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验须知

合集下载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大纲(农学专业)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大纲(农学专业)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大纲(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本科学时数:10学时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

认真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农业昆虫学》课程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课并非简单地验证理论课的知识,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和部分的为害状,只能通过实验课才能清楚地观察和鉴别。

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植物保护事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解决部分与实践相关的问题。

实验中要认真、仔细,爱护实验仪器设备,并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以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验。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课的观察和训练,熟悉常见害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及掌握正确鉴别农业主要害虫种类的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2.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善于进行归纳和比较,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时分配、教学形式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课1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课上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基本内容及仪器的使用,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步驟,包括对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标本的观察,形态特征的分析检索,实验报告的写作等。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七、教材。

昆虫学实习报告

昆虫学实习报告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年月日一、实习目的及要求(一)实习目的农业昆虫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否则会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建楼阁。

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践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

所以本次农业昆虫学实习旨在引导同学们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各类作物的重要和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及种类、危害状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农业害虫的调查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1.掌握各种作物的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

2.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特征。

3.掌握农业各害虫危害的特点。

4.掌握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

5.了解农业害虫的各种纺织方法。

二、实习时间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周至第4周三、实习地点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习基地四、实验方法1、老师课堂讲授,PPT放映。

2、自己下去实际调查和观察五、实验内容(一)果树害虫1.柑桔红蜘蛛(柑橘全爪螨) Panonychus citri1.1形态特征:暗红色,椭圆形,背部及背侧有瘤状突起,上生白色刚毛,故有瘤皮红蜘蛛之称;足4对。

1.2为害:成螨。

若螨和幼螨均能为害,以口器刺破叶片,绿色枝梢及果实表皮,吸收汁液,但以叶片受害最重。

特别是柑桔苗圃和幼年树受害更烈。

被害叶面呈现许多灰白色小斑点,失去光泽,严重时全叶灰白,大量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

1.3重要习性:趋嫩性喜光、向阳1.4发生规律: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桔区12-15代,四川东南部桔区16-17代,华南桔区18-24代,世代重迭;红蜘蛛的发生和消长,气温往往起主导作用。

发育和繁殖适温20-30℃。

1.5防治方法:采用加强桔园栽培管理,因地制宜地种植覆盖植物,前期喷药防治和后期保护与释放天敌的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昆虫类实训报告

农业昆虫类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昆虫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物因素,其研究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昆虫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掌握昆虫的识别、采集和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我们开展了农业昆虫类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昆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一)实训内容1. 昆虫分类与识别:学习昆虫的基本分类,掌握常见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会识别不同科、属昆虫。

2. 昆虫标本采集:学习使用捕虫网、镊子等工具采集昆虫,了解采集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

3. 昆虫标本制作:学习昆虫标本的固定、脱水、干燥和染色等步骤,掌握不同类型标本的制作方法。

4. 昆虫鉴定:通过观察昆虫标本,运用所学知识对昆虫进行鉴定,提高鉴定技能。

(二)实训过程1. 理论讲解:由指导教师对昆虫学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包括昆虫分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

2. 实践操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等实践操作。

3. 讨论交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4. 成果展示:制作完成的昆虫标本进行展示,分享实训成果。

三、实训成果与收获(一)实训成果1. 学会了昆虫分类与识别,掌握了常见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

2. 掌握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方法。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训收获1. 深化了对昆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2. 学会了昆虫标本制作和鉴定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农业昆虫类实训,我们深刻认识到昆虫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昆虫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昆虫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2. 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昆虫学技能。

3.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昆虫学应用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昆虫学实验:水稻害虫田间观察

农业昆虫学实验:水稻害虫田间观察
农业昆虫学实验

水稻害虫 田间观察
水稻害虫的田间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识别水稻上主要害虫及其虫害特征。
二、观察对象
盆拍
1、刺吸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黑尾叶蝉、稻蓟马
2、螟、稻弄蝶、稻眼蝶
4、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隐翅甲、寄生类 盆拍
翅中央有一个 灰黑色斑点, 下面有3个同色 斑点


