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

合集下载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摘要贬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产物。

它是封建时代的文人经历贬谪,地位从庙堂转变到江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生活条件中艰难生存,在上司压迫、社会歧视、亲友冷落中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辗转悱恻中挥笔而作的对其生命的咏叹。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经才大略,品行高洁,励精图治,向往改革,却仕途坎坷,惨遭贬谪。

他倡导文以明道,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寄托于山水与文学之中。

孤愤之中挥笔而作的山水散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山水散文也开启了贬谪文学的全新篇章。

比起政客,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放情山水的文人。

而我们也许该庆幸贬谪为中国历史增加了一位出彩的文人,为中国文学史开启了新的宝贵篇章。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山水文学一、贬谪与贬谪文学“贬,损也”、“谪,罚也”,贬谪,就是古代官吏因过失或者犯罪而被降职调到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就任以示惩罚。

[1]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贬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以屈原、贾谊为代表。

他们志向高远、才高八斗,却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而遭贬谪。

第二种以韩愈、阳城为代表。

他们因坚持原则,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

第三种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

他们因党争中本派失利被贬。

第四种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贬谪与贬谪文学在唐朝极盛。

李白因得罪皇帝宠妃而被流放夜郎。

白居易因反对宦官执掌兵权而遭小人谗言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韩愈因极力劝谏阻止宪宗迎供佛骨触怒皇帝而差点被处以极刑,在崔群等同僚的求情下还是被贬到了潮州。

还有王昌龄、杜甫、刘禹锡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

他们都因贬谪而创造出了许多成就极高的贬谪作品。

而被贬最彻底在47岁盛年卒于贬谪地的柳宗元,在遭贬谪之后经历艰难的生活与精神的煎熬,心态发生变化,创作出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开启了贬谪文学的新篇章。

[2]柳宗元的悲剧游记文学是元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

试论柳宗元以民为本的经济思想

试论柳宗元以民为本的经济思想
就 可以治好 了 。而且 他 还把 重 视农 耕 与 治世 之道 联 系在一起 。认 为 “ 世不 一 道 , 国不 能法 古 ” 治 便 。
今仍 留给我们多方 面的启迪 。
本文拟 就柳宗元 在重农 、 赋税 和富利 等 三方 面
的经济思想 予 以探讨 。

正 因为如此 , 自己曾经 以亲 自务农 作为 自己的理 他
施行 德政 。以他 自身的 实践 , 兴办教 学 , 因俗成 化 , 除巫 戒杀 , 自带领 百姓 挖井植 树 , 风 易俗 , 励 亲 移 鼓 农耕 , 目的在 于 “ 其利 悠 久 ” “ 、 惠我 后之 人 ” 。通 过 施行 德 政 , 地 域 塑造 培 养 出勤 俭 质 朴 的 民风 民 在 俗, 养成 善于礼 让 的习惯 , 促进 生产 发展 。他认 为 ,
试 论 柳 宗 元 以 民为 本 的经 济 思 想
。 曾少文
( 西 桂 林 图 书馆 ,广 西 广 桂林 5 10 ) 4 0 2
C 萋】 摘 _ 槐索元所主 张和 践行 利人备事 的重农现、 ” l思利乎人” “ 的赋税现、 j 吏商博 的富 廉 。荆艰等经济思
想, 显 着爱民 民和 富民的民本思想 对 于我们深化执政为 民的理念 彰: 利。 全面贯彻执 行党的 三农 策是有 一 政

地位 和作 用 , 切 都 要投 放 于 人 间世 事 , 一 投放 于 生 民百姓 , 符合 民众 利益 。从 而奠定 了他 的重 农思想
的认识 基础 。
Hale Waihona Puke 致的 , 都是 围绕 着 “ 乎 生 民而 已” 一 切 向着 人 心 ,
柳宗元在 一系 列著 作 所 阐述 的 观点 和 主 张 以
等纵横之 说 ,咸 伸其所 长 , 黜其奇邪 ” 取 法其 中 “ 而 , 的结果 。他继承 了传统 的“ 本节用” 强 思想 , 又摒弃 了忽视农 耕需要 和农 民利益 的奇异邪 说 。他 在《 非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一、儒家“圣人之道”的主色调柳宗元从小受到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在柳宗元的信念和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精神,正如他在《寄许京兆盂容书》中写说的那样:“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在柳宗元看来,“兴尧、舜、孔子之道”就是行“圣人之道”,就是要以“利安元元为务”——进民生,以民为本。

