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发表时间:2017-09-05T10:57:13.0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作者:韩婷[导读] 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0051)摘要:翻译应以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重新建构原语的语篇连贯,必须尽可能保持其语言连贯和文化连贯,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篇连贯是一个宏观的语义概念,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很多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也将其用于语篇分析,而对语篇衔接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
一、语篇与翻译1、语篇与翻译的准确性翻译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往往只注意到了单个词与句子的准确。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译者才能在把握原文语篇连贯性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努力再现语篇的连贯性,从而更加有助于译语读者正确地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而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是受其翻译标准影响的。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就要求译者从语篇的角度出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文化语境知识的补充。
2、语篇与翻译的自然性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翻译中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
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篇连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有其外在形式上的表现。
如果译者从语篇的角度上考虑的话,就会跳过词对词,句对句的框框,按照符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来对原语做恰当的处理,从而保证译文的流畅自然。
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一、引言“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
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
”(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
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

什么是衔接和连贯 衔接和连贯的差异 衔接的分类 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 英汉对比:显性与隐性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 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 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 语言”(胡壮麟)。
在元语照应中,即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 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来表示。
比较照应是指用形容词、副词及其比较级 形式或用表示异同、相似、差别、优劣等 词语来实现的照应关系。
He didn’t like the car. He asked to see a different one.
本例中的“it”反过来指上文中的“story”, 换言之,“story”是“it”的先行词。
代词作主语或宾语 物主代词 (详见教材P191)
John’s house is beautiful. He had it built last year. His wife must be delighted with it.
英语的某些表示照应关系的词语具有形态的变 化,这也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 条件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 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 和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such等。其中 one和ones最常见,用于替代上文语境出现 过的单数或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Eg: His novel is a bad one for children.
1398
在汉语语篇中,“这”可以用来指称同一篇章别人 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这一指称功能在英语中一般 由that来承担。
第四讲: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解析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this trip for nothing! (张培基,2002:74)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 am to g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 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 张培基,2007
Additive (typically marked with “and”); Adversative (marked with words such as “but”); Causal (marked with “because” or “so,” etc.); Temporal (markers such as “and” or “and then”).
Halliday & Hasan: 衔接是一种非结构性语篇意义关系,它侧重于 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他们把形成衔接的非结构性意义关系分为五 种类型: 指代(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语篇翻译与单句翻译的区别
衔接和连贯

• 2). 在后指方面,英汉语差异也很明显。代词在前, 被只带的成分在后,这在英语复合句中比较普遍, 而在汉语里则比较罕见。翻译是,可以考虑变后 指为前指。 • 例句: • When he emerged from captivity,Niehous looked like a middle-aged hippie. He had lost 44 pounds and was dressed in ill-fitting jeans and sport-shirt. • 尼霍士被释放时,看上去就像一个中年嬉皮士。 他瘦了44磅,牛仔裤和运动衫没一件合身的。
衔接的分类
衔接 Cohesion
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照应 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一、照应
• 概念: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为另一个成分提供参 照。 • 两种主要形式: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
3. 小句性代替
• 概念:指用替代词指称上文出现的名词性小句表 达的意义,常用替代词so和not,可分别替代肯 定性陈述和否定性陈述。 • 例句: • Do you think he was too serious? • Yes, I think so. • 你看他是不是太认真了? • 嗯,我想是(这样)的。
