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60651

地球概论复习提纲地球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天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概念: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理解: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理论上“亦东亦西”,实际上“非东非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概念: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
天顶、天底(Z、Z’):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和天底。
天南极、天北极(P、P'):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黄北极、黄南极(K、K,):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和黄南极。
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卯酉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天球大圆的两极:地平圈--天顶(Z)、天底(Z’)子午圈--东点、西点天赤道一一天北极(P)、天南极(P’)卯酉圈--南点、北点黄道一-黄北极(K)、黄南极(K,)六时圈-一上点(Q)、下点(Q')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和地平圈--南点、北点子午圈和天赤道--上点、下点子午圈和卯酉圈--天顶、天底子午圈和六时圈一一天北极、天南极天赤道和地平圈一一东点、西点天赤道和黄道一一春分、秋分第1页共6页地球概论复习提纲记忆:天球坐标对照表计算:北极高度二地理纬度二天顶赤纬恒星时二赤经+时角地平坐标:E、S、W、N四点高度均为0,方位分别为270°、0°、90°、180°。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太阳常数:在没有大气的影响下,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向上,地表单位面积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垂直照射)。
1357W/m2太阳构造:中心核反应区,辐射输能区,对流层地球圈层构造: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无限延展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白道: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轴的倾斜和保持这种倾斜沿公转轨道绕太阳平行移动四季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水循环:地球上的睡,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水循环又分为大循环(海洋_陆地_海洋),陆地小循环(内流区),海洋小循环太阳大气:光球(光斑,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经线(子午线):两级与地表相交的大圆圈为经圈。
两个180度的半圈为经线。
纬线:垂直于地轴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人类具有意识性,目的性。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地质作用强度非常巨大。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1 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地貌过程和间接地地貌过程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4触发地壳运动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改变大气成分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2大气污染 3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①影响蒸发过程②影响水汽输送③影响降水过程④影响径流过程⑤增加地表水分来源 3水体污染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1森林面积缩小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降低4改变生物基因5改变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地域分异规律: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大小,形状,运动)和地球表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壳运动)所决定的地球表面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简答

总复习问答题:一、1.地球系统是由哪些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构成的复杂系统?2. 太阳、地球处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简述“日地距离平均保持一天文单位“的意义。
3.如何知道地球的历史发生的事件?4.为什么说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及生命的保护盾牌?5.为什么说水圈通过“削高填低”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6.生命起源于何时代、何环境?现代生命的什么特征对生命起源的环境提供了鲜明证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参考答案:1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内部圈层和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构成的复杂系统。
2.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相距约一亿五千万km;这一距离被定为1天文单位。
1天文单位(AU)是太阳系天体距离的基本单位。
从太阳系行星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角度看,1AU是最佳的距离,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圈的存在和生命的生存、发展。
3.根据地球历史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地层层序律(地层在形成后,若未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不发生位置的颠倒,应是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化石层序律(特定地层各有其特定的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并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原则来恢复地球历史事件。
4. 巨厚的大气圈使撞向地球的其他天体摩擦燃烧掉或形成流星雨,使地表免受其它天体的直接撞击;巨厚的大气圈、尤其是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以保护地球表面生物界不受侵害。
5.因为在地表较高处,不断运动的水体发生着强烈侵蚀作用,使高处变低;而在地表较低处或盆地,不断接受运动水体侵蚀、搬运而来的沉积物。
6.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的早太古代的海洋环境。
生命的本质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具有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能力的活物质——核酸和蛋白质。
