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信阳毛尖茶叶基础知识讲解

信阳毛尖茶叶基础知识讲解

信阳毛尖茶叶基础知识讲解信阳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信阳市,因其细嫩的芽叶形似刚长出的绒毛而得名。

作为一种高质量的绿茶,信阳毛尖具有独特的外观、香气和口感,备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信阳毛尖茶叶的基本知识,包括产地、制作工艺、品鉴要点等内容。

一、产地概述信阳毛尖茶的产地主要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信阳市和周边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山水环境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信阳毛尖茶的独特风味和品质得以保持和发扬。

二、制作工艺信阳毛尖茶的制作工艺非常重要,关系到茶叶的外观和品质。

下面是信阳毛尖茶的制作工艺步骤:1. 采摘:信阳毛尖茶的采摘时间非常关键,一般在清晨露珠未干时进行。

只有新鲜嫩芽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茶叶。

2. 晾凉:采摘回来的嫩叶要进行晾凉,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3. 杀青:晾凉后,茶叶需要进行杀青处理。

杀青的目的是停止茶叶内部的发酵过程。

一般采用高温炒制或蒸制的方法进行杀青。

4. 揉捻: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这一步可以使茶叶的形状更加紧凑,并提高茶叶的香气。

5. 烘干:最后,茶叶需要进行烘干,以去除剩余的水分并稳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烘干过程一般采用低温烘焙的方法进行。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制作工艺,信阳毛尖茶才能呈现出其特有的形状和风味。

三、品鉴要点品鉴信阳毛尖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外观:信阳毛尖茶的外观整齐而匀称,色泽翠绿,毫尖显露。

2. 香气:闻其香气,应有清新的花香和独特的茶叶香气。

3. 叶底:用白色瓷器盖住盖碗,观察盖内叶底,叶底均匀淨绿。

4. 汤色:信阳毛尖茶的汤色呈明亮的嫩黄绿色,清澈透亮。

5. 口感:品饮时,茶叶应具有清爽的口感,回甘悠长。

通过品鉴以上要点,可以感受到信阳毛尖茶的高质量和独特魅力。

结语信阳毛尖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味。

本文就信阳毛尖茶的产地、制作工艺和品鉴要点做了简要介绍。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您对信阳毛尖茶的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希望能够激发您对茶叶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和品味这一美妙的茶叶品种。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重要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

有信阳特有的文化。

一、茶文化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

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一)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二)信阳茶文化节从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含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信阳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是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信阳毛尖调研报告

信阳毛尖调研报告

信阳毛尖调研报告自古以来,茶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

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健康的饮用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信阳市地处中原腹地,素有“八百里茶道”之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信阳毛尖。

本文将就信阳毛尖进行调研。

一、线下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主要在信阳市内开展,采用的是走访调查方式,选择了当地两家茶叶经销店和一家信阳毛尖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以下内容:1.信阳毛尖的种植及制作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信阳市固始县和息县的滇池、淮河交汇处的群山中,以其形状美观,色泽翠绿,香气高爽,味道鲜爽著称。

信阳毛尖的种植主要是在海拔300-500米的茶园中,茶树品种以中山小种为主,配以少量其他优良茶树品种。

在制作过程中,信阳毛尖采取“以嫩为主”、“夏采秋制”的工艺,即以春茶为原料,精心制作。

具体制作流程包括采茶、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

信阳毛尖的制作工艺独特,比较讲究,属于手工加工的茶叶种类。

2.信阳毛尖的销售及消费市场信阳毛尖是国内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也是信阳市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根据调查了解,信阳毛尖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网络平台两种形式。

线下实体店主要包括茶叶经销店、茶艺馆等,线上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信阳毛尖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茶叶消费爱好者、礼品市场和酒店餐饮等领域。

信阳毛尖的消费价格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制作工艺独特,手工精心制作的缘故。

3.信阳毛尖的市场竞争优势信阳毛尖是中国名优茶之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优势:信阳市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气候条件,使信阳茶区的茶叶品质独特。

(2)品质优势:信阳毛尖制作精良,色、香、味、形俱佳,不管是茶叶内部还是外观上都非常优秀,口感清香浓郁,营养丰富,对人体有许多好处。

(3)文化优势: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阳毛尖就是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现状分析整理:SICASABC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

