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标签:代谢综合征;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含了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有1/3的成人患有MS,世界1/4的人口患有MS,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一数字有上升的趋势[2]。现对MS的诊断标准以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发病风险)作如下综述。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因而对MS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TG≥1.7 mmol/L(150 mg/dl);(3)HDL-C25 kg/m2的人群中,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均随BMI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BMI0.05)。另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3]共纳入74 942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0岁,BMI≤26.6 kg/m2的女性,平均随访7~13年显示:BMI、WHR、WC及腰围身高比等指标均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紧密相关,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上升5%。杨毅等[14]对北京地区1566例受试者跟踪5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BMI≥30 kg/m2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提示BMI和脑卒中的患病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姜立清等[15]对我国年龄大于35岁的45 925例常住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发现,BMI及WC均和脑卒中之间密切相关,而WC和脑卒中的相关性更显著。王琳等[16]对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后也发现,WHR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脑卒中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生。糖尿病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高血糖促进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动脉壁内葡萄糖、蛋白质与脂蛋白的非酶化反应,使氧化应激加速,炎性介质产生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Lehto等[17]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男性增高3倍,而中年女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女性增高5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美国流行病学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共纳入27 269名女性,其中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病史的占 2.3%,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 2.9%,糖尿病患者占8.5%,经过8.3年随访,结果发现有238名女性死于脑卒中,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前有脑卒中史的非糖尿病者死于脑卒中的危险较那些既往无心血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期。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入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标签:肩手综合征;早期康复训练;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由Keen和Morehead在1864年首先报告出来的,它的发病通常与上肢创伤有关[1]。但是也有患者上肢并没有创伤史,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心脏病、脑损伤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患等。它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 期[2]。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60例(男35例,女25例)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63.4± 2.35)岁;其中脑出血34例,脑梗死26例;病程15~50d;所有的60例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的评定标准[3]。 1.2方法 1.2.1正确摆放良肢位正确摆放良肢位,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腕部屈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及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坐位方式,让患者24h保持腕关节背屈;仰卧位时,患者患侧肩胛骨下方要垫上枕头,患侧的下肢也要垫上枕头,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要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要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1.2.2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知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正确认识了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如个别指导、讨论、讲解、提问等。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帮助患者有意识的提高康复水平,让患者不要因为疼痛而拒绝锻炼,鼓励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锻炼下去。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标签:代谢综合征;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含了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有1/3的成人患有MS,世界1/4的人口患有MS,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一数字有上升的趋势[2]。现对MS的诊断标准以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发病风险)作如下综述。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因而对MS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TG≥1.7 mmol/L(150 mg/dl);(3)HDL-C25 kg/m2的人群中,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均随BMI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BMI0.05)。另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3]共纳入74 942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0岁,BMI≤26.6 kg/m2的女性,平均随访7~13年显示:BMI、WHR、WC及腰围身高比等指标均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紧密相关,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上升5%。杨毅等[14]对北京地区1566例受试者跟踪5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BMI≥30 kg/m2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提示BMI和脑卒中的患病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姜立清等[15]对我国年龄大于35岁的45 925例常住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发现,BMI及WC均和脑卒中之间密切相关,而WC和脑卒中的相关性更显著。王琳等[16]对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后也发现,WHR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脑卒中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生。糖尿病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高血糖促进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动脉壁内葡萄糖、蛋白质与脂蛋白的非酶化反应,使氧化应激加速,炎性介质产生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Lehto等[17]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男性增高3倍,而中年女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女性增高5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美国流行病学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共纳入27 269名女性,其中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病史的占 2.3%,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 2.9%,糖尿病患者占8.5%,经过8.3年随访,结果发现有238名女性死于脑卒中,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前有脑卒中史的非糖尿病者死于脑卒中的危险较那些既往无心血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综合征分类解读

