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演化

合集下载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平衡剖面技术200613003*摘要:盆地模拟做到了对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内容的定量研究。

地史模型作为盆地“五史模型”之一,其模拟内容包括沉降史、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

而平衡剖面技术,则是目前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盆地模拟与资源评价》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应用、尚存不足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构造演化史;平衡剖面技术;应用;尚存不足;发展动向1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Dahlstrom等(1969)定义平衡剖面技术为把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原则全部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剖面的技术。

据物质守恒定律,可推导出体积守恒、面积守恒和层长守恒等系列平衡剖面恢复的几何法则。

当岩层长度在变形与未变形的两种状态下等是,剖面为平衡的。

其编制原则如下:(1)面积守恒原则。

在地层变形前后其地层所占面积应是不变的,对比区域在变形前后是同一种岩石,若孔隙度保持不变,计算过程中构造压实作用不考虑。

(2)断层法则。

断层活动引起的岩层缩短在上、下岩层一致。

(3)能量最小法则。

断层在能量消耗最小部位发生。

(4)伸缩量一致原则。

岩层经过断裂、褶皱,其伸缩量应基本一致。

2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挤压构造和褶皱一冲断带中的构造分析,并能定量描述变形和形成发育过程。

李汉阳等(2013)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川西凹陷侏罗系剖面进行了构造恢复,编制了构造发育剖面,恢复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典型的前陆冲断带,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地震波速横向变化较大,郭峰等(2012)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解决了如何研究该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这一难点。

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三期构造运动,构成一完整的构造旋回。

其中,晚二叠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快速挤压期,而三叠纪为构造挤压最强烈期,对该区构造演化、构造格架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均具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学过程与⽅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治区南部,介于天⼭、昆仑⼭与阿尔⾦⼭之间,⾯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沙漠.⼈称“死亡之海”,⾯积达330000 km2。

塔电⽊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陆的⼀部分)、中天⼭、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北地-巴仑台—库⽶什—卡卢⽐布拉克⼀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地块。

向侧为塔⾥⽊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的北界,即阿登⼱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盆地即是⼀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型叠合复合盆地。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2008N O .03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资源与环境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王美芳李慧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 )-0148-02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现论述如下。

1概况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 m ,东西宽42—60km ,总面积7790k m 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 W -S E 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 -S E 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挤压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挤压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弧后扩张中心

弧前盆地
海沟
1 4
2 1 5
3
E– 分离的 例:日本海
1、弧前沉积物 2、火山成因的岛弧壳 3、大陆壳 4、洋壳 5、岩石圈地幔部分
弧前盆地的演化
综合的弧前体系模式
Km
横切巽他弧俯冲岩体地震横剖面
西 太 平 洋 部 分 地 区 地 貌 略 图
1、鄂霍茨克海
2、日本海
3、南中国海
4、苏禄海
5、苏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海 6、班达海 7、菲律宾海 8、安达曼海
现 代 弧 前 盆 地
巽 他 弧 前 地 区 构 造 和 沉 积 体 系
f
e
d
c
b
a
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统混杂岩与大谷地岩系地层柱状略图
安达曼群岛外侧的巽他弧前区(上)中苏门答腊(中) 和爪哇(下)的概略深度剖面
北 美 西 部 构 造 概 要 图
摩因逆冲带袄纳万复式逆冲断层体横剖面
3、背冲式逆冲断层
由若干条背向逆冲断层组成。 扇状
背冲式
上图:褶皱造山带扇状逆冲断层 下图:西天山背冲式逆断层
4、反冲式逆冲断层
由一条或几条主逆冲断层和次一级反向逆冲断层组成。
冲起构造
构造三角带
反冲断层----是因逆冲滑动中受断坡或峰缘前侧阻抗而反冲, 形成与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的反向逆冲断层。
1、俯冲扩展(背式扩展) 1 a 2 b 晚 c 早 1 扩展方向
2、超覆扩展(仰冲扩展)
扩展方向 1
a
1 b 早 晚 2
c
两种俯冲的差异
大陆边缘弧沟系
弧后褶皱 冲断层带 弧 弧前盆地 海沟 弧后陆架海 岛 弧前盆地 海沟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1) 断层带具有显著的倾向性,大多数断层带呈南北向或西南北向分布;2) 断层带上存在大量的小斜度、小幅度、小长度的剪切断届;3) 在部分断届上存在显著的早期剪切作用。

