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合集下载

银川盆地构造反转及其演化与叠合关系分析

银川盆地构造反转及其演化与叠合关系分析

银川盆地构造反转及其演化与叠合关系分析侯旭波;尹克敏;林中凯;韩秀艳;陈伟【摘要】The tectonic inversion of Yinchuan Basin was studied from inversion evidence, inversion period, and inversion intensity. In addition,the evolution and superposition of Yinchan Basi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inversion of Yinchuan Basin was confirmedby development of negative inversion structures, the difference i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ozoic and Mesozoic-Palaeozoic formation, existing of extension and extrusion structural style. The extrusion and uplifting period of tectonic inversion is Late Jurassic, and the extension and subsidence period is from Oligocene to Neogene. The inversion intensity is stronger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basin than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Yinchuan Basin has experienced six stages of evolution and superposition since Mesozoic, including integral subsidence from Triassic to Early-Mid Jurassic, extrusion uplifting and uneven denudation in Late Jurassic, again subsidence in early Cretaceous, integral uplifting denudation from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Cenozoic, rapid faulting related depression from Oligocene to Neogene, and integral depression in Quaternary.%以银川盆地构造反转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反转证据、反转时期以及反转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银川盆地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宁夏地质概况

宁夏地质概况

一、立项背景火石寨丹霞地貌,形成于内陆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高耸突兀于黄土高原之上,具有大、多、长、密、厚和雄、奇、秀、险、幽、奥等特点。

火石寨不仅是我国北方发育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群,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

火石寨自然风光,兼具我国北方山势之雄浑与南国水乡之秀媚于一处;人文景观,又集道教、佛教与伊斯兰教于一身。

风景区内,丹霞地貌与动植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构景,景点多,品位高,可游性强。

二、取得主要成果1、地质旅游资源:按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公园需要保护的地质旅游资源主要有:地貌景观类、地史遗迹类和水文景观类三种类型。

2、植物旅游资源:包括各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山顶及沟谷中的原生群落。

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①佛教、道教建筑:云台山、石寺山、禅佛寺、白庄石窟的佛像、壁画、提刻、水窖、引水槽、石阶等;大石城的天梯、石房、水窖、插旗孔等。

板石窑、干石窑、水石窑等地的人工岩窑等。

②伊斯兰教建筑:黑窑儿拱北、龙潭寺;③伊斯兰文化,回乡风情习俗。

火石寨丹霞地貌群,位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是在干旱气候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尤其在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确是一大奇观。

火石寨丹霞地貌群规模宏大,发育典型、齐全、完整,景观丰富,是黄土高原地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丹霞地貌风景名胜的重要补充,确实需要得到很好的保护。

建立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对保护该地区自然而又原始的丹霞地貌景观,对保持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建立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对地貌及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加以有效地保护和管理,使之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研究和科普教学的基地,成为人们启智、休憩、娱乐的理想场所。

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位于国家级“六盘山扶贫实验区”中心地带。

火石寨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火石寨丹霞地质公园建设,能够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山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步入小康。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2008N O .03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资源与环境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王美芳李慧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1(c )-0148-02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现论述如下。

1概况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 m ,东西宽42—60km ,总面积7790k m 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 W -S E 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 -S E 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银川盆地地壳稳定性分析

