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新教材同步教学案讲: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作业形式多样化,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学习兴趣。
3.作业难度适中,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结合实例,讲解我国地域地质变迁及其对地质资源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如模拟地质变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降低知识点的抽象性;
(2)采用图示法,绘制地质年代表,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提高记忆效果;
(3)开展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历史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历史的发展阶段,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及主要生物群落。
2.学会运用地质年代表,解释地球历史上重大地质事件、生物演化过程,分析地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球历史中我国地域地质变迁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地质资源的分布特点,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地球历史上的典型地质事件,引导学生探究地质变迁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2.利用地质年代表,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地球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年龄:约□0146亿年。
2.沉积岩(1)具有明显的□02层理构造。
03化石。
(2)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04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05复杂。
3.生物演化规律:从□06地层和它们包含的□07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4.地球历史研究的依据:通过研究□08古地理环境。
□1.判断正误。
(1)地球的历史为4.6亿年。
(×)(2)研究地层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显生宙不包括( )A.古生代 B.中生代C.新生代 D.元古代答案 D解析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5.地质年代表(1)时间单位:宙、代、纪等。
(2)地质年代表3.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提示地层呈层状分布,每一层都记录着地球发展的一段历史,地层类似于书本的“书页”;化石是呈块状存在于地层中,每一块就像一个字,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判断正误。
(1)鸟类诞生于古生代。
(×)(2)人类诞生于新生代。
(√)2.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是( )A.物种大灭绝 B.始祖鸟出现C.生物的起源 D.联合古陆解体答案 A解析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3.说明动物的演化特征。
提示古生代开始出现动物,动物首先出现在海洋中,为无脊椎动物,后来出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生代出现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生代出现了人类。
任务探究化石和地质年代表材料一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材料二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下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材料三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3节《地
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
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四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图表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及重要地理意义。
最后教材以图片和探究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原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1.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维)2. 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 区域认知 )3. 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
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 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 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 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 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 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 综合思(人2.地质年代划分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
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提示:( 见教材P16)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地球状况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 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1.3地球的历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同步(人教版必修一)的课堂上,本章节“1.3地球的历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发展历程,理解地质变迁,以及掌握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首先,我以“地球的演变”为主题,通过展示地球形成至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从原始星云到现代地球的历程。接着,我引入了“地层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与地质变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动画演示、模型展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演变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变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如“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对生物进化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如“地球演变过程中有哪些未解之谜?”等,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生命的起源、地质变迁等,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
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四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图表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及重要地理意义。
最后教材以图片和探究活动形式阐释地球的演化历程。
本节内容分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两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2.比较地球不同地质时代的距今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等方面的情况。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及地球的演化史,运用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质年代作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该地质年代的特点和意义。
2.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质疑、交流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对地质年代概念和地球演化历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层岩石和地貌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运用地质年代的知识,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地层形成的原因。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地表现象到地质成因,逐步深入探讨地球历史演化过程。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气候变化、地貌形成等方面的关联。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地层形成的原因。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总结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气候变化、地貌形成等方面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强调地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质公园的地层特点和演化历程。
2.作业中鼓励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设计地球历史时间轴和地层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演化历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地质年代的概念。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地层挖掘、古生物化石复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历史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球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地球历史时间轴,标注出各个地质年代的重要事件和特征,要求图文并茂,逻辑清晰。
2.选择一个地球历史时期的生物或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要求语言简练,观点明确,能够向他人介绍该时期的特点。
3.分析地球历史研究方法,如地层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并结合实例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4.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球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展示现代技术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地球历史时期的生物特征、地质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口头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球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采用以下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年龄:约□0146亿年。
2.沉积岩
(1)具有明显的□02层理构造。
(2)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03化石。
3.生物演化规律:□04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05复杂。
4.地球历史研究的依据:通过研究□06地层和它们包含的□07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08古地理环境。
1.判断正误。
(1)地球的历史为4.6亿年。
(×)
(2)研究地层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
2.显生宙不包括()
A.古生代B.中生代
C.新生代D.元古代
答案 D
解析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5.地质年代表
(1)时间单位:宙、代、纪等。
(2)地质年代表
3.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提示地层呈层状分布,每一层都记录着地球发展的一段历史,地层类似于书本的“书页”;化石是呈块状存在于地层中,每一块就像一个字,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判断正误。
(1)鸟类诞生于古生代。
(×)
(2)人类诞生于新生代。
(√)
2.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是()
A.物种大灭绝B.始祖鸟出现
C.生物的起源D.联合古陆解体
答案 A
解析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3.说明动物的演化特征。
提示古生代开始出现动物,动物首先出现在海洋中,为无脊椎动物,后来出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生代出现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生代出现了人类。
任务探究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材料一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材料二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下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材料三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2)推测长江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确定地质历史时期南极洲的气候变化?
