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行为预测模型,旨在解释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该理论由艾斯贝兰德(Icek Ajzen)在1985年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TPB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图,进而影响其实际行为。
首先,TPB强调了个体对行为的态度。
这里的态度不仅仅指个体对于行为本身的看法,还包括了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对行为过程的评价。
例如,一个人对于健康饮食的态度可能包括了认为健康饮食有益身体健康、能够控制体重、美味可口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态度会影响个体对于采取健康饮食行为的意愿和决定。
其次,TPB强调了主观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行为的期望和压力。
例如,一个人的家人、朋友、同事可能会对他们的饮食习惯提出建议或者施加压力,这些社会压力会影响个体对于行为的态度和意图。
最后,TPB提出了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控制和实施某一行为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和实施健康饮食行为,那么他就更有可能采取这一行为。
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或者实施某一行为,那么他就会更加倾向于放弃这一行为。
总的来说,TPB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图是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共同影响的。
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意图,进而影响其实际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三者的测量和分析,来预测和解释个体的特定行为,从而为行为干预和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之外,TPB还强调了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TPB中,行为意图被认为是实际行为的直接前驱,即一个人的行为意图越强,他实际采取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个体行为意图的测量和分析,来预测和解释其实际行为,为行为干预和改变提供理论依据。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第一篇:计划行为理论概述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制定行为意向与行为关系的一种理论模型,它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意向与行为间的相互影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和意向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具体而言,行为的产生是由行为意向直接或间接地决定。
行为意向是指一个人想要或者准备做某件事情的内心状态,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先验概率,它由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识量等因素组成。
而行为则包含实际动作和行为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还认为,人们的行为意向和行为是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的,比如环境和他人行为等因素。
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强调有意识的意向形成是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意向的形成可以促进行动的实现。
同时,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行为意向的强度是影响行为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行为意向越强,行动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要素:态度、规范、控制信念,这三个要素可以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态度是指对行为对象的总体倾向性评价,主观规范是指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期望以及个人对他人期望的重视程度和满意度,控制信念是指影响行为实现的知识和信念。
这三个要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意向和行为,进而影响行为的实现。
总之,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模型,它提出了三个主要要素:态度、规范、控制信念,并阐述了它们与行为的关系。
同时,该理论也指出多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和他人行为,使行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行为的实现产生影响。
第二篇: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计划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其中,对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检验。
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意向和行为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意向是预测行为发生的重要变量。
二是控制信念对行为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控制信念可以影响个体是否执行计划,也就是说,控制信念可以影响行为的实现。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中,其中一个领域是对行为意向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的内涵、发展历程、应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社会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要素、研究进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系统的述评。
我们将回顾计划行为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其理论背景和研究脉络。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并解析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
我们还将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消费行为、健康行为等,并评估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在评述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展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其理论模型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们也将探讨计划行为理论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理论的局限性、跨文化适用性等问题。
我们将展望未来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也愈发复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计划行为理论,以适应新的社会实践和研究需求。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述评,能够为计划行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自其诞生以来,在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个体行为是由其意向直接决定的,而意向则受到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理性行为理论在解释某些受外部条件限制或受个人意志力影响较小的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Ajzen在1985年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关键要素——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艾伦·艾吉教授(Ajzen, 1985)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于解释个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TPB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们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程度所决定的。
该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TPB的基本概念和模型,并讨论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是经过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后所作出的结果。
TPB模型包括三个主要的构念: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1. 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某种行为的评价或信念,包括行为的认知评价(认为该行为有利还是不利)、情感评价(对该行为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效果评价(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的评价)。
2.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主观规范是个体对周围重要人物(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对该行为的期望和支持度的感知度。
主观规范由两个要素构成:描述性规范(个体认为他人对该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和规范性规范(个体认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自己对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的评估。
它包括个体对行为的难易程度、自信心和对环境条件的评估。
TPB模型认为,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意向(Intention),进而影响他们的实际行为。
如果我们想要推动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就需要通过改变他们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影响他们的行为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Icek Ajz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人们行为的决策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非无意识的随意行动。
计划行为理论假设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会考虑行为后果的好坏与自己的行为信念,这些行为信念受个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三个因素的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个行为的喜爱程度,它受到两个因素影响:行为结果的评价和该行为可达成目标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认为某行为的结果将是积极的,而且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这个行为,那么他的态度就会较为积极。
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社会大众期望的关注程度。
如果个体认为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等人希望他执行某个行为,那么他的主观规范就比较高,因为他感受到了周围人对自己期望的压力。
