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_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_陈欣银

合集下载

单亲家庭及其亲子关系开题报告

单亲家庭及其亲子关系开题报告
在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所组成的家庭”。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最早在研究家长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被家长接受的单亲家庭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家长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受家长支配的单亲家庭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家长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进攻性。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原关于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研究等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那些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民主型家长,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型家长易导致儿童不安全、压抑、忧虑、退缩、怀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信、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亲子关系良好的单亲家庭孩子表现出积极正面,而亲子关系恶劣的单亲家庭孩子则表现出消极负面。
[5]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学》2006年第1期。
[6]周伟文.透视单亲家庭——一个跨文化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0 (9).
[7]徐兆春.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10,10.
[8]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经典作品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3年3月出版。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虽然,国外研究者对单亲家庭的界定与国内学术界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究其概念提出的角度,主要是从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和单亲子女的自立能力两方面进行。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单亲家庭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他分析出了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离异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是主要的四种类型。其中,离异式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经法定程序解除婚约,夫妻一方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离婚式的单亲家庭成为目前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社会行为教师评价问卷

社会行为教师评价问卷

社会行为的教师评价问卷下面有四十四个项目,请考虑您所评价的学生和每个项目所描述的情况的符合情况,然后在每条后面的相应的符合程度上划一个勾。

1 完全不符合2 有些不符合3 中等符合4 比较符合5 完全符合1 具有领导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

1234 52 坚持主见,不随大流。

1 234 53 完成学习任务。

1 2 34 54 在班上调皮捣蛋。

1 2 3 4 55 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1 2 3 4 56 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

1 2 3 4 57 坐立不安,很难安静下来。

1 2 3 4 58 有很多朋友。

1 2 3 4 59 不在乎别人的招惹。

1 2 3 4 510 害羞,腼腆。

1 2 3 4 511 上课东张西望,做小动作。

1 2 3 4 512 别人学习时扰乱别人。

1 2 3 4 513 能承受不如意的事情。

1 2 3 4 514 做事有条不紊。

1 2 3 4 515 忧虑,担心。

1 2 3 4 516 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1 2 3 4 517 对同学友好。

1 2 3 4 518 遵守纪律。

1 2 3 4 519 总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1 2 3 4 520 紧张不安。

1 2 3 4 521 参加班级讨论。

1 2 3 4 522 纵有外界影响也不分散注意力。

1 2 3 4 523 对于老师的指导听不大懂。

1 2 3 4 524 经常和同学打架。

1 2 3 4 525 不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1 2 3 4 526 容易和别人交朋友。

1 2 3 4 527 失败了了也不灰心丧气。

1 2 3 4 528 学习动机不强。

1 2 3 4 529 固执,倔强。

1 2 3 4 530 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1 2 3 4 531 不快乐,精神压抑。

1 2 3 4 532 没有成人的帮助也干得很好。

1 2 3 4 533 同学们喜欢围在这个同学的身边。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0234)摘 要 本研究以小学二、四年级和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测查。

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同伴关系好、人际信任度高的儿童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太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焦虑程度较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少。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同伴关系 人际信任 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1 目的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视。

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家除了继续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外,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研究领域,诸如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诸如儿童的个性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儿童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

那么,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的影响更多些?国外的一些研究虽然谈到了父母的教导、同伴关系、儿童自身的个性特点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但我们仍然不清楚父母怎样的教导对儿童有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以什么为中介,所谓的利他特质指的是什么?而国内的研究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涉及得更少。

本研究着重探讨亲社会行为与儿童人际交往状况、个性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人际交往状况包括同伴关系和人际信任两方面。

本研究假设:(1)同伴关系、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指标可能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较密切的关系;(3)儿童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

2 方法 被试: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初中预备班学生总共349人,除去无效被试,最后统计的被试人数为337人,其中男生175人,约占总数的52%;女生162人,约占总数的48%。

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

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

社会退缩⼉童的⾏为表现及应对策略2019-07-12摘要:社会退缩⼉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交⾏为。

表现为⾃我⾏动能⼒差、对物的兴趣⼤于对⼈的兴趣、交往策略⽋缺、容易被拒绝等。

这种独⾃状态给社会退缩⼉童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须要采取完善⾃我能⼒结构、进⾏积极的⾏为矫正、加强社交策略培养、引导⼉童融⼊交往环境、改善各种⼈际关系等应对策略,帮助退缩⼉童积极融⼊社会。

关键词:社会退缩;⾏为表现;应对策略作者简介:陈红梅(1982-),⼥,佳⽊斯⼈,硕⼠,讲师,研究⽅向:学前⼉童⼼理发展与教育。

基⾦项⽬:⿊龙江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项⽬编号:12522292学术界对社会退缩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国外的学者Rubin、Asendorpf、Coplan、Hart等已经分别从不同的层⾯作了⼤量的有益的探索,他们倾向于把退缩⾏为界定为独⾃⼀⼈不愿意与他⼈交往的独处⾏为。