缺血性卒中综合征 脑动脉闭塞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存在共同的临床表现,虽然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某些差异,临床上将常见的脑动脉闭塞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缺血性卒中综合征。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特征性卒中综合征有助于确定病变血管或梗死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颇有意义,是神经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前循环缺血综合征 (一)颈内动脉缺血综合征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颈动脉窦部及ICA虹吸部,严重程度差异颇大。I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机制,常见ICA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MCA远端分水岭或边缘带梗死,或因ICA 不稳定斑块脱落的栓子引起的动脉到动脉栓塞。 1.ICA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是,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MCA缺血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像障碍。ICA闭塞时低灌注区高度依赖于Willis环,若一侧前交通动脉很小或缺如,该侧ACA供血区可发生分水岭梗死;若双侧ACA起于同一主干,可发生双侧ACA远端供血区梗死。如果PCA由颈内动脉而非基底动脉供血,即胚胎型PCA,则PCA供血区也出现梗死。 2.ICA在眼动脉分支前闭塞时,如果Willis动脉环完整或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吻合良好,可以完全代偿供血,不出现临床症状,否则可导致大脑前2/3脑梗死,包括基底节区,病情危重,患者可于数日内死亡。由于视神经及视网膜供血来自ICA,25%ICA梗死患者发病前可出现短暂性偏盲,由于中心视网膜有良好的双重供血,很少发生缺血症状。病灶侧眼动脉缺血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曚,偶可变为永久性视力丧失。 3.部分患者颈动脉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触诊偶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杂音为高调且延长至舒张期,提示血管高度狭窄(内径<1.5mm),如对侧眼球听到杂音,系对侧颈动脉供血加强代偿所致。有的患者ICA缺血导致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出现病灶侧Horner征。一侧颈动脉闭塞时,应避免按压另一侧颈动脉,以免发生晕厥和癫痫发作。确诊颈内动脉血栓或狭窄仍需DSA颈动脉造影。 (二)大脑中动脉缺血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进入外侧裂分成数个分支,为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及岛叶供血,包括躯体运动、感觉及语言中枢。MCA皮质支供血大脑半球外侧面包含: ①额叶外侧及下部皮质与白质,包括4,6运动区,皮质侧视中枢及Broca运动语言中枢(优势半球);②顶叶皮质及白质,包括初级及次级感觉皮质、角回、缘上回;③颞叶和岛叶上部,包括Wernick感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MCA途径前穿质时发出深穿支豆纹动脉,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供应壳核、尾状核头部及大部分体部(与Heubner返动脉共同供血),外侧苍白球、内囊后肢及放射冠。MCA的供血面积超过ACA与PCA的总和。 1.多数颈动脉闭塞是血栓性的,而多数MCA闭塞是栓塞性的,MCA狭窄处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相对少见。栓子可能固定于MCA主干,更常移行至皮质支上干(供应中央前区及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3T14:55:08.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爽程广红[导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隋爽程广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中图分类号】R4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85-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及其所并发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和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以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肌梗死或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即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对康复有信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康复活动;安排适当的娱乐,使其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态度。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挛缩,要及早做与挛缩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正确的肢位摆放:(1)仰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外展、外旋,适当抬高,避免上肢受压,肩下垫软枕,避免肩后缩。(2)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患肢在上面。(4)坐位时防止患侧手下垂,注意托手,保持患肢的舒适位,腕关节轻度背伸,防止腕关节掌屈。 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肿胀的患手用细线做向心性缠绕,缠绕的顺序为大拇指、其他逐个手指、手掌、手背、腕关节,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也可采用冰疗法:将患者手浸泡于冰与水之比为2:1的冰水中。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难以耐受者可改为温水-冷水交替浸泡法,冷-热-冷20分钟左右。 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操作者应动作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宜。主动运动法鼓励患者做患手主动运动,也可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患者仰卧上举患侧上肢,刺激伸肘肌活动,肌肉的收缩可产生肌泵效应,促进静脉回流。在有疼痛和水肿时不宜进行肘伸展位负重练习。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3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 5)。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治疗应该基于对疾病病因的彻底的认识,然而当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虽然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期治疗。Chu Ds[3]指出:如果肩-手综合征出现后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特殊的护理,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全面的护理对于成功的治疗和预防严重的肩、手关节挛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出现手部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即使在数月之后,若仍有上述表现,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手的大小、颜色已恢复正常,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肩手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这些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黄运训,梁绣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缪鸿石,朱镛连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236. [3] Chu Ds,Petrillo C,Davis SW,Eichberg R. Shoulder-hand syndrome: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J].J Am Geriatr Soc, 1981,29 (2):58-60.