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同伴交往
伙伴关系成为儿童人际 关系中的主要关系。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教育建议:
情境中的指导、换位思考、 谈话
3-4岁
4-5岁
5-6岁
1.想加入同伴的游戏 1.会运用介绍自己、交
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
2.在成人指导下,不 同伴游戏。
争抢、不独霸玩具。 2.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
例如:
[活动名称] 庆祝“春节” [班 级] 大 班 [活动目标]
• 了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今年是猪年,通 过观察说出今年春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
• 说出春节的活动形式及庆祝的方式。 • 知道在春节到来时,对亲友说祝福的话,体会节日
的喜悦气氛。
教师可以将《纲要》提出的社会领域发展目标逐渐具体化为学 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
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2.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 2.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
2.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
市、县(区)名称,知道当 并为此感到高兴。
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3.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
3.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 3.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小区(乡镇、村)的名称。 4.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 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教育建议: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参加群体活动、打破班级
界线、入学准备
3-4岁
4-5岁
5-6岁
1. 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1.愿意并主动参加群 1.在群体活动中积极、
2.对幼儿园的生活好 体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三章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分析。

难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规定与组织。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对社会领域的要求。

(一)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和世界的未来。

社会现实是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基础。

正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增进了社会认知,发展了社会情感,完善了社会行为,提高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另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教育目标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儿童社会学习的顺序与次第。

在不同的年龄段,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与内容是有差异的,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同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即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与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时,也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尽量做到因人施教,这决定了教育目标的个别性。

(三)学前教育相关文件对社会领域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遵循我国宪法和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对全国学前儿童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法规文件,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小结:1.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三个方面: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对社会领域的要求。

2.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从纵向来看,可以分解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从横向来看,既可以按照心理结构划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也可以按照内容板块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方法途径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方法途径
• 注意:
1、年龄阶段; 2、适合讲述的内容; 3、多种方式进行讲述; 4、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二、谈话
1.概述 定义:谈话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 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提问】采用谈话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和学前儿 童语言教育中组织的谈话活动有什么样的区别?
两种领域谈话法的不同:
(一)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
首先,教师要向儿童讲清规矩,明确社会规 则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相关。
只有这样,儿童才逐渐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 的,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 禁止的。
【例如】看图书时…… 下楼梯时 …… 一起玩玩具时 …… 吃饭时…… 过马路时……
其次 ,教儿童“如何做”
由于儿童年龄小、社会行为经验缺乏,有时虽然有良好 愿望想去做一些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实践活动,但因 没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往往做了但不能产生良好 的效果。
培养合作精神,可以渗透到科学领域的各种试验 和操作类活动当中去。
……
(二)渗透到各项游戏中
游戏是学前儿童基本的,也是他们最喜爱参与的活动。
• 《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 • 《表演游戏:小熊请客》 • 《合作游戏:瓶里逃生》 • “三个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人,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
井,你们在干井里玩,突然井里冒出水来,水涨的很 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我数7秒钟,你们谁还没有逃 出来,谁就被淹死了。”
二、介绍重阳节的来历(活动主体——讲述)
1、老师讲述重阳节来历:老人节也称重阳节,相传在我国古代有 个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 花酒。当时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因此,重阳节登高以后就逐渐形 成一种风俗。打那以后,在九九重阳这一天有不少诗人都做诗来 纪念。 2、播放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一)讲解法
教师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 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 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讲解法的优点是:
(1)传递的信息量大,所用时间少,快捷。 (2)主题明确,易于幼儿直接接受。 (3)反馈及时和直接,便于教师调整讲解的内容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 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 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 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
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 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行为目标
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 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 变化。
行为目标的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例如: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名称。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也被称为过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注重从儿童获得经验的目的出发构建 目标,强调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关注如何为儿 童提供有助于个体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促进其 个性完善的发展。
类 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
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 个子领域,每个子领域之下有若干目标,这些目标 涵盖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围绕着人与人 的关系和人与群体的关系展开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类型
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lectives)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依恋:
广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 感联接。
狭义: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 护人)之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接。
儿童在探索周围环境时会把依恋对象当做“安全基地”, 一旦遇到威胁,感到恐惧或需要安慰时,婴儿就会趋近这个 人。同时,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也会引 起婴儿的焦虑,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
熟自我概念的可能性。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只 有心理年龄达到18-20个月时,才能发展出自我 识别能力。
2、重要他人的作用
1、 家庭成员的影响 鲁萨:父母对婴儿的行为信号做出持续、敏
感的反应,可以帮助婴儿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 更好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海曼: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儿童感到自 己值得被爱,合理期望帮助儿童明确行为准则, 根据理性标准评价行为,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 粗暴惩罚具有消极作用,低自尊儿童常有被拒绝 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
3、在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 4、同伴交往的目的及手段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5、幼儿同伴交往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自尊 水平越高。
3、父母教养方式
库帕·史密斯 高自尊的男孩,父母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 接受,关心和参与; 严格(建立行为规则,坚定而果断); 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取消某种特权,独处,讨
论行为好坏的原因); 民主
4、师生关系
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 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 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0-3岁婴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就是充分利用学前儿童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 中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提供学前 儿童更好地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学习、游戏活动 中语言学习、学习活动中的语言学习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三)语言教育促进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可以与音乐、美术和动作等不 同的符号系统沟通互动,实现人们表情达意的功能。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是根据既定的语言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学前儿童系统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实现的。
-
目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内涵
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儿童在身心各方面的 和谐发展,即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均得 到发展。因此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认知 的、语言的发展,也应有社会的、情感的、交 往的和道德的等几方面的发展。
大班: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换牙的有关知识,心理健康 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等等。
-
案例二
在队列队形练习方面,各年龄班的教育内容分别是:
小班:立正、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立定、一个 跟着一个走成圆形队,等等。
中班:立正、稍息、看齐、原地踏步、齐步走、跑步走、 立定、听信号切断分队走,等等。