我国学者陈会昌、郑淑杰、叶平枝、陈欣银等⼈也分别尝试对社会退缩⼉童进⾏了研究。

现在,虽然对社会退缩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学术界都不约⽽同地⽤“独⾃”“独处”等词语来描述社会退缩的⾏为,即社会退缩⼉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会交往⾏为。

⼀、社会退缩⼉童的⾏为表现(⼀)⾃我能⼒结构不完善,⾃我⾏动能⼒差⼉童⾃我能⼒包括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全⾯的感知、适度⾃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和交往技巧、选择语⾔、显⽰表情、遵守规范的能⼒。

[1] 退缩⼉童的⾃我能⼒结构往往是不完备的。

退缩⼉童的⾃我认知常是否定或是消极的,⾃我评价低或过分⾃卑,从⽽不能对情境进⾏全⾯的感知、及时地进⾏⾃我调控从⽽作出适当的反应。

部分退缩⼉童表现出感觉统合能⼒失调,严重地影响⼉童的社会性发展,导致其⼈际关系敏感或学习能⼒和社交能⼒出现障碍。

[2]⾃我⾏动能⼒是指个体对⾃我进⾏的调解、管理、约束、控制等⾏为。

社会退缩⼉童由于受到负性⾃我认知的影响,⾃我价值感会降低,当⾯临时间、地点、⼈物都不断变化的社交情境时,他们⼀贯以“我不能”“我不会”来应对,逃避和退缩就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与评价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与评价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与评价作者:周奕琦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8期摘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培养中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孩子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提升都十分有益。

就北师大版的小学、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同伴交往这一部分的内容编写展开详细分析,以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合理使用教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同伴交往中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149-02中小学生同伴交往指中小学生与同一年龄段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想与同伴良好相处,首先,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有礼貌,懂谦让,有责任心;其次,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主动交往,乐于分享,懂得尊重,赞美对方;再次,学会沟通技巧,善于倾诉,适当拒绝;最后,明白集体重要性,学会与集体合作。

一、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同伴交往中优秀的、积极的、对人热情、有能力的、经常得到表扬和夸奖的儿童容易成为榜样。

[1]陈欣银认为个体的友善、合作、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有正效应,而个体的攻击、破坏行为与同伴接受有负效应。

[2]由此可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亲社会品质,可以让他们在同伴之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在北师大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学会彬彬有礼》《学会谦让》,小学中年级的《良好礼仪,一个都不能少》《培养责任心》,都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帮助其提升人际吸引力。

二、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同伴的关注更加强烈,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玩。

刚进小学时,小学生会对周围环境有陌生感,部分孩子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状况,甚至违反学校规则而不自知。

这时,为了缓解对环境的不适应,他们会选择与同伴交往。

小学低年级的《让我们做朋友吧》《我们的大家庭》《分享我的爱好》《发现别人的优点》等章节,教学生主动与他人做游戏,分享心里话,体会分享的快乐、赞美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

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发展特点调查分析□ 邹筱清—— 以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为例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1.青少年依恋的研究现状Bowlby认为依恋就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

” [1]同时,他还认为人类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迅速发育成熟,由此带来心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成人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关注同伴交往,挑战权威。

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父母、朋友为什么不理解我”等问题,并执着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身心的迅猛发展给青春期学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方面带来了挑战。

2.亲子依恋的研究亲子依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促进个体适应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却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抱怨,如“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我爸妈很爱管我的闲事”“父母简直不可理喻”等等。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膨胀,原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缝,遭到了破坏,主要表现亲子冲突的频度增多,亲子亲密度降低。

已有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关系显著影响了个体的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它们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安全依恋型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是自己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而退缩依恋型的青少年则持有相反的看法。

同时,亲子依恋水平也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母亲依恋及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因此,了解青少年亲子依恋水平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同伴依恋的研究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同伴扮演了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更成为青少年依恋的重要对象。

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良好的〔摘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身心的迅猛发展,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均受到了挑战,为了了解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特点,为具体分析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做铺垫,我们采用了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对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在校中学生(除毕业班外)进行施测。

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本文概述亲子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被揭示出来。

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深入探讨亲子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国内外学者在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学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面提升。

二、亲子关系的理论基础亲子关系,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基本、核心的家庭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焦点。

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深远,涉及到儿童的情感、行为、认知和社会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亲子关系主要受到依恋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自我认知理论的影响。

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认为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儿童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建立起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家庭系统理论则强调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这个系统中,亲子关系不仅受到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影响,还受到其他家庭成员、家庭规则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认知理论则认为,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互动,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看,亲子关系主要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社会结构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父权社会中,父亲通常扮演着权威和决策者的角色,而母亲则更多地负责儿童的日常照顾和情感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