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茶叶基础知识讲解

信阳毛尖茶叶基础知识讲解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信阳市,因其细嫩的芽叶形似刚长出的绒毛而得名。
作为一种高质量的绿茶,信阳毛尖具有独特的外观、香气和口感,备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信阳毛尖茶叶的基本知识,包括产地、制作工艺、品鉴要点等内容。
一、产地概述信阳毛尖茶的产地主要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信阳市和周边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山水环境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信阳毛尖茶的独特风味和品质得以保持和发扬。
二、制作工艺信阳毛尖茶的制作工艺非常重要,关系到茶叶的外观和品质。
下面是信阳毛尖茶的制作工艺步骤:1. 采摘:信阳毛尖茶的采摘时间非常关键,一般在清晨露珠未干时进行。
只有新鲜嫩芽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茶叶。
2. 晾凉:采摘回来的嫩叶要进行晾凉,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3. 杀青:晾凉后,茶叶需要进行杀青处理。
杀青的目的是停止茶叶内部的发酵过程。
一般采用高温炒制或蒸制的方法进行杀青。
4. 揉捻: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这一步可以使茶叶的形状更加紧凑,并提高茶叶的香气。
5. 烘干:最后,茶叶需要进行烘干,以去除剩余的水分并稳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烘干过程一般采用低温烘焙的方法进行。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制作工艺,信阳毛尖茶才能呈现出其特有的形状和风味。
三、品鉴要点品鉴信阳毛尖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外观:信阳毛尖茶的外观整齐而匀称,色泽翠绿,毫尖显露。
2. 香气:闻其香气,应有清新的花香和独特的茶叶香气。
3. 叶底:用白色瓷器盖住盖碗,观察盖内叶底,叶底均匀淨绿。
4. 汤色:信阳毛尖茶的汤色呈明亮的嫩黄绿色,清澈透亮。
5. 口感:品饮时,茶叶应具有清爽的口感,回甘悠长。
通过品鉴以上要点,可以感受到信阳毛尖茶的高质量和独特魅力。
结语信阳毛尖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味。
本文就信阳毛尖茶的产地、制作工艺和品鉴要点做了简要介绍。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您对信阳毛尖茶的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希望能够激发您对茶叶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和品味这一美妙的茶叶品种。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极美的信阳山水,蕴育了令国人称奇的绿茶名品——信阳毛尖。
关于信阳茶,早在唐代就有记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义阳所指就是信阳。
宋代苏轼的“淮南茶信阳第一”更是奠定了信阳毛尖的千古知名地位。
1915年2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受到了各国参展客商的盛情赞誉,并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无比优越的地理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造就了“信阳毛尖”的无与伦比。
作为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信阳毛尖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
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
柔嫩细腻的信阳毛尖一直是心中的最爱,应为绿茶中的极品,条形娟秀挺直,口感清香溢人,清心明目提神,是极好的解暑降温的饮品。
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姥姥说信阳最出名的是毛尖,她有抗暑解渴治病的功效,更有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山上并没有茶,乡亲们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死了很多人。
有一个叫春姑的姑娘在彩云山上从一位采药老人那儿得知西南方向有一种宝树,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可除。
为寻找宝树搭救乡亲们,她历尽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
终于从神农氏那儿得到种子,美丽的春姑依神农氏的嘱托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衔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飞到了家乡,倾尽全部心血培植了茶苗后,她晕倒在茶苗旁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了。
石头经雨水浇灌竟长出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里飞出一群尖尖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它们用嘴啄下了一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的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药到病除”。
从此,人们便知道这种山茶宝树可以治病,大家十分爱护它。
介绍信阳毛尖的说明

介绍信阳毛尖的说明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向大家介绍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质口感的中国绿茶——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00年左右的明朝。
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名叫张凤翥的茶农种植出了一个名为“翠雀舌”的绿茶品种。
此后,翠雀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改良,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品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信阳毛尖的外形特点是整齐匀称、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欲滴、毫芽触目生香。
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信阳毛尖的茶叶内质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叶的香气纯正鲜嫩,带有花香和清香,口感鲜爽回甘。
信阳毛尖主产区的独特的气候条件,给茶树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使得茶叶中的酚类、氨基酸、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含量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经过采摘、晒青、揉捻、炒制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完成。
信阳毛尖采用的是嫩芽,选作采摘时间为4月5日至5月20日,精细嫩芽是信阳毛尖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采摘后的嫩芽经过晒青即可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就是把采摘下来的嫩芽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力度,使其成为细长的形状,不断揉捻时能使茶汁得到充分的溶解和混合,保证茶叶质量。
揉捻完毕后便开始炒制,炒制时需要将茶叶在炉火中反复翻动和加热,得到适度的杀青和干燥,最终成为我们品尝的茶叶。
整个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地操作,以确保信阳毛尖的品质。
信阳毛尖的特点在于鲜爽、浓郁、回甘的口感,以及淡淡的花香和清新的茶香。
此外,信阳毛尖的色泽翠绿欲滴,外形整齐匀称,茶汤清亮透明。
这些特点成为了信阳毛尖的鲜明标志,也是它赢得广泛赞誉的原因之一。
信阳毛尖不仅具有卓越的口感,还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多酚类物质可以起到抗氧化、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咖啡碱可以提神醒脑、增加人体的警觉性。
信阳毛尖文案

