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公开课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0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0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的观看方法,培育细致、有序的观看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存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它有脚。
)哪些同学观看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寻常观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认真观看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擅长观看、擅长思考的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比照,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观看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表达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留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沟通:(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教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适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设计意图:学生当小教师,增加傲慢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其次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秀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外形。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存1、抄写词语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2设计意图:《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洁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确定的挨次去观看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5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学设计汇总5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
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
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
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2、质疑:学*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板:样子?怎样爬?。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10《爬山虎的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10《爬山虎的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引出单元导语。
视频导入,引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师:第一单元,我们走进了自然博览园,一起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领略了洱海边皎洁的月光,感受了繁星点点的夜空。
今天我们继续来到第二站:植物园。
他们现在正在招募一批“小小观察家",通过观察和记录,为游客介绍植物园里的各种植物。
想要介绍清楚植物的特点,就需要大家细心观察,有序、连贯的表达。
这节课,我们要去发现叶圣陶爷爷观察和写作的密码,只有学会了方法,我们才能成为小小观察家。
同学们有信心吗?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观察的植物叫爬山虎(板书“爬山虎”,教学“虎"),在叶圣陶爷爷的观察中爬山虎是有脚的呀(补全课题)。
齐读课题。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一)初读课文,学习方法1.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想一想课文为我么介绍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特点。
2.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示范一边听读,一边圈画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概括第一自然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板书:生长位置(1))(二)汇报交流,梳理脉络1.请一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1)交流第二自然段①生汇报。
②(板书:叶子(2))师:你们看出来了吗?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③机动引: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很嫩,那么长大了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这是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出示:嫩红嫩绿嫩叶一顺儿一点儿均匀重叠空隙a.指名读嫩嫩的叶子(出示第一行)b.指名读读长大了的叶子(出示第二行)提示:儿化音要舌头快速上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第二单元第六课,语文书第25-27页。
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难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交互白板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两个谜语吧!出示课件师:这两种植物要想生长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种和它们相类似的软藤植物不需搭架,无论是在岩石上或墙上都能生长的.很好,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师:谁来说说看了你有什感受?茂盛的秘诀就在“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认识爬山虎的“脚”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师:谁知道段落介绍的是爬山虎的脚?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三、分段学习(一)学习第3自然段师: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状颜色)学生自由回答师:作者把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归纳:观察细致(二)学习第4自然段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去的呢?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运用十分贴切的动词。
学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师:也将就是说,细丝原来是直的,后来因为触着墙后用力变弯,弯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的更紧。
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细心的叶圣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夸爬山虎、叶圣陶)(三)学习第5自然段师: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触着墙的呢?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风能吹下它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四、拓展、升华1、师:现在你对爬山虎或它的脚有了什么新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3、4、5自然段。
2、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文学大家用词的准确。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1 教材内容《爬山虎的脚》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
1.2 学生情况学生年龄为十岁左右,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诗意的语言和比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理解诗意的描写和比喻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理解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你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呢?3.2 学习1.小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阅读课文,并共同讨论爬山虎的特点。
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2.教师点拨: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3 拓展1.诗意描写: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或事物。
2.美感体验: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让他们观察身边的植物,感受自然之美。
3.4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感受到了什么?对自然有什么新的认识?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习热情,对自然的关注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更亲身地感受自然之美。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文《爬山虎的脚》的阅读理解题;2.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加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4篇《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爬山虎的脚》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叶子)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指导朗读)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5篇第一篇:《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圣陶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以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品。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感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迁移导入师:板书课题。
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记得它是谁写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爬山虎有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叶圣陶爷爷。
揭题简要介绍叶圣陶和肖复兴。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的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遇到难读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读流利。
2、理清脉络,巩固生字生词(1)通过自由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2)指名朗读“修改作文”的部分和“做客”的部分。
学生点评。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3、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放进课文中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加流利了。
读的时候,请做一件事情,用直线画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再用波浪线画出“看到批改过的作文时,我有什么感受”。
(出示自由读的要求)好,现在开始。
(1)学生汇报,读叶圣陶爷爷批改作文的语句。
(2)(出示修改原稿)现在你们就是作者肖复兴,你们把作文交给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当你们看到叶圣陶爷爷这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叶圣陶爷爷认真、平和、温暖、不摆架子……)讲得真好,那么作者看到自己被修改的作文后有什么反应,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得和你们一样吗?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语句。
4、出示会写的生字,讲一讲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的,大家互相帮助,提提建议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爬山虎的脚学情分析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1.检查字词。
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触着墙痕迹蛟龙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
(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
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
哪个词?声情并茂。
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
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说课文依据)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
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触巴拉贴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
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
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
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
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
(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解决问题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九、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十、作业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附:板书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爬山虎的脚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脚怎么爬:触→巴→拉→贴脚的变化:萎了牢固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