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认 为 ,语 篇 内部 的 衔 接 关 系 通 过 五 种 语 言 形 式 来 实 现 :指 的相 对 集 中 ,才 能保 证 语 篇 的主 题 和 语 义 场 取 得 统 一 ” 。 称 、 省 略 、 替 代 、 连 接 、词 汇 。虽 然 以上 五 种 衔 接 手 段 在 ( 状 麟 , 19 )这 一 点对 于 英语 和 汉 语 语篇 都 很 重 要 。 胡 94
在 不 影 响 译 文 语 篇 连 贯性 和 可 读 性 的 前 提 下 ,将 译 文 中的衔接方式 一 对 应 地 译 出 ,可 以在 最 大 程 度 上 反 映 出
2 1 .9 O 2 O
语 言应 用研 究
i mpl1 cati l f t g1 bal eco10g Si OIS ‘ 0r he o Y nce the
传 统 翻 译 观 以句 子 为 翻 译 的 基 本 单 位 , “ 重 研 究 注 源 语 与 目的语 之 间 的 异 同及 言 内关 系 ,将 翻 译 过 程 视 为把
一
种 文 字 材 料 转 换 成 另 一 种 文 字 材 料 ,把 一 种语 言 产 物 在
保 持 内容 ( 题 )不 变 的情 况 下 改 变 成 另 一 种 语 言 产 物 的 命 过程 ” ( 美 芳 、 黄 国文 ,2 0 ) 。 随 着 篇 章 语 言 学 的 兴 张 02
地 将 语 篇 分 析 延 伸 到 其 他 领 域 ,这 自然 也 包 括 翻 译 领 域 。 李 运 兴 认 为 “ 译 活 动 所 处 理 的 不 是一 个 个 孤 立 的词 句 , 翻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28 ・
维普资讯
一
有 时人 们需 要从 语篇 之外 来 寻找某 一指 代成 分 的所
指 对 象 , 时人 们则 需 要 从 语 篇 内部 来 寻找 指 代 成 有 分 的所指 对象 。从 语 用 功 能 的 角 度 来 看 , 应可 以 照
分 为两种 :外指 ( xp oa 和 内指 ( n o h r) eoh r ) ed p oa 。外
、
照应
指 照应指 的是语篇 中某 个 成分 的参 照点 不在语 篇 本 身 内部 , 是存 在 于语 境 中 。 内指 照 应指 的是语 言 而 成 分 的 参 照 点 存 在 于 语 篇 上 下 文 中 。H ld ya d a ia n l
H sn 17 3 ) 出 , 论是 外 指 照 应 还 是 内指 照 aa ( 9 6:3 指 无
语 篇理 论对 翻 译 的 影 响 一 直 是个 热 门话 题 , 这
案 , 就 产生 了照 应关 系 ( ldyad H sn 17 这 Ha ia n aa ,9 6: l 3) 1 。更 确 切 地 说 , 是 语 篇 中 的 指 代 成 分 (e r 它 rf . e ec e 与指称 或 所 指 对象 (e rn) 间 的相 互 n ei m) t r ee t 之 f 解 释关 系 。照应指 用代 词等 语法 手段 来表 示 的语义 关 系 , 语篇 中某 一 语 言 成 分 和 另一 语 言 成 分之 间 是 在指 称 意义 上 的相 互解 释 的关 系 , 即 以一 个成 分 也
此衔 接 。 衔接 是语 篇 的一个 重要 特 征 。语 篇 是 自然语 言 语 义上 的一 个 统 一 体 , “ 何 不 完 全 受 句 子 语 法 是 任 约 束 的在 一 定 语 境 下 表 示 完 整 语 义 的 自然 语 言 ” ( 壮 麟 ) H ldy等 认 为 :衔 接 是 一 个 语 义 概 胡 。 a ia l 念, 指语 篇语 言 成分 之 间的语 义联 系 , 当语 篇 中的某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

有 差异 , 正如 不 同文 化 有不 同 的语 用 原 则 。但 是 英 、 汉语 言在 社交应 酬 和人际关 系 方面 的语 用差 异 , 恰 是我 们 高 恰 职 高专学生 在外语 学 习 中应 该 掌握 的基 本社 交 知识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诸 多 的策 略 。 关 键 词 : 汉 对 比及 翻 译 ; 篇 意识 ; 语 学 习 英 语 英 中图 分 类 号 : 7 2 G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4 2 1 ) 1 0 7— 3 10 6 1 (0 0 0 —0 8 0
语 篇 意识是 指在 翻译 过 程 中学 生 能够 利 用 语 篇分 析 的方 法准 确地传 达英 汉语 原 文 中原 作 者 欲 表 达 的 完整 意
教 学研 究。
问来 人有何 事 。这 就 是一 个 结 构 完 整 、 能 明确 、 义 清 功 语
晰 的语篇 。
是一条 重要 的经验 和准 则 。
3 探讨英 汉对 比语 用学 的应 用前 景
的。其研究 不但 可 以 完 善 和 丰富 对 比语 言 学 、 用 学 、 语 跨
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其研究实践 , 而且可以增强 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减少跨文化
4 结语
[] 1 邓炎 昌. iee csi ut [ ] 英语学习 9 1 ( ) Df rn e ncs msJ . f o , 8 ,4 . 1 [] 2 胡文仲. 文化差异种 种 [ ] 教学研究 ,95,3 . J. 18 ()
交 际 中的语 用 失误 ; 进 跨 文 化 人 际交 流 、 文 化组 织交 促 跨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这是一篇报刊文章,译文风格不宜太口语化, 还要掌握政治用语的分寸,使译文尽量符合汉 语的习惯。同时,原文中划底线语句的译文也 要 根据上文语境和大语篇的提示 准确理解后 才能译出来
狭义语篇语境 ( 即上下文 ) 明确了原文中 “ it ” 、 “ these & men ” 的实际所指: “ guarantee Ronald Reagan's resounding
more healthy.(虚拟条件)
英语的意合
C.形式词被简约后构成的意合句 I don’t know exactly (that) he is a professor. How many students (whom) do you think will
succeed in this test? There is no breeze (which) came through the
译例
It should have been easy . These were battle-tested veterans 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 even longer ones to the Republican Party, 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es as well as any in the country. The backdrop of the campaign was hospitable , with lots of good news to work with : America was at peace , and the nation's economy, a key factor in any election, was rebounding vigorously after recession. Further more, the campaign itself was lavishly finaced , with plenty of money for a topflight staff , travel ,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And, most important, their candidate was Ronald Reagan, a president of tremendous personal popularity and dazzl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 Reagan has succeeded more than any president since John F. Kennedy in projecting a broad vision of America ---a nation of 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 , individual initiative , and smaller federal govern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2004年8级测试汉译英】①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
②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
③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
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
⑤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
⑥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
⑦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
⑧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⑨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筷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Cohesive devices 衔接手段1. reference 照应2. substitution 替代3. ellipsis 省略4. conjunction 连接5. 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 Halliday &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重复与替代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有所偏重,汉语更常使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更多使用照应和替代。
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
