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的几种新闻采访方式

常见的几种新闻采访方式

常见的几种新闻采访方式采访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采访,记者能够获取真实的信息和观点,使新闻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新闻采访方式:1. 个人采访:记者直接与某个个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其观点、经历和见解。

个人采访常见于采访专家、政治人物、名人或当事人,通过个人采访可以深入了解其思维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2. 小组采访:记者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采访。

小组采访适用于同一事件或话题上有不同立场或观点的人,可以比较不同人的意见和看法。

小组采访可以加深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丰富报道内容。

3. 电话采访:记者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进行对话,通过交流获取信息。

电话采访在远程采访的情况下非常实用,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但电话采访可能会受到电话拒绝或信息失真的影响。

4. 网络采访:记者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或在线视频等方式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网络采访具有便捷性和非实时性的特点,适用于对时间要求不高的采访。

但网络采访可能受到信息可信度和真实性的影响,需要记者谨慎判断。

5. 外出采访:记者亲自前往事件或地点现场进行采访。

外出采访可以获取实时、直观的信息和素材,对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外出采访也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调查和采访技巧,以应对现场环境和突发事件。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新闻采访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特点。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采访方式,以获取更真实、全面的信息,为读者呈现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不同的新闻采访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以下将继续探讨这些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以及如何在采访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1. 个人采访:个人采访是最常见的采访方式之一,适用于深入了解某个人的观点和经历。

通过直接与个人面对面交流,记者可以触及到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过程,获取详细的信息。

此外,个人采访还可以让记者更好地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和意图,为读者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几种新闻体裁的区别及_其_写_作

几种新闻体裁的区别及_其_写_作

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由头
中国最年轻29岁市长的父亲是谁?
21日,湖北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 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任市长。据了解,以全票当选市长的 周森锋今年29岁,系湖北省目前年龄最小的市长。22日一早 在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搜索了一下 “周森锋的父亲是谁”,结果一无所获。但同时我也震撼地 发现,在搜索引擎相关搜索一栏里,已经有了“周森锋父 母”、“周森锋背景”、“周森锋后台”等一系列关键词。 看来,不少网友有着跟我一样的好奇心,并且他们比我起得 早、看得深、下手快!
八、新闻特写的写作 (1)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 节),加以“放大”。 (2)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3)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4)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 喜怒惊思忧悲恐惧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 中,使情满而不溢。 (5)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6)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 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 更不能合理想像。
六、消息的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 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 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 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 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 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 息内容.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 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浅谈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浅谈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浅谈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式,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而网络媒体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和优势使其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从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舆论监督机制、以及社会公众对网络媒体的认可程度等方面,浅谈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一、网络媒体的报道角度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网络媒体的报道角度通常更加多元化和深入,相比传统媒体更容易接触到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和观点,更加贴近民生,因此有助于将事件呈现出更加全面、客观的一面。

而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受制于版面、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报道角度相对更加固化,容易出现片面或者错误的报道,因此更容易受到公众的质疑和监督。

在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络媒体的报道速度也相对更快,可以更快地将消息传递给公众,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而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需要经过编辑、审查等层层审核,因此报道的速度相对较慢,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性。

二、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网络媒体不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起到作用,在舆论监督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网络媒体的评论栏目、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监督舆论的渠道。

公众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舆论进行监督和反馈,从而促进新闻事件的公正报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

网络媒体还可以通过对社会事件的跟踪报道和深度调查,揭露问题的本质,推动社会的进步。

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和部分匿名性,为一些敏感问题的曝光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推动社会舆论的良性发展。

三、社会公众对网络媒体的认可程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在的社会公众对网络媒体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对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也越来越认可。

在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形成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言论环境。

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在新闻学中,新闻价值判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新闻报道的选择、定位和呈现方式。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判断,并分析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首先,新闻的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吸引力。

新闻价值判断的核心是确定哪些事件值得报道,以及如何将这些事件呈现给受众。

在新闻学中,有一些通用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如时效性、地域性、重要性、冲突性、人物性等。

这些标准有助于新闻从众多事件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报道对象。

其次,新闻价值判断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不同的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利益和立场来进行新闻价值判断。

这就导致了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个重大事件中,一些媒体可能更关注事件的政治影响,而另一些媒体可能更关注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了新闻机构的特点,也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个人观点。

然而,新闻价值判断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机构需要更快地获取和发布新闻。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价值判断中更加注重时效性,以便及时抢占报道的先机。

此外,新闻报道的地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同地区的读者对不同事件的关注度和需求也存在差异,新闻机构需要根据地域特点来确定新闻的地域性。

除了时效性和地域性,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是新闻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从业者需要根据事件的社会影响、公众关注度和潜在影响来确定新闻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政治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重要性,因为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新闻从业者也需要注意平衡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其他因素,以避免过度渲染某些事件,导致社会恐慌或不必要的关注。

此外,新闻报道的冲突性和人物性也是新闻价值判断的重要考虑因素。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中外媒体叙事模式差异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得到了中外媒体的竞相报道。

媒体在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事实进行不同方式的建构,从而引导读者走向媒体预先选择设定的意义。

