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_欧春生
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效应

第25卷第S1期2019年5月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Vol.25No.S1May 2019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S1.012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效应季长军1,2,3,吴珍汉4,刘志伟4,赵珍4(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3.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4.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61)作者简介:季长军(1986-),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石油地质和沉积地质方向的研究工作。
E-mail :jichangjun2007@ 引用格式:季长军,吴珍汉,刘志伟,等.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效应[J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S1):066-071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S1.012JI Changjun ,WU Zhenhan ,LIU Zhiwei ,et al.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rust nappes in the Qiangtang basin and hydrocarbon resources effect [J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19,25(S1):066-071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S1.012摘要: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地表古油藏作为了解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良好窗口,经过多年来对古油藏详细解剖,通过详细的地表构造填图、二维地震和地质浅钻综合揭示了盆地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古油藏为盆地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至地表的大型构造岩席,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海相地层推覆至晚白垩—中新世湖湘红层之上,古油藏含油层位是中侏罗布曲组砂糖状含油白云岩。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地层时代及构造背景

。 剖面露头上 , 古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四层结构,
上部为褐 - 紫红色黏土状皮壳层 , 厚度为数厘米 至数十厘米。这些皮壳层表面见溶沟或溶槽。该 层中仅见少量的溶蚀角砾, 角砾间以钙质胶结为 主。皮壳层之下为溶蚀角砾层, 厚度一般为数十 厘米至 1 m 左右。该层中溶蚀角砾发育, 角砾成 分单一 , 几乎均为下伏地层的灰岩; 砾径为 0 . 1~ 4 c m, 个别达 10~ 20 c m; 角砾分选性较差, 角砾 间为钙质胶结 , 具明显的溶蚀特征。角砾层之下 则为过渡层 , 与角砾层相比 , 过渡层具有角砾明显 偏大的特征 , 但角砾的溶蚀程度更低。基岩位于 过渡层之下 , 与古风化壳之间在颜色、 岩性、 结构、 致密程度等方面 , 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另外, 从挖掘的探槽剖面来看, 皮壳层之上可能还存在 一套厚约 30 c m 的黏土层 , 该层中几乎见不到角 砾 , 以黄灰色黏土为主。 2008年 , 笔者等对该套古风化壳进行了更为 详细的野外调查与研究, 并在北羌塘拗陷的胜利 河地区、 南羌塘拗陷即中央隆起带上发现了大面 积出露的古风化壳 , 证实了该套古风化壳具有区 域性展布的特征。在不同的地区 , 古风化壳的形 成时代不同 : 南羌塘及中央隆起带上 , 风化剥蚀作 用可能于晚二叠世就已开始, 并经历了早、 中三叠 世的进一步演化
40 39
4 . 9) M a , 北羌
4) M a 。 结 合近年来在 羌塘盆地
东部以及西部 地区获得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喷发年龄 , 表明 羌塘盆地那 底岗日 组火山 岩的喷 发年龄为 205~ 220 M a , 这一年龄 也代表 了羌塘 中生代盆 地的开 启年龄 。 那底岗 日组火 山岩 具有高的 Nb /Z r( 0. 039~ 0. 058), T a /H f( 0. 095~ 0 . 15) 和 Z r/Y ( 3. 57~ 6 . 01) 比值 , 在构 造环 境判别图 ( 如 Z r Z r /Y 和 T h /H f T a /H f) 上 , 那底 岗日组火 山岩大多位 于板内玄 武岩区 。 结合 中生代盆地早 期沉积演化特征 , 认为羌塘中生代盆地形成于伸展的 构造环境 。 [ 关键词 ] 古风化壳 ; 那底岗日组 ; 火山岩 ; 盆地演化 ; 羌塘盆地 [ 分类号 ] TE121. 11 [ 文献标识码 ] A
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初探

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初探
刘勇;曹春潮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1998(005)005