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对于喜爱喝茶的人来说,信阳毛尖常常被提及。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一千多年前,茶神陆羽就在《茶经》中称赞信阳毛尖为茶中上品。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59年,信阳毛尖被国家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十大名茶。

1991年,信阳毛尖在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然而,近年来信阳毛尖的名茶地位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在一些民间组织的中国十大名茶评选活动中,人们已找不到信阳毛尖的身影。

这种情况以199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评选中,信阳毛尖都榜上有名,之后的评选,虽然有几种版本,但信阳毛尖常常被排除在外。

对于这种结果,不少人大惑不解:“这是怎么了?谁把信阳毛尖踢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列?1959年信阳毛尖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怎么到了今天反而不是了?”一、品牌及公共品牌的含义1、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to burn”,它的中文意思是“烙印”。

在当时,西方游牧部落在马背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部落之间的财产,上面写着一句话:“不许动,它是我的”,并附有各部落的标记。

后来这种打烙印的方法被用到手工艺品的标记上。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进行了权威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2、随着品牌应用的延伸,公共品牌随之而生。

所谓公共品牌,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某种产业特色为纽带形成的区域品牌形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牌的公共性。

茶知识—带你了解信阳毛尖

茶知识—带你了解信阳毛尖

茶知识—带你了解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因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以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信阳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蜿蜒流淌过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

信阳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产地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五座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

采摘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

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

品质特点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

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劣质信阳毛尖则汤色深绿或发黄、混浊发暗,不耐冲泡、没有茶香味。

加工工序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新茶与陈茶鉴别外观新茶色泽鲜亮,泛绿色光泽,香气浓爽而鲜活,白毫明显;陈茶色泽较暗,光泽发暗甚至发乌,白毫损耗多,香气低闷,无新鲜口感。

茶汤新茶汤色新鲜淡绿、明亮、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鲜浓、久长。

叶底鲜绿清亮;陈茶汤色较淡,香气较低欠爽,滋味较淡,叶底不鲜绿而发乌,欠明亮,保管不好的,5分钟后泛黄。

辨别毛尖真伪真品汤色嫩绿、黄绿、明亮,香气高爽、清香,滋味鲜浓、醇香、回甘。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

家乡的信阳毛尖茶有故事极美的信阳山水,蕴育了令国人称奇的绿茶名品——信阳毛尖。

关于信阳茶,早在唐代就有记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义阳所指就是信阳。

宋代苏轼的“淮南茶信阳第一”更是奠定了信阳毛尖的千古知名地位。

1915年2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受到了各国参展客商的盛情赞誉,并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优质绿茶的代表。

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无比优越的地理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

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造就了“信阳毛尖”的无与伦比。

作为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信阳毛尖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

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

柔嫩细腻的信阳毛尖一直是心中的最爱,应为绿茶中的极品,条形娟秀挺直,口感清香溢人,清心明目提神,是极好的解暑降温的饮品。

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姥姥说信阳最出名的是毛尖,她有抗暑解渴治病的功效,更有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山上并没有茶,乡亲们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死了很多人。

有一个叫春姑的姑娘在彩云山上从一位采药老人那儿得知西南方向有一种宝树,叶子片片都是宝贝,只要人们喝了用它煎的汤,便神清目爽,积劳顿消,百病可除。

为寻找宝树搭救乡亲们,她历尽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江。

终于从神农氏那儿得到种子,美丽的春姑依神农氏的嘱托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衔起那粒金晃晃的茶籽,飞到了家乡,倾尽全部心血培植了茶苗后,她晕倒在茶苗旁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了。

石头经雨水浇灌竟长出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里飞出一群尖尖嘴、大大眼、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小画眉,它们用嘴啄下了一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的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药到病除”。

从此,人们便知道这种山茶宝树可以治病,大家十分爱护它。

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传承与茶文化传播

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传承与茶文化传播

2018年第04期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基金年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觉性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14YJCZH150。

作者简介:王明磊(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1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形成与现状信阳种茶历史十分悠久,清朝中期是河南信阳茶叶发展的关键阶段,制茶工艺已经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在清末信阳毛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炒制工艺。

