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追捧。
生态旅游不仅旨在让游客感受自然的美丽,更注重游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本文将探讨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1.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主流趋势。
据统计,全球生态旅游产值已经超过了2300亿美元,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
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主题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自然生态旅游,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文化旅游、生态体验旅游、生态探险旅游等多种主题,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2)旅游产品个性化。
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个性化定制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旅游的深度和特色。
(3)旅游体验重视质量。
旅游体验质量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的重要标准。
旅游经营者需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导游讲解、倡导文明旅游等方式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4)旅游目的地多元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生态滋养。
游客也会选择这些目的地旅游,不仅可以享受自然的美景,而且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情况,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围绕“绿色、循环、共享”的理念,从旅游产业链的四个方面进行策略规划。
(1)开发环节开发环节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和民俗习惯。
在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需要多方寻找意见,保证开发的科学合理性。
(2)旅游经营旅游经营应该坚持绿色生态经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营者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3)旅游消费旅游消费要注重文明旅游,不做扰民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游客也应该自觉遵守规定,参与环保活动等,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创新实践有哪些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创新实践有哪些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不断涌现出一系列创新实践,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1、主题式生态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风光观赏,而是围绕特定的生态主题进行深度开发。
例如,以野生动物观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深入野生动物栖息地,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又如,以植物研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参与植物标本采集、植物分类等活动,增加对植物生态的了解。
2、沉浸式生态体验通过营造逼真的生态环境,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虚拟的生态场景,游客戴上设备就能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海洋深处等环境中,与虚拟的生物进行互动。
3、生态度假产品将生态旅游与度假相结合,推出生态度假村、生态民宿等产品。
这些住宿设施通常采用环保材料建造,融入当地生态环境,同时提供丰富的生态活动,如瑜伽、冥想、有机农场采摘等,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亲近自然。
二、生态旅游营销的创新1、社交媒体营销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生态旅游的精彩图片、视频和故事,吸引潜在游客的关注。
旅游目的地可以邀请网红、博主等进行体验式营销,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旅游。
2、绿色认证与品牌建设获得相关的绿色认证,如“生态旅游目的地认证”“可持续旅游认证”等,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可信度和品牌形象。
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塑造独特的生态旅游品牌,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和价值观。
3、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的兴趣、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的营销推送。
例如,根据游客的搜索历史和浏览行为,向他们推荐符合其兴趣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
三、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1、社区参与式管理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管理中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利益。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北京 第二 外 国语 学 院学报
20 0 8年第 9期
( 总第 1 1 ) 6期
生 态 旅 游 :概 念 、历 史及 开 发 模 式
王金伟 李 丹 李 勇。 佟连军
( .东北 师范 大学 历史 文化 学 院旅游 管理 系 吉林 长春 1 10 2 0 4; 3
2 An a g I si t f c n lg ,A y n 5 0 0,C i a . y n n t u e o h oo y t Te n a g4 5 0 hn ; 3 U b n a d E vr n n a c e c ol g ,C a g h n 1 0 2 . r a n n io me t l in e C l e S e h n c u 3 0 4,C ia: hn
体 验 古朴 文化 、保 护 自然 生 态 和传 统 文 化 的 动 机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 旅 游 方 式 , 生 态旅 游 在 全 世 界 异 军 突 起 ,方 兴 未
艾。文章 分析 与评 价 了生态旅游的概 念和发展 历史 ,并提 出了生态旅 游开发的 3种模 式。
关 键 词 :生 态旅 游 ;概 念 ;发 展 历 史 ; 开发 模 式
K e o ds:e oo rs ;c c p ;hit r ;turs e po tto o yw r c tu im on e t so y o i m x liai n m de
一
、
生态 旅游 内涵
的描 述为 “ c — u 就 是 帮助 你 了解 景 观 … …包 E ot r o 括 自然 和 文化 ” 。而 “ 态 旅 游 ” ( ctui 生 E o r m) o s
[ 中图分类号 ] F9 5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和前景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和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生态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利用生态资源进行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同时促进旅游业和环保事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发生态旅游要遵循“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为了做好生态旅游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些战略与规划。
