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从股票市场到董事会
康达尔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市场反应及影响

近年来,康达尔公司业绩下滑,股价表现不佳,引 发了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03
部分投资者开始对管理层失去信心,试图通过争夺 控制权来改变公司经营状况。
事件经过
争夺双方分别为现任管理层和主要股东,双方通 过增持股份、发布公告等方式展开激烈争夺。
期间,康达尔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市场反应 强烈。
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市场的走势。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对控制权争夺持负面看法,可能 会引发市场抛售压力,导致股价下跌。相反,如果投资者情绪积极,可能会推动股价上涨 。
投资者教育和情绪管理
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控制权争夺的相关知识、公司的基本面以及市场走势非常重要。通 过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情绪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控制权争夺带来的市场波动。
控制权争夺对公司和市场的长期影响
01
公司战略稳定性
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公司战略的 频繁变动,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
02
03
投资者信心
资本运作
控制权争夺可能引发市场对于公 司治理结构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影响投资者信心。
控制权争夺可能引发更多的资本 运作和产业整合,对于公司未来 发展和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媒体报道情况
媒体关注度增加
康达尔公司控制权争夺引起了媒 体的广泛关注。媒体报道的增加 使得更多人了解到控制权争夺的 进展和相关情况。
媒体报道对市场的
影响
媒体的报道可能会影响市场的走 势。正面报道可能会提振投资者 信心,推动股价上涨;而负面报 道则可能引发市场担忧,导致股 价下跌。
媒体偏见和客观性
在控制权争夺期间,媒体报道可 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见或主观性。 投资者需要谨慎辨别媒体报道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做出更明智 的投资决策。
恶意收购 案例

恶意收购案例恶意收购是指一方企业或个人采取各种阴谋手段、违法违规行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或利益,对被收购方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商誉损失的行为。
一种典型的恶意收购案例是在股市中出现的。
恶意收购者通常会以低价收购大量股票,导致股价下跌,进而给被收购方带来压力。
同时,恶意收购者还会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传播谣言,对被收购方声誉造成破坏,进一步打压股价。
最终,恶意收购者通过低价买入大量股票,以获取控制权或获得高额利润。
例如,2008年的中国太和集团恶意收购案。
当时太和集团以低价买入上市公司天广中茂的股票,并故意传播谣言称其财务状况糟糕,企图打压股价。
太和集团还通过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70%股权来获取其控制权,并利用该公司的平台推动天广中茂的收购。
最终,太和集团成功获取了天广中茂的控制权,并以极低价格将其收购。
这种恶意收购行为严重损害了被收购方的利益,毁坏了市场秩序,违背了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
恶意收购者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了其他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给整个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为了遏制恶意收购行为,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中国,2006年颁布了《公司法》和《证券法》,对恶意收购行为进行了规制。
根据这些法律,恶意收购者需要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从而保护被收购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恶意收购行为,保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
总而言之,恶意收购行为对被收购方及整个市场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必须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来防范和打击恶意收购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频发生。
控制权争夺的背后,是各方势力的角力和博弈,牵涉到利益的分配、公司治理、管理层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以期为相关各方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控制公司和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股东希望通过控制公司来实现自身投资回报,而管理层则希望通过控制公司保持自身地位和权力。
对公司业绩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也会通过争夺控制权来获取更多利益。
2.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对控制权的实际控制者存在模糊和混乱的情况。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方势力之间的争夺和拉锯,从而对公司经营和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 市场环境变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一些公司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上出现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控制权争夺来决定公司的方向和未来发展。
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促使各方争夺控制权以保护自身利益。
二、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形式1. 并购重组一种常见的控制权争夺形式是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公司的控制权。
通过收购股份、合并重组等方式,控股股东可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而被收购方则可能通过增发、策略性投资等手段来防御控制权的流失。
2. 股东大会争夺在一些公司中,控制权的争夺会在股东大会上展开。
不同股东集团之间将通过拉票、投票权争夺等方式来争夺公司的控制权。
3. 资本市场操作一些控股股东会通过资本市场操作来增加或减少自身的股权比例,以达到对公司控制力的增强或削弱。
4. 法律诉讼在一些争夺事件中,各方之间会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期获得对公司控制权的支持。
1. 公司治理问题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常常伴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暴露和加剧。
争夺过程中不同方势力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控制权,从而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产生负面影响。
沃尔核材:罗马人还是野蛮人?