二、低凸起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具有以下特征:1) 位于中央部分的“三眉”高原是
一条宽而浅的隐伏高原;2) 三眉高原呈南北向或者东西向扩张性分布;3) 三眉高原上存在
大量尺度不一样的隐伴隐伤;4) 对浅水侵入作用效应显而易见。

三、构造-成因-劫四过结. 由此, 结合对该区内都已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对该区内都已
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认为: 第一, 该区内都是由复杂多重围劫作用所形成; 第二,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第三,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最重要的是: 除此之外这里也存在大量水劫作用.。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

辽西地区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孙宇;鲍强【摘要】按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特征,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构造层、侏罗纪构造层和早白垩世构造层;早三叠世-体罗纪末发育收缩构造样式、白垩纪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从各构造样式的特点得出建昌一喀左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早三叠世-侏罗纪末,地球半径减小、岩石圈板块自转加快且向两极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收缩构造样式;进入白垩纪,地球半径增加、岩石圈板块自转减慢且向赤道漂移,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向南漂移,在盆地所在区形成伸展构造样式.【期刊名称】《露天采矿技术》【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层;构造样式【作者】孙宇;鲍强【作者单位】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河,029200;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河,029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建昌—喀左盆地位于辽宁省西部,在大地构造区划上,处于华北地块东北部燕山造山带[1]辽西拗陷。

北临朝阳—北票盆地,南至要路沟—锦西断裂,西与叨尔登隆起为邻,东以南田门断裂为界与金岭寺—羊山盆地为邻。

盆地总体呈NE—NNE 向展布,南北长120 km,东西宽35 km,面积4 200 km2(图1)。

盆地及其周边外围出露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

本文主要研究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可将前中生界视为盆地基底,中生界视为盆地盖层。

建昌—喀左盆地是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盆地之一,其中生代构造演化在辽西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以此为例解释辽西地区的中生代构造演化。