二、•1.何谓地震与地震作用?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区别?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
地震作用是孕震、发震和余震发生的全过程。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能量的度量。
地震烈度是一次地震震域内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概论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经线和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其中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叫赤道 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经线也叫子午线 其中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叫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经度和纬度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赤道以北叫北纬(N ),赤道以南叫南纬(S ),南北纬各从0度到90度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本初子午线以东叫东经(E ),以西叫西经(W ),东西经各从0度到180度 纬度的间隔大体相同,每1度约为111km ;经度的间隔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地理坐标一地的纬度,表示该地相对于赤道的南北位置;一地的经度,表示该地的子午面相对于本初子午面的东西位置,二 者相结合,标志一个地点在地面上的特定位置,被叫做这个地点的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系第二节天球坐标天球:天球就是以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天球周日运动:整个天球围绕我们旋转,这种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
天体愈近天极,其周日圈愈小,离极愈远周日圈愈大太阳周年运动地平圈: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把天球分为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
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位)和天底(2,) 天赤道: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分天球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叫天北极(P )和天南极(P’ )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 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山和黄南极(K')天赤道与地平圈的两个交点是东点(E )和西点(W )。
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两个远距点是南点(S )和北点(N ) 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一个在地平之上,称为上点(Q ),一个在地平之下,称为下点(Q’ )黄道与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它们的两个交点称为二分点,对北半球来说,按太阳周年运动方向, 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为春分点(),降交点为秋分点();黄道上的两个远距点称为二至点,北至点为夏至点一切与地平圈平行的圆,是地平纬圈(),南至点为冬至点()天赤道对于黄道两个远距点,地平坐标系通过天顶、天底且垂直于地平圈的一切大圆,是地平经称为无名点大北场 松 元啊破海或平经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叫做子午圈,以天顶、天底为界分为子圈(北半圈)和午圈(南半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叫做卯酉圈,以天顶、天底为界,分为卯圈(东半圈)和酉圈(西半圈) 基圈是地平圈,原点是南点,始圈是午圈地平纬度称高度,是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高度的余角为天顶距 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上点,始圈是午圈 纬度称赤纬,经度称时角第二赤道坐标系基圈是天赤道,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春分圈纬度是赤纬,经度称赤经.天体的中天时刻,要按其赤经的次序而定,且中天恒星的赤经,即为当时的恒星时基圈是黄道,原点是春分点,始圈是无名圈(通过二分点的黄经圈)第一赤道坐标系地平经度称方位,是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r$1-1-天体的地平坐标:高度印方他国1一18第一示遍也杯囊的可圈系却t - 19大达的第一立史冬家:赤西刊部曲黄道坐标系H 1-21天体的第一亦遗生保善莫和赤控纬度称黄纬,经度称黄经1-22黄道理桁系的原属亲鸵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图I-久地¥坐际捉胃室•赤整坐振第_着都胃右一选地标系,u府相同的始in「但由于基m犷问.人奉的商史不洞于赤牌।方比不归「可:用.二者之叵削1-25伽椽高度前天:血赤烤।榔等于目地结鸵.,它淖现了地平坐标聚阡第一赤道坐林皋狗关系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国I-加第二小退坐岳东与黄道里你京―哥都抬必转坐睡买豆仃帽⑶的面埠-包信于让结的不㈣.天仲的赤■拜右国「鼓探,大词的承能不同于曲蛤.第一赤道坐标系与第二赤道坐标系如I-21弟一旅遒坐林系号第二赤道碓标不二省新;汉A市首为基■,因何工忱有柘何的赤培,吧都早为南艇至死焉〔时用n [点问既度•),后者为左旋坐才第.1赤虻亡也分.如间太度贵).因而天体的时雨不同亍除轻工忏何时爆,天浑我时博,:,:;呵比弗之去,总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恒星的空间速度,分成两个分量,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前者沿观测者视线的分量,后者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叫做自行亮度:恒星的亮度指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恒星的明暗程度光度:表示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表示天体亮度等级的叫视星等,记作m ;表示天体光度等级的叫绝对星等,记作M。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第六章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
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 地球内部结构 各圈层界面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大陆轮廓特征
观测实验
四季星空主要亮星及星座的辨认 春季:大熊座、狮子座、牧夫座、室女座等,大角、轩辕 十四、角宿一 夏季:天鹅座、天鹰座、天琴座、天蝎座、天称座、武仙 座、蛇夫座等,天津四、织女一、河鼓二、心宿二 秋季:飞马座、宝瓶座、双鱼座、仙女座、仙后座、英仙 座、南鱼座等,北落师门、仙女大星系M31、大陵五 冬季:猎户座、大犬座、小犬座、双子座、御夫座、金牛 座等,参宿七星、猎户大星云M42、天狼星、南河三、北 河三、五车二、毕宿五、昴星团、老人星
在30°N的地方,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36°34′,问:这次观测是在何日进行的?
