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融合 波伴 室内差 异性传 导 , 传导 阻滞等 复杂 心 电图 , 重点 是找 出有无房室分 离的证 据。 目前不 特别 强调 区别 单形 性室 速和
未明确诊 断的宽 Q S心动过速 , R J结合患者 基础疾病及 目前病
情 , 明 确 诊 断 WR 在 T后 , 者 血 流 动 力 学 不 稳 定 的 快 速 室 性 心 患
( 收稿 日期 :0 7— 1 o 20 0 —3 )
・
临床 研 究 ・
代 谢 综 合 征 与脑 卒 中相 关 性 研 究
李佳 芮 刘博伟 张玲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代谢 综合征 ( S 与脑卒 中的关 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 院 20 M) 05年 1月至 20 年 1 07
表 1 4 快 速 恶 性 心 律 失 常 转复 情 况 8例
本 文尖端扭转 室速 4例 , 为阵发性 、 持续时问最 长 2 i, 1 n1 m 例 因 间期过度延长转复失败 , 其他经注射 异丙肾上腺 素 、 阿 托品, 与文献报告相似 j 。 总之, T9 %以上由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 , WR 5 是构成心脏猝
死的主要原因, 其病死率高的原因是基础疾病和无治疗 期延 长有
关。本文室颤病例 1 6例病死率 4.5 虽病例总数少 , 37 %, 仍提醒急 诊医师高度重视, 诊断明确后尽快终止发作和减少 复发 , 并且要重 视基础疾病的治疗, 消除诱发因素, 从而降低病死率。
注 : 利 多卡 因 , 罗 帕 酮 , Ib IC普 Ⅲ胺 碘 酮 , 维 拉 帕 米 Ⅳ
10 / i… 。在 紧 急 情 况 下 发 现 如 房 室 分 离 , 室 夺 获 东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主编 . 用 心 电图 学 . 1 . 南 : 东 科 学 技 实 第 版 济 山
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 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02
04
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方 案,并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包 括家庭、朋友、社区等方面的支持。
06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并采取预防措施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服务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 床研究,提高研究的代表
性和推广性
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提 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
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减肥方法:科学减 肥,避免过度节食 和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使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物,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适的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 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 3-5次运动,保持运动的持
续性和规律性
控制体重的重要性: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和代谢综合征
健康饮食:均衡膳 食,减少高热量、 高脂肪、高糖食物 的摄入
适量运动:坚持有 氧运动,如跑步、 游泳、骑自行车等
制定个性化的预防 和管理方案
定期监测和评估个 体的健康状况
调整预防和管理方 案以适应个体的变 化和需求
01
早期发现:通过定期体检和健康咨询, 及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 早期症状。
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比较

rgsee e it r d,o ih o l h a in s wi i 4 h u s fo s r k n e r n l d d i h t d .Cl ia fwh c n y t e p t t t n 2 o r r m t o e o s twe e i cu e n t e s u y e h i cl n d t r b an d r u i ey a a we e o t ie o t l .Re u t n sl s:A o a f3 2 p t n s wih a u e n n mh l e we n ic e c s r k t t lo 4 a i t t c t o e o i b t e s h mi t o e e c
Co pa i o f t r e d a n s i r t r a o e a o i y r m e i m r s n o h e i g o tc c ie i f m t b lc s nd o n pa i nt t c t ne b lc c r b a s he i t o e te s wih a u e no m o i e e r li c m q s r k
no m b i b t e ic mi s r e. M e ho ne ol c e e n s he c tok t ds: T h c ns c ie a e of s he i s r e e o e utv c s s ic m c tok we e r pr p c ie y os e tv l
w r n lz d h c e c w r 5 1 ,3 . a d 3 . % a c rig t h D , DF a d AT Ⅲ ee a ay e .T e MS i i n e ee 2 . n d 33 n 8 O co dn o t e C S I n P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技术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技术【概述】代谢综合征(metaboliesyndrome,MS)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
其主要危险因素有腹型肥胖、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尚有学者提出将高尿酸血症、痛风、过早出现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骨质疏松、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T(简称PAI-D升高、瘦素增高也纳入其中。
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代谢综合征相比,其罹患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病因及流行病学】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MS的发生是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是MS 的中心环节,而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关系密切相关。
M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呈全球流行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患有MS。
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中国部分的结果显示:MS在20岁以上成人中的患病率为9.8%〜17.8%,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发病机制及病理】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MS的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又与肥胖及MS的病理变化有关,互为因果,期间关系错综复杂。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脂肪组织,近年来认为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平滑肌细胞等)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在疾病的早中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往往代偿性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是脂肪代谢异常,即脂肪异常分布、过度堆积。
胰岛素抵抗是MS的基本特征,它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机制与MS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①T2DM,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可通过代偿性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正常,当B细胞出现功能缺陷,对胰岛素抵抗无法进行代偿时,则发生T2DM o②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伸进系统,增加心排出量,使血管收缩及平滑肌增殖,血管内皮分泌一氧化氮减少,血管收缩,肾脏重吸收钠增加。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预后的临床观察

ZE NG S h i a o Z H OU Xu e z h e n Z HANG Z h e n y u