银川盆地地壳稳定性分析
1 研究区域的地质概况
银川盆地大地构造处在阿拉善微陆块和鄂尔多 斯地块的交汇位置,位 于 青 藏 高 原 的 向 北 东 隆 升 的 前锋地段,是鄂尔多 斯 西 缘 的 一 个 新 生 代 的 断 陷 盆 地 .其 东 、西 两 侧 的 构 造 边 界 分 别 为 黄 河 断 裂 和 贺 兰 山东麓断裂,南北分别受北西走向的 牛首 山崆 峒山
东麓断裂和东西走向的宗 别立正 义关 断裂 所控 制, 形成东西宽42~60km、南 北 长 约165km的 地 堑 形 盆 地 (图 1).
盆 地 内 断 裂 构 造 十 分 发 育 ,从 已 有 研 究 成 果 看 , 区内主要的断裂有4组平行展布的南北—北北东走 向 、倾 向 相 反 (或 东 或 西 )的 阶 梯 状 陡 倾 正 断 裂 .受 断 裂 构 造 控 制 ,盆 地 整 体 概 貌 为 中 部 断 落 较 深 ,向 两 侧 以断阶状或斜坡状 抬 升,呈 西 陡 东 缓 的 巨 大 宽 缓 向 斜 形 态 .新 生 代 沉 积 物 厚 度 巨 大 ,从 地 球 物 理 资 料 分 析,新生界最 厚 可 达 7km(图 2),推 测 盆 地 基 底 为 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二叠系 . [1—2]
杨 勇, 闫国翔, 马彦云
(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银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为评价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用 重 力 资 料 解 译 3 条 北 西 断 裂,并 结 合已有的构造认识,讨论深部构造样式和浅部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活动性,以 及 地 震 活 动 特 征、大 地 形 变 特 征 及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 将 银 川 盆 地 按 照 77 个 待 评 区 进 行 分 区 评 价.结 果 表 明,银 川 盆 地总体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贺兰山断裂、黄河断 裂 附 近 以 及 盆 地 的 中 部 贺 兰 等 地 区,由 于 断 裂 活 动 性 强、构 造 复 杂 ,深 部 构 造 交 汇 等 特 征 ,稳 定 性 相 对 较 差 ,而 盆 地 的 北 部 和 南 部 稳 定 性 则 相 对 较 好 . 关 键 词 :银 川 盆 地 ;活 动 断 裂 ;重 力 ;地 壳 稳 定 性 分 类 号 :(中 图 )P631 文 献 标 志 码 :A

银川盆地水平运动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银川盆地水平运动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银川盆地水平运动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刘雷;蒋锋云;朱良玉【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38)1【摘要】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of Yinchuan area,we undert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main faults and tectonic evolution,GPS velocity field,modern seismic activity and hypocenter depth profile of the Yinchuan 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of the Yinchuan basin is main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W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NE compres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and that the basin is in the environment ofshearing and pulling.The GPS velocity field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in the south of the Yinchuan basin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Horizontal tensile deformation and shear deform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9-2015 are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1999-2007,but the rate is increasing.According to modern seismic data and hypocenter depth profile,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is mainly near the fault and the focal depth of the earthquake is controlledby the faults,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has a good control of the earthquake.Furthermore,the GPS parallel velocity and small seismicity inthe basin have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fault activity.The GPS parallel velocity is high,the activity of the small earthquake is intensive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is strong.%对银川盆地的主要断裂及构造演化、GPS速度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深度剖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和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影响,并处于剪切拉分断陷环境;GPS速度场显示,盆地内断裂南段比北段速率大,2009~2015年的水平拉张变形和剪切变形与1999~2007年相比有所减小,而速率值相对增加;现今地震资料及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并且地震的震源深度受断裂控制,说明断裂对地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盆地内GPS平行速率和小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GPS平行速率大,小震活动密集,断裂的活动性强.【总页数】7页(P36-42)【作者】刘雷;蒋锋云;朱良玉【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华北近十年来水平运动动态与地震活动危险区的讨论 [J], 周晓燕;杨国华;韩月萍2.银川盆地有感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震感强烈原因分析 [J], 罗国富;贺永忠;师海阔3.GIS支持下银川盆地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研究 [J], 崔瑾4.银川盆地各活动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研究 [J], 赵卫明;张学辉;盛菊琴;曾宪伟5.山西地震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活动性 [J], 杨国华;王敏;韩月萍;杨春花;王秀文;郭跃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热储法的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基于热储法的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基于热储法的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评价银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分布区域之一,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潜力。

为了全面评价银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采用热储法对其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热储法是通过对地热资源区域的地热研究、地下水热循环以及地下岩石热储能力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地热资源的分布、储存和开采利用状况。

本文将采用热储法对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地质特征银川盆地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为群山环绕的内陆盆地,地处祁连山造山带的北缘,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层呈现复杂的叠加关系。

盆地内部多为更新世地层,包括砂砾岩、黏土、煤层等,地下水资源丰富。

整体来看,盆地地质特征复杂,但地热资源的潜力相对较大。

二、地热资源分布特征银川盆地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表热流异常区、地热水温度异常区和地下热水循环区。

