题: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因为长期处于困境,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导致他们很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建议1.家庭关爱和救助:政府应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家庭问题的干预力度,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暴力庇护、生活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重返家庭生活。
2.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政府应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并通过就业援助政策,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4.加强心理援助:政府应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援助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王伟标;李鹏展
【期刊名称】《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
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流浪乞讨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正常、摇摆、反常等三种类型.流浪乞讨人员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治安
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是既要相信政策,澄清错误意识;又要正视问题,制定<办法>配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王伟标;李鹏展
【作者单位】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
浙江,宁波,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
【相关文献】
1.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J], 陈辉
2.低收入农户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J], 陈辉
3.衡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J], 何满玉
4.衡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J], 何满玉
5.加快大数据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J], 汪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击全球各国的街头乞丐,悲惨处境让人心酸,中国乞丐看着最可怜

直击全球各国的街头乞丐,悲惨处境让人心酸,中国乞丐看着
最可怜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很多乞丐虽然在街头乞讨,但他们都会注意自己的着装和面容,保持干净整洁。
日本的乞丐多以老人居多。
随着日本老龄化的严重,很多日本老
人都走向乞讨的道路。
在美国,街头的乞丐大部分都是黑人居多,他们对这个城市没有了希望,只能以乞讨为生。
在韩国,很多乞丐也大部分是年龄大的人,无力工作,整日在街头坐着。
在法国,很多乞丐被称为流浪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家,背着自己仅有的行李,四处游走。
在俄罗斯,经常会看到街边的乞丐专心致志的看一本书,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关爱,而不是金钱。
越南的乞丐通常都会用帽子遮住自己的脸,并向路人伸手要钱。
他们也会不好意思。
在印度很多乞丐大部分都是女性。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很多妇女不得已才会乞讨。
在古巴,很多乞丐打扮的传统带潮,在街头是一道亮丽的风采。
看着世界各国的乞丐,中国的乞丐还抱着孩子,看起来更可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中国乞讨人群的现状───从犀利哥事件摘要:乞讨问题不是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中。
现在,乞讨者数量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犀利哥”的出现,透露出乞讨群体的生活现状,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缺陷。
了解了乞讨群体的生活现状和人们对乞讨现象的看法,如何处理乞讨问题是社会性问题。
关键词:犀利哥乞讨者(现象)
正文:
犀利哥,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因为《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一文迅速走红,被网友称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极品乞丐”等等。
犀利哥原名程国荣,江西省鄱阳县人,家里有母亲和弟弟以及两个10来岁的孩子,他的妻子和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和两个孩子由他弟弟赡养、抚养。
在社会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家人的身边。
在我国,从古代开始,就一直有乞讨群体。
乞讨现象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违背,但是却一直存在于社会当中。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管理的放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在城市几乎不再出现的乞丐再次大量出现。
这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多隐患。
对当前我国的乞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我采用问卷形式(网上),拟了一份问卷,对朋友和网友展开调查(100人),并观察了附近的乞讨状况。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附近是否有乞讨者/如果有的话,数量如何,数量趋势如何”、“你对乞讨者的态度”、“对乞讨者的印象”、“乞讨者大致的基本情况”、“你觉得乞讨现象出现的原因”等问题。
结果如下:
①所有人都表示:附近有乞讨者,并且数量不在少数,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②对乞讨者的态度:约有70%的人对乞讨者持同情的态度,近30%的人则认为不同情乞讨者。
③对乞讨者的印象:约45%的人觉得乞讨者可怜,令人同情;约27%的人
认为他们是为了骗钱;近19%的人则表示,现在的大部分乞讨者都是职业乞丐,并不是生活部下去了才行乞;还有约9%的人认为乞讨者恶心、肮脏、讨厌。
④乞讨者大致的基本状况:12%的乞讨者精神上有残疾,69%的乞讨者身体上有残疾,19%的乞讨者是正常的;28%看不出是男还是女,16%的乞讨者是女性,56%的乞讨者为男性;16%的乞讨者是小孩子,12%的乞讨者是年轻人,72%的乞讨者则为老年人。