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一般分为III期,I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持续约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一旦进入III期,将无法控制病情,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临床表现 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I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运动受限,应立即给与治疗。一旦发生实变,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因此,肩手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 (1)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 (2)手和腕部水肿; (3)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4)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上述肩和手的症状全部出现为临床确定的肩手综合征,若仅有手部症状而肩部不受累或仅出现手部肿胀伴掌指关节和/或腕部触痛为临床可能的肩手综合征。 康复治疗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5-08-28T11:25:46.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刘巧云 [导读]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 刘巧云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4 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57-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目前,国内将肩手综合征分为Ⅰ-Ⅲ期。其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手部、腕关节疼痛,且相应关节活动受限,血液流动障碍并导致皮肤发红、发绀、温度增高;更甚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皮肤及肌肉萎缩或痉挛,同时,活动时会导致疼痛加剧,从而影响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我院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成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 2 年5 月~2014 年5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 例,均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男4 3 例,女17 例;年龄38~75 岁,平均年龄(48.72±5.23)岁;均为肩手综合征Ⅰ期,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发红、温度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疼痛加剧。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性质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1. 2.1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如:给予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等;给予脑出血患者脱水、止血和神经营养等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1.2.2 医护人员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2.2.1 正确的摆放体位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肩关节损伤现象。患者取坐位时,应将上肢放在膝上或桌上,且可以再轮椅上放置一桌板,能很好的防止患者手悬垂,最大程度避免患者因手臂的机械性悬吊造成肩胛骨损伤及疼痛。 1.2.2.2 避免腕关节弯曲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夹板、石膏以及弹力绷带等辅助器具将患者的腕关节固定在背伸位,能有效的改善静脉回流,避免腕关节的损伤。 1.2.2.3 关节注射对部分肩部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其7mg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5mL 利多卡因和2mL 维生素B12 注射液进行肩关节腔内注射。 1.2.2.4 向心性缠绕手指、手腕选取直径为1~2mm 的线绳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拇指缠绕,依次为其他手指。首先再患者指甲部位绕一小环,向近端缠绕至指根部,力度要适中;缠绕完后从指端小环处迅速拉开线绳,将手指完全暴露;在掌指关节处缠一线环,从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在拇指根部部位时,令患者拇指内收,以便将拇、掌指关节一并缠绕,直至腕关节后,从掌指关节处迅速拉开线绳。 1.2.2.5 冰疗医护人员将患者的手浸入盛有碎冰和水的桶中,时间为1~2min,碎冰和水的比例为2:1,浸入冰水中的时间为1~2min,并间隔30s~1min 后再次浸泡,浸泡3 次。 1.2.2.6 电针治疗医护人员采用0.30mmX40.00mm 规格的不锈钢针,采用平补平泻法,选取穴位为阿是穴、肩耦、天宗、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以及合谷[2]。针刺得气后,将其接通KWD-800H 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频率通常为200HZ,可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度进行调整,每日治疗1 次,每次20min。 1.3 疗效判定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有效:患者的关节水肿明显消失,疼痛得到缓解。 显效:患者的关节水肿和疼痛感完全消失,且活动不受限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4 统计学处理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n(%)] 3 讨论肩手综合征又名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通常在脑卒中患者3 周~3 个月之内出现,病发的几率为20%~30%[3]。专家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和脑卒中患者在早期采取的不正确体位、运动等,从而导致肩、腕关节出现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患者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会加重临床症状,对手或手指的压力不能忍受,且在后期会出现手畸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60 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同国内朱前超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1] 张鸿萍.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380-381.[2] 冷晓辉,庄红仙,翟剑霜.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所致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06:528-530.[3] 朱慧,季淑凤.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根据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脑卒中是获得性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和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也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既往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肥胖症等。控制可控因素是临床上预防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2]。肥胖症作为可控因素之一,患病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目前,美国超重人群占比为65.7%,其中15%~30%为肥胖症[2];中国超重人群占比为17.6%,肥胖症患病人数占比为5.6%[3],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患病人数仍在不断上升。