1. 地表热流异常区:银川盆地地表热流异常区主要位于盆地西部和南部,尤其是在深沟、坳岗、岗巴以及贺兰山北麓等地,地表热流密度较大,热流值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表明该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地下热源,是潜在的地热资源富集区。

2. 地热水温度异常区:盆地内部的地下水井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地温,尤其是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地区,地下水温度普遍在4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

这些地下水温度的异常高值,提示盆地内部地热资源潜力较大。

3. 地下热水循环区:银川盆地地下水循环较为活跃,在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地下水自然排泄温度较高,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具备地热资源的潜在条件。

以上分析表明,银川盆地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是潜在的地热资源富集区。

银川盆地地下热储主要包括地下岩体储热、地下水热储和地下岩层储热。

1. 地下岩体储热: 银川盆地地下岩体热储主要为盆地内部的更新世地层,包括砂砾岩、黏土、煤层等,这些地层具有较好的热储性能,是地热资源的重要储存层。

2. 地下水热储: 盆地内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循环活跃,地下水热储能力较强,是盆地地热资源的重要储存介质。

银川水文地质

银川水文地质

银川水文地质1 水文银川地表水体十分发育,主要河流为黄河。

人工沟渠纵横交错,大小湖泊遍布各地,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

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

黄河流经银川80多公里,83南北贯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x10m。

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引黄干渠有唐铼、汉延、惠农、西干等渠,83主要沟渠引排水量见表1-1、表1-2,年引水量数10x10m。

配套捧灌千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银川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

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ioo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

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

银川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鹤、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

1.1 地表水1.1.1地表水概况银川市地表水属黄河水系,除黄河外,主要由引黄灌溉渠道水、排水沟水及大小湖泊水组成。

银川市主要引黄灌溉渠道,从西向东有:西干渠、新开渠、良田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民生渠等。

这些渠道的水流方向基本同地形倾斜方向一致,从西南入境,向东北方向流去,最后注入黄河。

银川市主要排水沟,从西向东有:四二干沟、三一支沟、银新干沟、第四排水沟、第二排水沟、三支沟、永二干沟等。

排水沟走向主要为北东向,次为东西向,排水方向是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排泄,或由西向东排泄,最后均排入黄河。

排水沟主要用于泄洪、排泄灌溉余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废水银川市有大小湖泊70多处,是地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较大的湖泊有:宁大湖、西滩湖、清水湖、岛嘴湖、燕鸽湖、章子湖、锅底湖、孔雀湖、碱湖和宝湖等。

银川盆地35.0ka以来古植被演化的类脂分子记录

银川盆地35.0ka以来古植被演化的类脂分子记录
第 55 卷 第 1 期 2019 年 1 月
地质与勘探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Vol. 55 No. 1 January,2019
doi: 10. 12134 / j. dzykt. 2019. 01. 015
银川盆地 35. 0ka 以来古植被演化的类脂分子记录
张慧娟1 ,杨桂芳1 ,陈正洪2
作与交流项目( 编号: 2652017285) 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张慧娟( 1991 年 - ) ,女,在读博士研究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E-mail: HJZhanghuijuan@ 163. com。 [通讯作者]杨桂芳( 1975 年 -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地貌演变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yangguifang@ cugb.
10 ml,并 用 硅 胶 色 层 柱 进 行 组 分 分 离,分 别 用 正 己 烷、苯或无水甲醇作为冲洗剂,得到饱和烃、芳烃和 非烃。 有 机 组 分 的 测 试 在 气 相 色 谱 仪 ( 岛 津 GC2010) 上完成。
在剖面的 4. 10m、14. 50m、18. 85m 处选取年龄 样品 3 个,送 至 河 北 正 定 水 文 所 进 行 OSL 年 龄 测 试,具体方法依据文献( 王成敏和郭盛乔,2005) 。
0 引言
地质历史时期干旱 - 半干旱地区植被类型及其 演化规律的研究,对干旱 -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综 合建设及生态系统维护等具有现实意义 ( 张永双 等,2017) 。目前对黄土高原古植被演化的研究成 果较为丰富( 谢树成等,2002; 陈发虎等,2006; 周斌 等,2016) ,但有关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的其它干旱 与半干旱区的植被演化状况报道尚少,尤其是晚更 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化状况仍不明确。因此,还 需要在其它典型区域获得高分率的晚更新世晚期以 来的古环境记录,以深入了解其古植被、古环境变化 特征及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现论述如下。