202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三章(精编)

202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三章(精编)
22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
并不是指写在书本上的内容,或者是教师直接交给 幼儿的那些知识。一切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使儿 童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知识经验和生活方式经验 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1、人际交往 2、社会环境 3、社会规范认知 4、多元文化
23
作业: 1、 每人举一个教育实例,并说明培 养幼儿哪方面的情感或者能力? 2、P53,1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指
针、首要依据、根本所在
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
a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
与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被幼儿接受和掌握
b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 重要部分:贴近儿童社会现实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教育课程的可能性大,
容易被幼儿接触。
c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 发展变化:才能引导幼儿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的作用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3、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
1
1.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 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活动,快乐,自信; 2. 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 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 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5
(一)以《指南》和《纲要》为依

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进一步明确指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精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精选.)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作用及其地位
(一)提问导入:社会与我们有关系吗?
1.视频欣赏:“会耍赖的小孩”:社会性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2.开心一刻:闹笑话的美国教授:生活中需要社会教育
(二)人的成长历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即社会化的过程
(三)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案例:狼孩的故事——理解社会化、社会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授课地点
B201
阶梯B210
课程类型
理论课
授课题目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授课班级
14幼教1、2、3班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手段(教具)
讲授、案例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课本教材
网络资源
学术文献
课后作业与
思考题
1、查阅《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部分内容。
2、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幼儿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幼儿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难点:
★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手段(教具)
讲授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课本教材
网络资源
学术文献
课后作业与
思考题
1、查阅资料,思考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种主题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
3.能够独立地组织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越高。
3、父母教养方式
库帕·史密斯
高自尊的男孩,父母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 接受,关心和参与; 严格(建立行为规则,坚定而果断); 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取消某种特权,独处,讨
论行为好坏的原因);
民主
4、师生关系
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 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 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5、同伴关系 满意的同伴关系,儿童在同伴中具有一定的 权威和地位,其自尊水平较高。对同伴的失败和 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喜悦感到高兴 的儿童,自尊水平也较高,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 坏性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

