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对苏轼贬谪生活之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摘要贬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产物。
它是封建时代的文人经历贬谪,地位从庙堂转变到江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生活条件中艰难生存,在上司压迫、社会歧视、亲友冷落中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辗转悱恻中挥笔而作的对其生命的咏叹。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经才大略,品行高洁,励精图治,向往改革,却仕途坎坷,惨遭贬谪。
他倡导文以明道,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寄托于山水与文学之中。
孤愤之中挥笔而作的山水散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山水散文也开启了贬谪文学的全新篇章。
比起政客,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放情山水的文人。
而我们也许该庆幸贬谪为中国历史增加了一位出彩的文人,为中国文学史开启了新的宝贵篇章。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山水文学一、贬谪与贬谪文学“贬,损也”、“谪,罚也”,贬谪,就是古代官吏因过失或者犯罪而被降职调到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就任以示惩罚。
[1]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贬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以屈原、贾谊为代表。
他们志向高远、才高八斗,却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而遭贬谪。
第二种以韩愈、阳城为代表。
他们因坚持原则,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
第三种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
他们因党争中本派失利被贬。
第四种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贬谪与贬谪文学在唐朝极盛。
李白因得罪皇帝宠妃而被流放夜郎。
白居易因反对宦官执掌兵权而遭小人谗言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韩愈因极力劝谏阻止宪宗迎供佛骨触怒皇帝而差点被处以极刑,在崔群等同僚的求情下还是被贬到了潮州。
还有王昌龄、杜甫、刘禹锡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
他们都因贬谪而创造出了许多成就极高的贬谪作品。
而被贬最彻底在47岁盛年卒于贬谪地的柳宗元,在遭贬谪之后经历艰难的生活与精神的煎熬,心态发生变化,创作出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开启了贬谪文学的新篇章。
[2]柳宗元的悲剧游记文学是元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心路历程论文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的心路历程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
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
而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
其《离骚》、《渔父》、《卜居》等诗篇都是直接书写贬谪的作品。
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贬谪塑造了屈原文学创作的核心。
后世凡遭贬谪,宦海失意者所书写的言志之作,无不与屈原所开启的贬谪文学传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其中,最为突出者是柳宗元。
他的《永州八记》既是中国山水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贬谪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是人学,文学不能用伦理价值观念去衡量、品评,而应从美学价值上去观照。
一帆风顺产生不了伟大的文学家。
一定程度上讲,贬谪对古代文人来说,既是一种灾难,也是一种命运的馈赠。
生活磨砺了他们,生活也成全了他们。
贬谪文学成为他们最重要最完美的文学,成为苦难枝头上最绚丽的花朵。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虽多为苦闷沉痛中心灵的小憩,不免有清幽之感,难得之处乃在寻找和发现之中,心境一点点地开阔、舒朗,走向物我合一之境。
在那一瞬间,蛮夷之地本来可怖荒凉的景色焕发出光彩,诗人笔下莫不细致奇妙,充满诗情画意,堪称“诗人游记”。
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从苦闷走向疏朗的?初贬于永州之时,他正是充满抱负的青年才俊,在革新浪潮中充当英勇的弄潮儿,但对仕途的理解不足以及性格的正直天真必然使他落马失势,经历了十年在永州的磨砺,他在山水的怀抱中得到了抚慰。
那些幽静自然的美令他欣喜,却也令他怜惜——如此美景却被世人冷落,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便耐不住感叹起来,可见山水之美让他暂时轻松,却无法令他真正释怀。
所以当长安的召唤传到谪地时,他空欢喜了一场——柳州,更加偏远和贫穷。
去了那里,便意味着今生回归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此时,他虽刚迈入中年,却身染百疾,甚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痺”(《与李翰林建书》)的地步,所以他知道,柳州将是他的终点。
这种状态下,心情反而放开了,不再做梦而是立足现实。
柳宗元对苏轼的思想及其创作影响刍议

人 生 轨迹 。
苏轼 (07 10 )字子瞻, 13 — 1 1 , 号东坡居士 。 他同柳宗 元一样, 幼承庭训 , 并且少年得志 、 意气风发 : 仁宗嘉桔
苏轼的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 , 今藉此陋文试论本题 。
二年 (0 72 岁 中进士 , 1 5 )2 六年 (0 12 岁又中制科优 16 )6 人三等。这一时期他针砭时弊, 写了大量策论 , 大声疾 维普资讯 第2卷 Nhomakorabea8 1 期
20 06年 8 月
乐 山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a fL s a e c e sC l g o r l e h n T a h r o l e n o e
V0 . . 8 121No.
