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犀利哥”事件
剖析现代大众媒体的五宗罪(原创)

剖析和反思现代大众媒体的“五宗罪”前言:大众传媒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大量受众的一类传播媒体。
其包括20世纪上半叶的无线电广播、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到目前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媒体。
在大众传媒的整个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商业化、政治化、功利性、透明度低、虚假报道、媒体素养低下等等。
特别是到了今天,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在人们生活当中充当着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它有时可以引领时代思潮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有可怕的一面,它既是社会的一颗毒瘤随时都可能在毒害着每一个人的思想甚至身体。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种种大众媒体所表现出来行为,是利益的驱动?是媒体素质的体现?还是国家的控制?第一宗罪:功利性和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大众传媒成为了资本利润的生产机器, 完全资本化了。
”阿多诺在他的大众传媒批判理论研究中指出。
在说大众媒体商业化之前,先分析一下大众媒体本应该是怎样的。
“大众”顾名思义就是指面向大众,不是你,不是我,也不是他,是全体大众。
同时大众媒体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它不应该受所有外在力量的威慑或驱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面向大众,对大众负责,才算是还原了大众媒体本来面目。
以至于近几年来,不断地有人提出省级以上卫视不能播广告等建议。
再看看今天我们生活中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样。
大众传媒比如新闻媒体、电视媒体的合作商伙伴非常多,而且还在不断地为之而在宣传着。
这些媒体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而是为个人、团体和所有利益关系者在做服务和宣传,在宣传中获取他们间的共赢。
这些媒体在做信息报道和传播时,对很多信息的细节进行了掩藏甚至剪切,让受众看到的都是有利于它们自己的一面。
而以上所说的对我们的影响并不算很大,而跟严重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独家报道从而在其中获利,采取了捏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为了拿到所谓的“第一手”资料不折手段。
例如:郭德纲事件中的“徒弟打伤记者事件”。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4篇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4篇1在《一件小事》中,“我”从乡下来到京城已经有六年了,别的影响没有,倒是脾气越来越大,愈发瞧不起人了,正是这件小事将“我”从中拖开:一日坐车,车夫撞到了一个女人,与其说撞,不如说那个女人“碰瓷”吧,车夫和“我”都清楚事实,“我”看四周无人,便让车夫快些离开吧,反正她没事,但是车夫没有理会“我”,仔细询问她,并带她向巡警分驻所走去了一会儿,一巡警走来说:“你自己雇车吧,他不能拉你了。
”“我”拿出一把铜元,让巡警交给车夫看起来,事似不大,但让人深省。
文中,她,一个高手(或者说是一个“碰瓷高手”),又或许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也正是她贯穿了文章,使小事得以继续吧。
“我”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势利眼,保住自己永远是“我”的真理吧。
车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老实,质朴,本文中明显的主角,他没有“肇事逃逸”,而是满是耐心,要是放在现在,估计早就上了报纸头条了吧!当今,这类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诚信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商家喂得到更大的利润,他们要坚守诚信,人与人要想有更近的关系,他们要坚守诚信,国家与国家间也同样需如此这样的一件小事,却代表了很大的一个群体,由这样的小事反映出了人类情感的光辉面与阴暗面。
“我”的逃避,车夫的勇敢,一个小故事,将其演绎的十分真切。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就是任务所表达出的情感多震撼我,或许文末的一打包铜元,不光是对车夫体力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对朴实,善良,诚信的认可,欣赏与赞扬。
这里,最后,我觉得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在合适不过了:“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4篇2在鲁迅先生众多文学作品中,有一篇短小却寓意深刻的文章――《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犀利哥”与他的身世之谜

“犀利哥”与他的身世之谜【核心提示】犀利哥的成名,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后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
之后,被网友广为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以探求其真实身份。
有结果称,犀利哥实为宁波街头一名乞丐,由于复杂身世流落街头。
亦有网友对其乞丐身份表示质疑。
凤凰卫视3月14日《文涛拍案》节目播出以下为文字实录:红透网络一夜成名犀利哥打动无数网友窦文涛:这一个多礼拜以来,关于中国的新闻,第一大的,谁敢说不是两会啊,可要说第二大的,照我说啊,那是一位哥,这位哥被认为,现在不是什么都得加个“被”字吗,这位哥被认为是帅呆了,酷毙了,姐妹们都控制不住了,就凭着一张被拍的照片,这哥们先是在内地被走红,旋即在两岸三地被走红,简直现在啊,他是被冲出亚洲,被走向世界,已然是一个世界级的红人了,他被广大群众这么一大关注啊,弄得人家是不知所措,没错他就是“犀利哥”。
看这张照片,就是这张,最经典的,原初的照片,这个啊,还得说是在今年二月份,一个帖子开始了一切,这帖子呢,给两张照片,就是一位流浪汉的两张照片,还配了这么一段文字,那种典型的网络语法,我给您念一下,这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泛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逃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 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lxclot 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
好家伙,这帖子一出,图配文短短一个礼拜,那真是红透整个网络,而且呢,报纸、电视、网络大肆报导,纷纷转发人人转贴,简直是,给他起了各种名字,有什么犀利哥了,乞丐王子了,还有潮人哥,但是,最终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还是这个犀利哥,一夜之间这个犀利哥打动很多网友,何以见得呢,我给你念几条网友们的回复,一位网友说,哀家是来看的,比电视上的狗男人养眼多了,这像是骂我呢,另一位网友说,瞧那眼神,那眉头,帅啊。
“犀利哥”现象的符号化解读