【摘要】探讨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史,方法:对盆地的岩浆岩,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及沉积建造进行研究,对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追踪。
结果:阐述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各期演化造就的盆地类型。
结论:指出羌塘盆地在早二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性质。
早、中三叠世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弧后盆地转化。
晚三叠世为弧后盆地,早侏罗由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
中,是侏罗世为前陆盆地,白垩纪及其后为山间盆地。
【总页数】8页(P6-12,22)
【作者】刘勇;曹春潮
【作者单位】石油物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石油物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羌塘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演化——来自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的证据 [J], 李学仁;王剑;万友利
2.羌塘中生代(T3-K1)盆地演化新模式 [J], 王剑;付修根;谭富文;陈明;何江林
3.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及油气赋存 [J], 刘池洋;郑孟林;杨兴科;何碧竹;任战利;郭佩
4.羌塘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演化——来自同裂谷期那底岗日组的证据 [J], 李学仁;王剑;万友利;;;;;;;
5.藏北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关于弧后盆地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J], 杨瑞英;黄忠祥;邓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演化

文章编号:1008-0058(2000)04-0347-06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演化和钟铧1,李才1,杨德明1,陈光权2(1.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2.辽河石油勘探局,辽宁盘锦124010)摘要: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
经历了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剥蚀阶段,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之后的构造地貌盆地。
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
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侏罗山式褶皱样式,反映出盖层浅层滑脱的变形特征。
关键词:沉积建造;构造变形;构造演化;羌塘盆地;西藏中图分类号:P544.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0-04-24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资助项目(G Z -97-204102)作者简介:和钟铧,男,1968年生,博士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盆地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中的含油气盆地,盆地性质及演化已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吴应林认为羌塘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1];易积正将盆地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加里东运动形成“一隆两坳”的褶皱变质基底[2];王岫岩等认为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阶段、三叠纪陆间裂谷阶段、侏罗纪大陆边缘沉积阶段等[3]。
盆地分类从来是盆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L ei g hton 认为[4]盆地发展历史与大陆内伸展作用(从大陆内裂谷到有限洋盆或大洋)、大洋向大陆俯冲作用以及大洋闭合陆-陆或岛陆碰撞作用紧密相关。
!羌塘盆地地质结构羌塘盆地位于著名的特提斯构造域中段,夹持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和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之间,面积约20万k m 2,是一个发育在不同性质基底上的大型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
