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2.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词的情感把握。
3.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意境理解。
2.两首词的情感变化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梦令》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如梦令》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如梦令》。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如梦令》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声声慢》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声声慢》。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案1:《如梦令》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如梦令》的意象和意境,并体会其中的情感;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词意的感悟和认知。
教学重点:1. 学习《如梦令》的词意;2. 分析词句之间的内部联系;3. 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讨论和演绎。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词作和简单介绍;2. 课文《如梦令》;3. 展示材料、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简要讲解宋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二、整体理解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如梦令》。
2. 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语言运用与感悟(20分钟)1. 学生独立思考《如梦令》的词意,提取关键句子和词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登台表演自己对《如梦令》的演绎,可以是朗读、歌唱、乐器演奏等形式。
四、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梦令》的要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如梦令》相关的课后阅读与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教案2:《声声慢》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2. 提高学生的赏析和理解能力,培养对词意的感悟;3.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对词意的个人理解和诠释。
教学重点:1. 分析《声声慢》的情感表达;2. 分析词句之间的内部联系;3. 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讨论和演绎。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词作和简单介绍;2. 课文《声声慢》;3. 展示材料、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其词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有初步了解。
二、整体理解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朗读《声声慢》。
2. 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细节。
三、语言运用与感悟(20分钟)1. 学生独立思考《声声慢》的词意,提取关键句子和词语。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二、过程和方法先知其人,再品其诗。
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
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3.doc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咅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屮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吋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屮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111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白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 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整体把握,初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词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词的大意,并简单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1.撰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二首》的鉴赏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学生需要从词作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挖掘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选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共同交流成长。
3.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体现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词作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词作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多读李清照的词作,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词作鉴赏、创作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的现代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目,如:“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学习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和《声声慢》;
3.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李清照词作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如梦令》(30分钟)
1.教师朗读《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词作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如梦令》的词牌、词调、词意和词语运用;
3.让学生自己朗读《如梦令》,并分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让学生模仿《如梦令》的写作风格,写一首自己的词作。
3. 学习《声声慢》(30分钟)
1.教师朗读《声声慢》,让学生感受词作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析《声声慢》的词牌、词调、词意和词语运用;
3.让学生自己朗读《声声慢》,并分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让学生模仿《声声慢》的写作风格,写一首自己的词作。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词作,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李清照词作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学生能够模仿李清照词作的写作风格,写出自己的词作;
4.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昼、兽、透;后、袖、瘦
《声声慢》: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
4、集体朗读课文,巩固字音,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四、赏析探究《醉花阴》
1、学生研读《醉花阴》的上阕,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将看法写在笔记上。
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女主人的主观感受是怎样透露出来的?
开头先从天气落笔。“薄雾浓云愁永昼”,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气氛,带出了感情。“愁”字乃词眼。天空阴沉沉的,布满浓云,地上罩着浓雾,女词人只好待在屋里,但她一整天心事重重,心中笼罩着愁云,望着那冒着细细青烟的兽型铜香炉在出神。
“佳节又重阳”三句继续写女主人对天气的感受。又是个重阳佳节,却没有好天气。睡到半夜,凉气渗进纱帐,袭上枕头,冻醒了女主人。“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写得很含蓄,既是对天气的感受,也是心情的流露,闺房中缺少夫妻团聚时的温馨感。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现在女词人独居闺中,无人陪她赏菊饮酒,这个重阳节过得太孤寂了。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后来成为著名金石学家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亦为官宦之子,其父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李清照结婚第二年,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发生新旧两派斗争,公公赵挺之因攀附当权者蔡京而官至宰相,父亲李格非因曾受苏轼赏识,被列入旧党而罢官,李清照对公公呈诗表达不满。二十四岁时,公公病逝,赵氏一家受到蔡京集团中某些人的中伤弹劾,明诚兄弟落职入狱。经此变故后,李清照随丈夫返回家乡青州(今山东益都县),度过了十余年“屏居乡里”的平静生活,夫妇二人购买收集大量金石书画,藏满十余间房屋。三十八岁那年,赵明诚结束十年书斋生活,被朝廷起用为莱州知州,李清照曾随夫居住莱州,二人时聚时散。
整个上阕,从户外到室内,从环境到心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思念之殷切。
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背诵全词,试着默写。
课题
李清照词两首
课时
第二节(总 节)
教学目标
1.诵读赏析《醉花阴》,体会词中含蓄的思念之情。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受
1、学生听录音或教师朗读,注意字音和押韵
2、诵读提示
这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反映着她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具有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其中有愁,但属于夫妻离别之愁,要读出伤感,但没有悲怆。《声声慢》作于晚年,充满深厚的悲伤,要读得缓慢、低沉,表现出凄凉、孤寂之情。
课题
李清照词两首
课时
第一节(总 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成就。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内容和押韵特点。
2.诵读两首词,赏析理解《醉花阴》的内容。
重、难点
【重点】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成就。反复诵读两首词。
【难点】赏析《醉花阴》用天气景物渲染气氛的技巧。
教学方法
简介—反复诵Biblioteka —探究赏析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著有《洛阳名园记》,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其母王氏亦出生官宦之家,善文工词。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优越的物质环境,浓郁的文学氛围,使李清照度过了幸福而又丰富的少女时代。敏感的心灵,优异的文学天赋,使她具备了过人的文学才华。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寥若晨星,在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应该是两宋之交的李清照。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作,了解她的才华与心灵。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词作成就
温故知新: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曾经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诗歌?
学生回答。《夏日绝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李清照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写少女情怀、夫妇离别及安闲生活。南渡是其人生转折点。四十四岁经历亡国,四十六岁经历丧夫,国破家亡的灾难给她以沉重的精神打击,作品风格突变,题材扩大,多写感时伤乱、悼亡忆旧。她擅长诗词文书画,以词的成就最大。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用白描塑造鲜明的形象。清朝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李清照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兵攻陷京城开封,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人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三月,徽、钦二帝和三千多皇室及大臣被金人押往金国。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建立。靖康二年,赵明诚母病殁金陵,明诚南下奔丧。建炎元年八月,赵明诚出任江宁府知州。不久,李清照携书十五车往江宁,留在故乡青州的大量金石书画珍品毁于战火。建炎三年(1129)八月,丈夫赵明诚病逝江宁,终年四十九岁,李清照四十六岁。这对相知相伴二十八年的夫妇分处阴阳两个世界了。此时,金国大将金兀术率兵追击高宗,形势危急。李清照独自草草料理丈夫丧事,即追随高宗南逃,部分金石书画送往洪州赵明诚妹夫处,自己投奔正在杭州做官的弟弟李迒。十一月,金兀术攻破洪州,李清照寄存的金石书画全部丧失。此后,李清照继续追随高宗皇帝行踪,奔波于越州、明州、台州等地,过着逃难生活。直到高宗绍兴二年(1132)南宋定都于杭州,李清照才结束四年的奔波,定居于京城临安,过着孤寂、冷清的孀居生活。绍兴二十一年(1151),六十七岁的李清照病逝于绍兴。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醉花阴”词牌北宋人所创。该词牌为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写于李清照前半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抒发独处闺中的女词人重阳佳节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阕写女词人重阳节的孤独寂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