H=90°-φ+δ 36°34′=90°-30°+δ δ=-23°26′ 故这次观测是在冬至日进行的。
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 按北京的昼长排列次序(从长到短):1/1, 1/2,…,1/12。 答案:
地球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引潮力 历法 食限 磁偏角 恒星的自行 地轴进动 黄道 潮汐现象 地理纬度 朔望月 太阳常数 太阳日 太阳系
第一章坐标
各种天球坐标系比较,每坐标的各重要的 点、线、面。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视星等与绝对星等的换算 开普勒三大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 周期定律 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
据史书记载,公元1054年天空出现一颗新星,其 亮度为-6等,距离为2000秒差距,求: ⑴其绝对星等是多少? ⑵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多少年? 解:⑴M = m+5-5lgd M = -6+5-5lg2000 = -17.5 (2)由于1秒差距=3.26光年; 因 此该天体的距离为2000×3.26 = 6520光 年; 故其实际爆炸时间距今(2011-1054)+ 6520 = 7477年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蛆: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 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

1.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全地球性科学。
2.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3.历史比较法:指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地质现象,综合现代正在发生的各种地执作用所出现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分析和推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及特征。
4.大地水准面:是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5.标准重力值:是以地球为一均质体的假设为前提,再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
6.重力异常: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测站的高度不同、各测量地区的岩石种类不同等原因,都会使实测值和标准值不一致,将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若仍与标准值有差异,其差值称…7.外热层:是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一般陆地区深度为10-20m,内陆或沙漠地区可达30-40m。
8.常温层:在地球外热层下界一带(在太阳热能影响的深度以下),是一个厚度不大的层带,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9.内热层:在地球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且很有规律,即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便增加一定温度,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10.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5.2度,平均为2.5度)11.地热增温级:指在内热层里,温度每升高1度所需增加的深度。
(单位米)12.地磁异常:在实际测定时,若发现所测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偏离称…13.剩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古地磁的影响而获得磁性,这种磁性与古地磁场方向协调,在磁场发生改变后仍可将原来磁化的性质保留下来,形成…14.热剩磁:岩浆冷却过程中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叫…15.沉积剩磁: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原以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称…16.体变模量:物体在围限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
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
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
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
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
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
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
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③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
作用: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地面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使之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紫外线可以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
3.遥感,遥感常用波段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紫外线(0.3 - 0.38um),主要用于测定碳酸盐分布,对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对周围的水反射强烈,因此常用于对油污的检测。
可见光(0.38 –0.76um),最常用的电磁波段,人眼对其有敏锐的感觉,成像方式多样,探测能力高。
红外波段(0.76-1000um),其性质与可见光类似,又称光红外,用于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最大特点是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微波(1-1000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影响,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穿透力,又能夜以继日的工作。
4.类地行星及其特点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
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类地行星的大气层都是再生大气层,有别于类木行星直接来自于太阳星云的原生大气层。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地球接近,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比例高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刚性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生物圈:生物圈是生物及其占领空间的总称,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块,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飘浮在玄武岩质的软流圈上,进行非常缓慢的移动数字模型:数字模型又称数字沙盘、数字沙盘系统等,它是以三维的手法进行建模,模拟出一个三维的建筑、场景、效果,可以在数字场景中任意游走、驰骋、飞行、缩放,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无所限制。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
地质年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既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S”技术:"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RS、GlS、GPS三种独立技术领域中的有关部分与其它高技术领域(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简答题及论述1.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意义。
人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紧要关头,近百年内,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正在迅速地恶化。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从科学角度看,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有地球各层圈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各层圈相互作用产生的。
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统一的、系统的观点,从多时空的角度,认识地球的整体行为,从而有效地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
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将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体行为。
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构建,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更好地认识地球和管理地球补充:1. 地球科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应用意义: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
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4.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紧迫的、深广的、复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大气与水体污染、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些都与地球科学特别是环境地学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未来地球科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2.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思想及证据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证据: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
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3.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不足在固体的地球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较塑性的软流圈;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它们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不足:①板块的驱动力问题,一般认为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但还缺乏地幔如何对流的直接证据②针对洋脊的横向断层错动的原因,马宗晋提出了板条结构理论③板块大地构造的早期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补充: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和主要思想理论及其对地质学理论的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