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训诂学发展的途径

合集下载

训诂学史述略

训诂学史述略

训诂学史述略
标题:“训诂学史述略”
正文: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训诂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探索。

最早的训诂学家将其重心放在了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校勘上。

他们致力于恢复古代文献原貌,保护和传承古代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训诂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以重现。

然而,在训诂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一些学者对于如何进行准确的文本校勘、注释的标准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这些争议性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和完善。

总结起来,训诂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学科,它以研究古代文献为基础,通过解读和校勘等手段,为我们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持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简介汉语训诂学是研究汉字的形体、音韵和义理等方面的学科。

它通过解读汉字的构造、音韵规律和语义变化,揭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内在规律。

汉语训诂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汉字文化的内涵以及汉字的使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起源和初期发展汉语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学者开始对文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字本源和意义的见解。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说文解字》,它是西汉训诂学家许慎所著的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的字词学著作。

《说文解字》对于后世的训诂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汉字分为六书分类,并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和义理。

这部著作不仅对于后世的字形学、音韵学和释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汉字学习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宋训诂学派的兴起汉语训诂学在唐宋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训诂学家出现并形成了各自的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是韩愈和欧阳询的学派。

韩愈推崇《说文解字》的观点,强调文字义理的研究。

他认为汉字的意义是通过古代先贤的心灵感悟得出的,应该以经典文献为依据来解释汉字的含义。

韩愈的训诂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清代的字义学研究中。

欧阳询则注重汉字的形体和字音。

他认为文字的形状与含义有直接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字体设计来推崇字形学的重要性。

欧阳询的书法和字体设计对于后世的书法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训诂学的发展清代是中国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玄同的《说文新证》。

这部著作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解释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字义解释。

钱玄同通过详细的考证和对比研究,对于一些旧有的字义解释提出了批判和修正,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新的解释。

除了《说文新证》,清代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如郭象的《字义》、张玉曾的《训诂学纲要》等。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革新时期《韩非子・五蠹》中的“自环者谓之么,背么为公”。

从读音来推求词义《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直接给语词下定义《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吕氏春秋・季春纪》:“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

”第一节形成时期以语义为主的研究时期。

■时间为先秦两汉。

■为解经服务,注重语义,尤其是词义的研究。

1、蕴蓄宏富:“其所承受大陆之气象,与两河流之精华,机会已熟,则沛然矣。

”2、社会变迁: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

”3、思想言论自由: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

4、交通频繁5、人才见重:“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6、文字趋简,书籍渐盛:7、讲学风气盛行:一人启其端,而百人扬其华■古今文之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服虔《汉书音训》■《尔雅》《方言》《释名》《说文》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隋唐・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引言汉语训诂学是对汉字和词语的解释和解读的学科,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古代到今天,汉语训诂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汉语训诂学的历史。

古代汉语训诂学汉语训诂学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解读和训诂。

在《尚书》中,就有许多训诂的内容。

到了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系统地研究了古代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提出了一些训诂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辞章集注”,它是对《诗经》进行的注解和训诂,对后世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系统和用法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训诂学家王充撰写了《论衡》,其中包含了对汉字使用的解释和训诂。

他将文字分为正字和俗字,并通过对正字的解读来规范用字的习惯。

此外,王充还提出了“谐音训诂”,即通过音乐的方式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对当时汉字的训诂和解释的巨著。

许慎在书中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字的构成、意义和用法等。

他的工作为后世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明清时期的汉语训诂学在宋明清时期,汉语训诂学再度发展并取得重要突破。

宋代学者郑玄对先秦时期的典籍进行了详细的训诂,尤其是《尚书》和《毛诗》。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扩展了汉字的释义和用法,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训诂方法。

明代的训诂学家杨士奇在《洪范集注》中对《尚书大传》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训诂,这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杨士奇通过对周代史书的研究,深入解读了其中的训诂内容,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汉语训诂学家袁枚提出了“训诂集解”的观点,认为训诂应该以集解的方式进行,即不拘泥于一个人的解读,而是通过多方面的解释和讨论来理解和解读文字。

他集合了历代训诂学家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训诂理论,对后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略谈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

略谈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

略谈训诂学之由来及其发展姜达钧(山东大学,济南250100)摘 要:训诂的方法始于先秦,即春秋战国时代。

训诂学到了汉代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两汉大发展的态势,隋唐时期注释之风更盛。

宋元明时代为汉学休眠酝酿时期,清代训诂学异常繁荣。

关键词:训诂;文学;语言;注释;语义学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3)03-0117-2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学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

而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

因为它是中国小学与大学之间的中枢纽带,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训诂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其作用又是如何显现的呢?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

