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粤教必修1讲义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3)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3)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一)导语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

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

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2、解释字(三)点击诗人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

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还望:回头眺望。

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

涘:河岸。

这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

京县:这里指洛阳。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
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 死,年仅三十六岁。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
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
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写作背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天傍晚登上三山
(即三山矶,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在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 东岸)回首眺望京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所作。
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 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登池上楼》
主题: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品味诗句的精妙 1.《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明确: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所闻初春 生机盎然的景色。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教学目标:
《登池上楼》
山水诗的先行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
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 称谢康乐。少好学,性奢豪。曾任永嘉太 守,后获罪被诛。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 遨游。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
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
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 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 时自利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不因别人的失败而自显成功,不因别人的卑 微而自视高大,不因逢时机而自图利益。
【品悟】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庄子杂篇·盗跖》)
(15)泪下如流霰. (16)谁能鬒.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 (2)使动用法,使……
惭愧 (3)惭愧 (4)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5) 追求禄位 (6)形容词作动词,昏暗 (7)揭开帷帘,打开 窗子 (8)山势险峻的样子 (9)残余的寒风 (10)验证,证 明
2.字形辨认
怍( ) (1)柞( )
疴( ) (2)病( )
昧( ) (3)味( )
聆( ) (4)伶( )
答案:(1)zuò/惭怍 zuò/柞树 (2)kē/沉疴 bìnɡ/病情
(3)mèi/拾金不昧 wèi/滋味 (4)línɡ/聆听 línɡ/伶人
五、正确理解词语
(1)飞鸿响.远音 (2)薄霄愧.云浮 (3)栖川怍.渊沉 (4)进.德.智所拙 (5)徇.禄.反穷海 (6)衾枕昧.节候
(11)水边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 (13)白绸 (14)芳草遍地的郊野 (15)雪粒 (16)黑色的 头发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登池上楼》的开头写“潜虬”“飞鸿”的作用 是什么?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其诗用语富丽精工,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谢朓(464—499),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 作者简介 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因此与谢灵运并称“大小
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亦被称为“谢宣城”
其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风格
其诗诗风清新、秀丽,对于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而谢灵运 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袒露、褊躁,不擅长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 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 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 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 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唐)崔颢 ——(唐)柳宗元 ——(唐)白居易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池.塘.生春草 古义:池___,___园__地___;__塘___,__堤___
岸。
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 古义:_自___赏__,___自___我__怜___惜__。 今义:有意讨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 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 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 族之家,袭封康乐公, 又称谢康乐、“大谢”。
离群难处心。 内心也难以安定。

•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
池 • 持操岂独古, 能做到,没有烦闷在
上 无闷征在今。 今日得到了证明。

•这几句写 •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怀归情绪
•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登 池
• 持操岂独古,
上 无闷征在今。

【内容与结构】
一(1-8): 言坎坷人生

动、静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19 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
• 自学提示 • 1.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自 学• 3.学习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 提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 衾枕昧节候,•这八句写 登楼所见 褰开暂窥临。
•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满目春色
登 • 初景革绪风,
池 新阳改故阴。
上 楼
•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祁祁伤豳歌,• “采蘩祁祁”这首豳
萋萋感楚吟。 歌使我悲伤,“春草 生兮萋萋”这首楚歌