De p a r t me n t o f Ne u r o l o g y, Pe t r o c h e mi c a l Ho s p i t a l o f Ma o mi n g C i t y i n G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Ma o mi n g 5 2 5 0 0 0, C h i n a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 t h e y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g r o u p A ( n: 1 5 0 ) a n d g r o u p B ( n = 1 5 0 )a c c o r d i n g t o w h e t h e r t h e m e t a b o l i c
[ 文 章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3 ) 0 7 — 0 0 5 9 — 0 2
C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m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e a n d p 征 是 脑卒 中 主要 的 危 险因 素 , 应该 积 极控 制 、 加强预防 , 同时 提高 心脑 血管 疾病 危 害 意识 , 防 患于 未然 。
【 关键 词1 代 谢 综合 征 ; 脑卒 中 ; 预 后
【 中 图分 类号】R 5 8 9 ; R 7 4 3 . 3
【 文献 标 识码 1 B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m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e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s t r o k e . Me t h o d s T h e
脑卒中与代谢综合征的对数线性模型与Logistic回归分析

学表 达式。 结果
脑卒 中的发病 与代谢 综合 征高度相关 ; 出了代谢 综合征 的组分 中高血糖 、 得 高血压、 体重与 超 预 防脑卒 中的发 生首先要 有效地控制代谢紊乱 。 文章 编号 :6 2— 4 4 2 1 )2— 10—0 17 7 4 (0 0 0 0 7 3
代谢综合征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及IDF标准的适用性

代谢综合征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及IDF标准的适用性岳慧丽;付徐伟;吕受卿【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代谢综合征(MS)对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对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的适用性进行观察,以指导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MS诊断标准.方法收集2007-01~2008-12在解放军第152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入院时NIHSS评分、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根据MS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应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应用IDF的MS诊断标准,合并M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非MS的脑梗死患者在疾病严重程度和住院负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DF标准在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人群中可能不适用,建议使用其它标准,尤其是对腰围限制小的诊断标准.【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0(027)009【总页数】3页(P769-771)【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脑梗死;IDF标准【作者】岳慧丽;付徐伟;吕受卿【作者单位】467000,河南平顶山,152医院神经内科;467000,河南平顶山,152医院神经内科;467000,河南平顶山,152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9;R743.3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M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高,并且与脑动脉硬化及急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1-3]。
然而,MS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最新发布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是否适合应用于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笔者依照IDF诊断标准,收集合并MS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未合并MS的脑梗死患者对照,比较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从而对IDF诊断标准的适用性进行探讨,期待为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MS诊断标准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7-01~2008-12在笔者所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43~82岁,平均(63.73±9.13)岁。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MS的危害
主要在于: 一、MS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
危险因素,从而使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二、MS还显著地增加了心血管病引起的死亡,同
时还是造成患者住院和永久残障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
MS的患病率在近20年间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球的 一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了世界医学前沿 的一大亮点。
①. 空腹血糖≥6.1mmol/L; ②. 血压≥130/85mmHg; ③. 血TG≥1.69mmol/L; ④. HDL-C男性<1.04mmol/L,女性
<1.29mmol/L; ⑤. 中心性(内脏)肥胖,腰围男性≥102cm,女
性≥88cm。
3.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我
五、MS的防治
防治原则为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主 要靶点为糖脂代谢和心血管系统。
综合干预的措施包括治疗性生活改变 (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 ) , 药物治疗和其他疗法等。
个体化治疗应根据MS发病的不同阶段,采 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首先必须控制体重和减肥。 药物治疗包括调脂,降血压,降血糖,减
MS特征性的血脂异常是高 TG和低HDL-C , LDL-C 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质上已有变化。
各标准对高血压的规定基本一致,而肥胖的标 准却有一定差异,根据不同种族和人群选择不同 的肥胖标准可能更为合理。
四、MS的发病机理
目前对发病机理的研究还很不够。近来 研究表明,脂肪摄入,运动减少导致的腹型 肥胖和脂毒性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 证实了环境因素导致的腹型肥胖和脂质毒性 是IR 和糖调节受损的原发事件,而糖尿病 和心血管损害为其继发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标签:代谢综合征;脑卒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含了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M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
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有1/3的成人患有MS,世界1/4的人口患有MS,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一数字有上升的趋势[2]。
现对MS的诊断标准以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发病风险)作如下综述。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近年来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因而对MS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
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TG≥1.7 mmol/L(150 mg/dl);(3)HDL-C25 kg/m2的人群中,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均随BMI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BMI0.05)。