[成果展示](1)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下老上新。
(2)由材料可知,该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变化,据此可推测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
(3)大量煤田在南极洲被发现,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南极洲分布有大量繁茂的植物,之后被掩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形成煤田。
1.化石和地层的研究
(1)研究地层的岩石类型为□01沉积岩。
(2)□02层理构造,□03含有化石。
(3)典型化石反映不同时代的地层,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为□04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05中生代地层。
(4)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06化石特征,可以推知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反映了□07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含有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反映了□08湿热的森林环境。
2.巧记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三级;隐生有三宙,冥太元三古;
显生分三代,古中新生代;古生分六纪,早晚各有三;
早古始寒武,奥陶志留随;晚古泥盆起,石炭二叠续;
中生含三纪,三叠侏白垩;新生看得见,古新近第四。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
读图,回答(1)~(2)题。
(1)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
A.文字记载B.考古资料
C.标本与化石D.地层和化石
(2)与①对应的地层是()
A.甲B.乙
C.丙D.丁
科学思维
古地理环境研究的方法
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地层和化石。
不同的地层含有的化石不同,根据化石的差异可以判断古地理环境特征。
相同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的化石。
[答案](1)D(2)C
提升运用能力
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该地区也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
答案 C
解析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
2.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 C
解析煤炭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森林生长于湿热的地区。
任务探究地球的演化历程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
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是哪一时期?
(2)哪一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
[成果展示](1)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2)晚古生代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
地球演化史的对比研究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据此完成(1)~(2)题。
(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科学思维
生物演化的进程
第(1)题,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
第(2)题,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答案](1)D(2)D
提升运用能力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地质事件。
据此完成1~2题。
1.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有()
①早古生代②晚古生代③中生代④新生代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2.鸟类形成于()
A.早古生代B.晚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答案 C
解析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5页上思考]
思路点拨(1)观察A、B两地地层数量。
(2)找出A、B两地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用斜线连接起来。
(3)地层产生差异,主要从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征和地层形成后的演变两方面分析。
成果展示A地中间和下部的地层与B地上部和中间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地层,说明A、B两地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两地地层产生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沉积环境不同,在相应地质年代中,B地未接受沉积;二是沉积环境相同,均接受了沉积,但形成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应地层未能长期保存。
[教材第15页下思考]
思路点拨(1)用46亿年除以24,可计算出1小时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时间。
(2)找出对应地质年代的时间,用该时间除以1小时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时间。
(3)再用24减去上一个数值,计算出宙和代即可。
成果展示
[教材第19页活动]
思路点拨(1)判断图中地质年代顺序,自上而下依次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根据教材叙述,找到对应地质年代即可判断。
成果展示左侧:自上而下的序号依次为:④、⑤。
右侧:自上而下的序号依次为:①、②、⑦、③、⑥、⑧。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在校园周边地区寻找地层,如河边、山区公路沿岸,总结地层的特点。
2.走进博物馆,观察博物馆中的化石,推测其所处的地质年代。
3.用沙石、泥土等制作地层标本。
4.通过网络查找本地古地理环境资料。
展示与评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