知觉控制是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成功执行某个行为的信念,它受到能力、资源、时间和障碍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完成某个行为,而且没有太多的障碍和时间压力,那么他的知觉控制就很高。
以上三个因素的集合就构成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基本模型: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
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它们通过互相影响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准确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在实际应用中,计划行为理论可被用来预测人们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例如,如果我们想预测员工会不会参加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那么我们可以测量员工的态度(对团队建设活动的喜爱程度)、主观规范(周围其他人期望他参加)和知觉控制(他是否有时间和资源参加活动)等要素,从而得出预测结果。
虽然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成功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它并不总是能够完全解释行为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此外,该理论还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无法解释行为中的习惯性因素,也无法应用于某些自动行为,例如呼吸和心跳等行为。
不过,计划行为理论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在心理学中,计划行为理论(简称TPB)是将个人的信念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对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的行为控制的意图共同塑造了个人的行为意图和行为。
Icek Ajzen提出了该概念,以通过包括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来改善推理动作理论的预测能力。
它已被用于研究信念,态度,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领域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广告活动、医疗保健、体育管理和可持续性。
历史从合理行动理论扩展Icek Ajzen(1985)在他的文章“从意图到行动:计划行为理论”中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该理论从发达国家理性行为的理论,这是提出了马丁·菲斯在1980年与Icek阿杰恩一起理性行为理论,又植根于态度的各种理论,如学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一致性理论(例如Heider的平衡理论,Osgood和Tannenbaum的一致性理论以及Festinger的不和谐理论)和归因理论。
根据理性行动理论,如果人们将建议的行为评价为积极的(态度),并且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希望他们执行该行为(主观规范),则会导致更高的意图(动机),并且他们会这样做的可能性更大。
在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态度和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图以及随后的行为具有高度相关性。
还提出了反对行为意图与实际行为之间高度相关的反驳,因为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环境的限制,行为意图并不总是导致实际行为。
即,由于行为意图不能成为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不完全的行为的xxx决定因素,因此Ajzen引入了计划行为理论,增加了新的组成部分“感知的行为控制”。
通过这种方式,他将理性行动的理论扩展到涵盖非自愿行为,以预测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
最近增加的第三个因素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控制了任何给定行为的程度(课堂笔记)。
有计划的行为理论表明,当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成功地实施某些行为时,他们更有可能打算实施某些行为。
增强的感知行为控制是两个方面的结合: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170)。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特定情境中产生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原因。
该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伊斯顿(Icek Ajzen)于1991年提出,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发展。
TPB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衡量和预测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方面。
TPB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行为意图是导致实际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行为意图是由三个主要因素决定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态度指的是个体对特定行为的评价,包括认为行为有多么重要、有多么有价值,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主观规范则涉及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和评价,包括他人对特定行为的支持程度和他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执行特定行为的信心和能力的认知评估。
根据TPB的理论假设,这些因素将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图,最终导致实际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特定行为持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他人也支持这个行为,并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执行这个行为,那么他就更有可能产生行为意图,并最终展现出行为。
大量的研究支持了TPB的有效性。
例如,研究发现,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与他们的行为意图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
态度和主观规范都能够独立预测行为意图。
知觉行为控制也被发现与行为意图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尽管这种关联相对较弱。
TPB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健康行为领域,TPB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预测各种健康行为,例如体育锻炼、饮食、药物使用和安全行为。
研究发现,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他们的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此外,TPB还被应用于环境行为、社交行为、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学者们使用TPB来研究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支持程度以及其环境友好行为的意图和行为。
在社交行为方面,TPB也被用于研究人们对他人的帮助行为和慈善捐赠的意图和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介绍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该理论由Ajzen在1985年提出,并在1991年进行了扩展和修订。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前因,而行为意向则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行为的评价,包括对其结果和价值的判断。
个体对某一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其行为意向就越强烈。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认为重要他人或社会对其行为的期望和压力。
当个体认为重要他人或社会对其行为的期望越高时,其行为意向就越强烈。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感知,包括对行为难易程度的判断和控制能力的评估。
个体对行为控制能力的感知越强,其行为意向就越强烈。
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某些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意向。
然而,计划行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行为意向的形成过程,而忽视了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情境因素、情绪因素等。
计划行为理论在预测行为方面的准确性受到质疑,因为行为意向并不总是能够准确预测行为的发生。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计划行为理论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它为我们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改变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来的影响,以更全面地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自1985年由Ajzen提出以来,已经在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意向是其行为发生的直接前因,而行为意向则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行为的评价,包括对其结果和价值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行为理论
Icek 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的三项考量
根据TPB,人的行为模式受到三项内在因素影响:
1.个人行为态度。
个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2.主观性规范。
对他人的标准化行为模型的主观性感知
3.行为控制认知。
对于促进或阻碍行为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认知
当人们身处具体的工作环境或者项目计划中,需要对行为作出改变时,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至关重要。
在三个考量的各自范畴内,行为态度的考量会使人产生对待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行为规范性的考量会使人感受到周遭的社会压力;行为控制因素的考量则会导致人的实际行为控制度的上升。
以上三项因素的综合则构成了人的行为意向。
作为一般性的法则,如果个人行为态度和主观性规范是正向的、积极的,那么个人对该行为认定的实际控制就会越多,采取该行为的意向就越强。
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着信念的函数。
2、?(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
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
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
反观?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
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
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
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是相近的。
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