柳宗元在儒家“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圣且贤”的主张。

在这里,“圣”指的足德性方面,“贤”则指个人的才能。

“圣且贤”要求每个行“圣人之道”的人不仅应当既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正直无私、心存国家与人民,而且又要具备较好地为国为民服务的才能和本领,做到德才兼备。

正是柳宗元心中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无限憧憬与执着,才使得柳宗元积极地入世,努力实践“励才能,兴功力,敛太康干民,垂不灭之声”的报负。

二“统合儒释”思想中的释家色彩柳宗元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的儒学名士,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同时,他又是一位思想开阔,具有开放精神、能够兼收并蓄的大方之家。

柳宗元并不把儒学看成唯一的思想源泉,他主张吸取其他各种学派、宗教的思想为儒学所用,从而达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柳宗元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儒、释并非人们所想像那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能够互相辅助。

,宗元认为佛教也讲求孝道,在性善论上,柳宗元认为儒与释也是相同的。

正是因为佛教也提倡性善论,才有了禅宗所说的人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说。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不但对中唐时期儒学的复兴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从“统合儒释”出发,提出了“援佛入儒”的阳号。

试论柳宗元的杂文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的杂文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的杂文艺术特色梁鉴江一自唐至清,传统的儒学家对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都持否定态度。

说他“不义”者有之,骂他“小人”者有之。

清人秦笃辉说:“后世讲道学者,每以苛刻论人,而不惟其实,不求其允。

今之集矢于子厚,盖犹万口一声。

”(《平书》卷七)尽管人们对他的政治态度“一例贬之”(同上),对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却交口称赞,给予很高的评价。

唐人韩愈说柳文“表表愈伟”( 《祭柳子厚文》,《韩昌黎集》卷一) ,“雄深雅健”( 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引韩愈语,《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 ;刘禹锡说柳文“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同上) ;《旧唐书·柳宗元传》谓柳文“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宋人田锡说柳文“纬地经天”( 《题罗池庙碑阴文》,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附录卷上) ;穆修认为“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丽不杂”( 《河南穆修公集》卷二) ;梅尧臣说“其言粲星斗,百岁犹比晨”( 《永州守王公糙寄九岩亭记,云此地疑是柳子厚所说万石亭也。

因为二百言以答,愿当留咏》,《宛陵先生集》卷三十七) ;欧阳修说柳文“出语多崔嵬”( 《永州万石亭》,《欧阳文忠公文集》四《居士集》卷四) ;苏轼“流转海外……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东坡续集》卷七) :吕南公谓“繇扬雄至元和干百年间,而后韩、柳作……而前此中间寂寞,无足称”( 《与江秘校论文书》,《灌园集》卷十一) ;朱熹说“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读《史》、《汉》、韩、柳,而不能,便请斫老僧头去”(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晏殊认为“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 陈善《扪虱新语》卷九引晏殊语) :沈晦谓柳文“简古雅奥,不易刊削”( 四明新本柳文后序,《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附录) ;李褫说柳宗元“文章光艳,为万世法”( 柳州旧本柳文后序,同上) ;高似孙说柳文“卓伟精致”( 《纬略》卷三) :罗大经说“柳子厚文章精丽”( 《鹤林玉露》卷十四) 。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摘要: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另一方面,柳宗元遍游是州,孜孜以求的山水皆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象征化的山水,它们或地处偏远,被视为弃地,或深藏秀谷,人迹罕至,或荆棘遍地,需开道而行,凡此种种,奇山异水无他人欣赏喜爱,似乎专为等待主体“我”的发现与欣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也因为我的知己之赏,山水的奇、幽、丽等特征才被世人所知,山水就成为“�人”的象征物,山水的特点象征人的特点,山水的被遗忘象征人的被遗忘,山水与人成为一种对应的互赏、共感的同类,其中表现出哲学家睿智达观的生活态度、作家自由挥洒的气度,导致苏轼游记有信手写来的随意,情、景、物、理四者密切关联、无可不入,这无疑使得游记更“散”,意味着苏轼的游记散文能打破各体散文的界限,也就更接近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观念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试论柳宗元借鉴元结游记艺术