另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3]共纳入74 942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0岁,BMI≤26.6 kg/m2的女性,平均随访7~13年显示:BMI、WHR、WC及腰围身高比等指标均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紧密相关,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上升5%。
杨毅等[14]对北京地区1566例受试者跟踪5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BMI≥30 kg/m2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提示BMI和脑卒中的患病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姜立清等[15]对我国年龄大于35岁的45 925例常住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发现,BMI及WC均和脑卒中之间密切相关,而WC和脑卒中的相关性更显著。
王琳等[16]对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后也发现,WHR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脑卒中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生。
糖尿病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高血糖促进硬化斑块的不稳定。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动脉壁内葡萄糖、蛋白质与脂蛋白的非酶化反应,使氧化应激加速,炎性介质产生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Lehto等[17]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男性增高3倍,而中年女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女性增高5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
美国流行病学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共纳入27 269名女性,其中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病史的占 2.3%,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 2.9%,糖尿病患者占8.5%,经过8.3年随访,结果发现有238名女性死于脑卒中,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前有脑卒中史的非糖尿病者死于脑卒中的危险较那些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者明显增加(RR值分别为6.77,3.37)。
另几项相关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5倍[18-19]。
2.3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和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引发脑卒中的具体主要机制归结为其致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动脉硬化在小动脉及阻力血管的表现是管壁细胞以增生为主,中层增厚且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在大中动脉表现为管壁细胞以肥大为主,血管内膜及中层增厚,管壁僵硬并发生弥漫性、浸润性扩张,动脉的缓冲能力下降,使收缩压和脉压均增加。
高血压患者激素体液因素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因为血流动力学因素改变,常伴有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并使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合成增多,而舒血管物质前列腺素I2、NO的合成减少。
内皮素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与增殖,导致血管发生动脉硬化。
2.4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包括血中總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LDL-C、TG升高与HDL-C降低。
TC、TG、LDL-C水平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女性的升高尤为明显。
TG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高TG血症与脂质交换生成了更多富含胆固醇酯的残粒,胆固醇酯残粒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TG升高可加速中密度脂蛋白与小颗粒LDL的生成,后两者由于颗粒较小,极易沉积在管壁内膜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TG的另一血液促凝作用,可激活Ⅶ因子促发外源性凝血系统。
HDL-C的脑卒中保护作用是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HDL-C逆向转运胆固醇,将血管壁中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可以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
其次,HDL-C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等多重作用。
哥本哈根心脏研究发现,TG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明显的对数线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即TG每升高1 mmol/L,RR值增加1.12。
在Finnmark 研究中,TG与脑卒中风险呈显著正相关,TG每升高1 mmol/L,RR值增加1.29,但这种相关仅仅见于女性患者。
Laloux等[20]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将缺血性卒中按病因分为左心室功能紊乱,心源性栓塞性疾病等几型,发现高TG血症普遍存在于各脑卒中亚型患者中。
以色列一项有关8586例男性21年的随访研究显示,HDL水平每上升5%,缺血性卒中死亡的RR值下降1.18,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呈独立负相关[21]。
在Sacco等[22]的研究中,HDL同样被证明是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当HDL位于0.90~1.29 mmol/L之间时,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低,而HDL>1.29 mmol/L时保护作用较强,此时HDL每升高0.13 mmol/L,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24%。
日本Oyabe研究[23]在对4989例志愿者随访10年发现,当HDL1.56 mmol/L 时,女性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55/10万,男性为264/10万。
在对年龄、性别、血清TC水平、血压、体质指数、吸烟和饮酒量等进行多变量分析校正后,与HDL 水平较高者比较,HDL水平较低者发生所有类型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RR 值分别为2.89(95%CI 1.35~6.20)和2.92(95%CI 1.17~7.32),因此,低HDL血症是所有类型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上升的独立相关因素。
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HDL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显著性负相关RR 0.53(95%CI 0.34~0.83)[24]。
2.5 MS MS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于2005年2月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国际脑卒中大会上提出,这是因为MS各组成分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相互作用,更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性,因此被称为“死亡四重奏”[25]。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Najarian[26]报告,MS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几乎是无MS患者的2倍,与无MS患者相比,MS男性的卒中危险增加78%,女性增加1倍以上。
Kurl等人[27]对1131名中年受试者进行平均14.3年的随访,发现当校正社会经济学因素、吸烟、饮酒、心血管病史等因素后,MS的危险比为2.4。
Ovbiagele等[28]研究表明,在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硬化疾病患者中约有一半合并MS,并有更高的血管疾病风险。
一项3398人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了MS与脑卒中的联系RR 1.57(95% CI 1.12~2.21)。