藏北羌塘盆地基底的地质构造演化:来自侏罗纪雁石坪群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藏北羌塘盆地基底的地质构造演化:来自侏罗纪雁石坪群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证据李江涛;梁斌;何文劲;徐刚;文龙;谢启兴【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6(043)004【摘要】羌塘盆地作为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盆地,是揭示特提斯域演化的关键区域,其构造属性与演化历史备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盆地是否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以及其地质构造演化等问题一直存分歧.雁石坪群作为羌塘盆地分布最广,地层出露最全的一套侏罗纪地层,其碎屑沉积物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羌塘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为此笔者选择位于羌塘盆地东部唐古拉山北麓温泉地区雁石坪群砂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以期为解决羌塘盆地基底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8件砂岩样品429个有效测试点的年龄结果显示,雁石坪群碎屑锆石的年龄时间跨度大,自新太古代至中侏罗世晚期(2668~166Ma),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10个年龄组.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年龄值大于486Ma碎屑锆石年龄组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认为羌塘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其形成的主要时期为1974~1666Ma,且结晶基底还遭受了后期地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先后经历了与Columbia超级大陆、Rodinia超大陆演化相关的构造热事件、格林威尔—晋宁构造岩浆运动、泛非运动等一系列地质构造演化,支持了羌塘地块属冈瓦纳大陆的认识.【总页数】11页(P1216-1226)【作者】李江涛;梁斌;何文劲;徐刚;文龙;谢启兴【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四川省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相关文献】1.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物特征与沉积环境 [J], 陈兰;伊海生;时志强2.藏北南羌塘盆地二叠纪曲地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石晓龙;黄强太;夏斌;王志龙;夏中宇;胡西冲;郑浩;李卓飞3.藏北羌塘盆地基底高级变质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刘通;翟庆国;王军;苏犁;康珍;索朗次列4.罗布泊第四纪湖盆物源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来自LDK01孔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J], 吕凤琳;刘成林;焦鹏程;张华;孙小虹5.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地区砂岩型铀矿铀源区及其成矿构造背景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证据 [J], 耿英英;刘章月;何中波;黄少华;郭强;许强;宋继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羌塘盆地内部结构与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分析

羌塘盆地内部结构与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分析
卢占武;李文辉;陈明春;叶天生;李井元;李洪强
【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2024(15)5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海相地层保存较为完整,是中国最大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
羌塘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在仪器设备、采集技术、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总结了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勘探的历程和数据采集参数,根据笔者团队多年积累的资料,揭示出羌塘盆地基底及上覆地层的结构,分析了有利圈闭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羌塘盆地油气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建议从改善激发、接收条件,优化观测系统,开展针对性处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提高反射地震资料品质,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
【总页数】8页(P803-810)
【作者】卢占武;李文辉;陈明春;叶天生;李井元;李洪强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基底结构与南北向变化——基于一条270km反射地震剖面的认识
2.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3.羌塘盆地石油地震反射新剖面及基底构造浅析
4.藏北羌塘盆地二维反射地震新认识
5.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及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羌塘增生楔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