2020粤教版语文必修1 第4单元 19南朝诗两首

2020粤教版语文必修1 第4单元 19南朝诗两首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 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 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 了一代诗风。
2.永明诗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 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 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 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 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登池上楼》中初春景色生机盎然。仕途遇挫
的诗人久病初愈,看到这种富有生气的景色虽一时愉悦, 但仍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反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 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引发诗人希望归隐的情怀。
【品悟】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 而不以财富自诩于人。
【品悟】谦恭是儒家、道家共同遵守的法则。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 玄之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 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 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他的作 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 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 诗之风。
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 到的壮丽景象。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19 南朝诗两首一、读准字音潜.虬( ) 徇.禄( ) 卧疴.( ) 衾.枕( ) 褰.开( ) 岖嵚.( ) 祁.祁( ) 豳.歌( ) 灞涘.( ) 飞甍.( ) 流霰.( ) [答案] qián xùn kē qīn qiān qīn qí bīn sì mén ɡ xiàn二、一词多义(1)薄⎩⎨⎧薄.霄愧云浮 ( )厚古薄.今 ( )儿已薄.禄相 ( )如履薄.冰 ( )(2)方⎩⎨⎧去矣方.滞淫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助画方.略 (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 (3)许⎩⎨⎧佳期怅何许.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时人莫之许.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4)易⎩⎨⎧索居易.永久 ( )故以羊易.之 (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 (5)景⎩⎨⎧初景.革绪风 ( )良辰美景.奈何天 ( )赢粮而景.从 ( )[答案](1)动词,靠近动词,看不起,轻视形容词,微薄的形容词,与“厚”相对(2)副词,将要名词,土地方圆名词,方法,计策名词,方向(3)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同意,赞同数词,表约数(4)形容词,容易动词,交换、调换动词,轻视,轻慢(5)名词,阳光名词,景色名词,通“影”,影子三、词类活用(1)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飞鸿响.远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2)形容词作动词发出声音(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惭愧(4)形容词作动词开满四、古今异义(1)池塘..生春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蓄水的坑。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 (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 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 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的思想 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 (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 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
• 【对应考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内容主旨
• 【答案】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京邑比喻自 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了古人的诗句。
技法镜鉴
移情入景,写景如画
•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
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
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
•突然,神迹发生了——只听哗啦一声,荷身一侧,整
个叶面上的水球也随之倾泻而下,然荷叶却弹身而 起,恢复了一向的挺拔。这危险也终变成了虚惊一 场,看着一大片一大片、柔柔涌动着的青叶,就像 初见时般矜持,我却像经历了万般,大彻大悟。
对接高考
古典诗歌鉴赏失误分析
• 【考点解读】 • 解答诗歌鉴赏题,考生常出现以下几个失误: •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
技法镜鉴
以乐景写哀情
•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 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 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 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
•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一 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
•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 谢灵运:《谢康乐集》(焦竑刊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南朝诗两首本课话题——乡愁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句话能够代表许多游子的心声。

杜甫有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羁旅行人谁不会为思乡而流泪?谁能不说家乡好?谢朓也概莫能外,离别愁思蓬勃而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春节,是个喜庆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也在这一天回到了家乡。

浩浩荡荡的返乡浪潮也许延迟了人们归家的脚步,但却阻挡不了人们那颗迫切的归家之心。

家乡,犹如一块磁石,时时刻刻吸引着游子的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吸引着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

这古老的吸引力,不因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而改变,也不因外乡的生活环境优越而消失。

对每一个游子而言,它都像慈母手中的那根线,不断牵引着他们的心。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唐)李白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唐)柳宗元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潜.虬( ) 徇.禄( ) 卧疴.( ) 衾.枕( ) 褰.开( ) 岖嵚.( ) 祁.祁( ) 豳.歌( ) 灞涘.( ) 飞甍.( ) 流霰.( ) 【答案】 qián xùn kē qīn qiān qīn qí bīn sì mén ɡ xià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薄⎩⎨⎧薄.霄愧云浮 ( )厚古薄.今 ( )儿已薄.禄相 ( )如履薄.冰 ( )(2)方⎩⎨⎧去矣方.滞淫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助画方.略 (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 (3)许⎩⎨⎧佳期怅何许.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时人莫之许.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4)易⎩⎨⎧索居易.永久 ( )故以羊易.之 (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 (5)景⎩⎨⎧初景.革绪风 ( )良辰美景.奈何天 ( )赢粮而景.从 ( )【答案】 (1)动词,靠近 动词,看不起,轻视 形容词,微薄的 形容词,与“厚”相对 (2)副词,将要 名词,土地方圆 名词,方法,计策 名词,方向(3)句末语气词名词,处所,地方动词,同意,赞同数词,表约数(4)形容词,容易动词,交换、调换动词,轻视,轻慢(5)名词,阳光名词,景色名词,通“影”,影子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白日丽.飞甍()(2)飞鸿响.远音()(3)衾枕昧.节候()(4)潜虬媚.幽姿()(5)薄霄愧.云浮()(6)杂英满.芳甸()【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2)形容词作动词发出声音(3)形容词作动词分不清(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媚(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惭愧(6)形容词作动词开满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池塘..生春草古义: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古义:今义:有意讨好。