试论柳宗元借鉴元结游记艺术



【 键 词 ]柳 宗元和 元结 ; 关 山水 游记 ; 艺术 ; 受 。 接 【 者简 介 ]周 玉华 , 作 文学博 士, 湖南科技 学院中文系教 师, 主要从 唐 代 山 水 游 记 依 次 紧密相连 , 73 8 2 作 并且 可分 可合 。 开 来犹 如 分
是 . 样 由 于地 理 位 置 的 相 近 促成 了景 物 步 , 石 渠 , 这 得 民桥 石 上 ” 《 ; 石涧 记 》 “ 渠 说 石
l 1 8I 龛科学论 目 0 社 坛 暖■■ 圈

文 学 ・ 史 历
之 事 既 穷 , 由桥 西北 , 土 山之 阴 。 又 石 “ 上 下 民 殊相 怪 异 ” “ 至 泉上 ” 想 到 “ 人 心 。每 联 凡 桥 焉 ”《 ; 小石 城 记 》 “ 说 自西 山 道 口径 北 , 蹄 若 清 惠 , 而必 忠 孝 , 方 直 , 不 惑 也 ” 进 守 忠 . 黄 茅 岭 而 下 ” 如 此 空 问 组 合 , 仅 使 景 物 , 不
后 及 登 石 颠 均 有 如 似 , 命 之 日五 如 石 ” 故 ,




八 记》 为 山水 游记 的组 合 , 为 后 世 山水 之 后 则 围 绕 “ ” 加 以阐 发 。 两 篇 游 记 成 成 怪 字 这
游 记写 作 典 范之 作 。
较 多心 志 寄托 , 即融儒 家 理念 与 山 、 为一 石
铭并 序》庑 顾 铭 并 I 《 崖 铭并 宁》 , 《 芋》东 等 浯 溪 门而西 , 陆行 , 取者 三 , 若西 山。 可 莫 由朝
溪 在 湘 水 南 , 台 在 浯 溪 口 , 崖 在 蛞 台 蟠 东
阳岩 东 南 水 行 , 芜 江 , 取 者 i , 若 袁 至 可 莫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备受
欢迎。

首先,柳宗元的文字语言独特,掷地有声,犀利锋芒,节奏明快,文
笔诙谐,极具口头禅风格,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他在永州八记中融入了
大量的丰富的民俗因素,如节日、庆典、动物礼仪、民间歌舞,以及许多
精彩的游园节的描写等。

他的描写极富想象力,生动逗趣,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次,柳宗元采用了特殊的论述方式,用多次论点的形式来说明事实,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诗体歌谣的内涵。

他的诗句层次丰富,比喻和排比文体
优美,整个诗体清新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最后,柳宗元也在永州八记中大量运用了抒情手法,借助抒情,他在
诗中表达了对祖国优美山水、辽阔史观和博大精深文化的赞美。

他把乡野
风光、乡野小镇等景象,用勾勒出柔和而充满祝福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诗
歌更加动人。

总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富有诗体歌谣的
内涵,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抒情手法,极具艺术魅力。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
术风格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可以论述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首先,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思想深度和哲理思考。

在《与朱元思书》中,他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讨论,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运用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对诸多哲学问题的思考,展示了他的卓越智慧和洞察力。

其次,柳宗元的散文富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如《与朱元思书》中对山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动人。

此外,柳宗元的散文作品还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著称。

他善于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字句精炼,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产生共鸣。

总体而言,柳宗元的散文作品以其思想深度、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智慧,也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柳宗元议论散文的特色日期: 2005-10-17 15:58:00 浏览次数:16 字体:[ 大中小 ]赵新国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以自己特色独具的散文创作,为中唐古文运动、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