一、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
为了避免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需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分开发和消耗。
二、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一般采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在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
三、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生态旅游的重要保障。
开发生态旅游要强化游客教育,提升服务质量,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等方向。
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营销能力,才能确保生态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规范管理加强统筹规划和合理分配资源,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制定相应的旅游标准和行业标准。
同时,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资本增加对产业的投入,推进相关政策的研究完善。
生态旅游的前景近年来,生态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各国也意识到生态旅游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强投资,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正因如此,生态旅游也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生态旅游前景广阔生态旅游源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得益于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将为旅游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前景。
那么怎样曝光呢?可以让旅游业者利用转行之后刚开始会的社交技能,打造生态旅游的品牌,做优质的内容营销,最大化地让消费者了解和认知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优势明显生态旅游的优势在于无污染、生态优美、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等方面,这为各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浅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Ec -o rs s u c sDe eo me tM o e n Rea in t h t e Re e v o t u im Re o r e v lp n d li lto o t e Na u s r e r
染 , 致水 土 流失 。这种 违反 规划 , 目兴建 的旅 导 盲
游设施 的现象也 大 量存 在于其 它保 护 区 内。具有
世 界 自然 与 文 化 “ 遗 ” 黄 山 , 有 常 住 人 口六 双 的 现
求 , 以经济 收益 为 中心 , 都 热衷 于在风 景 区内大 兴
土木 , 筑路 修 桥 、 设 缆 车和 兴 建 桑拿 、 厅 之类 架 舞
一
经 济差距 _ 。经济 差距 的压 力 和外界 资源 需 求 的 1 ]
激增 , 地方 居 民在致 富 热情 的驱使 下 , 使 自觉 或不 自觉 地使 用合 法 或不合 法 手段利 用 和消 耗现 有资 源 , 能考虑 生态 保护 的长 远利 益 。 因此 , 不 帮助 当 地居 民脱 贫才 是解 决这 一 问题 的关键 因素 。而发 展旅 游业 却可 以充 分 发 挥保 护 区 的资 源 优 势 , 为 保护 区 自身 的发展 开辟 出一 条可 持续 道路 。我 国 的 自然保 护 区绝 大多数 是 以保护 生态 系统 和 野生 动植 物及 其栖 息 地 为 主 , 特 的 自然 资 源 也 正 是 独 散发 旅游 魅力 的核 心 。旅游 开发 不但 可 以给保 护 区带 来可 观 的经 济效 益 , 为保 护 区所 在 的 当地 也 提供 了可 观 的就 业 机会 , 而 可 以为 保 护 区创 造 从 良好 的发展 环 境 , 证保 护 区保 护功 能 的实现 。 保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

,and acc0I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1 ̄7,o—tourism develop—
mer it,designed ec0一tourism products.]'nese products could be dividedintofourtypes:
.u ec0一 tourism product,Taoisma culture ec0一tourism
City,Sidman Province
YU Dan
(School ofTourisma,SichuanUniversity,Che ̄g,tu 610064,China)
Abstract:W ith 1 ̄7,o—tOLlr ̄m developed rapidly throughout the world,people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 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1 ̄7,o— tourisma
笔者参与 了四川省 都江堰 市境 内生态旅 游资 源 的全 面普 查工作。通过资源普查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主要集中 在都江堰 水利 工程 、中国道教发源地 青城 山、龙溪一 虹 口国家 级 自然保护区 、龙池国家森林公 园 、灵岩 山省级森林公 园、青城 镇青城外 山、玉 堂镇赵公山、向峨 乡莲花 湖 、中兴 镇王婆岩 9大 片区 。在 这 9大片 区中 ,都江堰水利 工程 、青城 前后 山、青 城外 山片 区早 已成为成熟旅游景 区,但现实 中依然存在旅游 产 品较 单一 、老化等问题 ;而玉堂镇 赵公 山、向峨乡莲 花湖 、中兴镇王
关键 词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 品 ;开发 中图分 类号 : 9o.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141(2008)04—0379—03
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 差异, 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 二适应消 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农业的性质发生
巨大 变化 , 已经成 为具有 多功能 性 的产业 。 它 农业 的战略 , 开发具 有 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 。在 主 将成 为体验经 济的 主导产业 有效 的经 济组织 是 注重
(. 2 )
『J 2 卢云事等. 观光农业 【l北京:北京出版社, M
1 9 ,0 9传统农业论眦 北京: 中国
农 业 出版社 .9 7 . 19 , 7
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3 2 3充分考虑客 源市场。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 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妙的要求
业。
民进 入了产业 圈。另一 方面 , 区也 积极 的 与大 中 过其示范、 。 园 推广和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 专院校、 科研院所合作, 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 3以 户的农民致富。这—案 2 例的实证 分析表明: 西 过