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的地位昭然于天下了。

一、训诂学之缘起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具体而言,任何学科都是应合于社会的某种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训诂学尤是如此。

追溯古代,学人们最高理想无非是 学而优则仕 ,固而入 小学 后直至入 大学 学习,所学内容无外乎先代的 经、史、子、集 。

从中总结出圣人先辈们的定国安邦的法则和经验,以期为自己将来 进仕 治国 所用。

反过来讲,历朝历代君王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由是说,古之学人学习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 通经而致用 。

但在 致用 前须得 通经 。

如清人俞樾所说: 不达古书之例,无以通经矣 。

所以首先要必须明白古书所讲的真实内容,这样对于古代圣贤之书就需要后人的注释解说。

如此一来,解释古书字词句的学问 训诂学,就应运而生了。

确切说来,训诂的方法肇始于先秦,即春秋战国时代。

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就达四千余年,而语言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且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也并非同步。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

训诂学的中国智慧摘要:一、训诂学的概述1.训诂学的定义2.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1.训诂学的起源与古代文化传承2.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的应用3.训诂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训诂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训诂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四、结论1.总结训诂学的中国智慧2.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正文:训诂学的中国智慧训诂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字、语言及古文化现象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训诂学的概述、中国智慧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训诂学的概述训诂学,又称诂学,是一门通过对文字、语言的形、音、义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揭示古代文化现象、解释古籍的学科。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对文字、语言进行研究,为后来的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二、训诂学的中国智慧1.训诂学的起源与古代文化传承训诂学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小学”,当时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文字、语言,传承古代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的应用训诂学在古籍解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语言进行训诂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

