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的防治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血吸虫防治经验交流材料

血吸虫防治经验交流材料

血吸虫防治经验交流材料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寄生并繁殖,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的传播,各地区都在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以下是血吸虫防治经验交流材料,以供参考。

1.宣传教育:加强对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媒体、健康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

2.水体管理:加强对水体的管理,避免血吸虫卵进入水源。

对散落在水体中的血吸虫卵进行清理,减少传播风险。

此外,严格控制水库放水,避免清洗池或堆泥当血吸虫栖息的地方。

3.卫生改善: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

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厕所、排污系统等,减少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4.安全用水:提倡使用安全的饮水源。

鼓励人们使用已经消毒或烧开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生源水。

同时,加强村级水源的监管,确保村民用水的安全。

5.药物防治:对于已经感染血吸虫的患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寄生虫,缓解患者的症状。

同时,要注意对家禽、牲畜等牲畜进行定期的驱虫,防止它们成为寄生虫的传播源。

6.早期筛查:对可能感染血吸虫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特别是在疫区或易感染地区,定期对人群进行血吸虫检查,发现感染者并进行及时处理,以减少血吸虫的传播。

7.跨部门合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多部门协调防治的工作机制。

各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血吸虫防治的效果。

总之,血吸虫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通过宣传教育、水体管理、卫生改善、安全用水、药物防治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的传播,保护人民的健康。

同时,还要不断总结和分享相关经验,加强血吸虫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血吸虫病措施

血吸虫病措施

血吸虫病措施简介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类寄生虫病,也被称为裂体吸虫病。

寄生虫主要通过寄生在淡水中的螺蛳传播给人类。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是全球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本文将介绍血吸虫病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1. 消灭螺蛳栖息地螺蛳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宿主,定期清除水体中的螺蛳栖息地是预防寄生虫传播的重要措施。

清除水体中的浮萍、碎石等植被,可以减少螺蛳的栖息地,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源头,如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尿液或粪便。

尤其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游泳等水上活动时,要避免与可能被螺蛳感染的水体接触。

3. 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血吸虫病也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并避免用未经过消毒的水洗菜、果蔬等食物,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饮用安全水源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水传播,饮用安全的水源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建议使用经过过滤、煮沸或消毒处理的水源作为饮用水。

5. 预防性药物治疗在某些高密度感染地区,可以考虑采取预防性药物治疗策略。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感染螺蛳的机会,从而降低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

治疗措施1. 解除病源治疗血吸虫病的首要措施是解除病源,即通过使用抗血吸虫药物杀灭寄生虫。

目前常用的抗血吸虫药物包括吡喹酮、吗啉胺和依托泊苷等。

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以确保寄生虫完全死亡。

2. 对症治疗除了解除病源外,根据病情也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对于血吸虫病患者可能出现的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以缓解病情。

3. 定期随访和复查血吸虫病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随访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最大化。

4. 教育和宣传在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教育和宣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增强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和提高治疗参与度。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其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有效应对血吸虫病的威胁,制定一份全面、科学、实用的防治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情监测与分析、健康教育宣传、患者诊断与治疗、环境整治与防控、科研与技术创新、监督检查与评估、资源保障与协调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详细阐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计划安排。

一、疫情监测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疫情预警和预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二、健康教育宣传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计划,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度。

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三、患者诊断与治疗建立健全血吸虫病诊断体系,提高诊断准确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疗能力。

推广新型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环境整治与防控加强疫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环境,降低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推广改水改厕等措施,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家畜、野生动物等传染源的管理,减少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五、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交流平台,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制定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防治工作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效果。

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开展防治工作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七、资源保障与协调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资源保障,确保防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总结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受污染水体中的感染性螺旋体尾蚴进入人体,引发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成果,并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措施。

主体防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积极推行了以下策略:1.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血吸虫病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2.环境改善:加强水源和环境的监测,对受污染的水源进行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3.防治措施:广泛使用防护措施,如戴口罩、进行室内外除蚊处理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防治工作的成果经过持续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病率下降:通过加大对疫区的防治力度,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大量的数据表明,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

2.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受污染水体的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成功地改善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环境,有效地减少了螺旋体尾蚴的传播。

3.健康教育成效: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了解血吸虫病的重要性,如何预防和避免感染,形成了良好的群众防治意识。

存在的问题尽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1.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目前,仍缺乏对螺旋体尾蚴的有效控制手段。

在一些疫区,由于环境条件较差,治理工作更加困难。

2.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尽管开展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活动,但仍有部分公众对于血吸虫病的认识有限,缺乏主动参与和预防的意识。

3.跨部门合作不够: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包括卫生、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