科技为本, 优化资源配置。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 确 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 主导产品和技术定 位。 在技术定位上实施 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
调, 使农业生态系统进 ^ 性循环, 良 具有生产、 加 工、 疗 养 渤 销售 销泺 等综合功能。2 . . 科技特 2 4 色、 高效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 它是 “ ’ 三高’ 农业的具体体现, 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 科技园区, 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 用先进农业 技术进行开发, 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 造成 具有相当规模、 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 , 成为具有较 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 的新型农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生态旅游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比较好、但脆弱的区域,为了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同时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分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参照前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功能分区模式 (见图3)。
此模式尤其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地主要由旅游吸引物综合区、娱乐区、服务区3部分构成,各个区域间都有交通线路相连,这些区域与外界也有交通干道相连。
其中,旅游吸引物综合区由核心区、缓冲区、试验游憩区3个主要区域组成。
核心区是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生态系统的所在,集中分布着珍稀的自然生态环境或文化遗产,其内一般要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观测研究。
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进行区域,但仅限于观光,且对游客的数量有严格的控制。
试验游憩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的形式也不只拘泥于观光活动,可包括漂流、滑雪等。
娱乐区配置了高密度的娱乐设施,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如饭店、餐厅、商店等。
娱乐区和服务区是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允许汽车等机动车辆进入。
功能分区是对游客进行分流和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
2.社区参与模式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往往具有独特的社区文化、优美迷人的社区环境和合理有效的社区结构,它是生态旅游的文化载体。
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社区居民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发扬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模式。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包括旅游发展决策和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决策中,可以充分保证他们的利益和维护他们正当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大众旅游带来的巨大环境危害,使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说法受到强烈质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概念
生态旅游产品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而开发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发展模式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形式”。
旅游产品模式是由产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对旅游产品模式的界定,应从产品属性入手。
就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应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产品的组成因素: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食宿接待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二是产品因素之间的组合结构形式状况;三是旅游产品所表现出来的功能。
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属性特征及模式的确定,以及寻找产品之间差异来区分开不同产品模式类型。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
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市场的检验。
一个拥有广阔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2、参与性原则。
当今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追求参与而不是从旁观赏,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留有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
这可以改变旅游者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被动性,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
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给予旅游者的是多感官的刺激,因而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
3、保护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
要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情况下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包括旅游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影响程度,旅游区的最大环境承载人数,旅游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产生的废弃物综合治理措施等做出综合评价和规划,力求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
4、生态教育原则。
20世纪末,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研究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
发展生态旅游重在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要注意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研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背景环境与现存模式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