由于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归因危险度为12%~20%[4],因此,控制肥胖症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本文就肥胖症和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一)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BMI<18.5 kg/m2为消瘦,BMI 18.5~24.9 kg/m2为正常,BMI 25.0~29.9 kg/m2为超重,BMI≥30.0 kg/m2为肥胖症[5]。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6]标准,成人BMI<18.5 kg/m2为体质量过低,BMI 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症。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较于BM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内脏脂肪情况和腹型肥胖程度。据此,多个机构作出了关于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国际糖尿病协会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WHO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HR≥0.9,女性WHR≥0.85;2004年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建议男性和女性均以WHtR≥0.5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7]。 (二)肥胖症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多项关于BMI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Strazzullo等[8]的研究表明,随着BMI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也会增加。Hu等[9]的研究表明,BMI与各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均无相关性。Flegal等[10]的研究表明,BMI≥35.0 kg/m2的脑卒中患者比BMI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还有研究表明,在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中,BMI≥40.0 kg/m2的患者的死亡率会随BMI增高而进一步增加[5]。 然而,BMI这一评价指标只涉及身高和体质量,未能充分考虑脂肪分布的影响,所以单一的BMI评价体系也存在缺陷。一项针对腹型肥胖指标的研究表明,高WHR与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11],该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证实。Bener等[12]针对BMI、WC、WHR和WHtR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WC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好指标,其次是WHR,最差是BMI。一项针对新加坡华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WC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优于BMI,且WC、WHtR还可以作为预测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参考指标[13]。以上证据均表明,WHR和WC等指标与BMI相比,与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因此,WHR和WC相比BM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他研究也表明,WHR、WC和WHtR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是脑卒中发生的强预测因子[14]。 (三)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机制 肥胖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强的预测因子[15],引发脑卒中的可能机制有:(1)肥胖症患者的脂肪和热量摄入过多,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过少,这可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综述·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杨栋栋陈卓铭林珍萍 【关键词】肥胖症;脑卒中;研究进展 DOI: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1.01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2712014)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通讯作者:陈卓铭,Email:zm120tchzm@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30797.html,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综合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30797.html,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综合征 作者:贺耀宗 来源:《家庭医学》2006年第06期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剥夺了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更常造成偏瘫、失语、痴呆,严重损害生活质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其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认识、预防和治疗病程中出现的一些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脑卒中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险,在急性期为抢救生命,常常强调卧床休息,绝对制动;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也没有及时实施康复治疗。久病卧床1~2个月后,由于活动不足,发生关节挛缩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有的还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就是很常见的废用综合征。由于病人瘫痪,家人常感到无望,有的医生也交待“慢慢恢复吧!”因而没有及时积极介入康复治疗,是造成此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误用综合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以进行被动活动,但由于医生和家属不了解脑卒中后肢体恢复的规律,没有按恢复规律去做。被动运动方法不当或运动过量,易于造成肩关节脱位、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过伸、骨关节变形等,这叫误用综合征。造成误用综合征的另一个原因是体位不当。 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指脑卒中后并发肩膀部活动疼痛,同侧手痛、肿胀、皮肤菲薄,温度升高或降低。最易发生于病后1~3月,如不及时治疗,常致关节挛缩畸形难以恢复。造成此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是长期不适当的体位及护理或训练不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局部缺血坏死综合征——褥疮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不良,受压组织缺血坏死,皮肤、皮下组织甚至肌肉溃烂,长期不愈合,这就是褥疮。褥疮最常发生于骶骨、跟骨及踝关节外侧,绝大多数因护理不当造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4T16:16:21.2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国晖 [导读]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并且结合循环、神经营养因子辅助改善等常规方法,同时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做好肢体位置摆放,防止患肢上肢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垂的状况,并且让腕关节保持背曲状态,同时进行促静脉回流处理[2];对患者进行向心性压缩缠扎,要结合小线绳从患侧肢体的末端向近端做相应的缠绕至指根,让后将其松开,反复进行;结合冷热交替法进行温水和热水的浸泡,每天三次;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肩关节的牵拉[3]。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益母草、薏苡仁、川木瓜分别30g、白芍、白芷和赤芍分别20g,红花、独活、羌活分别15g,胆南星10g,甘草、制半夏分别9g,细辛分别3g[4],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疼痛情况均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水肿完全消失,肌肉也无萎缩存在;显效为患者的水肿、疼痛均完全消失,但是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萎缩症状;有效为患者的水肿病症基本消失,同时疼痛有所缓解,其关节活动有轻度的首先,但是手部的肌肉萎缩不显著[5];无效则为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活动受限均未见任何改善。