Au .0 6 g2 0
一
后更是精 研佛学之义理 , 推崇佛教 , 期于以佛济儒 、 统 合儒释。 另一方面 , 虽然柳宗元不信鬼神 、 不信天命 、 反
对迷信思想 ,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老 、 庄等道家思想的接
受和运用 。他宣扬“ 统合儒释 , 宣涤疑滞” “ 、真乘法印,
与儒典并用 ”I 2 ,67 ,认为佛家有些观点虽然 [ 卷 5P6 ) (
则是道家的主张, 但也是儒家对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 这也对文人的品格修养规定了大方向, 提出了总要求 : 得志时要利用有利 的条件为广大人民多做好事 ,不得
志时也要注意加强 自身的道德修养 , 保持崇高的品德。
所以当柳宗元年少连中进士和博学宏辞科 、春风得意 时, 他参加了王叔文等人发起的旨在富国强民的“ 永贞 革新运动”继而失败被贬 ; , 当他遭贬南荒蛮夷之地时 , 他也没有颓废消沉 , 而是忠于职守 、 政爱 民, 仁 力求做
关键词 : 柳宗元 ; 苏轼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0 1 6 2 :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6 0 — 0 8 0 10 — 6 6 20 )8 0 0 — 4
柳宗元之死作文

柳宗元之死作文
公元819年,一代才人柳宗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长期的贬谪生活严重损害了诗人的身心健康,这一年,柳宗元47岁,正当壮年,本该英姿奋发,但诗人却早已百病缠身。
是年,唐宪宗大赦天下,敕诏柳宗元回长安,十一月初八,诏书还未送达,诗人即溘然长逝,最终没能回到他思之念之的长安。
柳宗元英年早逝,固然因为贬谪地区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恐怕更与他长期的郁闷、压抑有关。
要论贬谪,柳宗元绝不会比苏轼更惨,苏轼被贬黄州已40多岁,其后更被贬惠州、儋州,却能寿至69,并能自豪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惜,柳宗元未能等到他的大任!
他,若有来世,望能如愿以偿,再燃他的赤子心,重圆他的报国梦!。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

柳宗元谪居永州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心态比较08中文(本)泗洪许石玲【摘要】:柳宗元、苏轼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仕途上却不甚顺利,政治理想破灭后,均被一贬再贬。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贬谪永州、黄州时期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永州黄州谪居心态柳宗元与苏轼均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苏轼的豪放词,都是文学史上的最高典范。
但在仕途上,二人却不甚顺利。
正当他们意气风发、想大有作为之时,却遭到迎头痛击,政治理想破灭,分别被贬永州、黄州。
二人遭遇相似,被贬后的心态却不尽相同。
本论文通过对柳苏二人谪居永州、黄州期间创作的部分作品的比较,管窥二人心态的异同,探究其心态的成因。
一、从作品中探寻人物心态(一)从“永州八记”等文看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心态谪居永州是柳宗元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
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是山水游记,特别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抒发失意情怀和牢骚怨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因而他的山水游记,折射出他谪居永州时期的心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柳宗元在开篇就写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1](P142)深深的负罪感忧惧感诉诸笔端。
此记作于元和四年(809),是柳宗元到永州的第五年,由此可见,他一直是以罪人的身份谪居永州,长期被负罪感忧惧感所笼罩。
除了负罪感忧惧感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还满怀孤寂、凄清。
《钴姆潭记》中“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1](P147)设想中秋观月的情景,“乐”而忘乡。
貌似冲淡,实则激愤,以一个“乐”字透出遭贬“居夷”的悲怨凄楚。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教师中心稿)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教师中心稿)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但不久王叔文改革就在宦官宦旧官僚的反攻下而失败。
柳宗元刘禹锡等为首的八个主要成员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永州,《愚溪诗序》就作于永州任上。
作者借一“愚”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的受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半年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秋,苏轼初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苏轼在这篇文章里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
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柳苏二人在创作《愚溪诗序》、《赤壁赋》时的背景颇为相似,而且两篇文章的目的都是来排遣心中因政治遭遇而带来的苦闷,但两人在文中在文中抒发的情怀确有很大的不同,柳宗元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牢骚不平愤慨。
而苏轼在文中的乐观旷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我们能窥见二人性情的大不同。