⑤乞讨现象出现的原因:约12%的人认为,是国家原因;近34%的人则表示,是社会因素;11%的人认为是个人因素起作用的;还有43%的人则认为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
一.乞讨者以及乞讨现象的现状
从结果④来看,大部分的乞讨者在身体或者精神上有残疾,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只能行乞。
从数量上来看,行乞的男性占绝大多数,可能是因为男性与女性性格上存在很大差异,男性更敢于做乞丐去乞讨这样的事情,女性则有更多的顾虑。
从年龄看,有将近72%的乞讨者是年迈的老人,12%左右的是年轻人,其余的为小孩,由于老人会渐渐失去最基本的劳动能力,有的甚至无法自力更生,有的老人由于不能劳动、甚至卫生情况不好可能会被家人赶出家门,或是由于天灾人祸,孤寡老人的人数的日益增加,他们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无路可退,只好走上街以乞讨为生;对于一些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自己的生活,在乞讨者中,他们的人数较少,但残疾的年轻人也会出现在这个群体中。
由于孤儿的增加,一些以儿童群体的集体的乞讨现象屡见不鲜。
现在的乞讨者的乞讨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欺骗性。
有的乞讨者身体残疾,如断腿、短脚、驼背等在街上行气,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怜悯;有的乞讨者会在街头摆上自己的悲惨背景的大字副或是照片等证明他们的困难,以获取路人的同情心,让路人主动施舍;还有一些乞讨者则在街上拉二胡、吹箫、唱歌,以自己的才艺来吸引路人的注意,博得赞赏与同情;有的乞讨者则是声称自己来找工作,没有找到工作钱却被偷了,或是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创新”的乞讨方式。
二.人们对乞讨者以及乞讨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调查中有70个人对乞讨者持同情的态度,因为他们看见了乞讨者的生活状况很困苦,条件也很艰难,觉得“很可怜”、“值得同情”。
可是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乞讨者不值得同情。
这是因为现在的职业乞讨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受过欺骗,对乞讨者身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这样一来,人们就不愿意相信乞讨者了。
这导致的结果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就会失去同情心。
约45%的人表示乞讨者惹人同情,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们是“职业性的”、“恶心肮脏的”、“骗人的”。
有43%的人表示不会施舍乞讨者,57%的人则表示会给“几毛钱”、“几元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乞讨者在人们心里的形象不是很好。
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假乞讨者,他们不愿意自己去劳作赚钱,却想要不劳而获;而且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职业乞讨者,很多乞讨者白天行乞,晚上却西装革履,出入各种高消费场所。
人们受骗后或者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之后,对乞讨者的不好印象根深蒂固。
有很多乞讨者都是残疾人,衣裳褴褛,皮肤上积着一层厚厚的污垢,好像不知道多少年都没有洗漱过一样,这样让很多人觉得他们“恶心、肮脏、讨厌”。
三. 人们对乞讨现象出现原因的看法
从结果⑤来看,约12%的人认为,是国家因素;近34%的人则表示,是社会因素;11%的人认为是个人因素起作用的;还有43%的人则认为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因素: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及时把滞留异乡的乞讨者收容遣送,造成一些地方的乞讨者越来越多。
民政部门和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不够好,不能合理处理,也会造成乞讨者的泛滥。
而有些城市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们的收容量非常大,工作压力也就更大,这也会增加一些乞讨者。
社会因素:以骗钱为生的假乞讨者、职业乞讨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到真正有困难的乞讨者中来,助长了很多人不劳而获的思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国目前的收容救助方式没有什么成效,收容救助工作开展那么多年以来,屡遣屡返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安置很困难。
这些人遣送回去之后应该由乡镇人民政府安置,但基层对此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所以经常出现屡遣屡返的现象。
总的来
说,社会对这个工作不完善。
个人因素:很多乞讨者无力谋生,没有生活来源,不得不行乞(比如老年人、残疾人、小孩子)。
有一部分身强力壮的人好吃懒做,明明有能力养活自己却不肯劳作。
还有一部分职业乞讨者,把行乞看做一份职业,用来谋取金钱。
四.如何解决
(一).大力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解决行乞问题的根本方法。
经济发展带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再者,农村是大多数乞讨者的流出地,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重点中的重点。
加快农村改革的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贫困人口逐步过上小康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救济体系。
(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为管理乞讨者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使之有法可依。
重视未成年人的乞讨现象,禁止未成年人行乞、禁止成年人携带未成年人进行变相乞讨,重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救助。
(四).加强救助政策的宣传,帮助人们识别职业乞讨者。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
乞讨者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乞讨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
我们应该在摸索中前进,总结以往的经验以及教训,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乞讨群体将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①徐芳等:《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②赵安民:《新乞丐现象的现状与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周微微
小教104
10110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