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

合集下载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佚名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
【年(卷),期】2007(19)6
【摘要】近日,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药物所蒋华良研究员荣获了“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

蒋华良是我国药学领域有影响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之一。

他在基于高性能计算的药物设计、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能关系、药物新靶标的发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比较系统和有创新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总页数】1页(P719-719)
【关键词】研究员;科学;梁;药物设计;药物靶标;学科带头人;性能计算;功能关系【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75.1
【相关文献】
1.王选教授荣获199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并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技术进步奖” [J],
2.2008年度何梁核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荣获本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关伟
3.我院杨经绥研究员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4.49位科学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5.《磁共振成像》杂志副主编田捷研究员荣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贺光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设计从“分子”做起——访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蒋华良

药物设计从“分子”做起——访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蒋华良

技术及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 , 算机辅 计
助 药 物 设 计 也 进 入 了 一 个 崭 新 的 时 代 ,出 现 了 基 于 生 物 大 分 子 靶 标 三 维
物 信 息公 司
Rj 删
国际上药物分子设计 的趋势有
蛋 白质 组 研 究 结果 , 基 因组 和 蛋 从
(t u t r l 如下 几个方面: S r cu a 充分 利用基 因组和 I c , S I 白质组数据库中寻找 药物作用新靶 n. B) 利 用 HTVS 点线索; 超级 计算机在 药物设计 中 方 法 为 美 国 的应 用越 来越广泛 。 发展了许 多并
与物 , 国 天 正 在 申报 中 ) 中 。
先于世 界水平 , 只有这样 才能傲然
多 丸 ”是 符 滴
中 国经 过 多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 而 立 于世 界— — 推 动 中 医药 国际 化 中
j 的 最 佳 品 国 的 医药 已 通过 并 引进 了 国际 化 及 的 进 程 , 国 强 民 , 升 国 家 竞 争 上 富 提 具 有 确 切 疗 标 准 化 的 方 法 ,制 定 了 临 床 有效 、 力 。 f人 民 币 , 乙 成 安 全 的 标 准 , 行 了 国 际 药 品 生 产 执 琶, 曾先 后 进 的 统 一 规 范 。 我 们 必 须 清 醒 地 认 但
这一领 背景 :据 国际上统计 , 研制成 用前景 突出的高技 术领域 , 域的发 展 , 能带来生命 科学和药 可 功一 种新药 ,平 均需要 花费 l ~ 0
1 年 的 时 间 ,耗 资 2 ~3 亿 物研究 的革命性变 化 , 导致数字 2 .0 .5 并
美元, 并且这一费 用正 以每年 2 % 化生物学 的新体 系。 0 的速度递增 。 成这种状况 的一个 造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获奖等级文章标题 作者 所属部门
生命的希望——八十周年所庆主题曲 成建军、厉骏、王明伟、沈敬山
戴志强、吴婉莹、徐晓萍
所庆主题曲编写小组
瞬间 李佳 李佳组
一等奖
众里寻她千百度 杨春皓 杨春皓组
我在药物所的一段特殊经历 厉骏 所领导班子成员 药以耄寿 姜一帆 黄永焯组
洞仙歌.药物所建所八十年 夏辅元 科研处
木桥上走过的年华 赵彬 段文虎组
二等奖
珍惜,做药物所人 张继稳 科研处
丹参、苦瓜与当归——我与药物所十年情缘 陶亦敏 周虎组
一段单车的距离 刘淼 果德安组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王迎庆 缪泽鸿组
第一任所长赵承嘏院士对神经药物的贡献及其后效应金国章 院士
八平方米的支撑 张周 实验动物房
药学青春 砥砺人生 张乾森 蒋华良组
三等奖
所庆颂 毛汝倩 信息中心网络部。

GPCR的新药研发

GPCR的新药研发

GPCR的新药研发当前国际新药研发进入低谷,但全球20种最畅销的12种药物都是以GPCR(G蛋白偶联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每年的销售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

日前,出席以“GPCR与重大疾病——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第413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认为,虽然其他药物作用靶标问题频出,但以GPCR为靶标的药物研发却一枝独秀,引领着全球新药研发事业。

最重要的药物作用靶标库GPCR 是一个庞大的跨膜蛋白受体家族,目前已经发现800多个成员。

GPCR广泛参与感知、生殖、发育、生长、神经和精神等多种生命活动以及内分泌以及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同时,与糖尿病、心脏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

基于GPCR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生物作用,这一蛋白家族也是目前最重要的药物作用靶标库,超过50%的临床用药物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都作用于GPCR。