《愚》文中,宗元言“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柳宗元说自己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是犯愚,并在下文中一连串的并举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
说如此奇异的山水都被“他的愚”所辱没。
宗元的愚,明显是对现实的不满。
打个比方说,父亲说儿子办了傻事,儿子不服,又不能当面顶撞,于是儿子抡起巴掌抽了自己几个嘴巴,嘴里还说“我就是傻,我就是傻。
”结果当然是挨父亲几个嘴巴,因为父亲明白儿子是在表现强烈的不满。
柳宗元某种程度上就像这个“傻”儿子。
宗元写道,宁武子是智而为愚,颜子是睿而为愚,都不是真愚,而他自己在清明的时代作违背事理的事,才是真愚,是愚者中的“佼佼者”。
宗元还写道,愚溪“莫利于世”同他“无才无德”最相像,如此的愚溪只能让他这样的愚人“喜笑眷慕”,最后宗元说自己“超鸿蒙,混希夷”达到了愚者最高的境界。
其中折射的悲愤不满不言而喻。
柳宗元以愚者自居故作旷达,实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他的所谓旷达实际上是牢骚不平,宗元在挫折面前的如此表现反映了其性格的不成熟。
苏轼、柳宗元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的文人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踽踽独行。
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
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
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虽然发现了西山“悠悠乎与浩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与掊蒌为类”,他也只是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让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痛楚而已,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事“拿得起,放得下”。
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的潇洒、达观!因此,苏轼尽管被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岭南——那瘴疫肆虐、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他依然“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为惠州地方作了很多好事,并且还乐滋滋的写诗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了一首《别海南黎民》:“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他却常常忘却自身遭遇之不幸,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
而他也把自己的被贬之地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眼中的柳宗元和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柳宗元和苏轼作文说起柳宗元和苏轼这两位大文豪,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先聊聊柳宗元吧。
在我的印象里,柳宗元就像是一位孤独的行者,在那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他被贬永州,那地方可不像如今的旅游胜地,当时可是又荒又僻。
可他倒好,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反而用他那敏锐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还记得他写的不?那小石潭的水“皆若空游无所依”,清得能把鱼儿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
潭底的石头也是奇形怪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四周的树木青葱翠绿,“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他把这小石潭的美景写得如此细腻,仿佛他不是在简单地写景,而是在跟这自然倾诉他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你想想,一个人在那样的境遇下,还能如此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啊!他就像是在告诉世人,就算生活给了我一拳,我也要从这一拳中看出点诗意来。
再说苏轼,那简直就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活宝”。
他一生起起落落,被贬的地方一个比一个偏远,可他呢?愣是把苦日子过出了花来。
就说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吧,穷得叮当响,连肚子都填不饱。
可他居然还能想出法子来,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美其名曰“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他和家人一起种地、盖房,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
可苏轼却毫不在乎,反而在雨中吟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瞧瞧,这是多么洒脱的心态!还有啊,苏轼特别爱吃。
大家都知道“东坡肉”吧?这可是他的拿手好菜。
据说当时猪肉在当地不怎么受欢迎,价格便宜得很。
苏轼就把猪肉切成大块,用慢火炖煮,加上调料,煮得那叫一个香。
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来介绍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哪里像是一个大文豪,简直就是一个资深的美食家!柳宗元和苏轼,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遭遇不同,但在我眼里,他们都有着一颗不屈服于命运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生活的不幸。这也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虽然 愁苦,然而又极有气骨和格调。这点是苏轼也看到了