稻纵卷叶螟
稻弄蝶 稻苞虫
稻眼蝶
稻蓟马
隐翅甲 赤眼蜂
主要水稻害虫
褐飞虱 黑尾叶蝉 大螟 稻纵卷叶螟
白背飞虱 稻蓟马 二化螟 稻弄蝶
灰飞虱 中华稻蝗 三化螟 稻眼蝶
褐飞虱
中胸背面有三条隆脊 深色型和浅色型:褐色、黄褐色,有明显油污状光泽
中胸背面中部淡黄色, 两侧黑色
灰飞虱
比褐飞虱小 雄虫中胸背
板黑色 雌虫中胸背
板黄白色, 两侧黑色。
雌:中胸背板中部淡黄色,两侧为暗褐色大斑 雄:中胸背板几乎全为黑色
有亚缘黑带 斑不与爪缝相接
爪缝 斑与爪缝相接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农业昆虫学实验参考材料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虫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大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方法步骤(一)昆虫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二)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目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镊子将上唇取下;用镊子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一囊状物即舌。

(2)刺吸式口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四支针状的口针,在口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口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口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口针的愈合管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教(学)案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教(学)案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教案主讲教师:于洪春副教授开课学院:农学院专业:植物保护2006年9月1日1、实验课程编号:01101s适用专业: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计划表Ⅱ(农药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理论课程总学时:42实验总学时(周学时):30学分:0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 9 个;综合实验 1 个;综合设计实验 0 个)应开实验学期:52、实验课程简介农业昆虫学实验是学习农业昆虫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研究农业昆虫的基础,它为学生正确辩识害虫提供手段和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识别一些北方主要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主要为害状,为虫情调查、害虫预测预报、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害虫形态的观察,掌握北方主要农作物上发生害虫的主要种类,并能掌握其形态鉴定特征,做到准确识别害虫,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实验容以教师讲解重要鉴定特征,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自行观察和鉴定为主,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结合幻灯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农业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于洪春主编《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课件》于洪春编《农业昆虫鉴定》照会主编 2002 中国农业5、考核办法Ⅰ根据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 2分(1)实验动手能力强,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没有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对实验仪器有一定了解。

2分(2)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能够较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1.5分(3)实验动手能力差,出现违反实验操作规程使用。

0.5分Ⅱ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 6分(1)实验结果正确、可靠。

书写规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6分(2)实验结果较正确、可信度较高。

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5分(3)实验结果较正确、书写不规整、但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4分(4)实验结果较差,但书写规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3分(5)实验结果较差,不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

昆虫学通论实验指导书

昆虫学通论实验指导书

学生实验守则普通昆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内容、原理、操作步骤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和文具等。

2、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许嬉笑和高声谈话。

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毒品和腐蚀性药品等。

注意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

不能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3、要节约使用标本和药品等实验材料,节约水电。

对公共财产如仪器、家具和小工具等要特别爱护。

实验室内的一切设备应力求整齐、清洁,切勿杂乱放置,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带出实验室。

4、仪器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报告教师。

如有仪器损坏或丢失,应报告教师说明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按赔偿制度处理。

5、实验完毕,应对仪器和用具进行检查,清洗整理,归还所借物品,公共用具归还原处。

将昆虫尸体等残杂物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要到处乱扔。

经教师验收后才可离开实验室。

6、值日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整理工作。

离开实验室前,应认真检查水电、煤气等是否关好,严防不安全事故发生。

实验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一、目的要求: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并注意与甲壳纲、唇足纲、重足纲、蛛形纲进行比较;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18或20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农学接触昆虫实验报告

农学接触昆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了解昆虫与农业的关系,特别是昆虫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识别不同种类的昆虫,增强学生对昆虫学的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昆虫实验室及校园内农田四、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2. 显微镜3. 昆虫分类图谱4. 实验记录表5. 计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五、实验内容及步骤(一)昆虫基本形态观察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包括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足等部位。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内部结构:观察昆虫的口器、消化道、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部位。

(二)昆虫分类识别1. 根据昆虫外部形态,结合昆虫分类图谱,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分类。

2. 记录昆虫的学名、属名、科名等信息。

(三)昆虫与农业的关系1. 了解昆虫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包括传粉、害虫防治等。