信阳毛尖文案信阳毛尖,是中国茶叶中的一种名茶,产于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毛尖茶叶细嫩匀整,外形修长挺秀,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
信阳毛尖茶树品种为中国茶树的一个变种,其树势偏弱,叶片嫩绿色,叶背无毛,叶缘有锯齿,叶尖尖长。
信阳毛尖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期较长,一般在清明至谷雨之间采摘,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茶树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浉河区、固始县、新县、罗山县等地。
这些地区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信阳毛尖茶树生长的土壤以黄壤为主,土质肥沃,排水性好,适合茶树的生长。
此外,这些地区的海拔较高,气温适中,日照充足,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信阳毛尖茶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至谷雨之间。
清明时节,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此时茶叶嫩芽抽出,嫩叶初展,此时采摘的信阳毛尖茶叶,叶质嫩嫩的,香气浓郁,口感鲜爽。
茶农采摘信阳毛尖茶时,一般采用嫩芽、嫩叶为主,采摘后立即进行加工,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口感。
信阳毛尖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烘干等环节。
其中杀青是信阳毛尖茶制作的关键环节,杀青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揉捻是为了使茶叶形成条索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烘干是为了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防止茶叶发霉变质。
信阳毛尖茶的加工工艺精细,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来掌握。
信阳毛尖茶具有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等特点,深受茶客的喜爱。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种名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中国的名茶,也是中国的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信阳毛尖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享有“一叶一枝香,一水一世界”的美誉。
信阳茶文化节信阳毛尖宣传片解说词

信阳茶文化节信阳毛尖宣传片解说词小小茶叶,她是传承千年的文明因子;片片香茗,她是醉美万里的山岚精灵。
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百年金奖,溢彩流香!推出片名:信阳毛尖——百年金奖溢彩流香山水相依,无限风光;魅力城市,四季茶香。
河南信阳,是一座文化古城、交通要城、革命红城、资源大城,也是生态名城,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共同孕育出信阳茶的卓越品质和灿烂文化,谱写了百年金奖、百年辉煌的精彩篇章。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当代,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享有崇高的荣誉。
茶圣陆羽“淮南、以光州上”、大文豪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是对信阳茶的千古定论;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名茶”、国家质量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中国毛尖之都等诸多荣誉称号,是对百年信阳毛尖的最好褒奖。
鸡公山大茶沟山区,拥有唐宋遗株60棵,最大古茶树根部周长88.8厘米,树高4.2米,是信阳茶历史的活化石;光山净居寺景区,现有清代茶树600多丛,这些古茶树给这座文化高山增添了亮丽的风采。
信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些精美茶具和传统制茶工艺,无言地讲述着那久远而又璀璨的茶历史和茶文化。
在唐代,信阳是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被列为贡品。
相传,一代女皇武则天在饮了信阳茶治好了肠胃病后,特赐在毛尖茶原产地车云山上建了一座千佛塔,以彰茶功。
宋代时,信阳茶产量占全国的1/5,是当时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到清代,信阳已有6个县区产茶,逐步形成了信阳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1913年,信阳茶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
目前,信阳是全国最大名优绿茶生产大市之一。
千百年来,种茶制茶、品茶论茶,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以茶会友、以茶抒情……茶,已融入信阳人的血脉;茶,已成为信阳人的骄傲。
汲取日月精华,饱享云雾滋养,生长在海拔300至800米山区里的信阳毛尖“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她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馥郁持久;她容颜韵致,恬淡雅致,观之赏心悦目,饮之强身健体,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绿茶珍品、健康饮品。
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的简介

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的简介中国信阳茶文化节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的简介,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的简介中国茶都——信阳第十七届茶文化节将于2009年4月28日至30日在信阳举办,本届茶文化节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办。
本届茶文化节期间,将举行“中国茶都——信阳第十七届茶文化节暨第二届全国名优茶博览会开幕式”、“第二届全国名优茶博览交易会”、“2009年全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同乐五洲’大型文艺晚会”、“全国公路自行车环浉河公开赛”、“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2009年河南省茶产业明星乡镇评选活动”、“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
信阳以饮誉海内外的“信阳毛尖”为载体,已成功举办了16届茶文化节。
通过举办茶文化节,不仅扩大了信阳的影响,提高了信阳的知名度,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纵观茶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说,正是一年一届的茶文化节,宣传了茶品牌,弘扬了茶文化,拓宽了茶市场,提升了茶效益,促进了信阳茶产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
茶产业已成为信阳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信阳举办茶文化节,是推动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是展示信阳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多年来,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信阳毛尖”已经名扬海内外。
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信阳茶产业迅速发展,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阳历史悠久,距今8000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颁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
商周之际,这里就建立了申、息、弦、黄、蒋、蓼等诸候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息等诸候国,设置申、息、期思等县。
介绍信阳毛尖的说明文