南羌塘增生楔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作者:徐晟陈瑶廖栋城等来源:《新疆地质》2023年第04期关键词:南羌塘;早前寒武纪;原特提斯洋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内面积最大的海相沉积盆地,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潜在矿产资源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目前对该盆地大地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据年代学数据认为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也有研究者认为,羌塘盆地未发现可靠的古老基底年代学数据,不存在前寒武纪基底。
该盆地是否具刚性结晶基底,对评价油气保存条件至关重要。
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在南羌塘地区发现早前寒武纪岩浆岩,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952.9±2.2)Ma,反映南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为进一步认识羌塘盆地构造演化、青藏高原早期陆壳生长及冈瓦纳大陆北缘性质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证据。
1 区域地质背景羌塘盆地夹持于南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与北部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陆块之间。
在羌塘盆地以中央羌塘隆起为界,将羌塘盆地分为南、北羌塘块体,主要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1]。
新疆境内以龙木错-双湖中生代结合带为界,以北划至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以南划至南羌塘增生楔。
盆地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盆地边缘及中央隆起带出露少量古生代地层(图1)。
南羌塘增生楔北侧以龙木错-双湖断裂为界,晚石炭世南羌塘北缘发生伸展裂解,形成晚古生代裂谷盆地。
晚三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闭合,沿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碰撞造山,裂谷盆地随之关闭,结束沉积,隆起造山。
班公湖-怒江对接带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原古特提斯大洋自北向南后退式俯冲消亡的巨型增生杂岩带,构筑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泛华夏大陆分界带[2-4]。
2 岩体地质特征本次新发现青白口纪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增生楔,紧邻龙木错-双湖断裂,呈岩基状产出,面积约40.68 ㎞2,呈EW向带状分布。
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_欧春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 i m enta ry G eo logy and T ethyan G eo logy
Vo. l 29 N o . 3 Sept . 2009
文章编号 : 1009 3850( 2009) 03 0090 05
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
组
主要岩性、 岩相 冲积、 洪积、 湖泊、 冰川、 沼泽 , 等等
构造阶段
整体隆升 石坪顶组 ; 唢呐湖组 康托组 松西组 鱼鳞山组 纳丁错组 ; 祖尔肯乌拉山组 雅西错组 牛堡组 欧利组 双湖组 沱沱河组 湖相粗 细碎屑岩、 泥岩 夹淡水 灰岩、 石膏 层 ; 上 部高 钾钙 碱性火山岩 河湖相粗 细碎屑岩和石膏为主 , 局部夹基性火山岩 湖相砂页岩夹泥晶灰岩、 紫红色 粉砂质 泥岩 ; 钙碱性 和碱 性火山岩剥蚀夷平 底部河流相砂砾岩不整合在中生界上 , 其上为湖 相杂色泥 质粉砂岩、 泥岩、 夹膏盐及泥灰岩 剥蚀夷平 挤压褶皱
1 新构造运动阶段
前人对羌塘盆地 的新构造运动作 过有益的研
收稿日期 : 2009 04 15; 改回日期 : 2009 06 04 作者简介 : 欧春生 ( 1958 ), 男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 E m a i: l ouchsh58 @ yahoo . co m. cn 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773001)
F ig . 1
Si m plified geo log ica lm ap o f the study area
1= H o locene a lluv ia l fluv ia l sand and grave ; l 2= P le istocene eo lian loess and sand ; 3= sandstone and g ravtl bear ing sandstone in tercalated w ith gypsum, h igh potassium ca lc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upper pa rt o f the Shipmgd ing For m a tion Suonahu F or ma tion; 4= h igh po tassium calc a lkaline volcan ic ro cks and basic vo lcanic rocks in the Shipingding Fo r m ation; 5= calc a lkaline and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Yu linshan Fo r ma tion ; 6= Lacustrine sandstone and shale , purp lish red s ilty mudstone , ca lc a lka line and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Y ulinshan Fo r ma tion ; 7 = M esozo ic strata ; 8= gran ite ; 9= m easured fault ; 10 = interpreta ted fault ; 11= angu lar unconfor m ity ; 12= spr ing ; 13= g lac ie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新构造运动阶段