会议执行主席、同济大学裴钢院士说,GPCR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生物学,尤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曾在GPCR的生物学、药理学及其新药研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陆续回国的中青年科学家近年来也在GPCR研究上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全面开展GPCR与重大疾病关系基础研究以及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大学肖瑞平教授认为,GPCR是目前最为成功的药物靶标来源,40%~50%的临床用药都作用于GPCR及其信号传道通路,曾先后有9次诺贝尔奖授予了GPCR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

但目前我们对GPCR的结构与功能、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仍有一半以上的GPCR为配体未知的孤儿受体,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明确,因此,发现这些受体的内源性配体,鉴定它们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学功能,对药物靶标的发现和新药开发意义重大。

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说:“GPCR是药物研发的‘常青藤’靶标,将催生新一代药物研发的策略、方法和技术,也给生命科学、化学等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GPCR是改变目前新药研发窘境的切入点。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写在省武高83届校友蒋华良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校长谢建伟11月28日,中科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名单。

省武高83届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所长成功当选。

喜讯传回母校,师生沸腾,欢欣鼓舞。

29日上午9:30,蒋华良院士当年的班主任沈烈毅等9位省武高退休老教师齐聚公朴楼二楼会议室,畅谈蒋华良院士及83届校友的高中往事。

现代快报、常州日报、武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与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我仔细整理了各位老师的讲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越来越觉得蒋华良院士今日的成功来之不易,却又势在必然。

在这里,我想对省武高乃至武进区所有学校的师生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象诸多成功人士一样,蒋华良先生在高中就读期间一直是一个勤奋努力、刻苦好学的学生,最终以超过进清华的成绩保送到南京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读。

但从各位老师谈话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蒋华良先生为人淳朴的品质与专注钻研精神的溢美之词。

蒋华良当年的数学老师(原省武高副校长,常州市副市长)周亚瑜先生在听闻蒋华良入围准院士时通过微信祝贺他“寒门学子,艰难辛苦,玉汝于成”。

周老师说蒋华良为人淳朴,生活上艰苦朴素,一个月伙食费 4.5元,每天才0.15元,理发基本上是语文老师毛健林承担,但他对待老师和同学很热心、热情。

淳朴者,诚实朴素也。

为人淳朴,所以胜友良多、名师云集,蒋华良在高中读书期间就深得同学爱戴和老师的器重;为人淳朴,所以雅俗共赏、行事如行云流水,蒋华良在国内和国际生物科学上有了巨大成就后还念念不忘昔日同窗与曾经培育过他的母校。

我拜读过蒋华良写的一些散文,如《母校往事》《做咸肉蒸饭》《故乡的河》等,文字中毫不掩饰家乡自然与人文以及母校基础教育对他的深厚影响,其文字质朴真挚,毫无雕琢之感,这既是他对故乡对母校的真情,更是他诚实朴素的人生本色。

他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后短信给快报记者:在我的简历上永远写着“江苏常州武进人”,我永远不忘家乡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永远不忘母校武进高级中学对我的教育之恩。

蛋白质973

蛋白质973

项目名称:基于蛋白质结构与相互作用的计算生物学研究首席科学家: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围绕基于蛋白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这一目标, 拟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分子动力学等计算生物学方法是在原子水平上模拟蛋白质及其复合体动力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有的全原子水平MD方法在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均存在缺陷:(1)不能用于模拟蛋白质复合体等复杂体系的模拟。

虽然目前MD方法能模拟含有上百万个原子组成的体系,但要模拟神经突出囊泡这样更复杂的系统还十分困难。

为此人们发展了粗略化MD模拟方法,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丢失了许多详细的原子信息;(2)不能进行长时间(> s)模拟(图1)。

许多重要的生物和生理现象产生的时间尺度是毫秒(ms)甚至几十秒(如一些离子通道门控),理论上讲只有进行生理时间尺度的MD模拟,才能获得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

一方面目前的计算机硬件还不能进行如此长时的MD模拟,另一方面,目前描述生物体系的势能函数(Harmitonian)和算法因辛(Symplectic)不守恒,长时间模拟会造成轨迹发散。

虽然发展了SMD 和TMD等方法,在MD模拟时人为地加速蛋白质的构象变化,但因这些方法是在非平衡状态下模拟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行为,有可能得不到真实的运动轨迹。

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蛋白质动力学行为以及下面要讨论的生物网络形成的结构基础等研究。