本文以中外主流媒体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新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中外新闻报道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包括事实建构的词语选择、句式选择和话题选择,以期对我国的新闻叙事和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叙事模式事实建构框架设定意识形态话语一、引言近年来,传统的叙事学概念不断地被用于非文学文本,这不仅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更为我们解读非文学文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英国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Mona Baker)指出,“叙事就是我们讲述自己或是他人的故事,它植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所相信的这些叙事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起着引导作用”(Baker,2007:1)。

叙事理论中的叙事,包含了各种体裁和语式,不仅仅表征社会现实,同时也建构社会现实。

叙事也是动态的实体,动态性是叙事的重要特征。

(黄海军,2008)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文本,有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结构特征,其叙事不是简单的讲述,也不同于文学叙事,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内容,还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运用语言系统叙述和重构事件的过程中,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

新闻叙事通过叙事内容和方式来影响读者的感知。

叙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的呈现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对客观事件本身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个细节的刻意强调或对某一重要内容的故意淡化。

针对同一客观事件,中外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叙事模式。

而对事件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安排手法会对事件本身有不同的界定,并对读者认知施加完全不同的影响。

本文以中外媒体对广州亚运会的新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中外新闻报道在叙事模式上的异同,对我国的新闻叙事和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新闻话语的事实建构2010年广州亚运会即第十六届亚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重大赛事,其开幕式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竞相报道,然而各个媒体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选择了不同的叙事方法和叙事内容,因而在目标读者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效果。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学院名称: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新闻学学生姓名:刘晶任课教师:杨棪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总分评阅教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论文结构(40分)论文创新性(20分)论证(20分)语言(10分)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

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比较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比较

新 闻 报 道 方 式 :
配合“辽宁一校车侧翻 35名儿童受伤”的消息做 出对比效果。
具体报道上,文字 编排成汽车样式, 占用要闻版半个版 面。
Page 25
网易: 1、插入新闻联播视频:“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 召开 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 2、插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流沙镇,步行回家的学生” 组图六张; 3、插入链接:“微活动:为《校车安全条例》建言献策 ”; 4、正文之后,创建延伸阅读。插入“近年校车事故一览 ”“黑校车,农村别无选择”两个超链接,并给予相关提 示。 京华时报作为传统媒体,更多在编辑排版上做文章。 而网易则采用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充分发挥优势, 扩大新闻信息含量,给受众更直观的感受。
Page 36
Page 37
Page 38
Page 39
Page 40
Page 41
Page 42
版 面 设 计 不 同
报纸版面有许多概念,譬如开张、版序、 中缝、小样、大样等等。 网络空间具有无限性。网络媒体的页面不 像报纸的版面那样固定不变,它是动态的, 虚拟的。网络新闻传播除了内容之外,版 面的美化、经常性的改版就是为了避免 “审美疲劳”。
Page 6
• 同为党报的北京日报, 也将校车事件放在了 13版
Page 7
• 光明日报则将此次事件放在了2版——观点版
Page 8
各都市报、城市日报则都将事件放在了头版头条
Page 9
从标题上看,风格不同
• 党报:理性 • 光明日报——“应尽快建立安全校车制度” • 人民日报——“清楚校车高危‘常态’, 不能再拖了” • 都市报:情绪明显 • 南方都市报大黑体标题为“幼儿园校车逆 行,惨烈被撞20死44伤”

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

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

文汇报39.6℃昨63年来最热本报讯(记者陈韶旭)上海今年的高温纪录被连续打破,昨天14时18分,本市最高气温达到了39.6℃,平了63年来最热记录。

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在38℃以上,不排除继续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

未来本市继续多高温和强对流天气,连续高温态势不改。

昨天一早申城气温急速蹿升,9时41分,市区气温就超过了35℃,市中心气象台再度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10时44分更新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随后气温一路飙升到了极值。

由于高温凝聚了大量的能量,本市部分地区昨天下午还出现了短时强对流天气,徐家汇等地还下了一小会儿小冰雹。

上海自187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是40.2℃,出现在1934年。

另外,今年第0705号台风“天兔”(USAGI)已经形成,目前台风离我国尚远,暂时解暑无望。

新民晚报39.6℃!昨天为上海有气象记录135年以来第三高温日今天气温仍有可能摸高39℃本报讯(记者董纯蕾)39.6℃!申城昨天成为有气象记录135年以来的最高温度季军,与昨天并列季军的是1944年7月6日和2003年7月25日,冠亚军均出在1934年,分别为40.2℃和40.0℃。

今天气温继续“高开高走”。

上午9时18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而人们心中的悬念是今天最高温度会否再创新高。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表示,今日最高温度仍可能摸高39℃,但预计不会改写昨天的纪录。

上午10时33分,徐家汇实测温度达36.0℃,比昨天同期低了0.4℃。

据预计,明天晴热依旧,最高温度预计在37℃-38℃。

后天起,副热带高压略有“收敛”,气温可能回落至35℃-36℃;午后到上半夜的局部地区出现雷阵雨的可能性增加,范围也有所扩大。

今天已是申城今夏第21个高温日。

老天“热情”为何经久不衰?气象专家分析原因有三:■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地方高温日数都在增加;■出梅后照例是持续晴热高温的伏旱期。

今年的“非常热动力”是强势的副热带高压,它西进“步伐”过大,牢牢控制了华东大部;■到目前为止,今夏台风比常年平均数量明显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