信阳甘周源等人在1905-1909年初步组织建立了宏济茶社,具体是到安徽六安一带购买茶籽,同时邀请了六安茶师指导种茶制茶。

大体上对六安瓜片的炒制方法进行了参考借鉴,即分别利用小平锅实施生熟炒制。

相关的操作是采取帚把挑着炒茶,熟锅使用大帚把替代了揉捻。

这也是信阳毛尖最初的制作工艺。

信阳茶商1911年在杭州西湖购买了茶籽,同时对龙井炒制工艺进行了研学,之后与六安瓜片炒制方法有效联系,在信阳茶的炒制流程中借鉴吸收了西湖龙井的抓条、理条工艺,通过熟锅大帚把炒制替代了生锅的小把炒制。

当前信仰毛尖制作雏形便是由这一茶叶炒制方法演变而来。

由于民国时期信阳五大茶叶高度重视吸收和引入制作工艺,从而很好完善了加工信阳茶的工艺。

信阳毛尖一般都是采取手工形式进行炒制,浉河区周氏炒茶是比较正宗的信阳茶区手工炒制工艺。

周氏祖传炒茶工艺主要是全面把握生熟锅的火候,采取一定的技巧对茶条进行紧、细、圆的操作。

不仅世代传承,还受徒传人,在信阳产茶区域极具影响力。

2007年5月,河南省政府已经批准由浉河港申报的信阳毛尖采制技术作为民间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也出现了周祖宏的名字。

周师傅出身茶师世家,对信阳毛尖传统制作工艺精华有效继承,通过几十年的认真研究,其逐步成为信阳炒制毛尖领域最具代表的人物,这位民间的炒茶能手由于在该领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而成为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信阳毛尖采制的传承人。

2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价值2.1信阳毛尖茶传统生产技艺的经济价值河南省茶资源异常丰富,产生了品质优良的茶叶,形成了较高的声誉,其中信阳毛尖茶最负盛名。

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

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

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信阳毛尖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品种之一,其工艺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经历了多次改良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

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唐代,当时的信阳毛尖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将新鲜茶叶晾晒、烘干后进行杀青。

这种工艺保留了茶叶的鲜绿色泽和丰富的营养成分,但茶叶的口感和香气较为简单。

第二个阶段是明代和清代,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信阳毛尖工艺主要是将新鲜茶叶进行揉捻和烘干,这样可以使茶叶的形状更加匀整,口感更加细腻。

此外,工匠们还开始在制茶过程中注重控制温度和时间,以进一步提升茶叶的质量。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信阳毛尖的工艺逐渐趋于完善。

现代信阳毛尖的工艺主要包括采摘、炒青、揉捻、杀青、干燥等环节。

在采摘时,工匠们会选择茶叶的嫩芽进行制作,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在炒青过程中,茶叶被放入锅中进行炒制,这样可以使茶叶的色泽更加鲜亮,香气更加浓郁。

揉捻是将茶叶进行揉捻,以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使茶叶释放出更多的香气。

杀青是将茶叶进行高温加热,以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

最后是干燥,茶叶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除了传统的制茶工艺外,现代信阳毛尖的工艺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如炒茶机、烘茶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提高茶叶的制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离不开信阳茶人的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制茶工艺,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

同时,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制茶技术的应用。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信阳毛尖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让更多的人品味到这种美味的茶饮。

总而言之,信阳毛尖的工艺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积累和创新,从唐代到现代,不断进步和改良。

现代信阳毛尖的工艺结合了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化设备,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

元朝,据元代马
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
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
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
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
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
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
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
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
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
行炒制。

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
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

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
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
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
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
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绿茶大会
2007年11月份,日本举办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信阳毛尖茶在
世界绿茶评比中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客商200代表带来的数百个绿茶品
种进行角逐,角逐大会设置的20个最高金奖。

信阳毛尖共夺得6个
最高金奖、10个金奖和5个银奖,获2007年“世界绿茶大会”中
国区绿茶金奖。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相关术语
纯芽:100%单芽。

次芽: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

包芽: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而叶细嫩,属于半长开的茶芽。

一芽一叶:芽比叶长,即一旗一枪。

大一芽一叶:叶比芽长,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

头采:春茶第一遍茶。

二采: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

纯芽多带有兰花香、桂花香、回甘好
次芽多带有板栗香、清香、有回甘
包芽多带有茶清香,微苦
一芽一叶多清香,茶味重
嫩绿:浅绿嫩黄。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细嫩:芽头多。

叶子细小嫩软。

陈气:茶叶陈化的气息。

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