“ 利哥 ” 象 的 符 号化 解 读 犀 现
符 聪
( 建 师 范 大 学传 播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0 0 福 50 7)
“犀利哥”也有春天

八你一卦 p 2tgac c n@mio d e lm
他不是乞丐 , 是流浪者
“ 犀利哥 ” 到底 是何 方神圣 ? 他真 的是乞丐? 抑或 是精神病 患者 ? 就 在 “ 利哥 ”的 “ 犀 发掘 者 ” 先 屠 生现 身之 后不久 , 另一名 知情者 也浮 出
了水面。
算上 邮费之 后价 格 也不 具 有
太大优 势, 团友们的热情却 但 像打 了鸡血 一般, 每人的最少 定量都是5 瓶起。 有人说, 因 是 为人们懒得跑超 市。 我看不见 得, 绝大多数人就算逛 了1 回 0 超市都不见得会 买一次黄桃罐 头。 究其原 因, 还是 人们的从 众心理在作怪 , 这种心理在网 络 时代更是被 放大 、 被夸张 , 在互联 网强大 的传播力影响下 发生变异, 谓之 跟风 。 所以 如果说团购 是电子 商务之后最流行 的购物方式,
p 2 tgac1 你 一 卦 c n@ mio八 de ln
最近, C 编辑部众同学 PD
在一个本地生活论坛上参与了
黄桃罐头的超级大团购。 那位 可怜 的团长本 来 只 是 自己馋黄桃 罐头了, 想找几 个人凑满一箱。 不料, 她上午1 1 点发起 团购贴, 下午3 点跟帖便
以前很可能 就 叫王军 ; 甚至还 有几名很 强大 女士居 然 发帖 称 “ பைடு நூலகம்哥 ” 自己 犀 是 失踪的 丈夫…… 最 终 , 个 更强 大 的版本诞 生了: 一
区江 西南 昌当兵 , 曾经参 加过 19年 抗 98
洪抢 险。 但此 乞丐非彼乞 丐。 照 网帖中的 对 照片 , 这位被 网友称 为抗 洪老兵 的乞丐 并非 “ 利哥 ” 犀 。
转, 终于找 到 了照片 的拍 摄 者屠 先 生 。 他是 宁 波 一 家 充 电器 配件 厂 的 老板 , 余 爱 好 业 是 摄 影。 月3 日 午, 1 0 上 他在 宁波 天一 广场 的 S NYf店 试 用新 镜 头 时 ,“ 利哥 ” O ] 犀 刚好 从 远 处 “ 宇轩 昂” 走来 。 气 地 “ 他身上有一 种非 常特别 的 气质 , 我不
上海街頭演講男

上海街頭演講男说起网红流浪汉,大家还记得“犀利哥”吗?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没有忘记。
2010年犀利哥以一张照片红遍网络,当时他虽然一身乞丐打扮,头顶乱糟糟头发,嘴里叼着一根烟,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掩盖住他犀利的眼神,他独特的气质,酷似郭富城的长相,很快在网上火了,因此大家都叫他“犀利哥”,可以说犀利哥是中国流浪汉网红的鼻祖。
时隔9年,犀利哥已经不再犀利,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而另一个上海的流浪汉沈巍横空出世。
因为其虽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语出惊人,在街头向行人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历史典故,被网友称为“国学哥”“犀利哥第二”。
身世:从小爱捡垃圾,曾是公务员关于身世,国学哥说自己小时候就很喜欢看书,但父母没钱给他买,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始捡垃圾去换买书的钱。
慢慢的国学哥就养成了给垃圾分类的习惯。
靠着苦读,国学哥考了本科,毕业后还当上了公务员。
该信息也得到了徐汇区审计局的证实。
据徐汇区审计局方面表示,“国学哥于1986年进入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
在其病休期间,我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向其发放了工资。
”至于病休原因,国学哥解释因为自己爱收集垃圾,下班后会把单位的垃圾桶都翻一遍,看看有没有能废物利用的。
结果有次被女同事看见,报告给领导。
领导认为垃圾收集癖很奇怪是精神有问题,就让国学哥休长病假,后面领导换过好几任,也没有人问过国学哥的病是否好了。
现状:流浪街头演讲,被网拍爆红国学哥的停职和带垃圾回家的习惯,既惹恼了家人也惹恼了邻居。
随着矛盾的不断累积加深,国学哥就彻底就流浪在外了。
流浪的时候,国学哥在街头跟路人探讨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谓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还经常演讲一下《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等古书的解读。
前不久,有好事者将他这反差的形象拍成短视频并上传网络。
很快,国学哥成为了坐拥大量粉丝的网红。
但国学哥本人还不知自己被人拍红了,许多后来者嗅到了商机,纷纷跑来“活捉”国学哥,来拍他演讲,据说一个视频能卖价五百甚至上千。
大众文化案例分析