治疗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比率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上将其归于痹症,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将肩手综合征归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气血的运行不畅,并且经脉肌肉失去了相应的给养,气滞血瘀,同时风寒乘虚而入,导致静脉阻塞和气血梗阻,经脉失养导致。但是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病发展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涉及周围性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源性炎症以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18T14:41:35.2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战晶晶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对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重要疾病。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 266400 摘要:目的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1000名大于20岁的若干社区的居民进行为期8年的随访,将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作为随访结局事件。以死亡、冠心病和脑卒中等作为多结局事件对多结局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对该人群进行8年的随访之后,结果显示,其中共计有18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对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极大威胁的重要疾病,所研究社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发生率会受到代谢综合征的极大影响,也就是说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及死亡;前瞻性队列研究 所谓的代谢综合征主要是指血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高血糖、中心性肥胖等在同一个体的聚集状态,其属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是其主要的结局。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有20%到25%的人群患有代谢综合征,相对于没有代谢综合征的人而言,其具有高出一倍的死亡率以及高出两倍的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危险[1]。相关的报道显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代谢综合征属于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了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次研究选择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1000名大于20岁的若干社区的居民进行为期8年的随访,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5年5月—2007年6月,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某城市5个社区作为研究现场,将该社区大于20岁的100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患者排除掉。其中男性有420人,占42%的比例,女性有580人,占58%的比例;男性的年龄在2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91±12.27)岁;女性的年龄在20—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7±13.52)岁。 1.2方法 ①基线调查: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进行基线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实施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史、肾脏疾病既往史、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高血压家族史、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一般人口学资料等[2]。 ②生化指标测定:对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对血清进行现场分离,然后运到实验室进行测定。采用罗氏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进行测定。 ③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研究对象在调查以来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采用医院病历记录、查阅监测资料和入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地调查每一位研究对象,并且对其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对研究对象在调查以来发生的死亡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采用医院病历记录、查阅监测资料、公安局的死亡证明书和入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地调查每一位研究对象,并且对其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资料进行收集[3]。 1.3判断标准 将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根据1996 年NINcDS的诊断标准判断心脑血管事件[4]。 2.结果 对该人群进行8年的随访之后,结果显示,其中共计有18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事件,其中6例脑卒中,4例冠心病,8例死亡;在脑卒中患者中有4例男性,2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中有2例男性,2例女性,死亡人员中有5例男性,3例女性。 其中,脑卒中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饮酒者、吸烟者、男性等具有较高的比例;冠心病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家族史、较高腰围水平的人具有较高的比例;脑卒中发病者具有较大的基线年龄,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饮酒者、吸烟者、男性、较低体质水平者等具有较高的比例。 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 3.讨论 很多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代谢综合征中具有很多能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危险因素,而且这些危险因素具有多重、高水平聚集状态的特点,因此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但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晰,而且在很多研究中只是将其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工具,并未真正的成为详细的风险预测工具[5]。 因为由于存在着上述的因素,所以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对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及死亡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对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等3个传统危险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受到的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影响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代谢综合征能够使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的概率得以增加,因此,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由于本次研究具有较小的样本量以及较短的随访时间,因此在研究结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事件发生率会受到代谢综合征的极大影响,代谢综合征具有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作用。参考文献: [1]李昭,张京梅,黄觊,等.代谢综合征对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164-1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