72Aug. 2014沃尔核材:罗马人还是野蛮人?20年前,长园集团的前身长园新材发生人事变动,促使周和平离开并成立了沃尔核材;经过多年发展,周和平的沃尔核材成为了长园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如今,周和平的沃尔核材又对昔日东家展开“围猎”,并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沃尔核材到底是长园集团的罗马人还是野蛮人,恐怕还需要时间观察。
文| NEW ECONOMY 郭海“我们不排除今后继续购买长园集团股份的可能性。
”沃尔核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经济》采访时表示,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现在已成为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根据公告,公司会依未来的形势做出是否继续增持的判断。
事实上,沃尔核材举牌收购长园集团的股份,堪称几年来最富有戏剧性的商战之一。
2014年1月18日,长园集团宣布李嘉诚的长和投资再次撤资套现,公司已无实际控制人。
一时间,各方争夺长园集团控制权的帷幕就此拉开,其中对长园集团投注最多的,是对其觊觎已久的沃尔核材。
经过多日“围剿”,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频频举牌增持长园集团,现已持股11.7160%,成为了长园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战火的源头,是李嘉诚的长和投资撤资引起的。
长和投资是在1996年作为新股东介入,以其2400万元债权转为对长园公司的出资,占股51%;2002年,长园集团成功IPO上市,长和投资持股降至46.93%。
但自2013年年初开始,长和投资就开始长达一年半的减持抛售过程,据闻这与李嘉诚“东退西进”的投资战略息息相关。
2013年1月28日-29日,长和投资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股份390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53%;2014年1月18日,长园集团宣布已无实际控制人,彼时长和投资持股17.63%,华润深国投信托持股9.76%。
至5月27日收盘,长和投资持有长园集团股份比例降为5.76%,累计减持比例30%。
长和投资撤资,缺乏资金的长园集团成了各方争相抢夺的目标,这给了沃尔核材难得的机会。
根据沃尔核材的公告显示,2014年6月11日-2014年7月1日期间,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易华蓉、邱丽敏又以竞价交易方式从二级市场强势买入长园集团股票,在两次增持完毕后,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周和平、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易华蓉、邱丽敏合计持有长园集团股票10116.8735 股,占其总股本的11.7160%,成为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
真假董事会—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争案例分析报告

真假董事会—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争案例分析报告引言:在商业世界中,控制权的争夺常常成为公司内部权力斗争的焦点。
山水水泥公司的控制权之争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探讨真假董事会之间的斗争,以及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一、背景山水水泥公司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家在中国水泥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控制,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上市,控制权的争夺逐渐浮出水面。
二、真假董事会的对立1.真董事会的构成真董事会由创始人家族成员和其亲信所组成,他们在公司内部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他们主张保持家族控制,维护公司的稳定和传统,以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假董事会的构成假董事会则由一些外部投资者和机构所组成,他们持有公司的股份,并希望通过改革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透明度和公平性。
他们认为,公司的控制权应该更加平等,以便更好地保护股东权益。
三、动机和影响1.真董事会的动机和影响真董事会的成员拥有公司的核心资源和权力,他们希望通过维持现有的控制权结构,继续享受权力和财富的红利。
然而,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下降,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威胁。
2.假董事会的动机和影响假董事会的成员认为,公司的治理结构需要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股东的需求。