从"犀利哥走红"看现代大众审丑观念1.理论出处:邓迪①,刘敏②《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从“芙蓉姐姐”的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2.引言:针对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哥”,“姐”,“门”事件,我想从“犀利哥走红”一事初探大众文化的审丑观念。
3.内容概述:“芙蓉姐姐”充斥网络和现实传媒的每个角落,芙蓉现象的轰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的谈资,还带给我们一场生动的审丑教育真人秀。
4. 个案分析:红遍全球的邋遢照,是一张极其普通的街头流浪汉形象。
然而经过网络不经意的传播,这张被命名为"犀利哥哥"的流浪汉形象照几乎成为现代男人最为经典的酷照了网名以无法想象的热情,把他许多十分呆滞的神情通过PS图片处理成为明星靓照,并与许多世界级别的明星放在一起,丝毫不逊其色.甚至令许许多多的艺术爱好者为之振奋,争相为其造像。
很快,平面媒体跟进,宁波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出来积极寻找“犀利哥”的下落,要为他提供相应的救助……很可惜,这位“人见人爱”的“犀利哥”对大家的好心并不买账,面对镜头,一下子放声大哭……在大量关于犀利哥形象的网络评论中,不容忽视的是,犀利在流浪前和网络成名后的正装形象,大大让网民失望。
人们欣赏和传播的,只是犀利哥哥在流浪时期的颓废萎靡冷酷表情。
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位本身不具备任何男人特别内质的犀利哥哥为什么能很快在全球传播并成为娱乐、美术创作审美对象的潜在原因。
如果说“犀利哥”走红网络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娱乐怪相、恶搞,疑似低俗文化的象征,那么,平面媒体的跟进以及政府部门的介入,则是一种肯定的无奈和炒作。
“大家的关注点是恶俗娱乐,犀利哥成了牺牲品”——这么说是在彻头彻尾地误解和轻视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
仿佛我们再也见不到舟舟挥舞出激昂的乐章,让深谙音乐的人受到的那份感动了。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当大众无法直接社会与人生困境时,唯有通过一些貌似荒诞的行为、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我们的“哥”“姐”时代