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加强防治工作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研究力度:加强对螺旋体尾蚴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手段,并加强与相关领域的跨学科合作。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血吸虫病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血吸虫病的概况、防治方案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实施方案。

一、血吸虫病的概况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属于寄生虫感染病。

该病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蝇传播,人们一旦接触到受感染的水体或土壤,就有可能被血吸虫侵入人体。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病症。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三个地区,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防治方案的必要性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切断传播途径成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

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防治方案,对于实现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改造建立合理的饮水工程、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从源头上控制了寄生虫的传入。

2.传染者筛查及治疗通过对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传染者,避免病情恶化,减轻传染病的负担,并阻断传播链条的延续,达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3.感染人群治疗对已感染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病情,降低感染者人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三、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主要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和支持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预算和人才投入,切实保障防治的顺利实施。

2.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针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应建立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如国家卫生委员会、地方政府及各地卫生局等,以方便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3.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展防治项目。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

了解血吸虫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和水体中生活阶段。

在人体内寄生阶段,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膀胱中,通过排出的粪便或尿液进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血吸虫的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通过水中的某种介体(甲螺)感染人体,重新进入人体内寄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水源后要注意清洁双手。

同时,不要随地大小便,要使用卫生厕所,并及时清理。

这样可以减少血吸虫卵排出到水体中,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查粪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防止水体污染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对于水源地和饮用水源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血吸虫卵污染。

这包括保持水源的清洁、禁止随意排放粪便和污水,以及加强对甲螺的监测和清除。

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医生诊断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寄生的血吸虫,减轻症状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除了个人和药物治疗,疫苗研发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血吸虫病疫苗,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手段。

疫苗的研发将在根源上减少感染源,从而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着长远的影响。

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通过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体水平。

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个人卫生、定期检查、水源管理、药物治疗、疫苗研发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防治措施

血吸虫防治措施

15.6.3血吸虫病防护措施
(1)预防性服药:在出现高频度、大面积接触疫水的情况下,对接触疫水的人员开展预防性服药,以减少“急感”的发生。

涂擦防护药品也可预防血吸虫感染。

在一些短期下水的生产活动中,可涂搽二丁酯油膏,凡有可能接触疫水的皮肤都要涂遍,不能漏涂。

口服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可杀死进入体内的血吸虫童虫,预防效果很好。

(2)改水改从厕:通过接用自来水、改用井水或江、河、湖水消毒等方式,保证用水卫生安全,减少因生活用水引起的血吸虫感染;改用无害化厕所,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3)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就是使人们了解有关预防血吸虫病方面的知识。

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开展宣传周活动,发放血防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座谈,上血防知识课等形式开展宣传,增强血防意识,懂得自我防护,以便改变不健康的卫生行为、不正确的用水方式及粪便处理,及时接受检查,服从治疗,自觉参与血防工作。

(4)个体防护:生产作业时,穿戴防护器具(高筒胶鞋、防护手套、防护服等);涂擦防护药品(防蚴灵等),以减少、减轻感染。

(5)查螺灭螺:在基层站点、施工点已易感染地带查螺灭螺,消除血吸虫病传播媒介。

(6)为了保证血吸虫病流行区施工人员的饮用水安全,防止血吸虫感染,在施工生活区,应该创造条件,兴建自来水,这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最好办法。

对于无法使用井水和自来水的地方,应该采取措施排除或杀灭水中的尾蚴。

这些措施称之为安全用水。

安全用水是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的防治
摘要: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

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血吸虫(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6种。

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广泛,危害最大。

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目前血吸虫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

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有三个,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

三是接触疫水,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一般无先天免疫力。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正文:
一,生活史:血吸虫雌雄成虫合抱产卵
血吸虫雌雄异体,雄虫虫体扁平较粗短,虫体两侧向腹而卷曲形成抱雌沟,呈圆筒状;雌虫较细长呈圆柱状,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下方,雌虫栖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雌雄合抱交配,雌虫产卵,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3000个。

血吸虫卵孵化出毛蚴
虫卵在水温2-370C的水中均可孵化出毛蚴,温度低孵出慢,温度高孵出快。

也就是说全年各月份,虫卵在自然条件下的水中均可孵出毛蚴。

毛蚴感染钉螺
毛蚴感染钉螺的能力很强,在水温5-370C条件下均可使钉螺感染,但温度低感染率也低,温度高感染率也高。

感染性钉螺在水中逸放尾蚴
毛蚴感染钉螺后大约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发育变为尾蚴。