因此,如何提高MD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是本项目拟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我们拟发展粗略化和常规动力学相结合(CGC-MD)等多尺度计算方法,解决MD模拟的空间尺度问题,既能模拟复杂体系,又能获得蛋白质复合体重要部位原子水平的动力学性质;运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冯康院士独创的辛几何算法和著名力学家钟万勰院士(本项目的研究骨干之一)发展的精细积分方法,解决MD模拟的时间尺度问题。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化学与生活(79)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化学与生活(79)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作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化学研究所蒋华良所长随即在差旅途中,撰写科普文章“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喜爱化学。

我们期待蒋华良研究员再接再厉,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化学科普文章;我们也呼吁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在科研工作之余,一起宣传普及化学,因为——“我们爱化学”!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

例如,我们每天要吃油盐酱醋糖,这些常用佐料的制造,均离不开化学。

有人会认为糖是从甘蔗和甜菜等植物中榨取的,以为用不上化学。

其实,白糖的制造过程用到的过滤、蒸发、结晶等技术均是常用的化学技术,食盐的制造同样要用到这些技术,酱油和醋的生产主要靠发酵,其中发生了很多生物化学反应,也要用到过滤和精制等传统化学技术。

有一门化学分支,叫食品化学,与我们的饮食关系极大。

食品化学是系统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在加工工程中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有些化学反应非常有趣。

红烧肉是我国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菜,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吃红烧肉的。

做红烧肉时通常要加白糖和料酒(黄酒),一般认为氨基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氨基酸乙酯,这一反应显示了料酒去腥的作用,红烧肉的香味主要也是氨基酸乙酯的功劳。

其实,红烧肉的香味主要是白糖的功劳。

今天介绍做红烧肉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是红烧肉色泽、香味和好味道的主要因素。

1912年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

后来人们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能与很多糖反应,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食品的香味也有重要作用,人们将此反应称为美拉徳(Maillard)反应或非酶褐变(nonenzymaticbrowning)反应。

只要温度不高,如做红烧肉,这种反应产生的褐色物质无毒,且香气扑鼻,色泽诱人,是红烧肉、红烧鱼等成为美食的功臣。

分子动力学简介

分子动力学简介

【专业】计算物理【研究方向】分子动力学模拟【学术讲坛】1、分子动力学简介:分子动力学方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实验方法,是研究凝聚态系统的有力工具。

该技术不仅可以得到原子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观察到原子运动过程中各种微观细节。

它是对理论计算和实验的有力补充。

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和药物设计等。

经典MD模拟,其系统规模在一般的计算机上也可达到数万个原子,模拟时间为纳秒量级。

2006年进行了三千二百亿个原子的模拟(IBM lueGene/L)。

分子动力学总是假定原子的运动服从某种确定的描述,这种描叙可以牛顿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或哈密顿方程所确定的描述,也就是说原子的运动和确定的轨迹联系在一起。

在忽略核子的量子效应和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下,分子动力学的这一种假设是可行的。

所谓绝热近似也就是要求在分子动力学过程中的每一瞬间电子都处于原子结构的基态。

要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就必须知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我们一般采用经验势来代替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如Lennard-Jones势、Mores势、EAM原子嵌入势、F-S多体势。

然而采用经验势必然丢失了局域电子结构之间存在的强相关作用信息,即不能得到原子动力学过程中的电子性质。

详细介绍请见附件。

2、分子模拟的三步法和大致分类三步法:第一步:建模。

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化学建模,力学建模。

初始条件的设定,这里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步:过程。

这里就是体现所谓分子动力学特点的地方。

包括对运动方程的积分的有效算法。

对实际的过程的模拟算法。

关键是分清楚平衡和非平衡,静态和动态以及准静态情况。

第三步:分析。

这里是做学问的关键。

你需要从以上的计算的结果中提取年需要的特征,说明你的问题的实质和结果。

因此关键是统计、平均、定义、计算。

比如温度、体积、压力、应力等宏观量和微观过程量是怎么联系的。

有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分子动力学专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

这一研究成果由蒋华良课题组罗成副研究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Paul M. Lieberman教授合作完成。

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潜伏感染能够诱导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胃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淋巴细胞源性和上皮细胞源性的恶性肿瘤的产生。

在全球范围内,有90%以上的人感染过EBV。

因此,EBV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致癌病毒。

到目前为止,EBV 感染引起的致癌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防止或治疗,世界上尚未有可有效用于治疗与EBV所诱导的相关疾病的药物或针对EBV潜伏感染的疗法。