建昌—喀左盆地中生代地层主要有下三叠统红砬组,下侏罗统兴隆沟组、北票组,中侏罗统蓝旗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和沙海组[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2 0 1 5 年第 1 期
赵 陟君
松 辽 盆 地 构 造 演化
3 . 5 构造反 转 阶段 ( 的 燕 山运 动 , 使 印支 运 动 后 形 成 的 中 国大 陆 地壳 由南北 分 异 进 一 步转 化 为 东 西 分 异 , 其 构造 格 架表 现 出控盆 断 裂切 割 老构 造 线呈 北 北 东 向展 布 。 此时, 受 太平洋 板 块 向欧 亚板 块 俯 冲及 印度 板 块 向 中 国大 陆 挤 压碰 撞 的共 同作 用 , 大 陆拱 起 , 地幔物质上涌, 产 生 张性断 裂带 , 高角 度 正 断层被 犁式 断层 取 代 , 于 早 白垩世 沿 断 裂 形 成 走 向 NNE、 NE 向的 张 裂 断 陷 盆地 群 , 伴 随有 大量 的岩浆 侵 入 和 火 山喷发 。 以古 中 央 隆起 带为 界 , 东西 两 侧 构造 差 异 明显 , 东 区火 山岩 相 对较 少 , 主要 为 地 壳 变 形 , 断层 倾 角相 对 较 小 , 伸 展 量大 , 以发 育 西断 东 超 的箕 状 断 陷盆地 群 为特 征 ; 西 区火 山岩 相对 较 发育 , 岩石 圈变 形 深 度大 , 故 断层 面倾 角较 大 , 伸展 量 较 小 , 以发 育 地堑 式 断 陷盆 地群 为特 征 。从 沉积 厚度 、 建造 性 质 、 地壳 变 动程 度 和岩 浆岩活动等方 面分析 , 燕 山期地壳显示 了极 大的活 动性 。 太平 洋 与亚 洲 大 陆之 间沿 岛弧 带强 烈 挤压 , 使 中 国东 部滨 太 平 洋 构 造 域 进 一 步 强 烈 活 动 , 作 用 结 果 在 构 造 活动 相 对 平 静 的 时期 , 如早 、 中侏罗世、 早 白垩 世 , 形 成 含煤 、 含 油 页 岩 的沉 积 建 造 ; 在 构 造 活 动 相 对剧 烈 的时期 , 如中、 晚侏 罗世 , 火 山活 动强 烈 , 形 成 一 系列 同生 断 陷 盆 地 和 块 断 山前 坳 陷 , 并 伴 有 规 模 宏 大 的大 陆 边 缘 中一 酸 性 火 山活 动 , 堆 积 巨厚 的陆 屑含煤 、 含 油 页岩 建 造 。 断陷早 期 ( 火石岭期) : NNE—NE 向断 裂 发育 , 火 山活动 主要 以 中基 性安 山岩 、 玄 武岩 喷发 为 主 , 该 时期各 断陷相对 独立 , 水体较浅 , 发 育初期 以冲积 扇、 洪积扇和河流相 的磨拉石建造为主 , 仅在断陷中 心 发育 浅湖 、 沼泽沉 积 。 断 陷 中期 ( 沙河子一营城期) : 断 裂 活 动进 一 步 加强, 水体扩大、 加深, 形成沉降中心 , 沉积了一套暗 色泥 岩为 主 的含煤 陆源 碎 屑岩 建 造 。 断 陷晚 期 ( 登 娄 库期 ) : 基底 断裂 重新 活 动 , 形 成 了 西部 断 陷 带 、 中 央 隆起 带 和东 部 断 陷 带 两堑 一 隆 的构 造格 局 , 此时 松 辽盆 地 属快 速 充填 补 偿式 沉 积 , 为盆地 进 入坳 陷沉 积 奠定 了基 础 。 3 . 4 熬 降坳 陷阶段 ( K2 q —K2 n ) 进入 晚白垩世早期 , 由于太平洋板块 向西俯冲 运 动 和 上地 幔热 对 流 的 减 弱 , 松 辽 地 区上 穹 的上地 幔发生 逐 渐冷却 。 由于岩 石 圈逐 渐冷 却 , 断 裂 活动减 弱, 产生热收缩 , 受 重力 均 衡 和热 冷 却 沉 降 作用 , 地 壳 呈不 均一 的整 体 下沉 , 盆地 演 化转 入坳 陷期 。 晚 白 垩 世早期 的泉一 、 二 段 沉积 为 填 平补 齐 时期 , 主 要为 充填 补偿 式 的粗碎 屑岩 和 红色 泥 岩沉 积 。泉 三段 沉 积期 盆地 已基本完 成 填 平补 齐 过 程 , 泉三 、 四段 为规 模 较 大 的 超覆 式 沉 积 , 以 河 流相 红 色 砂 泥岩 互 层 沉 积为主 , 向盆 地 中心 逐 渐过 渡为 三 角 洲 和滨 浅 湖 相 沉 积 。青 山 口组 至嫩 江组 时期 发 生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盆 地发 育 达到 全 盛时 期 , 并 形成 统 一 的松 辽 汇水

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

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

,格式正规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铀矿床,被称为“中国铀带”。

松辽盆地是一个地质复杂的盆地,其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

一、松辽盆地演化历史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中生代的沉积演化和新生代的演化。

1、古生代构造演化古生代构造演化是松辽盆地形成的最初原因,包括构造隆升、断裂及火山活动的演变。

构造隆升的过程包括了上古生代的南拉维拉断裂运动,中古生代的津山-辽宁断裂运动,以及下古生代的黑龙江褶皱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成了松辽盆地的基本构造形态。

2、中生代沉积演化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沉积,形成了许多层次的火山岩、碎屑岩、砂岩和泥岩,这些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

3、新生代演化新生代演化主要指的是地壳塑性变形和构造演化,主要包括了辽宁拉伸运动、新疆拉伸运动、罗西—张家口断层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松辽盆地的构造形态和沉积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后续铀成矿作准备。