汉语不喜欢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因为会使精神分散;也不喜欢使用代词,因为容易变得所指不明。
结果由于强调重复,反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形合”。
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在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加蜜…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and when you are in hunger chaff tastes as honey…(学生译文)…as you start eating you are in hunger, when chaff tastes sweet as honey…(参考译文)他这时来了,而这时我根本想不到他会来。
He came at a time when I least expected him.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待在家里。
It was one of those cold, wet evenings when most people stayed at home.Vice versa 用来替代汉语两个子句意思是相对的,转折的,英语可用替代词vice versa,the other way roundE.g.We gossip about them and vice versa . (they gossip about us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ce versa.饿了吃糠甜加蜜,饱了吃蜜也不甜1. Even chaff tastes sweet as honey when one is hungry, whereas honey doesn’t taste sweet at all when one is full. (S1)For hungry ones ordinary food becomes a delicious one as if it is mixed with honey, however when they are full, even honey will not taste so sweet. (S2)The least tasteful food taste sweet when you are hungry, while the sweetest honey tastes nothing special when you’re full. (S3)Husks will taste like honey when you are hungry, and vice versa. (参考译文)省略省略和替代一样,也是避免重复的一个常用手段。
两者常常互相替代使用。
也称作“零位替代” zero-substitution省略与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的结论并不矛盾。
对英语来说,省略是形合的补充;而对汉语来说,省略是对意合的补充。
动词性省略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精确。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他们忘记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
They forget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in which the minority is subordinate to the majority, the lower level to the higher level, the part to the whole and the entire membership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于是转喜为怒,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
Consequently, delight changes to anger; praise changes to blame; and nodding head changes to shaking head.Consequently, satisfaction is switched into anger, compliment into blame and fastidiousness, and nodding into shaking one’s head.Therefore, happiness turns into anger, praise into criticism, and head-nodding into head-shaking.Consequently, your joy would give way to anger; your praises would to criticism or even fault-finding; and your nodding in agreement to shaking the head. (参考译文)名词性省略正因为是一种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汉语中最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而谓语的省略则较少。
申小龙(1989:196)则把汉语中主语的省略看作是“汉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表现”,因而汉语中的主语往往可以蕴涵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传统思维中还常常反映出某种隐性的主体意识。
隐性主体意识的典型表现是汉语中大量无主句与主语省略的运用。
(刘宓庆,1992:334)④(你)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
⑤(你)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
⑥(你)愈吃愈趋于冷静,(你)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
⑦于是(你)转喜为怒,(你)转赞美为责备挑剔,(你)转首肯为摇头。
Starting to eat the first dish, impression is good. It’s also very delicious when eating the first two main dishes. Having finished it all the disadvantages are found out. Then turn from happy to angry, praise to blame, yes to no. (学生译文)You will be not on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the first dish or cold dishes, but also profuse in praise of the first two courses. However, th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sober you become until the dinner ends up with all the flaws exposed. Consequently, your joy would give way to anger; your praises to criticism or even fault-finding; and your nodding in agreement to shaking the head.范畴词(category words) 的省略范畴词用来表达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言语常用的特指手段。
英语往往避免形状、数量、性质等的同义反复。
We have winked at these irregularities too long.我们对这些越轨行为宽容得太久了。
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据说他对邓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
What they wanted most was an end of uncertainties. 那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结束这摇摆不定的局面。
圆形round (in shape)小型small (in size)少量few (in number)红色red (in color)苦味bitter (in taste)人际关系问题interpersonal relation (problem)用餐的经验dining (experience)饥饿状态in (a state) of hunger新鲜感freshness (feeling)连接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Human beings are interesting. When it is the first time you meet a person, you only notice his or her merits. (S1)People are interesting and get the first impression of his or her merits when they communicate. (S2)People are very interesting, for when meeting somebody, they usually focus on his or her strong points. (S3)Human beings are very interesting in that when they get into contact with someone what they first see is often his or her good point only. (S4)Human beings are interesting in that they tend to first see good in a new acquaintance. (参考译文)④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