他们希望通过增加透明度和公平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推动公司的发展。
然而,他们的改革意图也可能引发内部的不稳定和冲突。
四、解决方案1.协商和妥协在真假董事会之间进行协商和妥协,是解决控制权之争的一种方式。
通过双方的让步和合作,可以达成一种平衡的权力结构,既能保持家族控制,又能增加外部投资者的参与。
2.引入独立董事引入独立董事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
独立董事不受真假董事会的控制,能够客观、公正地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五、结论山水水泥公司的控制权之争案例,展示了真假董事会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敌意收购的价值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

敌意收购的价值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作者:陈洋来源:《现代企业》2017年第10期公司收购可以分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
敌意收购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近年来呈不断活跃之势,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中国的监管层面对收购方有所限制,而法律层面对被收购方的防御手段有限制。
人们对敌意收购褒贬不一,但敌意收购未来必将对我国上市公司造成更多影响。
一、敌意收购方式在我国的应用我国首例敌意收购案——深圳宝安恶意收购延中实业,延中实业采取了很多积极的反收购措施,王蓉(2015)指出虽然最终深圳宝安还是获得了延中实业的控制权,但由于整合难度太大,并购后的企业业绩不升反降。
事实证明,敌意收购确实存在诸多负面影响,相较于善意收购,面临的困难与阻碍都增加了不少。
早在1998年大港口油田敌意收购爱使股份也是一个经典案例。
2004年哈啤在香港市场上的反收购战,盛大网络在美国市场上对新浪网的敌意收购。
A股市场近年来敌意收购案例越来越多,2014年沃尔核材举牌长园集团,(行业老大被老二狙击)2015年江苏三友举牌爱康国宾。
随着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A股市场似乎有着敌意收购时代来临的征兆。
沃尔核材通过个人借款、配股、信托计划等方式进行融资,先后对长园集团进行了三次举牌,至2014年 10月24日沃尔核材方面周和平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长园集团1.44亿股,占其总股份的16.716%,成为长园集团第一大股东。
长园集团被敌意收购的过程,其高管迅速做出回应。
通过入股投资企业吸收公司股份极大的发挥了投资杠杆效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司制度并购其他企业,通过此法提升股价;申请非公开发行股份稀释收购者持股比例。
封海坚(2015)指出无论营收规模、净利润还是市值,长园集团都远大于沃尔核材,行业老大长园集团股权分散遭到行业老二沃尔核材的公开阻击,这就是资本市场的神奇之处。
而近期的万宝之争从让国内一片哗然到现在也开始落下帷幕。
2015年1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能)开始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股票,至2015年12月18日万科股票停牌,宝能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万科24.8亿股股份占万科总股份的22.45%,超过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持有的15.23%的股份,当然面对敌意收购的万科,也不是束手无策、完全没有进行事前防御。
争夺控制权应守好底线

12争夺控制权应守好底线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控制权争夺各方都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避免对上市公司实际经营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而要提高A 股市场并购运行效率,建议仲裁机构、证交所或证监部门可对收购纠纷进行事中调解文/泰奇为分散。
从股东直接持股来看,截至2024年4月19日,第一大股东、公司董事长张成锁持股11.07%,海信网能持股8.85%,石家庄国投集团持股7.79%,副董事长李砚如持股6.44%,总经理屈国旺持股6.32%。
从股东控制的表决权来看,海信网能除了自身一家名叫“科林电气”的输配电设备上市公司,近来出现了控制权之争的苗头。
其中一方是以公司董事长张成锁为代表的高管团队,另一方则是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网能。
笔者认为,控制权之争应以和为贵。
在上交所主板上市7年的科林电气,股权较13新“国九条”提出,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未来头部企业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控股运作将会更为频繁,由此可能涉及经营者集中申报,而要申报,前提是要搞清楚头部企业是否对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
但这方面头部企业不能自说自话,控制权争夺对手也同样如此。