个 个 让 人 迷 恋 、 让 人 追 捧 、让 人 朝 思 暮 想 的 非 常 人 物 ,活 生 生 地 存 在 并 影 响 着 我 们 枯 燥 乏 味 的 生 活 ,填 充 着 我 们 空 旷 寂 寥 的 精 神 沙 漠 。
“
一
的会无所 寄托 ,郁郁而 终吗? 有 哥 有 姐 , 自 然 就 会 有 弟 有 妹 ,生 生 乃 自 然 法 则 ,长 江 后 浪 推 前 浪 , 青 出 于 蓝 币 于 蓝 。李 杜 诗篇 万 古传 ,至 今 已觉 不新 鲜 。
山代 有切 一
也 适 用 于 我 们 的 “ ” “ ” 时 哥 姐 代。
部 红 楼 梦 ,道 学 家 看 到 了 淫 ,经 学 家 看
到 了易 ,才 子佳 人 看到 了缠绵 ,革 命 家看 到 了 愤 慨 ,流 言 家 看 到 了 宫 闱 秘 事 。 这 是 专 家 学 者 ”
今 天 看 来 , 这 个 问 题 大 概 早 已 无 异 于 先 有 鸡 还
功 的 笑 , 内 心 却 在 悲 凉 地 哭 ? 春 哥 是 风 流 地 潇 洒 走 四 方 呢 还 是 活 得 比 谁 都 累 ? 凤 姐 然和 沉着 是硬 逼着 自 己拿捏 出来 的7还 是女 f ! 的 就 是 天 生 的 自信 超 凡 呢 ? 犀 利 哥 的 眼 神
特 有 范 儿 、 “ 极 华 丽 第 一 极 品 路 人 帅 哥 ” 的 究
乞 丐 王子 犀利 哥 ,就 当他们 是 红楼 梦或 者 女人
的丰 胸 吧 。
我们 其 中的一个 。囝
( 自《 河 报 》 0 0年 3月 l 选 大 21 5
H1
我 们 看 到 了 什 么 , 想 到 了 什 么 , 无 外 乎 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犀利哥”事件
2010年一开年,一个人称“犀利哥”的乞丐迅速走红网络。
从2月23日“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到3月7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短短12天时间,百度上关于“犀利哥”的新闻稿与帖子已达6640篇之多。
“犀利哥”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给人们眼前一亮,新闻媒体开始介入到“犀利哥”的报道来,因此,“犀利哥”也找到了他的家人。
“犀利哥”作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在偶然情况下成为公众人物,但也有拍客称“犀利哥”成为公众人物是必然的。
当然,成为公众人物的他在媒体的关注下获得了一定的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的个人利益,媒体并没有尊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反而像是为了博收视率而进行的炒作。
“犀利哥”无意中引发的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媒介娱乐狂欢。
美国、日本、英国的媒体都参与了这次“娱乐”报道。
以电视节目为例,安徽卫视的《社会透明度》节目高度关注“犀利哥”,节目这样介绍:“这位被大家称为潮人乞丐的犀利哥,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感,明星味十足,用北京话说那就是‘太有范儿了’,所以人家现在在网络上人气真的是不得了啊……又有人为他写了一首新歌,就是盘点他的‘星’路历程,咱们一块来听……”节目不但没有对“犀利哥”的命运流露出丝毫的同情,反而像推介网络红人一样说:“这位乞丐老兄到底是一个怎样传奇的乞丐呢?让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位最潮乞丐的现实
生活吧!”,接下来播放了网友恶搞“犀利哥”的《潮人乞丐歌》,画面配网友“老馋猫”拍摄的“犀利哥”精神失常、穿着女装流落街头的照片。
最后主持人总结说:“记得犀利哥刚刚在网上走红的时候,很多网民坦言说,‘你看连一个要饭的都这么有型,那我们不是感到压力重重吗?’但是现在,看了这个短片相信这个压力总可以解除了吧。
还是那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这样的结束语,让我们对媒体的冷漠不寒而栗。
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在报道中说:“你看他,长款外套配毛衫,直桶褶皱裤配短靴,混色腰带是画龙点睛,这身打扮走出了最绝的混搭之道。
”节目中虽然对其身世进行了探访,但不了了之。
这个频道还路访了10多位青少年,让他们对“犀利哥”的衣着进行评判。
这样的采访本身就已经偏离了问题的核心,并起到了不好的引导作用。
另外,辽宁卫视《说天下》节目和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也都是用调侃的语调讲述“犀利哥”的穿戴。
面对一个有精神障碍、在网络中饱受伤害的弱者,强势的传统媒体不仅没有温情对待这位需要帮助的弱者,反而传递了一种不负责任的肆意践踏生命的信息。
这样的媒介娱乐,娱乐的不是媒介而是社会弱势群体。
由此可见,媒体的“社会雷达”功能失灵,对不良舆论倾向集体失语。
以“犀利哥”事件为例,整个事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网友追捧、媒体跟进。
网友“ken119110”在蜂鸟摄影论坛发布了一个相机测试帖《70 400G人像抓拍!!!》,其抓拍的对象是一个行走中的乞丐。
2010年2月23日,这张照片被转载到了天涯论坛,网友“街头湿人”的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人肉详细资料》,迅速引起网友追捧,“犀利哥”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
网友将“犀利哥”作为恶搞和娱乐消遣的对象,甚至为其写歌、PS照片。
在这个阶段,网友们尽情消遣着这个不知情的乞丐,对其身世处境以及现状很少关心,网友的目光都盯在了“犀利哥”的“潮人”造型上。
一种冷漠的、高高在上的、恣意嘲讽的娱乐狂欢在网络上蔓延。
如果说网络媒体作为网民的娱乐场和观点的集散地,其内容难免鱼龙混杂,那么传统媒体对此事件不加思考地迅速跟进,甚至和网络媒体一同掀起“犀利哥”追捧狂潮,则是媒体“社会雷达”功能失灵的表现。
媒体应该在维护弱势群体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去报道,当我们得知“犀利哥”回家后,大家无疑是祝福“犀利哥”的,但媒体并没有就此罢休,有人说,“犀利哥”就是一个乞丐,大街上的乞
丐多得是,但也没见到有人去帮助,而“犀利哥”就是因为穿得“潮”获得关注,获得媒体的拥护。
“一炮而红”也许是我们做梦都想的,但“犀利哥”内心也许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媒体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没有尊重“犀利哥”的权益,通过“犀利哥”事件,不由折射出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在媒体面前得不到保障,也反映了当今媒体的缺陷和弊端,作为传媒工作者,我们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道德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促进传媒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