被毛蚴感染的钉螺,可以终生逸放尾蚴。

在5-400C的水温下,尾蚴都可以逸放出来,钉螺还可以爬上草叶,在露水中放出尾蚴。

尾蚴侵入人体的途径
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

尾蚴很小,肉眼很难看见,它在水中游动,当人下水时它就吸附在皮肤上,快速钻进皮肤,这一侵入过程只需10秒钟就可以完成。

尾蚴钻入皮肤
后,皮肤上可出现红色小点,非常痒,一般两三天后自然消退。

血吸虫侵入人体内移行路线和寄生部位
尾蚴侵入皮肤时脱掉尾巴变成童虫,再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在体内移行,先到达肺部,再到达肝脏,最后到过营养物质丰富的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静脉血管内寄生。

童虫第22天发育为成虫,雌虫第24天开始产卵。

血吸虫吞噬红血球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成虫在人体内最长可存活40多年。

二:致病过程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

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以上不同程度的损害,以虫卵损害最为严重。

三:流行因素
除了人以外,多种哺乳动物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人群接触疫水,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

人们在捕捞鱼虾、防汛抢险、放牧、洗衣物、洗手脚、游泳戏水等活动中接触疫水,都会感染血吸虫病。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没有钉螺的存在,血吸虫就无法繁殖发育和传播,也就不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危害。

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消灭钉螺就成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预防与治疗
预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只要接触疫水就有可能得血吸虫病,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

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

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当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时,就应该提高警惕。

但也有较多的血吸虫感染者不出现或不立即出现上述症状。

当你怀疑自己感染了血吸虫时,就应该立即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站检查,或在血防医疗队下乡查病时,主动接受检查。

总结起来为以下几点:①普查普治病人和病牛以控制传染源;②灭螺以切断传播途径;③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卫生;④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治疗:
中医治疗:虫毒犯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舌边尖红,苔薄
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透邪。

主方:麻杏石甘汤
加减:可加薄荷、蝉蜕、芦根等;壮热口渴,去麻黄,加知母、栀子、生地、鲜石斛;痰中
带血,加贝母、百部、白茅根。

肠道湿热证
证候:高热持续不退,或汗出热退而复作,口渴烦躁,恶心欲吐,肠鸣腹痛,腹泻,或便下
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肠道湿热。

主方:葛根芩连汤
加减:可加白头翁、秦皮、木香、槟榔等;疲乏、食少,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

肝胆湿热证
证候:发热缠绵不解,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右胁胀痛,胁下有痞块,甚或腹胀如鼓,
触之有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主方:甘露消毒丹,或茵陈四苓散
加减:胁下痞块,加赤芍、桃仁、牡蛎、丹参;体虚,加党参、黄芪。

西医治疗:(一)支持与对症疗法
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

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二)病原疗法
(1)(Pyquiton)为吡嗪啉化合物,无色无臭结晶粉末。

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

目前所用国产普通片和肠溶片,各含药物0.2及0.05g 。

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总药量为120mg/kg,儿童为
140mg/kg,分4~6日服,每日2~3次,治愈率100%。

对慢性与晚期病人,一疗程总剂量成人60mg/kg,儿童70mg/kg,分1~2日服,每日3次。

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本药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的优点,是目前较理想的抗血吸虫药物。

吡喹酮
(2)硝硫氰胺(nighiocyamine,amoscanate):为橙黄色粉末,不溶于水。

系一种广谱驱虫药,动物试验对四种血吸虫均有作用。

口服后从小肠吸收,体内分布在肝脏浓度最高,由胆汁和尿排泄,经胆汁排泄的部分可再吸收,进行肝—肠循环。

部分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治疗总剂量为7mg/kg,最高不超过350mg,分为三等分,每晚睡前服。

疗程中宜低脂饮食,忌烟洒。

适用于各期血吸虫病,远期疗效85%。

肝炎末满1年、慢性肝炎、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有肝功能明显减退,有精神病史及神经宫能症,妇女在妊娠或哺乳期忌用。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慎用。

药物副作用有头昏、乏力、眩晕、走路漂浮感、多梦、纳差、恶心、腹泻、腹痛、肝区痛等;少数有肢体麻木,肌颤、眼球震颤、早搏、心律失常等,停药一周消退。

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及肝功改变。

偶见阿一斯二氏综合征。

(3)双羟萘酸副品红(pararosnailline,pamoate,双副)是一种多苯甲烷类红色染料。

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内源性乙酰胆碱蓄积,致使吸盘麻痹,虫体瘫痪,合抱分离与肝移。

对各期血吸虫病均有较好疗效。

每片0.1g,每日总量50~60mg/kg,分3次服,连服20或28天为一疗程。

远期疗效达90%以上,药物副作用有头昏、眼花、视力模糊、乏力、心悸、消化道症状等反应;严重者可有全身皮疹、粒细胞缺乏症等过敏反应。

对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参考文献: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5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人体寄生虫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