2. 分析昆虫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探讨昆虫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一)昆虫基本形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基本形态结构:1. 体型:昆虫体型多样,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

2. 颜色:昆虫颜色丰富,有红色、绿色、黑色、黄色等。

3. 翅膀:昆虫翅膀可分为无翅、半翅、全翅等类型。

4. 触角:昆虫触角长短不一,形态多样。

5. 足:昆虫足分为三对,形态各异。

(二)昆虫分类识别结果本次实验共识别出以下昆虫:1. 鳞翅目:蝴蝶、蛾类2. 同翅目:蚜虫、飞虱3. 鞘翅目:金龟子、叶甲4. 直翅目:蝗虫、螽斯5. 双翅目:蚊虫、蝇类(三)昆虫与农业的关系分析1. 昆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传粉、害虫防治等。

2. 昆虫是农业病虫害的主要传播者,可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3. 利用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对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分类识别及与农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验须知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验须知实验、实习的目的,在于验证、充实和加深理论教学,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工作能力,为将来指导生产打下基础。

为此,同学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观察和操作,并以实战精神出发对待每次实验与实习。

此点必须首先明确。

为达此目的,提出如下要求和注意事项:一、实验、实习课中的几点要求:1.课前准备:实验课前按指定项目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及有关课堂讲授内容,自备绘图纸、绘图铅笔(3H为宜)为笔记本等。

2.形态观察和描述,应根据实验指导书,对标本做详细认真的观察,不要仅观察作业的部分,忽略其他内容,描述时应用术语,并注意用词和标点符号的准确性。

3.绘图:①仔细观察、求事求是:要认真观察标本的主要特征,严禁不仔细观察就绘图,甚至临摹别人或照书本绘图的作风。

②绘图整齐,用具恰当:选用软硬适合的铅笔(3H为宜),统一的实验报告纸,绘图的布局在纸上要均匀美观。

③绘图正确:绘图的各部分大小要合乎原标本比例,不能在整体中放大或缩小,为了突出局部特征,可另绘局部特征图。

④绘图清晰:要求轮廓、纸条清晰、衬阴浓淡用点多少示之,切勿涂抹或艺术加工,也不要在点点上花很多时间。

⑤注示:把图之特征用虚线引出,用文字说明,注释时力求文字明确简练,字体端正。

⑥检索表的制订,应根据害虫形态、生活习性及为害状中最突出而稳定的特征制订。

⑦列表区别对比:表中所列的对比特征应突出、明显、文字简练、避免繁琐。

⑧害虫生态观察:田间观察时应仔细认真按自己观察到的习性、特点,加以记载,但要抓重点,不要受实习指导书内容框框所限,才能有所发现。

⑨调查、统计与分析:田间调查应选择代表性强的地块、用适合的取样方法、调查结果随时详细记载,所有数据要认真加以分析,再根据种种事实加以真实的总结说明。

二、实验、实习课中应注意的问题:1.镜子使用:应按排号及操作规程(双目镜用法另附)使用,用前先检查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填写使用卡片;用后应将镜子整理好,放入镜箱中(放时应轻放,以免损坏)。

2.仪器使用:所用镊子、实验盘、放大镜、钢卷尺等仪器,应加爱护,仔细使用,避免损伤,如有损伤应报告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损失单。

3.标本使用:实验中非经许可,不得任意解剖标本,观察针插标本时,用手或镊子拿住虫针,不能直接触动虫体,观察浸渍标本时,应先将标本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放到镜子底座园盘上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应按显微镜操作规程进行,切勿压碎玻片,观察盒装标本时,不要打开标本盒,示范标本看后应立即送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观察。

4.实验实习中的纪律:室内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和行走,实验结束后,应将标本用具按原样放好,桌面清理整洁,按要求交实验作业,田间实验时,应注意爱惜农作物,不要乱折、乱拨、乱踏。

大田作物害虫部分实验一地下害虫一、实验目的:识别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麦根蝽为害状及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大黑金龟甲、暗黑金龟甲和铜绿金龟甲、成虫、幼虫和为害状标本、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成虫、若虫及为害状标本。