3、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需要。
4、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 和热爱。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依恋
2、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一个人独处,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
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 ——陈会昌
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和综述。
依恋:
广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
感联接。
狭义: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 护人)之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接。
儿童在探索周围环境时会把依恋对象当做“安全基地”, 一旦遇到威胁,感到恐惧或需要安慰时,婴儿就会趋近这个
人。同时,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也会引
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对于学前儿童,抵制眼前奖励的诱惑而有耐 心的等待是相当困难的。
学龄前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提高。
(三)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 形成和发展。
儿童刚出生时,表现出极大的冲动。
4岁起,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 勃发展,儿童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
2、言语指导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儿童在游戏或活动时的自言自
语,是重要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儿童 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成人的言语指导:对4对以上儿童产生作用。成人及
时不断的言语指导对幼儿运动控制水平的发挥效
果最好。
3、父母控制模式
(1)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父母要求少或 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 (2)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控制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 都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易出现行为和情绪上的控制问 题。 (3)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控制 的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 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
一、依恋的概念
关于依恋的最早研究是从母婴分离造成的巨大影响开 始的。 鲍尔贝《依恋与失落》从生态学、心理学、精神病学、 控制学、信息论角度论述了早期依恋的理论,解释了儿童 对母亲形成依恋的机制,并对当时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和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 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 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 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包括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
解的作用。
(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1、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
(4)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5)接受专断控制的青少年犯罪、攻击和反社会行为显著。
4、物质诱因
诱因对4岁儿童的自控行为有较明显的
激励作用。
自我控制的训练
1、转移注意力
2、利用言语调节 3、自我暗示 4、积极鼓励 5、对工作难度的选择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2、简述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界定有所 差异,但也有相容之处。 自我概念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 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 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 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中年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 不断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不断 复杂化、整合化,并且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独特的、 抽象的内容。 儿童的自我概念从单一因素的结构逐渐发展 为多层次的整合的复杂结构,而且表现在儿童自 我概念中那些区别于他人自我概念中的成人的数 量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3、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
(1)历史文化背景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概念发展并 不遵循统一规律。 (2)经济地位和种族 种族弱势群体的儿童往往自我概念水平低。
二、自尊的发展
(一)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 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尊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它作为一种与 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联系的
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发展显著高于男生。
4、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地获得他人的尊重来
保持自尊,农村儿童是在意识到自己的体能不如 其他同伴强时感到自卑。
(三)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1、外表或外貌
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是否满意,自我感觉如何以
及身高、体重。
2、亲子关系 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儿童能感受到父母的 支持、关爱、尊重、帮助,易形成积极地自尊。 儿童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自尊
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
的原动力。
(二)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
1、幼儿阶段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林崇德:我国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 韩敬之:儿童体验到自尊感的分别为3-3.5岁10%, 4-4.5岁63.33%,5-5.5岁83.33,6-6.5岁93.33%。
2、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一)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现作为标准
1、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儿童)
2、B型:安全型依恋
3、C型:焦虑——矛盾型(矛盾型依恋)
4、D型:紊乱型
(二)依恋的成因
1、母亲的抚养质量
抚养质量:抚养者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感性及反应性, 与婴儿的依恋质量密不可分。 2、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发动缓慢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和持久的内在品质,强调和别人相比自己的能力
如何。
4、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的自我描述中生理成分越来越少,心
理成分逐渐增多,自我表象愈加抽象;自我认识 更准确,发展出对自己和他人看法、情感的新的 认识能力,描绘出更加整合一致的自我形象。
(三)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A. 宫内环境 : 子宫为胎儿提供了最早的发展环 境 B. 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水平使儿童具备了发展成 熟自我概念的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只
张丽华:3-8岁儿童的自尊呈现显著的年龄差
异,3-4岁呈上升趋势,4-7岁呈下降趋势,7-8岁 又呈上升趋势。4岁和7岁是两个关键年龄。
儿童进入青春期和由小学升入初中后,自尊
水平明显下降。到高中至大学阶段,儿童自我情
感的发展水平才逐渐趋于稳定。
3、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张丽华:3-9岁儿童的自尊整体发展存在极为
容易教养型——安全型依恋
难教养型——矛盾型不安全依恋 儿童的气质特性与特定抚养环境,抚养质量是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关链接: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年)
四、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1、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

2、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自依恋关
有心理年龄达到18-20个月时,才能发展出自我
识别能力。
2、重要他人的作用
1、 家庭成员的影响
鲁萨:父母对婴儿的行为信号做出持续、敏 感的反应,可以帮助婴儿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 更好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海曼: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儿童感到自
己值得被爱,合理期望帮助儿童明确行为准则,
根据理性标准评价行为,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 粗暴惩罚具有消极作用,低自尊儿童常有被拒绝 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 和父母冲突少,交流少的儿童自尊感低,易出现 各种行为问题。得到父母关注和照料的儿童即使 生活在单亲家庭仍有较高的自我概念。
在数学和身体技能方面:男孩>女孩
在阅读方面:女孩>男孩 男孩自我形象能力的发展速度<女孩 ∵ A. 性成熟的影响 B. 社会传统对男性和女性自我表现的要求、约 束不同,促使女性更多考虑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 象。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1、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布洛克(Bullock):儿童在2岁左右基本获得 稳定的自我识别能力,开始发展各种情感和社交 能力,出现争斗和亲社会行为。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与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
: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
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
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1、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
2、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起婴儿的焦虑,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
二、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对人无差别的 反应阶段 (二)依恋建立期(2个月——12个月):对人有选 择的反应阶段 (三)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特殊 的情感联接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