3.训诂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训诂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三、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训诂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语文教学、古代文化教育等,通过对文字、语言的训诂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2.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训诂学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古代文字、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训诂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训诂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研究潜力,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相互结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四)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四)
摇、祖,上也。祖,摇也。祖,转也。郭注: 互相释也。动摇即转矣。(《方言注》, P692)
异训
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郭注: 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释言》, P35)
*奞(欢音,中加两口),始也。*奞,化也。 (郭注:别异训也。)(《方言注》,P663)
铺,脾,止也。(郭注:“义有不同,故异 训之。铺,妨孤反。”)(《方言注》卷十 二,六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比较前期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进展。
其一,新的训诂体式的出现。 其二,训诂范围的扩大。 其三,新的文字、训诂专书的出现。
新的训诂体式的出现
两汉之后,训诂学进一步发展。从体式上说, 有三个重要变化。 一是义疏的兴起 其次是集解的出现 第三是音义的出现
义疏的兴起
一、义疏的兴起。义疏也被称为“二度注释”, 就是对前人的注释再作注释。郑玄笺诗,不 仅注释经文,也对毛传予以申说补正,被认 为是“二度注释”之始。
一般认为义疏的兴起与佛学的传入和传播有 关。佛教僧徒为了传播教义,使佛理和佛经 易于接受和理解,往往在经注的基础上推衍 阐释,替佛经作讲疏,其解释文字比经注更 为详细、繁多。
苏亦荏也。(郭注:荏属也。尔雅曰苏桂, 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周 郑之间谓之公蕡。(郭注:音翡翠。今江东 人呼荏为(艹善)音鱼。)沅湘之南或谓之 (艹害)。(郭注:今长沙人呼野苏为(艹 害),音车辖。沅,水名,在武陵。)其小 者谓之(艹醸)葇。(郭注:薰葇也,亦苏 之种类,因名云。)(《方言注》卷三,一 六)
崽者,子也。(郭注:崽音枲(xǐ),声之 转也。)(《方言注》卷十,五一)
(泔阝)(郭注:酒酣),或也。沅澧之 间凡言或如此者曰(泔阝)如是。(郭注: 此亦憨声之转耳。)(《方言注》卷十,五 四)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传与文化
训诂学的现代化要走汉语词汇语义学之路 ! 之后又有学 者提出训诂学的两重性 ! 认为训 诂 学 应 当 是 以 古 代 文 献 词义的考证为对象与目的的一门 学 科 ! 有 学 者 提 出 ! 当 代训诂学 " 要承担起作为当代中国语言学的基础学科的 职责 #! 认为 " 语义的研究 ! 始终是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核心 与基础 $ 而作为重点的 % 前导的研究课题 ! 是先秦与两汉 语 义 研 究!确 保 了 这 种 重 点 的 %前 导 的 课 题 研 究!则 可 统 率 后 代 %现 代 语 义 研 究!进 而 带 动 各 个 时 期 字 形 % 语 音 % 语法 % 修辞的研究 $ "#$% 目前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训诂学 已跨越了前人的研究 &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实现了训诂学 旧质的转换 & 展现了它广阔的发 展 前 景 $ 又 如 可 从 语 言 传意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注释的行为 $ 因为 & 中 国 古 代 最 早 的 传 意 工 作 是 注 释’ ’’ 一 种 帮 助 沟 通 的 工 作 $ ("#’% 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对语言传意研 究 的 拓 展 & 也 是对典籍注释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 其 次 !可 以 使 训 诂 学 向 外 辐 射&使 之 扩 展 到 其 他 学 科之中去 $ 一是从丰富的训诂资 料 中 & 从 其 历 史 发 展 中 探讨并形成中国解释学 $ 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探求能否在 中国既往的训诂学领地内寻找解 释 的 方 法 和 规 律 & 建 立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解 释 学&因 为 &解 释 问 题 #曾 对 中 国 文 化 % 哲学 % 宗教 % 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这或许是中国训诂学突破其固有 范 围 & 上 升 为 一 般 方 法 论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 是孕育中 国 解 释 学 的 契 机 $ 二 是 从训诂材料中探讨语言哲学的有 关 问 题 $ 实 际 上 & 中 国 训 诂 学 蕴 含 着 大 量 的 关 于 意 义 的 理 论 "#)%& 这 些 都 是 探 讨语言哲学的最好素材 $ 如训诂 材 料 就 涉 及 意 义 理 论 & 可从以往的训诂材料中分析语言理解中的时间障碍 % 空 间障碍 % 语境障碍等问题 & 以及语义 理 解 的 整 体 性 原 则 $ 语言哲学认为局部的意义决定于 它 在 整 体 中 的 地 位 & 而 整体的意义则决定于它使局部环境变化的方式 $ 而中国 的训诂学家已经注意到了意义的整体性与训诂方法的 片面性的矛盾 $ 戴震强调形 % 音 % 义 三 者 互 为 表 里 & 段 玉 裁主张形音义几者相互求证的方法就是注意到局部意 义与整体意义的关系 $ 又如 & 古 代 的 训 诂 对 文 本 的 理 解 较为宽泛 & 体现出对符号意义的 & 整 体 与 部 分 # 相 互 决 定 规律的深刻理解 $ 不仅如此 & 中国训诂学家对 & 解释的循 环 # 也有所了解 $ 如戴侗在 ) 六书故*六书通释 + 中说 * & 注 疏未兴 ! 