因此,寻找可作为清除EBV潜伏感染的理想靶标,进而用于药物设计研究成为一直以来是当前EBV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罗成副研究员带领博士研究生李宁针对EBNA1/DNA复合物晶体结构(EBV nuclear antigen 1,EBNA1,EBV核抗原1)与Lieberman教授开展药物设计、分子细胞生物学及病毒学研究。

EBNA1是一种EBV编码的DNA结合蛋白,它表达于所有与EBV相关类型的肿瘤细胞内,是病毒潜伏期DNA复制、游离基因维持和永生化初级B淋巴细胞所必不可少的。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一类新型的小分子能够通过抑制EBNA1结合DNA的功能进而抑制EBV复制。

同时,它也证明了EBNA1可以作为治疗EBV潜伏感染的理想靶标,为将来抗疱疹病毒的药物发现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该研究标志着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在预防和治疗EBV潜伏感染所诱导的恶性肿瘤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且该研究为开发出能够阻止EBV进入潜伏期或打破潜伏期维持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其次,该成果为目前药物设计研究的难点(针对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的药物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策略,也将为其它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这项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治疗EBV病毒潜伏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发现。

最后,该研究也表明,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的有效整合,将极大地促进药物发现研究。

文摘Discovery of Selective Inhibitors Against EBNA1 via High Throughput In SilicoVirtual ScreeningNing Li1#, Scott Thompson2#, David C. Schultz2, Weiliang Zhu1, Hualiang Jiang1,Cheng Luo1*, Paul M. Lieberman2*1 Drug Discovery and Design Cente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Research,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2 The Wistar Institut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ackgroundEpstein-Barr Virus (EBV) latent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uman malignancies and is a causal agent of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during immunosuppression. While inhibitors of herpesvirus DNA polymerases, like gancyclovir, reduce EBV lytic cycle infection, these treatments have limited efficacy for treating latent infection. EBNA1 is an EBV-encoded DNA-binding protein required for viral genome maintenance during latent infection.MethodologyHere, we re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class of small molecules that inhibit EBNA1 DNA binding activity.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virtual screening of 90,000 low molecular mass compounds using computational docking programs with the solved crystal structure of EBNA1. Four structurally related compounds were found to inhibit EBNA1-DNA binding in biochemical assays with purified EBNA1 protein. Compounds had a range of 20–100 μM inhibition of EBNA1 in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s and were further validated for inhibition using 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shift assays. These compound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an unrelated DNA binding protein. Three of these compounds inhibited EBNA1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unction in cell-based assays and reduced EBV genome copy number when incubated with a Burkitt lymphoma cell line.ConclusionsThese experiments provide a proof-of-principle that virtual screening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pecific inhibitors of EBNA1 that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reatment of EBV latent infection.作者简介:蒋华良,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

蒋华良研究员198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师从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随后留在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等职。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

蒋华良研究组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深入开展药物设计、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能关系等研究,他带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在国内较早采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及药物设计研究;发展了系统化的新一代分子模拟、药物设计和靶标发现方法和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行算法、高通量虚拟筛选方法、集中组合库设计方法、ADME/T 分析方法、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和新靶标预测方法,建立了“ 分子模拟? 药物设计? 化学合成? 生物测试? 结构生物学研究” 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对20 余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特别是在模拟跨膜蛋白和蛋白质构象变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与同事合作,应用上述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平台,针对感染、代谢性疾病、早老性痴呆症等8 种疾病的30 多个重要靶标进行了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研究。

根据药物设计的结果,共对1,500 种天然产物和3,000 多个合成化合物进行相应的靶向筛选,获得活性化合物1,000 余个,一些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与同事合作,整合分子模拟、药物设计平台以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技术,建立了药物作用新靶标发现与功能确证平台,进行了靶标发现和功能确证研究,发现15 个疾病相关新基因,对5 个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确证,测定了相应蛋白的晶体结构。

蒋华良领导的研究组在PNAS 、JBC 、JACS 、JMB 、J. Viol. 、Chem. & Bio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杂志共发表SCI 论文200 余篇,合作编写专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在国内影响较大;参加8 本专著的编写;主持翻译了J. Licinio 和M.-L. Wong 主编的《药物基因组学-寻求个性化治疗》;申请专利52 项;应邀为Drug Discovery Today 、Curr. Med. Chem. 、Curr. Pharmcuet. Design 等杂志撰写综述8 篇。

蒋华良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任国际“ 第九届胆碱酯酶国际会议(The IX 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olinesterases)” 共同主席,4 次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他的研究项目被列入欧盟F6 框架研究计划;组织了蛋白质模拟和药物设计EMBO 研讨班,为我国的药物设计和蛋白质模拟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