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原文、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出自唐朝诗人张志和的古诗作品《渔歌子》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解说】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c/2142htm,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展现了江南春钓的诗意画卷!《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水乡垂钓图,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以下是对《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春。
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渔子歌的意思

渔子歌的意思
《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衰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最新《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

最新《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渔歌子古诗的意思渔歌子古诗的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渔歌子》赏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渔歌子》的诗意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张志和简介唐代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
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
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赏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注释[1]渔歌子: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
此为词人效仿当地渔歌而作的词。
[2]西塞山:山名,位于浙江湖州市西南。
[3]“桃花”句:桃花流水:桃花盛开季节正是春水盛涨之时,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一种有斑纹的淡水鱼,口大鳞细,肉嫩味美。
江南俗称桂鱼。
[4]箬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
[5]蓑衣:用草或棕叶编制的雨衣。
[6]须:必要。
引申为愿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背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及赏析西塞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一首描写山水之美、抒发对逝去岁月的怀
念之情的作品。
下面将为您呈现《西塞山怀古》的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
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解析: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对西塞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战乱
岁月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篇通过“荒凉塞垣迥,征战两无家。
”一句,描绘出塞垣荒凉,战乱频仍的景象,表达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作者又以“封侯非
我意,但愿海波涯。
”一句,表达了自己并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能
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
其次,诗人以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自然景色。
这些景物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
诗意和美感。
最后,诗末的“青枫江上秋帆远,只有一带山河千。
”一句,通过描绘秋天江面上远去的帆船,以及周边的山河美景,突出了西塞山秋天的壮丽景色。
总的来说,刘禹锡通过描绘西塞山的自然景色,以及通过对岁月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娓娓道出了作者对和平安宁时光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也展示了西塞山壮丽的山水风光,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感受。
(此处正文中的题目和其他多余信息已删除,根据需求对文章的格式进行了调整)。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诗词鉴赏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古诗《渔歌子》赏析(6篇)

古诗《渔歌子》赏析(6篇)古诗《渔歌子》赏析篇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闲得意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由地翱翔,衬托渔父的悠然得意。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季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然自由的生活情趣。
古诗《渔歌子》赏析篇2【渔歌子·荻花秋】五代:李珣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荻花秋】创作背景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憧憬江湖。
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
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荻花秋】译文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犹如屏上的山水画。
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赛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
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足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解释渔歌子: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
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著有《玄真子》集。
创作背景: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