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章社会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的早期形式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的交换理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的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的早期形式
欧洲古典经济学遗产:利润、价值与功利主义 人类学中的交换理论要素:社会的交换性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报酬-惩罚
主要代表人物: 基本假设:理性人和经济人假设
•
•
整合、权力、地位
霍曼斯理论的弱点
布劳の宏观交换理论
• 1918年奥地利的维也纳 • 1964年《社会中的交换与权力》 社会交换的定义:一种特定类型的交往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1)社会吸引---刺激 (2)竞争----实现交换—产生社会分化—交换地位的产生 (3)结构分化的一般模式 (4)整合与冲突(社会变迁)
弗雷泽基:交表婚姻-平表婚姻现象的解释——交换的功利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淘金者》中 “库拉圈”现象——交换的心理学 列维斯特劳斯:从对社会结构的整合功能角度来认识交换—交换的结构性 • • 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 斯金纳暗箱实验
霍曼斯の 行为主义的交换理论
1950《人类群体》 1959“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 1961《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 小群体理论 交换理论 概念 命题 解释力 活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代价—资源—利润—公正性期待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攻击与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共享价值观 制度化
布劳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主义理论
研究对象 描述社会结构的参数 公理-假设-定理 贡献与不足
A、 公理:结构决定性公理:结构性限制、结构性机会——社会关系 B、假设 假设1:接近性假设 假设2:机会性假设 假设3:促进性假设 假设4:独立性假设 C、定理 第一层次定理: 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 社会子结构 多层次的社会结构 社会流动 第二层次定理 社会流动对集团间关系的影响 结构性质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相交参数与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
•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 混合性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
权力的意义
• 权力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意志强加给 其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 决定(不管多重要)的单个例子
• 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 • 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 下级的资源问题 • 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 • 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
制性力量的问题
• 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研究局限
• 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组织公民行为方面的局限性 ——交换行为方面的局限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局限
• 霍曼斯理论的局限性 1.心理还原主义 2.机械论 3.理论命 1.对组织化集体所下的定义太泛
2.不能提供一种认识
3.布劳的交换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组成的 原理含糊不清
• 强调“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 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意 思是说,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 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 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 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经济交换 社会交换
• 经济交换 指双方强调经济利益、明确责任义务的短期关系,它类似 于市场中的交易
•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 重要观点及模型 • 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 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践应用 • 研究局限 • 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2.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 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 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3.价值命题: 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当然,社会资源的价值在每 个人的心中的评价是不同的。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
(二)关于社会交换的概念 1、布劳认为并非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交换是 一种特定类型的交往,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 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换便会中止。
(2)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 活动,并且交换只能以自愿为前提。 2、对交换概念的深化:
第十一章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艾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源源
(一)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简史
1、二战前属于引进欧洲社会学为主,形成芝加哥学 派的独领风骚局面。
1、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p,241)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关心的是描述人的行 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只研究能观察到的行为,并试 图建立一种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
◆“斯金纳箱”---习得律(p,241)--强化研究;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服从强化的概率,而且
(1)“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特点和“边际效益递减” 原理会出现或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但在社会交换中, 人的目标是多重的,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 值是相对的、模糊的。
完整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二)刺激命题 (三)价值命题 (四)剥夺与满足命题 (五)攻击与赞同命题 (六)理性命题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论和 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 一种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利己主义、趋 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理论命题中同义反复的错误 由于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相互定
义的,因此导致他的有些理论命题犯了同 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彼得·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早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 获学士学位。
一、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社会学界 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 引进和介绍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 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其中,芝加哥学派 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闻名于世。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社会交换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政 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三个方面。 早期社会学家重视交换研究的只有齐美尔, 齐美尔认为个人加入团体的动机是为了追 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 互惠的交换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四、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一)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为都归结为简单
的心理行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他 认为人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 满足,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行为命题解释更 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人的行为越是频繁地得到回报,就越有 可能遵循这些行为; 2、刺激命题:情景再现可以导致行动再现;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约有价值,他 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
4 、剥夺 - 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频繁地得到某种回 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
三、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一、社会交换的概念
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社会交换是当 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 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社会的 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 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 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 西。
2、文化人类学 早期人类学对“非市场”交换的 发现 —— 如交换妇女的行为(弗 雷泽);
马林诺斯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 交换的区分;
摩丝:促使个人进行交换的不是 个人因素,而是社会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交换对等原则的 发现。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 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 强调外在条件对人的行 为和人格的影响作用,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条件反射,学习的过程 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
一、社会背景
——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的动荡和功能主义的衰落 冲突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稳定的缺点; 交换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宏观的缺点。
二、思想渊源
1、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功利主 义倾向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人的行为就是理性地计算成本和收益的 过程。 吸收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①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④垄断独占下的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 争下的价格。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 受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 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 酬,如为了准备考试而放弃了一场音乐会。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 专长、资历、性别、种族。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 奖励。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 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5 、攻击 - 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 酬或受到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有可能产生愤怒的 情绪,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 酬,甚至超过预期时,或者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时,结性命题(理性命题):行动是由成功和价值共 同决定的——a=pv。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 — 霍曼斯( 1910 — 1989 ) 美国社会学家,交换理论的创 始人。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 单位是个人,在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命题, 并推广到社会结构的解释中去。
主要著作有:《社会行为:他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 等。
一、霍曼斯的基本概念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彼得 - 布劳,美国社 会学家,社会交换 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受霍曼斯的影响, 从社会结构出发研 究人与人的交往过 程,是结构主义交 换论的代表人物。
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 他认为,从微观到宏观领域交换过程虽然相同但已变 得更为复杂,即交换的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 组织;交换性质也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由先于创 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社会制度和结构 制约的过程。 他希望以自己的新的理论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 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填 补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与宏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之 间的鸿沟。
①主要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人的外在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 持环境决定论,机制为“条件反射”。 ②主要代表人物: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如果某一 刺激持续地与另外一种产生某种既定生理反应的刺激 一起出现,那么,这一刺激本身本身也会产生那种反 应。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观察人类的行为。
1、公平分配原则的标准 什么是公平性标准呢?
1)经验性标准。(和自己过去相比)
2)比较性标准。(和与自己背景相同的人相比)
2、权力与强制性不公平交换
权力:一种提供有价值报酬的能力。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 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他 认为这种分层是合理的、公平的。
霍曼斯交换理论总结
霍曼斯的所有命题都是关于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他认为,这 些命题同样能对社会作出解释。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它满足人们的 一组基本需要时,才能把人们从其他的报酬中吸引过去,当它失 去了提供报酬的能力时就难以维持,新的制度将随之产生,社会 组织也是在这种交换中形成的。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个人层次上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 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它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 但是,对于宏观社会中的种种重大问题,如社会制度的产生、变 迁等,就缺乏解释力。所以霍曼斯的理论只适用于直接的人际互 动关系的小群体,即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构成,就有了它自身的特性, 这些特性是不能简单还原到个人的,霍曼斯试图用个体运动的心 理学命题去解释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是注定要失败 的。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 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 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 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社会交换理论
张闯 孙少阳 郭原君
什么是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20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理论流派,以古典经 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把人类的社会互 动都看作交换报酬和惩罚的理性行为。代表人物有美 国的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等。
交换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