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山东八字地老虎成虫、幼虫标本及小地老虎卵、蛹及为害状标本;沟金针虫成虫、幼虫及为害状标本;褐纹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幼虫标本;麦根蝽成虫标本。

三、实验内容(一)蝼蛄类(直翅目蝼蛄科)我国已知有以下三种,但以前两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东方蝼蛄G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台湾蝼蛄Gryllotalpa furmosona Shiraki为害特征:成虫若虫将多种作物地下根部咬碎呈丝状,地部分则枯死,为害作物幼苗近地面处的嫩茎,对马铃薯及甘薯的薯块可吃成深坑。

此外,为害时常在地面造成不规则的隧道,使作物根部与土壤分离,最后枯干而死。

1.华北蝼蛄卵:椭圆形,初产时呈黄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为深灰色,长约1.7~3毫米,宽约1.29~1.7毫米。

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复眼淡红色,2龄后变为黄褐色,5龄后即与成虫同色,后足亦同。

成虫:体黑褐色,腹面略淡,雄虫体长39~45毫米,雌虫体长45毫米左右,触角丝状,前翅黄褐色,盖于腹部背面,后翅纵褶,伸出腹末3~4毫米;前足开掘式,后足胫节背面内缘有一个不可活动的刺,也有无刺的,腹末有尾须2根。

2.东方蝼蛄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长约2毫米左右,宽1.2毫米。

若虫:初孵化时体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以后头胸部及足变为暗褐色,腹部呈黄色。

3.两种蝼蛄成虫形态特征比较:表1-1 两种蝼蛄成虫形态特征比较4.两种蝼蛄雌雄性特征比较(1)用手指轻挤蝼蛄的腹部末端,挤后,若是雄虫,末端呈叉状突出,在其中央可看到一个褐色针状受形突起,这就是雄性生殖器。

若是雌虫,就较难挤出,一旦挤出来,末端呈圆形突起,在中央可以看到一个白色乳状突起,这就是雌性生殖器。

(二)地老虎类为害特征:地老虎类特别是小地老虎及黄地老虎,为全国性多种作物苗期的严重害虫,幼虫为害作物幼苗,初龄幼虫在茎叶间剥食叶肉呈透明小孔,3龄后常咬断接近地表的茎部,造成缺苗。

1.成虫:小地老虎,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

体暗褐色,前翅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有时直达内横线)黑褐色。

肾形纹、环形纹及楔形纹均具黑边。

肾形纹外方有一明显黑色“一”字纹,尖端向外,在此纹外侧有两个尖端向里的黑色“一”字纹,此三纹相对为本种的主要特征。

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均为双条曲线。

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外呈黑褐色。

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基半部双带齿状,端半部丝状。

2.卵:夜蛾科卵一般为半球形,卵壳表面除有卵孔外,还有许多刻纹(纵棱、肩棱、横格、道、花冠、小瘤、小棘等),可用来鉴别不同的种,小地老虎卵扁圆形,顶端稍隆起,底部平,表面有一定数目的纵棱和横道,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孵化前顶部变黑色。

卵高0.39~0.44mm,宽0.58~0.61mm。

黄地老虎卵高0.44~0.49mm,卵宽0.69~0.73mm,其花冠的特点可进一与小地老虎区别。

3.蛹:体长18~24,宽约6~7.5mm。

赤褐色,有光泽,腹部第4~7节各节背面缘有圆形、色深而较大的刻点,形似一列黑带。

4.小地老虎与大、黄、山东八字地老虎的成虫及幼虫在形态上颇相类似,其朴互间的区别可根据以下比较表及鉴索表进行鉴别:表1-2 四种地老虎成虫形态特征比较黄地老虎与粘虫成虫当鳞片脱落粘着糖液时,极易混淆,可根据以下特征区别:雄蛾可根据触角形状不同区分,粘虫丝状,黄地老虎为双栉齿状。