1 概况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m,东西宽42—60km,总面积7790km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

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SE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2 沉积特征银川盆地及其周边出露地层自老而新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盆地基底地层由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组成,在永宁一带可能还有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分布;盆地基底呈南北高、中部低的船形,被银川断裂和芦花台断裂分割,形成“二坡夹一凹”的构造格局。

盆地中心位于平罗、贺兰、银川、永宁一带,最深部位大体位于平罗—姚伏—银川一线以西及永宁、灵武之间的断陷处,在纵剖面上由平罗往北和由永宁向南又呈断阶状抬升。

整个盆地为一东缓西陡的“向斜盆地”。

基底起伏决定了第四系的沉积轮廓,在平罗—姚伏、银川地区、永宁—吴忠中间第四系厚度超过1600m,向平原边缘沉积厚度迅速减薄(图1)。

中部凹陷区是盆地内基底沉降最深、最快、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区域,且具有众多次级凸起与凹陷构造。

银川盆地地表第四系分布广泛。

据钻孔资料银川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约7000余米,沉表 1 银川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表(钻孔资料)层位银参1井(平罗县)银参3井(贺兰县)银参2井(吴忠市)第四系1605.65 1004.5 144.15上新统201.5 821.5 745中新统900.5 1713.44(未完)渐新统647.9(未完) 1093.5降速度为0.1—0.17毫米/年,其中第四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600m以上(表1)[3],沉积物以冲积、冲湖积、洪积为主,另外还有冲洪积物、风积物、湖沼沉积物。

洪积物在贺兰山东麓最发育,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粘性土细粒带。

冲积物、冲湖积物在青铜峡峡口为卵砾石相,向下游渐渐过渡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夹粘性土,越往下游粘性土层数增多,厚度增加。

3 构造特征银川断陷盆地东面以黄河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西边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与山体过渡相连;南界断裂北西走向,位于牛首山东北麓;北缘被石嘴山南一组隐伏断裂所控制。

盆地中断裂发育,基底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厚度大,整体构造概貌为中部断落较深,向两侧以断阶状或斜坡状抬升,呈西陡东缓的巨大的宽缓向斜形态。

银川盆地总体呈北北东向走向,但在甘沟至横城一线以南转为北北西走向,因而盆地略显向西凸出的弧形,大致以该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银北凹陷”,南部称“灵武凹陷”[4]。

“银北凹陷”划分为三个亚一级的构造单元1、凹陷区:地处芦花台断层与银川断层之间的广大地区,长90km,宽5-20km,近北东走向。

该区具有凹陷深、沉积厚、局部构造发育的特征,并且形成隆凹相间的三凹两隆构造。

自北向南依次为平罗北、常信和银川北三个次级凹陷,其间是两个隆起。

基岩埋深由南向北有依次加深的趋势,平罗北9000m以上,常信8500m,银川北6700m。

-2、断阶斜坡区:位于中部凹陷区以东,走向与区域走向一致,宽15-25km,被北东向断层切割,自东向西依次错落,形成西倾断阶斜坡。

基岩埋深1000-6000m。

区内断层较发育。

3、斜坡区:位于中部凹陷区以西,为一近北西走向狭窄的北东倾斜坡,宽5-11km。

构造梯度自南向北变小,由250m/km至110m/km。

基岩埋深300-4700m。

目前尚未发现局部构造显示,仅在南部和北部发育了少量断层。

“银北凹陷”基底岩性在平罗以南推断为下古生界及前古生界;平罗以北除有下古生界外,东部和北端可能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灵武凹陷”划分为三个亚一级构造单元:永宁隆起带、灵武浅陷带和南翼斜坡带。