• He shrugged his shoulders, shook his head, cast up his eyes, but said nothing. • 他耸耸肩,摇摇头,两眼看天,一句话不说。 (省略) • We still have many failings. We are not afraid to admit them and are determined to get rid of them. • 我们还有很多缺点。我们敢于承认这些缺点,还 要下定决心改正它。(重复)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品 是 译 文 的 语 篇 。那 么 何 谓 语 篇 ?语 篇 是 指 一 系 列 连 续
的话 段 或 句 子构 成 的 语 言整 体 , 一 个 特 定 的 语境 巾具 在
有 交 际 功 能 。 示 完 整 语 义 的 自然 语 言 单 位 。 可 以 是 独 表 它 自 、 话 ( il g e , 可 以 是 众 人 交 谈 ( h p ro tr 对 d ao u ) 也 mu i es ni e — n
原 文 的衔 接 方 式 , 时 在 一 文 中 也 可 以 变 换 衔 接 手 段 和 方 有 法 , 译 文达 到和源 语篇 异 曲同工 的效果 。 语 篇 翻译 中 , 使 在 对 语 篇 衔 接 的 认 识 和 把 握 会 直 接 影 响译 文 的 质 量 。 早在 现 代 语 言学 诞 生 之 前 就有 了对 连 贯 的 研 究 。 在 修 辞 学 中 ,连 贯 被 认 为 是 使 文 章 获 得 统 一 性 的 重 要 前 提 条 件 。但 是 , 语 篇 分 析 领 域 . 连 贯 的 研 究 则 是 从 2 世 在 对 O
cag )也 可 以是 文 字 标 志 ( 交 通 标 志 )也 可 以 是 诗 h ne ; 如 , 歌 、 说 。 它 可 以 是 讲 话 , 可 以 是 文 章 ; 者 一 、 句 可 小 也 短 二
结 构 衔 接 又 分 为 关 系 衔 接 和 有 机 关 系 衔 接 。 他 们 ( l— Hal i dy a &H a ) 着 自 己 的研 究 方 向 继 续 探 索 , 一 步 发 展 sn 沿 进 和 完 善 了 衔 接 理 论 ( 永 生 ,9 5 3 ) 在 语 篇 翻 译 中 , 朱 1 8 :6 。 要 充 分 认 识 原 文 的衔 接 手 段 和 方 法 , 译 文 尽 可 能 地 体 现 出 使
第七章 英汉语篇的衔接与翻译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在汉语语篇 中经常为词汇衔接 Credit cards enable their holders to obtain goods and services on credits. They are issued by retail stores, banks, credit card companies to approved clients. The bank or credit card company settles the client’s bill, invoicing him monthly and charging interest on any outstanding debts. Their profit comes from the high rate of interest charged, the card-holder’s subscriptions, and the fees paid by some organizations that accept cards.
Most of those who have watched enviously from the sidelines sense that gravity will assert itself sooner of later. Many of the online gamblers who have earned a fortune in paper profits betting their savings on shares in Yahoo. Amazon and the rest will never get their money out. For the very features that have led to a near-vertical climb of internet share prices also favor its precipitous collapse.
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及其连贯建构功能

二、词汇衔接在小说中的连贯功 能
1、创造语境:通过词汇衔接,作者可以为读者创造一个清晰、连贯的语境, 引导读者理解和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2、推动故事情节:词汇衔接可以帮助作者控制故事的节奏和连贯性。通过巧 妙地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重复,作者可以引导读者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和预测。
3、深化人物形象:通过使用词汇衔接,作者可以更好地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 性格特征和动机。例如,通过使用反复或对比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
此外,为了确保语篇的连贯性,译者还需要词汇的选用。不同的词汇可能会影 响语篇的语气、风格和语境,因此译者在选择词汇时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特 点和文化背景。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的语篇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理 解和处理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以及把握语篇的连贯性。然后,译者在目标 语言中重构这些元素,以实现有效、连贯的译文。这不仅需要译者有深厚的双 语知识,还需要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对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敏锐洞察力。
在语篇中,词汇衔接模式通常包括搭配、对立和先后等模式。这些模式在词汇 的选择和组织上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形成语篇的连贯性。
搭配是指语篇中相邻句子或短语之间词汇的共同出现。这种搭配有助于读者理 解语篇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语篇的连贯性。例如,“猫坐在毯子 上”这个句子中,“猫”和“毯子”这两个词就可以被视为一种搭配,这种搭 配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解,即猫是坐在毯子上的。
让我们以一篇新闻报道为例来说明词汇衔接模式和连贯建构功能的实际应用。 标题为“2022年世界杯:阿根廷与巴西的对决”,文章开头为“阿根廷和巴西 这两支足球强队终于在2022年世界杯上相遇了,这是许多球迷期待已久的一场 比赛。”在这段文字中,词汇衔接模式体现在相邻句子之间的搭配和先后关系 上,如“阿根廷”、“巴西”、“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 nal 2004年第3期(总第100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刘庆元(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 414006)收稿时间:2003-12-01作者简介:刘庆元(1962-),男,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话语翻译。
摘要: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4)03-0095-051.0引言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它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Dressler ,1981:3)。
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方梦之,2002:326)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
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
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