雌蛾可根据前足胫节刺的有无及肤末肛乳突的形状区分,粘虫前足胫节无刺,肛乳突大而硬,色较深,黄地老虎前足胫节两侧有若干粗刺,肛乳突小而色较淡。

(三)金龟甲类金龟甲类属鞘翅目金龟甲科,其幼虫称为蛴螬,成虫及幼虫皆能为害,全国为害农作物种类很多,常依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各地种类有所不同,华北地区为害农作物的种类较多,幼虫为害作物地下部分(根、块根等),成虫为害作物地上部分(叶、花等)主要有下列三种:大黑金龟甲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暗黑金龟甲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铜绿金龟甲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1.大黑金龟甲:成虫体赤褐色,略有光泽,腹末光滑幼虫体中型稍大,体长35~45毫米,头部正面冠缝两侧各有2根刚毛,肛门孔呈三裂状,腹毛区散生钩状刚毛,无尖刺列。

2.暗黑金龟甲:成虫体黑褐色,无光泽,腹末不光滑,有棱边。

幼虫体中型偏大,头部正面冠缝两侧各有1根刚毛,头部触角附近刚毛较多,成丛,其余特征与大黑金龟甲相似。

成虫体铜绿色,发丝有很强的金属光泽。

前胸背板两侧绿金黄色。

臀板上有一黑绿色,近三角形的3.铜绿金龟甲:成虫体铜绿色,发丝有很强的金属光泽。

前胸背板两侧绿金黄色。

臀板上有一黑绿色,近三角形的幼虫体中等大,体长30~33毫米,肛背片后部无臀板,肛门孔呈一横裂,尖刺列纵向平行两列,每列由11~20根长针状刺组成,多数为15~20根,两列尖刺大部分相遇或交叉。

(四)金针虫类(鞘翅目叩头虫甲科)俗名蝼蛄,铁条虫等,成虫称为叩头虫。

为害农作物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为害特征:幼虫在地下咬食刚发芽的种子及作物幼苗的地下部分,并侵入地下根、茎(包括块根、块茎、鳞茎)的内部,钻成孔道,影响品质及产量。

1、沟金针虫:成虫:栗色或浓栗色:全体密被金黄色细毛;雌虫体长14~17毫米,宽4~5毫米;体形较扁,触角11节,略呈锯齿状,比身体短,前胸较发达,背板作半球状隆起,前狭后宽,宽大于长,后缘角向后方突起,翅鞘密布小点刻,并有纵沟,后翅退化;雄虫体长14~18毫米。

宽约3.5毫米,体形较细长;触角丝状12节,可达翅鞘末端,翅鞘纵沟较雌虫明显,后翅正常。

幼虫:体细长,上下略扁平,金黄色,体坚韧,光滑。

体背中有一条纵沟。

尾节较体色深,每侧有3个小齿突,末端分二叉,每叉内侧各有一小齿。

2、褐纹金针虫:体细长红褐色,胴部2~11节各节背面前缘两侧各有一个近半月形褐纹,故名。

尾节近圆锥形,前缘亦有2个半月形褐纹,并有4条细纹,后缘成3个小突起。

3、细胸金针虫: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褐色,尾节圆锥形,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褐色圆斑一个,并有4条褐色纹纹。

三种金针虫形态特征比较(五)麦根蝽Stibaropus flaidus Signoret成虫体长,雌虫4.5~5.5毫米,雄虫4~5毫米;身体较扁,椭圆形或近圆形,棕褐色有光泽,刺吸式口器,触角5节,前胸宽大,中胸小盾片甚大,前翅革质,部分黄褐色;前足腿节较短,胫节稍长较细,端一侧生1白色长刺,跗节为黑色镰刀状爪钩,中足腿节稍粗,胫节短棒状,前端外侧有17~18根长刺,如扫帚状,跗节退化,后足胫节末端如滴状,黑褐色,其上环生毛刺如刷。

(六)拟地甲属鞘翅目,拟步虫甲科,我国为害农田的主要有两种,即:网目拟地虫甲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蒙古拟地虫甲Gonocephl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1.网目拟地虫甲:成虫:体长约10毫米,黑色。

头部黑褐色较扁,复眼黑色,一般翅鞘上附有土壤,似呈灰色,前胸背板发达,点刻多而密,翅鞘长甚至长将腹节盖住。

幼虫:体细长,老熟时体长约20毫米,与金针虫相似,身体深灰黄色。

第1对足较中、后足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