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0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0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0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的观看方法,培育细致、有序的观看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存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它有脚。

)哪些同学观看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寻常观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认真观看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擅长观看、擅长思考的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比照,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观看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表达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留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沟通:(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教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适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设计意图:学生当小教师,增加傲慢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其次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秀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外形。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存1、抄写词语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2设计意图:《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洁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确定的挨次去观看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仔细视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进程: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摸索: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知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色彩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摸索,概括意思。

(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何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④讲授为何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

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

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

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摸索,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

(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教材分析: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

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

(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

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第3~5自然段)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第一篇:《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圣陶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以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品。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感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迁移导入师:板书课题。

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记得它是谁写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爬山虎有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叶圣陶爷爷。

揭题简要介绍叶圣陶和肖复兴。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的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遇到难读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读流利。

2、理清脉络,巩固生字生词(1)通过自由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2)指名朗读“修改作文”的部分和“做客”的部分。

学生点评。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3、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放进课文中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加流利了。

读的时候,请做一件事情,用直线画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再用波浪线画出“看到批改过的作文时,我有什么感受”。

(出示自由读的要求)好,现在开始。

(1)学生汇报,读叶圣陶爷爷批改作文的语句。

(2)(出示修改原稿)现在你们就是作者肖复兴,你们把作文交给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当你们看到叶圣陶爷爷这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叶圣陶爷爷认真、平和、温暖、不摆架子……)讲得真好,那么作者看到自己被修改的作文后有什么反应,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得和你们一样吗?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语句。

4、出示会写的生字,讲一讲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的,大家互相帮助,提提建议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的观测方法,培育观测技能。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晰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晰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晰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指名个别同学读课文,留意正音、正句;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状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索:第1自然段写什么?写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3.你假如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爬山虎大略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略是靠墙生长吧?……4.老师小结: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状况,告知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是如何告知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

同时思索:这两句话除了告知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密。

(六)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索:这一自然段讲什么?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索: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改变;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留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匀称;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一、教材简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__,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__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

学习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习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__。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五、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二、自主研读: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教案篇一情景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

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

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材】1、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

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2、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第2至4自然段。

理清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重点: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4、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水彩笔。

【学生情况】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教法、学法】1、说教法:⑴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

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
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

(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
二、新授。

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

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
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
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
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

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有什么感受?
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
e指名朗读。

(师适机指导)
f齐读。

C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

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

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

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

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

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
板书:
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
嫩红(这是它的颜色)
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