2.0译文的衔接衔接(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
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尽管不足)的条件。
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
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Halliday &Hason ,2001:6)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语篇翻译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
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
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
2.1语法衔接2.1.1照应的增减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以及奈达的“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
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
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
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hypataxis ),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601)。
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昨奉大函,诵悉一是。
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例(1)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
但是,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译文用了三个I,两个your和一个it。
增补六个代词是完全必要的。
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
例如:(2)He smelled the breeze and he listened for any foreign sound of secrecy or creeping,and his eyes searched the darkness, for the music of evil was s ounding in his head and he was fierce and afraid.After he had probed the night with his senses he went to the place by the side post where the pearl was buried,and he dug it up and brought it to his sleeping mat,and under his sleeping mat he dug another little hole in the dirt floor and buried his pearl and cov-ered it up again.他闻着微风吹来的气息,听听有什么奇异声响,同时两眼在黑暗中搜索,因为邪恶之歌又在耳边响起。
他有点凶猛,也有点害怕。
他用眼睛和耳朵在黑夜里仔细审查一番之后,又回到屋里,来到侧柱旁埋珍珠的地方,把珍珠挖出来,拿到席子上,又在席子下面的地上挖了一个小洞,把珍珠埋进去,再盖上土。
源语用了7个he,3个it和6个his,共16个代词。
如果全部照译出来,不符合汉语的照应习惯。
因此,译文简化为三个“他”,意思并不含混,反而更简练、流畅、自然。
类似的增减都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调整。
除人称照应以外,表衔接的关联成分也应作适当的调整。
2.1.2连接成分的增减英语语句之间主要采用形合法过渡,尤其是那些比较正式的文章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
(王武兴,2003:109)因此,汉译英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英文的逻辑关系,应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
例如:(3)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问及他时,他说饿极了,有两天没吃了。
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said, when I sp oke to him,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为了体现英语多用连接词表示句际关系的特点,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译文使用了who,as if,when,that,because等多个连接成分来理顺上下句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性粘连显形化,从而满足英语的行文要求。
尽管这种节外生枝,叠床架屋的构建方式比较繁琐,但作为英语的语篇构建原则译者是必须遵守的。
以上谈到的是汉译英时,根据英语的衔接特点,要适当地增补连接词。
同理,英译汉时,译文应考虑汉语的衔接构建特点来连句成篇。
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成分的相互衔接借助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
语篇结构紧凑,词语的冗余度小。
(方梦之,2003:14)因此,英译汉时,译文要对那些汉语中无关紧要的连接词予以省略。
例如:(4)I was up the next morning before the October sunrise,and away through the wild and the woodland.The rising of the sun was noble in the cold and warmth of it;peeping down the spread of light,he raised his shoulder heavily over the edge of gray mountain, and waverin g length of upland.Beneath his gaze the dew-fogs dipped and crept to the hollow places,then stole away in line and column, holding skirts and clinging subtly at the sheltering corners where rock hang over grass-land,while the brave lines of hills came forth,one beyond other gliding.(Richard D.Blackmore:An O cto ber Sunrise)第二天凌晨,在十月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我已经动身,并穿过旷野和丛林。
十月的清晨,乍寒还暖,日出的景象是很壮观的。
透过一片晨曦,朝日从朦胧的山冈和起伏连绵的高地边际,沉重地抬起肩头。
在它的逼视下,蒙蒙的雾气向下沉降,落到洼地里去,接着化成一丝丝一缕缕,悄然地飘去,而在草地之上悬崖之下的那些隐蔽角落里,雾气却还在引裾徘徊,而群山的雄姿却接二连三地涌现。
(周嘉栋译)从“信”的标准来看,译文是相当不错的,但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忠实,忽视了汉语少用连接词的衔接特点,连接词的字字对应翻译使得译文的衔接过于欧化,从而影响了整个译文的流畅性、简洁性。
需要指出的是:就汉语的衔接而言,由于受近代翻译的影响,汉语的逻辑关系也越来越多地明示于语言表层,有别于传统隐含这种关系的意合方式,即多用“如果”,“因为”,“假如”,“当……时”,“作为……等”(王克非, 2002)。
我们认为适当地保留源语中的逻辑连接词能丰富汉语的句式结构,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语篇翻译中,目的语中衔接重构时,译文不应受原文羁绊,应根据目的语中的语篇特点,作适度的增减,而不是简单的移植。
必须指出,“衔接手段的调整和变通绝不是译者随意而为之,它必须建立在对原文语篇,而不是孤立的语句,逻辑层次的分析和译文语篇逻辑推进的需要之上”(李运兴,19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