收购是经营主体基于经营形势判断下的市场化行为,正因为上市公司存在一定价值,收购方才会实施收购,甚至以溢价买入,原控制方对此应持开放态度。
毕竟,公司只要上市,就可能成为收购对象,这其实也是对企业价值的某种认可。
对收购方而言,也要考虑原控制方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如果看中公司的产品和发展前景,就应尊重原有的企业文化。
收购可通过受托股份表决权等方式进行,但最终还应以资金实力说话,要实际掌握足够多的股份。
要提高A 股市场并购运行效率,建议仲裁机构、证交所或证监部门可对收购纠纷进行事中调解。
例如,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归属提出意见,纠纷当事方若认可,则可快速息止纷争;若不认可,当事方可以进行下一步市场运作,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市公司收购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协同赋能,形成各方多赢局面,总体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

德国法系平均 0.33 0.00 0.17 0.33 0.50 0.33 0.05 2.33(33%) 0
斯堪的纳维亚法系 0.00 0.25 1.00 0.00 0.00 0.75 0.10 3.00(75%) 0
平均
LLSV样本平均 0.22 0.18 0.71 0.27 0.53 0.53 0.11 3.00(65%) 0.05
• 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 大约各自占30%左右,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机构投资金融资产占GDP比重
法律制度—债权人保护
债权人权利比较:中国和LLSV国家
国家
进入重组 有抵押债 后抵押物 权是否最 可否获取 先偿付
债权人 可否限 制重组
管理者不
能进入重 债权人权利
济南轻骑的掏空行为
从公开的财务报表上看,济南轻骑在B股上市后的1997年, 一次性披露轻骑集团对济南轻骑的欠款总额为10.7亿元。此 后,济南轻骑对轻骑集团的应收账款一直居高不下。表1列 示了1997-2002年度的数据:
墨西哥(F) 6 5.35 4.77
3
1
2
0
4
1
4
0
4
0
3
1
0
0
2
N.A
4
57
4
N.A
4
70
1
45
2
54
0
60
注:中国——国际国家风险(等级代理);其他所有国家——LLSV来源;“E”(“F”)代表法律渊源是英国普通法系(法国民 法 体系)。
资料来源:Allen, Qian, and Qian(2005),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7, P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从股票市场到董事会目录故事梗概 (1)李嘉诚的退出:故事的源头 (1)携手创东方的曲线MBO (2)沃尔核材横插一脚 (3)复星登场:搅局还是救援 (4)二级市场上的厮杀 (5)修改公司章程,战火烧至董事会 (6)长园集团并购被疑自损:毒丸计划? (8)这个案例有趣的点 (9)故事梗概自从原第一大股东,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逐步撤出长园集团后,长园集团一直处于股权分散、控制权无主的局面。
长园集团原本拟通过曲线MBO的方式完成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但是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长园集团一直以来的同业竞争对手沃尔核材在此期间大幅增持长园集团并三度举牌,打乱了长园集团管理层的阵脚。
之后,二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股权收购争夺,截至目前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持有长园集团16.72%股份而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长园集团管理层岂肯善罢甘休,又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拟在董事会中增加两名职工董事席位,以求增强自身控制权,由此将控制权争夺的战火从股票市场烧到了董事会,沃尔核材接下来会做出何等举动应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双方必将在董事会层面展开另一轮厮杀。
李嘉诚的退出:故事的源头自2013年8月以来,李嘉诚开始撤出其在内地的投资,并将投资的眼光移向了欧洲,此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
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到旗下连锁大型百货品牌百佳,再到上海小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以及北京的盈科中心,李超人一步步清空了其在内地的物业资产,其在在内地的出售物业行动,在短短一年内累计已经超过200亿元,这似乎慢慢显示出了其全面撤资内地而逐步转向欧洲的理念。
长园集团作为李嘉诚在A股市场唯一控股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免不了大股东撤离的命运。
李嘉诚在撤资内地物业资产的同时,其对旗下唯一一家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长园集团的减持也在加速。