前人对羌塘盆地 的新构造运动作 过有益的研
收稿日期 : 2009 04 15; 改回日期 : 2009 06 04 作者简介 : 欧春生 ( 1958 ), 男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 E m a i: l ouchsh58 @ yahoo . co m. cn 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773001)
究。南征兵和李永铁 ( 2008) 认为喜马拉 雅运动对 羌塘地块的构造形态、 构造线走 向具有重要影响。 新生界在地堑、 拉分盆地中堆积, 新构造对羌塘油气 [ 5] 盆地有较大程度的改造 。孟艳宁等 ( 2008) 用平 衡剖面法统计羌塘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褶皱收缩量 , 认为自陆 陆碰撞以来 , 其吸收了 429~ 500km的南北 向缩短, 褶皱收缩量的时空分布与高原各阶段的隆 [ 6] 升演化相协调 。李亚 林等 ( 2001) 对双 湖地堑的 研究表明 , 羌塘地体新构造表现为东西向伸展, 并产 生 NE 向至 NNE 向正断层和地堑构造。正断层活 动始于上新世 , 地堑形成于 14~ 8M a之间 , 是高原南 北向强烈挤压缩短之后, 在深部热动力作用下快速 隆升的结果
组
主要岩性、 岩相 冲积、 洪积、 湖泊、 冰川、 沼泽 , 等等
构造阶段
整体隆升 石坪顶组 ; 唢呐湖组 康托组 松西组 鱼鳞山组 纳丁错组 ; 祖尔肯乌拉山组 雅西错组 牛堡组 欧利组 双湖组 沱沱河组 湖相粗 细碎屑岩、 泥岩 夹淡水 灰岩、 石膏 层 ; 上 部高 钾钙 碱性火山岩 河湖相粗 细碎屑岩和石膏为主 , 局部夹基性火山岩 湖相砂页岩夹泥晶灰岩、 紫红色 粉砂质 泥岩 ; 钙碱性 和碱 性火山岩剥蚀夷平 底部河流相砂砾岩不整合在中生界上 , 其上为湖 相杂色泥 质粉砂岩、 泥岩、 夹膏盐及泥灰岩 剥蚀夷平 挤压褶皱
欧春生 , 耿全如 , 朱同兴 , 彭智敏 , 李奋其
(1 . 甘肃省地勘局 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 甘肃 兰州 成都 610082)
1 2 2 2 2
7300502 ; 2 .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
摘要 :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 三个阶 段 : 古近纪 为剥蚀、 夷平 和地壳 加厚阶 段 ; 中 新世为 强烈挤 压、 褶皱阶段 ; 上新世 关 键 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 升阶段。 羌塘盆地 的环境 变迁和 地质灾 害与新 生代构 造活动密 切相 关。本区的强烈隆起、 半荒漠化、 沙 尘暴、 山洪、 泥石流、 冰川崩塌和雪崩、 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 词 : 羌塘盆地 ; 新 构造活动 ; 环境地质 ; 地质灾害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P 542
2009 年 ( 3)
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 质效应
91
图 1 研究区地质简图
1 . 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 ; 2. 更新统风成黄土层 , 砂土层 ; 3. 唢呐湖组砂岩 , 含砾砂岩夹石膏层 , 上部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 ; 4. 石坪顶组高钾碱 性火山岩 , 基性火山岩 ; 5 . 鱼鳞山组钙碱性 /碱性火山岩 ; 6. 鱼鳞山组 /纳丁错组湖相砂页岩 ,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 钙碱性和碱性火山岩 ; 7 .中 生代地层 ; 8 . 花岗岩 ; 9 . 实测断层 ; 10 . 遥感解译断层 ; 11. 角度不整合 ; 12. 泉 ; 13 . 冰川
[ 9]
, 断层走向分为 E - W 向、 N-
S 向、 N - W 向和 N - E 向四组, E - W 向断裂为逆 冲断裂, N - E 向断裂以左行走滑性质为 主, N - W 向断裂以右行走滑为主。根据断层分布特点可以判 断应力场为 N- S 向挤压。 2 . 3 断陷盆地 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始新世 渐新世期间, 区内
[ 9]
等厚度的第四纪沉积物。此阶段亦有差异性升降 , 希杂洛玛河、 大沙河、 流沙河、 托纳木藏布等河流以 及各湖泊地区不断沉降, 形成辫状河道和内生蛇曲 河道、 湖级阶地以及沼泽、 盐碱地等。
2 新构造的形态特征
2 . 1 褶皱 羌塘盆地新生代褶皱并不十分发育, 呈宽缓短 轴类型, 主要分布在双湖 龙木错构造岩带北缘及北 羌塘陆块南部 , 向北逐渐减少。具有以下特点: ! 褶 皱轴向以 E - W 向为主, 极少数为 N - S 向。 ∀ 规 模一般较小, 一般宽约 2~ 3km, 长约 3~ 6km, 个别长 大于 10km。形态呈宽缓短轴褶皱 , 两翼产状很缓 , 轴面直立、 转折端宽缓圆滑; # 靠近断裂附近的褶皱 两翼地层产状较陡, 倾角大于 40∃ , 反映局部的近 N - S 向强烈挤压。 2 . 2 断层 羌塘盆地新生代断层十分发育 , 但规模不大 , 多 数属继承性断层, 新生代晚期以来的成生断层较少。 新生代断层控制着新生代以来的地貌、 沉积物厚度、 岩性、 岩相等, 还控制着水系发育及地震分布。伴随 断层活动常出现串珠分布的 湖泊和线型展布 的泉 眼、 阶地以及山前断崖。新生代断层可分为继承性 断层、 成生断层和遥感解译的南北向断层。根据谭 钦银等 ( 1999) 研究