柳宗元没有像苏轼那样直接面对牢狱之灾,但是他被 的。“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馀。”[3]47 他的这种诗歌
贬之后的条件和遭遇显然要比苏轼险恶一些。首先, 的风格事实上正反映了柳宗元的性格和人生观。情景
永州更为偏远。由于“永贞革新”的政治事件的牵连 交融到了他把个人的生活同事业太过紧密地结合在了
·41·
他们生活态度的出发点却是非常不同的。柳宗元是一 儒家的束缚,所以儒家的那一套注重内在修养、内在超
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虽然信仰佛教,但是主要兴 越的思想体系并没有对他产生影响。他是在一个思想
趣在于佛教精神的理论系统。苏轼喜欢佛教,则主要 比较开放时代成长的诗人。他拥有自己的比较独特的
得益于他的自我解脱,取其实用性。在中国传统中由 心路历程,所以他的生活遭际也许与苏轼有相同之处,
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对于柳宗元的 排解方式不同,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则是一致的,他
才华深深佩服,受其影响比较深。另一方面,苏轼在宋 们都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了思想学术方面。柳
代的意义,是他的自由洒脱,同当时的道学家程颐等人 宗元的大部分论文和文章作于在永、柳期间。“仆近求
极为不合。但是苏轼的自由在于他能够在儒家封建伦 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 理道德的范围内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儒家道德 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2]130 苏
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 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发 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3]42 这里的“至味”是什 么呢? 苏轼却没有说。但是从苏轼在黄州所写的诗歌
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儒家信徒,但是他事实上是一个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 杂取众家之长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冲破了 也》以及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所流露的心境和
名诗人、“蜀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曾经在给朋友写 德评价的士大夫,可以放弃这个神圣的标准独独取中
的一封尺牍里讲到:“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吗? 应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 题。
置左右,目为 二友。”[1]1623 在 贬 谪 期 间,柳 宗 元 和 陶 渊
物”[1]1496 这样的话来。
子厚深得骚学。”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
而柳宗元则不然,他一直生活在悲戚当中,他虽然 的历程》中把柳宗元作为继承屈骚传统的代表。这些
没有完全颓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上面,但 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诗歌虽然语言平淡,但是情韵悠
他所作的诗总是露出悲戚之感,抱怨命运的不公,嗟叹 长,情景交融,弥漫着一种忧伤迷离、无法消除的凄清
怜”的排遣。柳宗元的那种少年锐气,那种执着缠绵如 子厚《饮酒》《读书》二诗以见别意。子归,吾无以遣,
同屈原一般“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情怀,在苏轼那 独此二事,日相与往还耳。”[3]2120
里也得到了共鸣。
苏轼曾在自己早年所作的《屈原塔》诗作及《屈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轼是从柳宗元内在的激愤悲楚走向了陶渊明表 庙赋》中对屈原的最后选择表示同情和肯定。但是,苏
及儒家从董仲舒时传下来的“天人相应”等观念深信 轼也在黄州、惠州、儋州完成了他的几部关于儒家经典
不疑。所以他对柳宗元追随王叔文进行改革,以及柳 的注释和新解。“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
宗元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表示激烈的反对。也就是说他 间,欲了却《论 语》《书》《易 》,舍 弟 已 了 却《春 秋 》
·42·
清空的意境,可以看出受到柳宗元在永州所写的《自衡 发掘和欣赏了。他从他的内心走向他诗歌的美学,当
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以及《湘岸移木芙蓉 然因为苏轼是一个诗人,面对一个与他心灵相通、境遇
植龙兴精舍》的影响,这也许是苏轼对柳宗元诗中“至 相似的诗人所描述的类似的景物和状态,他不可能无
味”的一种理解吧。苏轼在少年得志之时遭受“忠而 动于衷。这样的结果就是柳宗元诗歌的重新被发现。
道家演化而来的道教的追求养生方面,他们几乎就是 但他们在对待这种生活的态度方面显然有比较大的不
完全持相反的态度了。苏轼自贬到黄州之后,就开始 同。苏轼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柳宗元,他从柳宗元的
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到这个方面,在他致别人的书信中, 诗歌中得到一种安慰。但是他并不打算像柳宗元那样
有向人求药的,也有向人介绍养生之法的,也有向人馈 长期的悲观和怨愤。那也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
第 28 卷 第 1 期 2010 年 2 月
运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
Vol. 28 No. 1 Feb. 2010
试论柳宗元对苏轼贬谪生活之影响
赵雅娟
( 韩山师范学院 潮州师范分院,广东 潮州 521000)