“灵武凹陷”与“银北凹陷”对比有两个明显的变化或特点,一是区域构造方向变为北西走向,自北而南分为永宁隆起带、灵武浅陷带和南翼斜坡带;二是沉降幅度小,第四系厚度144.15m,第三系厚1838.5m,基底为奥陶系。

盆地内新生界厚度变化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最大厚度可达7000m。

基底凹陷中心与沉降中心相吻合,新生代有灵武、银川北、平罗三个较深的沉降中心,银川北沉降中心是古近—新近纪沉降最深部位,总体上盆地内古近—新近纪沉降中心靠盆地西侧,且北部厚于南部。

第四系厚度达2000m,盆地内沉降中心从古近—新近纪到第四纪,由南向北迁移。

新生界在盆地南北两端较薄,南端吴忠南第四系厚147m,北端的石嘴山石炭系和二叠系甚至出露地表。

盆地内一系列倾向相同的北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向盆地中心陡倾,致使盆地呈“阶梯”状断陷,使地层逐级由两侧向中心错落,形成阶梯状地层结构(图2-F)。

4 构造演化历史银川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

贺兰构造带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的构造演化,使其经历了上升或下陷过程[5][6]。

由于均衡调整,地堑发育地区地壳厚度减薄与张裂,地幔上拱,形成地幔隆起带。

为了更好地认识银川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状况和发展趋势,现将其演化历史分为如下4个阶段(图2):1、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拗拉槽发育阶段:这时的应力场为近EW向,沿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张性断裂(图2-A),由于地幔上拱,沿着断裂常有基性岩浆热活动,所形成的盆地内充填了滨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见到基性火山岩。

晚期加里东运动使贺兰拗拉槽应力场变为EW向挤压(图2-B),中奥陶世该地区上升与鄂尔多斯地块一起遭受剥蚀,拗拉槽内仅发现小型的岩株和岩脉。

2、晚古生代复活阶段:受秦、祁海槽向东北方向碰撞,沿早期贺兰拗位槽的古老断裂再次拉开形成碰撞裂谷带(图2-C),晚古生代的沉陷深度已大不如前,盆地内充填了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和陆相碎屑岩建造,这时上地幔的埋藏深度要比两侧被动大陆要浅,因海西运动在本区较弱,岩浆活动微弱,只在贺兰山、桌子山等地有一些小型基性岩脉侵入。

3、中生代山前拗陷和内陆拗陷盆地阶段: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如鄂尔多斯及西缘盆地和贺兰拗拉槽内的山间盆地,充填了巨厚湖泊、湖泊三角洲、河流及冲积扇沉积,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图2-D)。

银川地堑抬升最高并向贺兰山逆冲,导致局部地区地层发生倒转,构造形变证明本区中生代处在NW—SE方向挤压应力场,在三叠纪末,伴随着印支运动的发生,在贺兰山北段阿拉善左旗古拉本大岭子一带分布喷发基性玄武岩。

4、新生代裂陷阶段:从渐新世开始,中生代末挤压形成的“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从隆起的轴部沿袭挤压断裂带张裂下陷(图2-E、图2-F)造成幅度甚大的差异升降,并随时间发展沉降逐渐向西部扩展。

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西侧盆地边界已基本扩展到贺兰山东麓。

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5 结论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盆地基底地层由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组成,盆地内新生界沉积厚度巨大,可分为北北东向的“银北凹陷”和北北西向的“灵武凹陷”,略显向西凸出的弧形,横剖面上表现为中部断落较深,向两侧以断阶状或斜坡状抬升,呈西陡东缓的向斜构造形态。

其演化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1、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拗拉槽发育阶段,2、晚古生代复活阶段,3、中生代山前拗陷和内陆拗陷盆地阶段,4、新生代裂陷阶段。

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发生北西—南东向的裂张,边界断裂与盆内纵向断裂持续断陷,形成了现今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参考文献[1] 林畅松,等. 贺兰拗拉槽盆地充填演化分析.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 周特先,姚茂文,王利,等. 宁夏构造地貌.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3] 宁夏地质矿产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4] 李清河,等. 鄂尔多斯西缘与西南缘深部结构与构造.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5] 李天斌,孟方,王美芳等.宁夏中西部香山__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地质通报,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