介绍信阳毛尖的说明文尊敬的读者: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种著名的中国茶叶——信阳毛尖。
1. 信阳毛尖的历史悠久信阳毛尖是中国茶叶的名品之一,品名依据其生产的地点,即河南省信阳市产的一种茶叶。
信阳毛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约在公元801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信阳散”、“黄笋禅”等茶名了。
历经千年沧桑,信阳毛尖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2. 信阳毛尖的种植特点信阳毛尖是以芽头为原料炒制而成的茶叶,它生长于大别山及其东北面的信阳市,具有细嫩、肥壮等三大特点。
不论是树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或者是现代化的鲜叶采摘及深加工生产技术,信阳毛尖的生产环境非常优越,是一个茶叶生长的极佳环境。
3.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全部由熟练的工人操作手工完成,全程无机械辅助。
它的制作流程是:摘茶叶→萎凋→揉捻→杀青→干燥→筛分,每一个步骤都要保证每一朵茶芽的生长环境、生产过程竭尽全力,用感性艺术把毛尖制作出精品。
4. 信阳毛尖的品质与口感信阳毛尖的独特口感与色泽深受消费者欢迎,其色泽清亮、汤色浅黄、干茶香气芬芳、鲜茶清香高爽、口感甘醇、回味悠长,具有“清香、甘醇、匀顺、鲜嫩”的特点,每一朵茶芽都肥嫩、匀长、挺拔,啜饮时口感散发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令人陶醉。
5. 信阳毛尖的营养价值信阳毛尖茶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是茶叶所含量最高的成分,它具有降低血脂、防癌抗氧化作用;茶多酚还有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
同时,信阳毛尖茶叶也含有茶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等功效。
综上所述,信阳毛尖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品质优良的茶叶,它的历史悠久、制作手艺独特,绝对是茶叶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推广中国好茶、弘扬中华茶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信阳毛尖的美好。
信阳毛尖茶叶知识有哪些

信阳毛尖茶叶知识有哪些信阳毛尖茶叶知识有哪些信阳毛尖在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那么信阳毛尖茶叶知识有哪些?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信阳毛尖知识普及1、信阳毛尖越香越好人们在购买信阳毛尖时往往被一些茶商销售员灌输一些错误的概念,其中销售员多以香型迷惑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香味高的就是好的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确实要讲究香,但并非越香越好。
其中最主要要看香型和纯正度,比如最好的香型板栗香,只有为数不多的顶尖高山茶区的早期明前茶才能做得出来,但是这种香味有时并不浓烈,花香的茶一般更幽淡,若有若无,但是这种香型要好于清香型和火香型。
另外选择信阳毛尖,还必须考虑口感和回甘以及嫩度。
比如白露茶,香气浓郁,但是口感和回甘要比春茶差,再比如细嫩的芽茶香气淡,但是一般比一芽一叶更要纯正。
2、信阳毛尖越嫩越好选购信阳毛尖,单纯的追求细嫩的纯芽。
信阳毛尖好喝与否,最重要的还是产地,在最好的产地,还要看茶山的海拔。
某些小山茶的纯芽,因为生长的太快,营养物质含量少,做出来的茶叶味太淡,反而不好。
另外,不同产期的纯芽区别很大,春茶,即便是最老的一芽两叶也要比夏茶的纯芽好喝的多。
3、信阳毛尖越绿越好有人认为信阳毛尖是绿茶,就应该越绿越好,其实最好的信阳毛尖应该是绿中带黄,比如车云山、黑龙潭等地的信阳毛尖整个春茶期间都是汤色有些淡黄。
反而是某些产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用偏低火炒制,汤色绿,但是味道淡,同时茶汤偏苦涩。
4、信阳毛尖毫越多越好这种观念在十年前正确,单就旱茶而言,越早期的茶叶,海拔越高的茶园产的茶叶毫越多。
最近十年随着大白茶等天然毫多的外来茶种的引进,单凭毫多少判断,会误杀口感更好而毫天生要少的旱茶品种。
所以,在当地评茶时,已经很少把毫的多少作为茶叶好坏的评价标准了。
信阳毛尖的功效1信阳毛尖绿茶可以灭菌每天喝些信阳毛尖绿茶可以降低胃溃疡的发病率,因为毛尖当中含有儿茶素,它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帮助预防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具有生津解渴、清
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
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
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
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
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
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
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
据
查证。
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
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
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
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
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
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
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
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
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
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
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
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
行炒制。
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
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
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
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
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
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
社统称为“八大茶社”。
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
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
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
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
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
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