[ 7, 8]
:
( 1) 早古生代至泥盆纪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碳酸 盐岩、 细碎屑岩沉积阶段 ; ( 2)石炭 二叠纪为陆 缘裂陷和海盆发育阶段, 三叠纪曾短暂暴露; ( 3) 侏 罗纪发生强烈的盆地拗陷和广泛的海侵 , 沉积了巨 厚的海相侏罗系
[ 2]
; ( 4) 侏罗纪末期至早白垩世开
始 2~ 4] 暴露剥蚀阶段 。 新构造运动与羌塘盆地的环境地质效应和油气 资源保存息息相关。本文以黑虎岭、 多格错仁、 江爱 达日那、 吐错四幅 1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 2005) , 探讨羌塘盆地新构 造运动的环境地质效应。
F ig . 1
Si m plified geo log ica lm ap o f the study area
1= H o locene a lluv ia l fluv ia l sand and grave ; l 2= P le istocene eo lian loess and sand ; 3= sandstone and g ravtl bear ing sandstone in tercalated w ith gypsum, h igh potassium ca lc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upper pa rt o f the Shipmgd ing For m a tion Suonahu F or ma tion; 4= h igh po tassium calc a lkaline volcan ic ro cks and basic vo lcanic rocks in the Shipingding Fo r m ation; 5= calc a lkaline and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Yu linshan Fo r ma tion ; 6= Lacustrine sandstone and shale , purp lish red s ilty mudstone , ca lc a lka line and alka line vo lcan ic rocks in the Y ulinshan Fo r ma tion ; 7 = M esozo ic strata ; 8= gran ite ; 9= m easured fault ; 10 = interpreta ted fault ; 11= angu lar unconfor m ity ; 12= spr ing ; 13= g lac ie r
以湖泊相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物, 并伴随伸展期的 钙碱性和碱性火山岩喷溢。始新世末期 , 随着印度 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 , 在羌塘盆地内发生盆地反转 , 古老的深大断裂再度转换为逆冲断层, 沿断裂带中 酸性岩浆岩侵位。此次构造运动使始新统普遍轻微 褶皱。 这一阶段是区内第一级夷平面形成阶段。这一
时期为干旱气候, 环境。 渐新世末 中新世初 , 研究区发生了剧烈的差 异性升降运动 , 肢解了原来的准夷平面 , 部分地段上 升形成低山区和丘陵区 , 部分地段下降形成坳陷区。 第一级夷平面坳陷区形成第一级埋藏夷平面。中高 山丘陵遭受强烈剥蚀, 构成康托组的物源区。 1 . 2 中新世强烈挤压、 褶皱阶段
92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表 1 羌塘盆地新生 界地层和构造阶段划分 Table 1 D ivision of th e Cen ozoic strata and tecton ic phases in th e Q iangtang Basin
( 3)
界
系 第四系
统 全新统 ( Q h ) 更新统 ( Q p ) 上新统 ( N 2 )
新 生 界
新近系 中新统 ( N 1 ) 渐新统 ( E 3 ) 古近系 始新统 ( E 2 ) 古新统 ( E 1 )
中生界褶皱基底
该时期 , 在南北向挤压下, 羌塘盆地侏罗系及以 下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变形。背斜形成高山 , 遭受剥 蚀。向斜形成山间盆地 , 接受了一套以康托组为代 表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磨拉石沉积。磨 拉石盆地受近 EW 向和 NWW 向正断层控制。该套 沉积在北羌塘拗陷西部的黑虎岭地区厚逾 670m, 在 中部 的 吐 错 和 北 部 的 乌 兰 乌 拉 湖 地 区 厚 度 逾 1200m。在中央隆起带 , 该时期的沉降幅度亦较大 , 丁固地区厚度逾 5500m, 双湖地区近 1600m。在南羌 塘拗陷 , 昂达尔错一带厚达 1200m, 兹格塘错地区厚 度逾 1700m。随着剥蚀作用和 堆积作用不断进行 , 崎岖地貌逐渐被夷平。中新世末, 高原地貌雏形基 本形成 , 此时海拔高度估计约 2000m 。 1 . 3 高原整体隆升阶段 上新世至今 , 羌塘地块以缓慢均匀的整体抬升 为主, 伴有微弱的差异升降。 上新世以来 , 青藏高原地区陆内俯冲作用强烈 , 造成该区广泛的地壳加厚。此种地质作用不仅使整 个青藏高原由海拔 1000m 左右快速隆升到 5000m以 上 , 而且形成了以石坪顶组为代表的巨厚的高钾火 山岩系。与此同时, 包括羌塘盆地在内的整个青藏 高原地区, 总体上表现为南北向挤压、 东西向伸展的 地球动力背景。在造成先期近 EW NWW 向断裂再 度复活的同时, 不仅形成了一 系列 NE NW 向共扼 走滑断裂系和相伴的拉分盆地, 而且使早期的南北 向压扭性断层表现为正断层活动性, 形成了一系列 地堑构造并接受了巨厚的第四纪沉积。 中更新世 全新世为频繁的新构造活动振荡阶 段。该阶段区内新构造活动相对活跃, 以剧烈的上 升为主 , 形成多级河流和湖泊阶地 , 第四系堆积少。 河流三、 四级为剥蚀阶地, 仅在一、 二级阶地上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