1、有利因素。
(1)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等,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2)生态旅游市场巨大。
规模浩大的大众旅游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可度提升,广
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
(3)中国经济形势及旅游形势发展良好,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逐年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就奠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良好的宏观基础。
2、不利因素。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肤浅,炒作概念现象严重。
对国内旅游而言,游客的保护意识是远远不足的。
很多人认为生态旅游就是走进大自然,其实不然。
确定生态旅游不是以走进大自然为唯一标准,生态旅游是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历史与自然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另外,国内旅行社大打生态牌的简单炒作行为,只是给大众旅游披上了生态的外衣,无疑是对贻患环境的误导。
(2)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高,难度大。
生态旅游开发的高成本、高知识含量加大了产品开发的难度。
对国内旅游而言,无论是游客的兴趣,还是支付能力,还是保护意识、保障措施,都是远远不足的。
如果开发者和经营者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急功近利的高负荷开发,超能力接待,将会后患无穷。
(二)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为了解当地环境、文化、历史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资源地可据其特点开发为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专项旅游。
在具体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将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旅游者获得多种经历和体验。
生态旅游产品按其运作模式可分为以下五类:
1、民俗文化风情生态游。
(1)民族风情旅游。
在一些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可开发民族风情旅游项目。
这种项目最主要的是导游服务和行程安排,让游客在短短的旅游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民族特异风情。
这种旅游项目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潜力是极大的。
(2)村寨旅游。
在一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村寨,可设计村寨旅游,让游客走入村寨,吃住在村寨,通过参加村寨的活动,获取一种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
村寨也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效益。
村寨旅游的关键是组织和培训村民,并控制其发展的规模,避免出现社会环境问题,这类旅游项目是最能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的。
(3)民俗活动生态游。
这一类以民间音乐戏剧欣赏、民俗节庆体验、乡土工艺品推销等文化景观为主,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中国民族文化璀璨夺目、不胜枚举,各地的民俗节庆活动风格迥异,对其他地区的旅游者有很强的招徕能力,开发潜力广阔。
2、农业生态旅游。
(1)传统观光农业旅游。
传统观光农业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真实地展示岭南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原貌的农业观光旅游模式。
因其师法自然,人造景观成份少,所以乡土气息较浓郁。
如利用城市近郊开辟的果园、菜园、茶园、大型花卉生产基地等,让游客品尝农家蔬菜、观花赏花、品茗垂钓、园艺习作等,享受田园乐趣。
(2)人造农业景观旅游。
这一类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公园的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
以深圳海上田园风光、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山水荷花世界等为代表。
如深圳海上田园风光是以“沙田基塘”景观和“三高”农业为特色,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以及生态生产示范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3)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
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3、科普考察生态游。
(1)科学考察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和特殊自然景观地
段,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热带雨林考察、大熊猫考察、火山地貌考察、科斯特景观考察。
但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和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主要游客对象是专业人员。
(2)科学普及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设计满足大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旅游项目。
游客与大自然接触交流,通过参观考察现场,看展览、观声像等活动,获得自然知识,从而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4、观光度假生态游。
(1)风光旅游。
风光旅游是一种欣赏自然风光的观光旅游,和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差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观光对象是自然风光和“天人合一”的风光;二是观光对象不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受到损害。
这种旅游项目往往涉及一些举世闻名的奇异自然风光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尽显人文生态美之地。
(2)度假旅游。
在空气清新、风光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可辟建度假区。
这种度假区在满足游客度假需求基础上,注重保护环境。
一般选有特色的娱乐项目,让游客周末和节假日能融入自然休息疗养、缓解疲劳。
为保护资源环境,这种度假村规模不宜太大。
5、探险猎奇生态游。
(1)探险旅游。
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险峻之地,可设计探险旅游项目,如悬崖峭壁上的攀岩、湍急河流中的漂流等。
这些项目需要专门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导游和较高水平的安全保护措施。
由于这些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个项目接待人数需严格控制,以保护环境。
(2)野营和行车旅游。
在一些旅游过渡地段,可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设置野租用地,以供野营者食宿之用。
行车旅游可根据交通工具的差异,设计为自行车旅游、汽车旅游等。
为保护环境,更多地提倡自行车旅游。
欢迎转载论文,转载请注明来自:论文论文参考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