国内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MS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MS包含的每一种疾病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MS是多重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尤其是近年随着肥胖患者的增加,发病率逐年增加。
有研究认为MS也与脑白质疏松有关。
目前对于脑卒中合并MS患者的临床以及预后报道不一,脑卒中合并MS患者的临床是否是几项单一因素引发脑卒中的简单叠加,是否病情更重,是否影响卒中的预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数据,解决这些会使人们更好的认识MS,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Kwon H M,Kim B J,Lee R J,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in healthy people[J]. Stroke,2006,37(2):466-470.[2] Rodriquez-Colon S M,Mo J,Duan Y,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clusters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roke: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 study[J]. Stroke,2009,40(1):200-205.[3] Yatsuya H,Yamagishi K,North K E,et al. Associations of Obesity Measures with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ARIC Study[J]. J Epidemiol,2010,20(5):347-354.[4] Towfighi A,Zheng L,Ovbiagele B. Weight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rising stroke rates among middle-age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J]. Stroke,2010,41(7):1371-1375.[5] Winter Y,Rohrmann S,Linseisen J,et al. Contribution of Obesity and Abdominal Fat Mass to Risk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Stroke,2008,39(12):3145-31 51.[6] Hiroshi Yatsuya,Aaron R,Folsom,Kazumasa Yamagishi,et al. Race and sex 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obesity measure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cidence in the ARIC Study[J]. Stroke,2010,41(3):417-425.[7] Kurth T,Gaziano J M,Berger K,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J]. Arch Intern Med,2002,162(22):2557-2562.[8] Towfighi A,Engelhardt R,Ovbiagele B. The “weight”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rising stroke rates among middle-age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J]. Stroke,2008,39(2):629-630.[9] Lu M,Ye W,Adami Ho,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body size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st women below age 60[J]. J Intern Med,2006,260(5):442-450.[10] Winter Y,Rohrmann S,Linseisen J,et al. Contribution of obesity and abdominal fat mass to risk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Stroke,2008,39(12):3145-3151.[11] Schneider R,Golzman B,Turkot S,et al. Effect of weight loss on blood pressure arterial complianc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normotensive obese subjects[J]. Am J Med Sci,2005,330(4):157-160.[12] Zhou M,Offer A,Yang G,et al. Body mass index,blood pressure and mortality from stroke: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ve study of 212,000 Chinese men[J]. Stroke,2008,39(3):753-759.[13] Zhang X,Shu X O,Gao Y L,et al. General and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Chinese women[J]. Stroke,2009,40(4):1098-1104.[14] 楊毅,袁申元,潘素芳,等.体质量指数与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669-671.[15] 姜立清,孙兆青,郑黎强,等.辽宁农民体重指数,腰围与脑卒中患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0):870-873.[16] 王琳,祝之明,张莉莉,等.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1):742-744.[17] Lehto S,R nnemaa T,Py r l K,et al. Predictors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J]. Stroke,1996,27(1):63-68.[18] Pencina M J,Larson M G,Massaro J M. et al. Predicting the 30-year risk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irculation,2009,119(24):3078-3084.[19] Spencer EA,Pirie K L,Stevens R J,et al. Diabetes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Prospective Million Women Study[J]. Eur J Epidemiol,2008,23(12):793-799.[20] Laloux P,GallintiL Jmnart J. Lipids in ischemic stroke subtyles[J]. Acta Neurol Belg,2004,104(1):l3-l9.[21] Tanne D,Yaari S,Goldbourt U.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mortality. A 2I-year follow-up of 8586 men from the Israeli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tudy[J]. Stroke,1997,28(1):83-87.[22] Sacco R L,Benson R T,Kargman D E,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ischemic stroke in the elderly: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roke Study[J]. JAMA,2001,285(21):2729-2735.[23] Soyama Y,Miura K,Morikawa Y,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stroke in Japanese men and women: the Oyabe Study[J]. Stroke,2003,34(4):863-868.[24] 邵建伟.1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4,22(3):225.[25] 刘宏慧,王智宏,宋双良,等.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4):311-314.[26] Najarian R M,Sullivan L M,Kannel W B,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compar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J]. Arch Intern Med,2006,166(1):106-111.[27] Kurl S,Laukkanen J A,Niskanen L,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Men[J]. Stroke,2006,37(3):806-811.[28] Ninomiya J K,L’Italien G,Criqui M H,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 Circulation,2004,109(1):42-46.(收稿日期:2012-02-02) (本文编辑: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