摘 要: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 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 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 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 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
态度形成的重要机枢。
封建》就认为:“自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皆废。”[1]157
苏轼作为封建社会具有典范性的士大夫,他对于 在关于人生终极价值方面,他们也同属于货真价实的
柳宗元的看法也不能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常态。他对 儒家思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在他们的心
待柳宗元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苏轼同柳宗元一 里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被贬谪期间,他们虽然个人
苏轼同柳宗 元 最 大 的 不 同,也 许 就 在 于 对 遭 遇 的 不同态度。这 里 面 有 社 会 原 因,也 有 个 人 原 因。 从 社 会原因方面讲,苏轼处在一个儒教中兴的时期,那时的
他不能超出众目。从这个角度讲,柳宗元是个哲学家、 思想家,而苏轼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 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 轼具有这种 智 慧,但 却 没 有 摆 脱 桎 梏,深 入 思 考 的 能 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轼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习惯和标准。
面的超脱。苏轼本人的个性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他的 轼毕竟是苏轼,他同柳宗元具有不同的性格,处于不同
初又何尝信? 只是贬谪之后,为了保存实力所做的一 深邃和犀利,他从智慧和情感的角度承认了柳宗元的 种可以一试的努力吧。总而言之,苏轼不像柳宗元那 伟大。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使
样严格。他对生 活 进 行 了 一 番 审 美 观 照 ,使 生 活 在 有 限的条件下变得更为美好。我们必须注意到苏轼不具 有柳宗元坚定的 唯 物 主 义 思 想,在 有 些 方 面 他 是 比 较 守旧的,这也就是他与柳宗元产生分歧的地方。
端评价的人物可能很少存在。他既是“道济天下之溺, 平。但是,依照儒家“文如其人”的观点,苏轼既已认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战友,被宋代的士大夫们所推 为柳宗元的人品不足一提,那么他又有什么必要推崇
崇,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追随王叔文进行“永贞革新” 他的诗歌创作呢? 对于中国古代人来说,人品是比个
而遭到极大的毁谤和打击。作为宋代极富影响力的著 人才华还要重要的评价标准。苏轼这样一个极注重道
见仆穷困便相於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为相远矣。兄 在这个重要时期,他开始更加专注地接触柳宗元和陶
造道深,中必不尔,出于相好之笃而已。然朋友之义, 渊明。
专务规谏,辄以狂言广兄之义尔。兄虽怀坎壈于时,遇
对于柳宗元,很 多 批 评 家 认 为 他 是 一 个 最 接 近 屈
事可尊 主 泽 民 者,便 忘 躯 为 之,祸 福 得 丧,付 与 造 原的诗人。严羽曾在《沧浪诗话》里讲到:“唐人惟柳
三
儒生最注 重 的 就 是 内 心 的 修 养。 所 谓“道 学 ”在 当 时
对于苏轼的大 部 分 读 者 和 仰 慕 者 而 言 ,苏 轼 本 来
已经有 相 当 大 的 市 场。苏 轼 自 己 便 是 其 中 一 派“蜀 就是那种既潇洒出尘而又关心民间疾苦,既出世而又
学”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下,苏轼 爱人的杰出形象。但是作为一个性格独特、情感丰富 在自己遇到挫折之际,当然就会说出“吾侪虽老且穷, 的诗人,我们必须承认,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黄州、惠 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 州以及儋州之贬起着重要的思想催化剂作用。也就是
程度及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使得他的友人们竟然在几 一起。婉转缠绵,一往情深,无法解脱。苏轼在评价柳
年之内不敢和他联系。这给本来心灵就饱受打击的柳 宗元时,从艺术风格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李、杜之
宗元带来了更大的心灵创伤。还有由于他所参加的政 治集团在当时所 受 到 的 直 接 是 皇 帝 的 反 对 和 压 制 ,这 对于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 下,柳宗元很难轻松起来。在思想方面,柳宗元虽然认
被谤”之屈,其内心不可能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正如他 而且苏轼还将柳宗元的风格嫁接到了陶渊明的诗歌之
自己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所写:“处患难中不戚戚,只 树上。“柳子厚诗云:‘鹤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
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 所谓道者,何曾梦 夜。’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甚至是他的诗 见?”[1]1710 在这 种 情 况 下,柳 诗 走 进 了 苏 轼 的 阅 读 视 歌的技巧,又“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
野,也同时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但是,他不能明目张 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