二、铀成矿地质条件铀成矿地质条件是指松辽盆地形成铀矿床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构造、沉积、流体和温度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1、构造构造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构造变形活动极其丰富,造就了许多构造洼地、断层带和构造块体等,这些构造洼地和断层带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

2、沉积沉积也是铀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松辽盆地的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其中的碎屑岩、砂岩和泥岩等可以有效地储存铀。

3、流体流体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使得地层的渗流性和流体类型有很大的变化,地层中的流体可以将溶解的铀运输到矿床所在的位置。

4、温度温度也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地壳岩石的拉伸、压缩和消减,从而形成了铀成矿所需要的较高温度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经历多期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在地质盆地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

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基底形成期、克拉通演化期、盆地形成期三个演化期与五个演化阶段。

1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陆上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35-38]。

目前,认为盆地基底是由阴山块体、阿拉善块体、银川块体、伊盟块体、晋陕块体、豫西块体经历阜平、五台和中条运动的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入及混合岩化作用后,于早元古代末期逐步固化、链合、拼接形成典型的不均一性的镶嵌陆块基底结构,在盆地沉积盖层的演化中,这些基底结构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 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克拉通演化期
该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它是盆地沉积盖层以及下古生界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元古代,中国陆块构造活动强烈,其中华北地块两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裂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裂谷系,从西至东分别有贺兰、晋陕坳拉槽,与秦祁海槽相连接从而组成了三叉裂谷系。

晚元古代,盆地周缘裂谷系大为萎缩或开始闭合,盆地内部已经闭合,较稳定的克拉通已初步形成[40,43]。

该期在盆地西缘沉积厚度巨大,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沉积厚度小,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盖层。

早古生代时期,盆地东北地区接受来自于华北海沉积,而西缘和南缘受秦祁裂谷海槽的影响,发生了构造沉降。

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三次海侵海退,呈现隆起与坳陷并存的构造结局,至奥陶纪,盆地西南部呈“L”型的中央古隆起基本形成。

之后,由于加里东运动,海槽关闭,鄂尔多斯盆地整体隆升遭受了剥蚀,至晚古生代晚石炭系,才又发生沉积,中间发生了沉积间断,长达1.2亿年,形成了上、下古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发育了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近些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3 晚古生代—新生代盆地形成期
该期是盆地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相和构造格局分布以及中央古隆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沉积从滨海相沉积转变为海陆过渡相至稳定的内陆盆地沉积,根据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对盆地的演化进行阐述。

1.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
晚古生代经历了滨海到陆相的过渡。

石炭纪时期,构造格局基本继承了早古生代的格局,表现为西部断陷沉降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浅坳带的格局。

石炭纪晚期,盆地接受来自西北和东北部的海侵,中央古隆起逐渐被海水淹没;早二叠世太原期,海侵范围继续扩大,此时中央古隆起残留范围较小。

随着东西海域的扩大,至早二叠世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完全淹没于水下消失。

中二叠世石盒子期海水逐渐退出本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盆地进入内陆湖泊、河流与滨浅海沉积共存阶段。

一直到晚二叠世石千峰期,水系萎缩,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逐渐萎缩,沉积环境完全为陆相沉积,由此开启了中生代盆地的陆相沉积时期,同时发生的海西运动标志着晚古生代演化的结束。

本阶段的太原组和本溪组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可作为气源岩储集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第二大含油气系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标层位。

2.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
中生代时,鄂尔多斯盆地依然是大华北盆地的一部分,至白垩纪时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内陆盆地。

中晚三叠世沉积格局在晚二叠世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三叠纪末,受区域性的印支运动影响,本区随着华北地区一起隆升抬起,形成了西南高、中部低的古地貌特征。

早侏罗世,盆地发育了大型内陆河流相沉积,大量的沉积物进行沉降充填。

至侏罗纪末,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盆地的东部,整体抬升形成了斜坡,在盆地的西缘,出现了大规模的推覆与冲断,盆地东部整体发生抬升从而形成了大型斜坡。

根据大量的勘探成果和研究,表明中生代的延长组和延安组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新生代周边断陷阶段
新生代以来,在特提斯域闭合和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盆地进一步抬升,同时气候变得干旱炎热,另一方面在盆地周边地区发生断陷,形成一系列地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