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第一篇:《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圣陶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以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品。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感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迁移导入师:板书课题。

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记得它是谁写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爬山虎有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叶圣陶爷爷。

揭题简要介绍叶圣陶和肖复兴。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的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遇到难读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读流利。

2、理清脉络,巩固生字生词(1)通过自由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2)指名朗读“修改作文”的部分和“做客”的部分。

学生点评。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3、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放进课文中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加流利了。

读的时候,请做一件事情,用直线画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再用波浪线画出“看到批改过的作文时,我有什么感受”。

(出示自由读的要求)好,现在开始。

(1)学生汇报,读叶圣陶爷爷批改作文的语句。

(2)(出示修改原稿)现在你们就是作者肖复兴,你们把作文交给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当你们看到叶圣陶爷爷这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叶圣陶爷爷认真、平和、温暖、不摆架子……)讲得真好,那么作者看到自己被修改的作文后有什么反应,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得和你们一样吗?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语句。

4、出示会写的生字,讲一讲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的,大家互相帮助,提提建议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画纸【教学过程】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梳理问题大致如下: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屏幕出示句子)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

想不想欣赏一下呢?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6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6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6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4.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

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教案篇一情景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

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

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4)复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设计意图】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

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

(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12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12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12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叶子)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指导朗读)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8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二)学文悟情展示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

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创作性展示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1)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如:叶柄、触角、痕迹等)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

(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

(师板书)(三)创作性展示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课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