(3)初景.革绪风古义:今义:景色。

(4)初景革绪.风古义:今义:事物的开端。

(5)索.居易永久古义:今义:绳索,寻找。

【答案】(1)池,园地;塘,堤岸。

(2)自赏,自我怜惜。

(3)阳光。

(4)残留。

(5)孤单。

[识作者]山水诗人——“大小谢”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

又因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少好学,性奢豪。

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

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游玩作品风格谢灵运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其诗用语富丽精工,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作者简介谢朓(464—499),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与谢灵运同族,因此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亦被称为“谢宣城”作品风格其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诗诗风清新、秀丽,对于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主要作品有《谢宣城集》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

而宋武帝刘裕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大臣徐羡之等人把持朝政。

刘裕次子刘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

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

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袒露、褊躁,不擅长政治权谋。

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时所作。

描写了诗人在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在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登池上楼⎩⎨⎧一(1~8):言坎坷人生二(9~16):绘登楼美景三(17~22):抒怀旧之情⎩⎨⎧动、静声、色明、暗冷、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1~8):写登山所见望⎩⎨⎧对比比喻炼字二(9~14):抒去国之情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雁发出悠远的鸣声。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看到迫近云霄的飞鸿我深感惭愧,想起潜沉在深渊的虬龙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我也不安。

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退隐躬耕体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不能胜任。

为追求禄位返回海的尽头,卧病在床面对空林。

衾 枕 昧 节 候, 褰 开荡荡的树林。

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的变化,不如揭开暂 窥 临。

倾 耳 聆 波 澜,帷帘打开窗子暂且登楼眺望。

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举 目 眺 岖嵚。

初 景 革 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绪风, 新 阳 改 故 阴。

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消除。

绪风:余风,指冬天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指新春。

故阴:指残冬。

池 塘 生 春 草,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 柳 变 鸣 禽。

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塘:堤岸。

变:指禽鸟的种类有了变化。

祁 祁 伤 豳 歌, 萋 萋 感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 吟。

索 居 易 永久, 离 群难处心。

楚歌使我感伤。

离群独居,时光难挨,内心也难以安定。

⎣⎢⎡⎦⎥⎤索居:离群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

难处心:难以安心。

持 操 能保持高尚的节操无所烦闷,岂 独 古, 无 闷 征 在 今。

此事不独古人有之,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

⎣⎢⎡持操:保持节操。

无闷:没有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

”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闷。

征:验证,证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 涘 望 长 安, 河 阳 视王粲避乱荆州时在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在河阳做京 县。

官时引领望京县。

⎣⎢⎡灞:河名,灞水源出今陕西蓝田,流经长安。

涘:水边。

长安:西汉都城。

河阳: ⎦⎥⎤县名,故城在今河南孟县。

白 日 丽 飞 甍, 参 差皆可见。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低参差历历可见。

⎣⎢⎡⎦⎥⎤甍:屋脊。

余 霞 散 成 绮, 澄 江 静 如 练。

天空中的余霞像一片片锦缎,清澈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绸。

⎣⎢⎡⎦⎥⎤绮:锦缎。

练:白绸。

喧 鸟 覆 春 洲,喧闹的鸟儿盖住了这春天的环绕着水的陆地,杂 英 满 芳 甸。

五彩缤纷的花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覆:盖,言鸟之多。

英:花。

芳甸:芳草遍地的郊野。

去 矣方滞淫, 怀 哉 罢 欢 宴。

我此去将在外久留,是多么怀念那不能参加的亲友的欢宴。

⎣⎢⎡⎦⎥⎤滞淫:久留。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怅恨还乡无期,(我)泪落如雪珠。

⎣⎢⎡⎦⎥⎤佳期:指还乡之期。

何许:何时。

有情知望乡, 谁 能 鬒不变?怀着望乡之情,谁能不忧伤得黑发的颜色改变?⎣⎢⎡⎦⎥⎤鬒:黑色的头发。

一、阅读《登池上楼》,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诗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从景物、特征、写法、炼字方面加以分析,谈谈这些诗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2.《登池上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作者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接着极力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

二、阅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诗家所称道,请品评一下,体会其妙处。

【答案】①采用对比手法。

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

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

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显出“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怀乡之思。

三、阅读《登池上楼》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5.从《登池上楼》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风格有何不同?【答案】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将玄言与山水加以沟通,寓理于情带有一些“玄言”色彩。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1.写作特色以乐景写哀情本课两首诗都突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登池上楼》以登楼临窗所见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写自己仕途遇挫的郁闷;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则以“登三山还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写自己去国怀乡的情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定义:以乐景写哀情,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即用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哀伤,表现心中难言之苦,难传之痛。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乐景与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人物的哀伤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浓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