经义常明 + 注释日繁 ! 经义日晦 $ # 戴 侗 所 言 情 况 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解经者以自己 的 理 解 为 标 准 ! 以 自 己 的理解取代对经典本意的把握 $ 从训诂材料探求哲学问 题是一条创新的道路 ! 不少学者开始在此领域拓地耕耘 ! 创获甚丰 $ 再次 ! 要走内外综合革新之路 $ 训诂学要研究古代 语言和文字的意义 ! 也要研究古代的 名 物 % 典 章 % 文 化 制 度 + 要以释读古文献为主要任务 ! 也要从理论上探讨词义 的演变规律 $ 如一些学者就训诂学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 系统阐述 ! 认为训诂学的现代化包含有四方面的内容 * 一 是要建立和完善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 % 系统而规范的 训诂学学科体系 ! 以实现训诂学 的 现 代 化 $ 二 是 发 掘 训 诂的实用价值 ! 研究古代物质层文化和制度文化 ! 以实现 训诂学表述职能的现代化$ 三是发掘训诂中的主体价 值!研 究 古 代 心 理 层 文 化!实 现 训 诂 表 达 职 能 的 现 代 化 $
!""#$"% 大众科技
%%
四是吸取和移植社会科学领域 和 自 然 科 学 精 华 ! 充 分 运 用多层次研究方法 ! 实现训诂学方法论的现代化 $ ",-% 实 际上 ! 这种训诂学的创新既涉及学科内部 ! 又涉及学科外 部 ! 未来的训诂学应多方位向前发展 $ 训诂学的作用 小 则 顺 文 字 音 韵 之 理 ! 大 则 显 汉 学 文 明 之 光 !训 诂 学 既 是 古 代 &小 学 #与 &大 学 #之 间 的 纽 带! 又可谓人类与自然相沟通的桥 梁 ! 正 如 清 人 陈 澧 所 讲 * & 训诂之功大矣哉 $ # 愿有更多的 学 者 投 身 于 此 ! 探 其 原 委 ! 究其要旨以光大之 $ 参考文献 ! !"#!$# 王 力 % 中 国 语 言 学 史 !!#% 山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 "’() 年 & 第 "" 页 &*)+*, 页 % !-# 顾廷龙 ! 王世 伟 % 尔 雅 导 读 !!#% 巴 蜀 书 社 &)’’. 年 & 第 -/ 页 % !0# 戴 震 % " 六 书 音 韵 表 序 #% 见 段 玉 裁 % " 说 文 解 字 注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 & 第 (.) 页 % !*# 段 玉 裁 % % 广 雅 疏 证&序 $% 见 王 念 孙 " 广 雅 疏 证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 & 第 ) 页 % !/#!)0# 宋 永 培 % 当 代 训 诂 学 !!#% 北 京 1 广 东 教 育 出 版 社 &$... 年 % !2# 章 太 炎 % 小 学 答 问 !"#% 国 故 论 衡 !!#% 上 海 1 上 海 古 籍出版社 &,..- 年 % !(#王宁 % 训诂学原理 !!#% 北京 1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年 & 第 ( 页 % !’# 何 九 盈 % 二 十 世 纪 的 汉 语 训 诂 学 !"#% 二 十 世 纪 的 中国语言学 !##% 北京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 ! 第 *- 页 % ’( !).# 韩格平 % 训诂学能否演进为中国古籍注释学 ( 建 国 以 来 训 诂 学 研 究 的 回 顾 与 展 望 !$#%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学 刊 &)’(’3*4% !))# 周 光 庆 % 二 十 世 纪 训 诂 学 研 究 的 得 失 !$#% 华 中 师 范大学学报 3 人文社会科学版 5&)’’’ 年 % !),# 汤 一 介 % 论 创 建 中 国 解 释 学 问 题 !$#% 学 术 界 %,..) 年% !)-# 李 清 良 % 中 国 阐 释 学 !!#% 长 沙 1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 &,..) 年 ) 周光庆 ! 戴震 % % 孟子 # 解释方法论 !!#% 孔子 研究 %)’’(305 ) 周光庆 ! 朱熹 % % 四书 # 解 释 方 法 论 !!#% 孔 子 研 究 %,...3/5 ) 周 光 庆 % 中 国 古 典 解 释 学 方 法 论 反 思 !$#% 学 术界 &,..) 年 % (( 从 古 籍 鉴 赏 看 !)*# 王 宁 % 言 语 意 义 与 传 意 效 果 ( 传意的主客观统一性 !%#% 程祥徽 % 语言与传意 !&#% 香港 1 海 峰出版社 &)’’/ 年 % !)/# 汤 一 介 % 再 论 创 建 中 国 解 释 学 问 题 !$#% 中 国 社 会 科学 &,... 年 % !)2# 苟 志 效 % 论 中 国 古 代 训 诂 学 的 语 言 哲 学 意 蕴 !$#% 社会科学研究 &)’’/% !)(# 李 亚 明 % 论 传 统 训 诂 学 的 现 代 化 !$#% 北 方 论 丛 % )’’* 年 % 作者简介 ! 石 天 飞 ! 男 ! 壮 族 !)’22 年 生 ! 广 西 大 学 文 化 与 传 播 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 大众科技
!""#$&展的途径
! 石天飞
2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 广西 南宁 *(111) 3
" 摘 要 # 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源起 ! 研究范围 ! 方法等相关理论 " 然后提出中国训诂学只有在内部 深 化 ! 创新 " 同时向其他学科辐射 ! 扩展 " 才能在当代获得自身的发展 # " 关键字 # 训诂学 $ 解释学 $ 发展 一 ! 中国训诂学的源起 ! 发展及现今面临的窘境 在 上 古 时 代 !" 训 # 作 名 词 有 " 教 言 $ 之 义 ! 如 % 国 语& 周 语 下 ’() 若 启 先 王 之 遗 训 ! 省 其 典 图 刑 法 ! 而 观 其 废 兴 者 ! 皆可知也 * $ 有作为动词的 ! 义为 + 解 释 教 言 $! 如 % 说 文 解 字&言 部 ’(" 训 ! 说 教 也 * $" 诂 $ 通 " 故 $! 有 作 名 词 用 的 ! 意 思 是 " 故 言 $! 如 张 揖 % 杂 字 ’ 所 谓 " 古 今 之 异 语 也 $, 也 有 用 为 动 词 的 ! 意 思 是 + 解 释 故 言 $! 如 % 说 文 解 字&言 部 ’ 所云 " + 诂 ! 训故言也 * $ 而在 % 尔雅 ’ 一书中 ! 有 % 释 诂 ’ 一篇 !+ 诂 $ 为古语词 ! 有 % 释训 ’ 一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