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

这类文章在柳宗元的散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对各种问题的卓见,是他多写议论文的重要因素。

由于他长期被贬偏远之地,这特殊的遭遇,使他更深入认识了社会,减少了官场的应酬,也使他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较少顾忌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色。

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议论文的重要特征是在于言之有物,在于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在于见解的新颖、深刻。

从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著到畅谈为文之道;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到交友之道;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有的放矢,绝无泛泛而谈之作。

《贞符》一文,作者明确提出皇帝“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观点,这实际是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封建论》则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与儒家鼓吹的圣人决定一切的旧说是针锋相对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

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词”,“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

”明确表达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道”,不仅如此,他还激烈地批评了写文章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明确指出:“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即是说,文以行道为本,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先诚其中。

这是特别强调作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创作态度,“先诚其中”与韩愈的“君子慎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吏司平于我也。

”旗帜鲜明地提出官吏是“役于民”的,而不是“役民”的民本思想。

他从官为民役的思想认识出发,坚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在《非国语·命管篇》中提出以“才”不以“姓”的选官原则,不论择嗣,还是选官,都应以“贤且圣”为标准,明确提出应从卑贱者中选拔才德之士的主张,这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他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舜禹之事》)的观点。

生人,即生民,老百姓。

他曾大胆地说过,无论舜禹、也无论是曹丕,他们之所以能得天下,皆功系于人者多,即是说都是顺乎民心、合乎历史潮流的。

柳文中这些鲜明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历来引人注目。

近代学者林纾说:“柳州见解,可云前无古人”(《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苏轼在评论柳宗元的《封建论》时说:“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东坡续集·封建论》)。

清人孙琮评论柳宗元的《封建论》是“识透古今,眼空百世。

”这里评论者虽然是就某一篇文章而做成出的评价,但诸子之论却极其精辟地概括了柳宗元议论文思想深刻、观点卓绝的总特色。

无论是他反对唯心主义天命观、鬼神论,还是著文发表意见,往往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发聋振聩。

论证有力,气势逼人柳宗元的议论文以其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形成一种不可抗御的排山倒海之势而著称,这种气势主要不是靠奔放恣肆的纵横驰说,更不是来自徒为大言的装腔作势,而是来于文章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

《驳复仇议》是柳宗元一篇著名的议论文。

武则天时,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元庆亲自杀死了仇人而后投案自首。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主张对徐元庆“诛之而旌”,并要求将这种处理方式“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柳宗元写《驳复仇议》,批驳了陈子昂的意见。

他从“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出发,说明表扬是明“礼”,处死是明“刑”,“故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不可不议曲直。

他从徐元庆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徐元庆“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对他应予表扬。

最后下结论:“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文章完全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法律制度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这些礼法条文,紧紧抓住“礼”和“刑”不可同施一人,不仅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权、惩办暴力的思想,而且说理透辟,论辩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封建论》是柳宗元议论文之首杰。

不但思想观点进步,而且论据充分,论证缜密。

自秦亡之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之争绵延不断。

至中唐,藩镇割据情况严重,分封制的谬论又开始盛行,柳宗元的《封建论》正是为此而发。

文章的主旨在论述郡县制的优越性,用事实来批驳鼓吹分封制的种种谬论。

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形式论的特点,论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以圣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全文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正面论证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文章通过列举史实,对比利害,无可辩驳地说明:秦、汉、唐实行郡县制比周代的分封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部分集中批驳各种非议郡县制、鼓吹分封制的谬论,特别着重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明确地指出:“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在批评秦实行暴政以亡国的同时,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历史功绩。

第四部分总括全文,得出结论: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任用贤能,使国家出现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局面。

全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破有立,正反两方面对比映衬,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论证严密的科学性。

《敌戒》是一篇一百四十多字的短文,此文观点并不新颖,前人已有论及,但其论证十分有力。

开始以夸奖的对比立论,接着举出六国的例子进行辩论,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敌存而惧,敌去而舞。

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最后得出结论:“敌存灭祸,敌去招过,有能知此,道名大播。