自2013年8月9日以来,长园集团多次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投资”)的减持公告。
通过二级市场上的多次大宗交易,自2013年8月9日至2014年5月27日,长和投资的持股数量从30877万股减持至4971万股,累计减持约2.5亿股,持股比例从35.75%下降至5.76%。
由于长和投资大股东香港长和控股有限公司是李嘉诚旗下公司,因此长和投资的减持可以看作是李嘉诚对其撤资的行为,这与李嘉诚在内地的撤资决策时基本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3月28日长和投资在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300.7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5%后,曾承诺拟在12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含该次增持),同时承诺在增持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增持期间刚过,长和投资就迫不及待抛售手上的所有长园集团股份。
李嘉诚此举,是否有先制造假象抬高长园集团股价,然后借机撤资的动机,这也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方面,不过我们在此暂不讨论。
总而言之,由于原前两大股东长和投资、华润深国投的陆续减持,长园集团的股权结构遭遇了一次重新洗牌,包括复星系、长园集团管理层以及竞争对手沃尔核材等各方利益借机入手玩牌,呈现出一方唱罢一方上台的景象。
由于长和投资多次通过二级市场大宗交易转让股份,使得长园集团的股权结构被极大地分散。
这也为后期长园集团的管理层收购和沃尔核材插手埋下了伏笔。
携手创东方的曲线MBO在李嘉诚逐步减持的同时,长园集团早已做出对策。
长园集团携手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东方”),落实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正当市场担忧长园集团“无主”之时,创东方参与创园集团的一份定增方案,引起市场的浮想联翩。
2013年10月30日,长园集团公告定向增发预案。
据定增方案显示,长园集团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对象为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拟筹建和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及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人员(不包括公司监事)拟参与该股权投资基金的认购。
管理层通过认购该股权投资基金的份额,最终持有不超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30%的股份。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数量为15,000 万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为7.11 元/股。
2014年5月12日,长园集团再度发布公告对上述定向增发方案进行修改。
其中,由于2013年利润分配导致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由7.11元/股调整为7.00元/股,由于2013年利润分配导致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上限调整为152,357,142股。
根据创东方拟发行的三只参与长园集团定增的基金架构方案,创东方长园一号合伙人为创东方、长园集团董事长许晓文、总裁鲁尔兵、常务副总裁倪昭华、许兰杭;创东方长园二号合伙人为创东方、长园集团核心员工设立的员工基金;创东方长园三号合伙人为创东方及其他外部投资者,创东方为三只基金的管理人。
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上市公司高管又参与基金认购,不免让人引发更多猜想。
而此后长园集团与创东方的一纸协议,让扑朔迷离的资本迷局逐渐清晰起来。
今年4月长园集团公告称,长园集团董事长许晓文、总裁鲁尔兵、常务副总裁倪昭华与拟参与长园集团定增的创东方长园一、二、三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签署一致行动协议。
协议约定,自本次定增完成之日起36个月内,创东方长园二、三号及许晓文等三人均将其股东表决权授权给创东方长园一号行使。
根据目前上述各方的股份情况,若定增成功完成,上述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长园集团16.19%的股份。
长园集团的核心管理层拟通过这次与创东方联手,利用一步步精彩的资本设计、绑定,相当于只多出了7000万元便控制了长园集团16.19%的股份,成功“接棒”李嘉诚,使长园集团成为管理层掌控的公司。
沃尔核材横插一脚正当长园集团管理层谋划曲线MBO的同时,长园集团的竞争对手沃尔核材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
2014年5月27日的一则公告,宣告股权搅局者入场,一切陡然生变化。
2014年5月27日晚间,沃尔核材与长园集团同时发布公告,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周和平等于1月24日至5月26日通过上证所竞价交易系统,合计买入公司股票4317.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5%。
