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精选14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精选14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精选14篇)《爬山虎的脚》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习方法: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习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 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 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 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

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 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1.组成4人学习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习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案1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1、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题目,齐读)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均匀)。

(师随机板书)3、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第二自然段)4、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

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

(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

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综合答案)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一)第三自然段(12)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同时强调“反面”(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

(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

关于《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关于《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关于《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学生发言)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二、学习课文(1、2)段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5、出示课件: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质教案(精选7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质教案(精选7篇)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爬山虎(hǔ),操(cāo)场,占(zhàn)据,嫩(nèn)红,舒(shū)服,一顺(shùn)儿,均(jūn)匀,重叠(dié),空隙(xì),茎(jīnɡ),叶柄(bǐnɡ),枯萎(wěi),瞧(qiáo)不起,牢固(ɡù)。
预设: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手法的把握。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小组代表汇报圈画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1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

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7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7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7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1、解决一个问题(1)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第一篇:《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圣陶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以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品。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感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迁移导入师:板书课题。

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记得它是谁写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爬山虎有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叶圣陶爷爷。

揭题简要介绍叶圣陶和肖复兴。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的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遇到难读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读流利。

2、理清脉络,巩固生字生词(1)通过自由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2)指名朗读“修改作文”的部分和“做客”的部分。

学生点评。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3、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放进课文中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加流利了。

读的时候,请做一件事情,用直线画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再用波浪线画出“看到批改过的作文时,我有什么感受”。

(出示自由读的要求)好,现在开始。

(1)学生汇报,读叶圣陶爷爷批改作文的语句。

(2)(出示修改原稿)现在你们就是作者肖复兴,你们把作文交给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当你们看到叶圣陶爷爷这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叶圣陶爷爷认真、平和、温暖、不摆架子……)讲得真好,那么作者看到自己被修改的作文后有什么反应,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得和你们一样吗?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语句。

4、出示会写的生字,讲一讲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的,大家互相帮助,提提建议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世界上的人和动物都有脚,植物有脚吗?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

(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虎”字。

⒋如果你是作者,你准备怎样写爬山虎?二、新授。

A整体感知课文。

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

读课文,圈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均匀重叠空隙漾起叶柄嫩茎触角蛟龙痕迹逐渐休想a指名生读。

b齐读。

c小老师带读。

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强调“重,空”在这篇课文中的读音,比较“均匀”字型结构特点。

⒊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叠、痕、茎”的写法。

b学生练写生字。

⒋指名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⒌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汇报。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

师板书: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
匀b新鲜一般指什么?这儿是形容叶子怎样?c叶子不仅新鲜,还很(茂盛),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

课件出示,欣赏茂密的爬山虎。

d闭上眼听老师朗读这一句:“一阵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有什么感受?练习用:“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型说话。

如果把“拂”改成“吹”呢?e指名朗读。

(师适机指导)f齐读。

C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叶绿得那么新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圣陶爷爷除了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仔细观察,还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二自然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

长大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一墙的叶子,就宛如一片绿绿的湖,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

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还藏着什么呢?对了!是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

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

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

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板书: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嫩红(这是它的颜色)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吗?6.师引说。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生汇报)a“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