”讲清了敌存、敌去的辩证关系,有理有据,步步近逼,文虽短小,但雄辩有力。

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可谓柳宗元议论文别具一格的特色。

构思与立意有关,但立意并不等于构思。

立意是否新颖,这主要是作者的见识和思想高度的问题,而构思是否新颖,则主要是表达技巧的问题。

如《捕蛇者说》一文,作者所表现的是反对繁苛赋役的主题,这是从孔子提出“苛政猛于虎也”之后,历代特别是唐代许多诗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但柳宗元没有落入前人的旧套,他巧妙地选取了永州人捕蛇顶租的素材,通过蒋氏祖孙三代捕蛇的不幸遭遇,通过捕蛇者及其乡邻的鲜明对比,又用自己对“苛政猛于虎”这一说法的先疑后信,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不但令人信服,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构思的新颖,结构之严谨。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的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其义不在贺人失火,而在于揭露科场和官场上的黑暗内幕,对怀才不遇之士表示同情。

水火无情,失火遭灾,乃大不幸之事,而题目标以“贺”,这本身就“奇”。

文章开头写自己获悉友人家失火后由骇而喜的心理变化过程:“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儲。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

若果荡然泯然,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紧接着,作者才郑重其事的解释自己更“吊”为“贺”的理由:一从王参元本身说,他出身于贵族,虽有才,但因其家富钱多,故为好廉名之士所避忌,不愿与之交往,使其因积货而累其才;二从作者自己说,自己早与王参元相识,也曾在朝中为之延誉,但总怕扬人善而受谤。

这次王参元家失火,家产荡然无存,人们自可毫无顾忌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这样的构思有谁想得到?再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其主旨在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辩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可谓“巧”矣!至于《桐叶封弟》一文被后世誉为“此等文并严谨,移易一字不得”(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

“篇中计五驳,凡文七转,笔笔锋刃,无坚不破,是辩体中第一篇文字”(林云铭《古文析义》)。

此等赞誉,柳宗元的议论文确当之无愧。

不论是象《封建论》那样的长篇,还是像《桐叶封弟》、《敌戒》这样的短制,作者都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使作品各极其妙,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

手法多样,活泼生动文章的表现手法与构思有着直接的关系,往往是精巧的构思会带来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像《捕蛇者说》,这篇议论文主要是通过蒋氏的叙说,展示了当时的永州六十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于叙事之中夹杂有精彩的具体描绘,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封建论》则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比映衬的手法,把道理讲得充分、透辟。

《永州铁炉步志》又主要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作者用铁炉步(步即渡口)的名不副实来类比喻当时某些人的名不副实,巧妙地抓住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大做文章,大加发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种树郭橐驼传》则是运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传奇小说式的虚构来进行议论。

《设渔父对智伯》一文,又主要运用了寓言的笔法,文章用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无限制地兼并掠夺土地的故事来说明依仗自己的力量而贪得无厌、最终导致灭亡的道理,讽刺那些拥兵割据、野心勃勃的藩镇,寓言中套寓言,奇思异想,层层深入,让人感到新意迭出。

由于柳宗元的议论文形式不拘,手法多样,有时甚至是嘻笑怒骂,尖刻犀利,皆成文章,因此,他的议论文也就显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用刘大櫆评价韩文“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

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论文偶记》二十二)来评价柳宗元的议论文照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柳宗元的议论文,内容广泛,思想深刻,论辩透辟,感情强烈,手法多样,文字简洁,形成了他特有的犀利、雄深、俊洁的风格。

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见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

但更为恰当的评价,恐怕是用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的几句话:“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柳宗元其人如此,其议论文亦如此,不愧为一代文豪。

柳宗元散文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并未产生多少对柳宗元散文作通论研究、整体评价的文章和专著,仅有的几篇论及柳宗元散文的文章也是或着眼其山水游记、或专论其小说文学的。

五六十年代,学界开始出现了一些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柳宗元散文成就的文章,如黄云眉的《柳宗元文学的评价》、刘大杰的《柳宗元及其散文》、振甫的《柳宗元的散文》、唐艮等的《试论柳宗元散文的思想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