据沃尔核材当天发布的公告表明,公司举牌的平均持股成本约在每股10元左右,累计斥资约4.3亿元左右。
截至2014年5月26日,沃尔核材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周和平合计分别买入36.36万股和3720.7747万股;万博兄弟和外贸信托计划也各买入了25万和200万股;2014年4月18日,沃尔核材以购买B类收益权方式参与了“外贸信托·万博稳健2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于2014年5月5日至2014年5月9日期间购买了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沃尔核材的一致行动人,易华蓉和邱丽敏两名自然人也分别买入了217.6387万股和117.78万股。
将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加起来,沃尔核材阵营合计买入长园集团股票4317.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5%;且在未来12个月内有意向继续增持公司股份。
长园集团随即公告,称因公司股东正筹划股权协议转让事宜,公司股票于5月28日起停牌。
对此,公司董秘倪昭华表态“沃尔核材是恶意收购”。
5月29日,长园集团紧急召开投资者见面会,长园集团总裁鲁尔兵在会上声称,考虑到商业机密及公司决策等多方面影响,对沃尔核材“要抵制”。
沃尔核材在长园集团投资者交流会的次日,召开了投资者交流会,高层在会上明确表态,无意控股长园集团。
有现场人士提出是否为恶意竞争,沃尔核材方面强调“初衷并无恶意”,并表示与长园集团有过侧面沟通。
对于共赢发展,沃尔核材则表示,希望两家公司今后能在专利共享、研发共用、人员交流、管理层多加沟通等方面取得突破。
沃尔核材还公告表示,公司计划使用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的资金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用于购买长园集团股票。
然而,长园集团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则表示,截至目前沃尔核材一直没有跟公司进行过相关沟通,对于“合作共赢”的说法尚难做回应。
而根据资料显示,周和平与长园集团颇有渊源。
周和平曾为长园集团的旧部。
1991年~1995年,周和平曾任深圳市长园新材料有限公司(长园集团旧称)母料厂厂长。
1998年6月,周和平等10位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深圳市沃尔热缩材料有限公司,即沃尔核材的前身。
2007年,公司登陆中小企业板。
复星登场:搅局还是救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5月30日,长园集团发布公告称,长和投资分别向复星集团、深圳市藏金壹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藏金壹号”)转让2.55%、3.21%公司股份。
公告同时显示,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复星集团所持公司股份已达4317.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5.00%,触发“举牌”。
此次股权转让后,长和投资已不再持有长园集团股份。
与此同时,长园集团的原第二大股东华润深国投也在减持,由最高时持股比例的9.962%下降到如今的4.76%,目前为第三大股东。
根据公告,目前仅持有公司5.76%股份的长和投资分别与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藏金壹号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分别将其持有的全部2.55%、3.21%股份对应转让给复星集团和藏金壹号,两家公司对应获得的股份为2200万股和2771.3879万股,每股转让价格均为9.1元,转让金额分别约为2亿和2.52亿元。
长园集团当时的最新股价9.14元,以此看,接盘方基本是以市价收购。
公告同时称,同为受让方的复星集团和藏金壹号两者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受让后,藏金壹号的持股比例从零变为3.21%,但复星集团的持股数量却对应为4317.55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5%,这意味着,在此之前,复星集团已经持有长远集团2.45%股份,此次股权受让让其触发“举牌”。
但是,在长园集团今年一季度末的持股名单中,并没有复星集团的身影。
如此看来,就在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举牌的同时,已有其他人在做着同样的打算。
复星集团、深圳市藏金壹号这两个新“接盘方”的突然出现,其仅仅是作为单纯的接盘者坐山观虎斗,还是会摆明立场同某一方结盟,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场股权博弈的未来走向,其意图值得玩味。
如此一来,尽管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彻底退出,但长园集团的股权棋局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
一方是本来志在必得的公司高管团队,一方是突然出现却潜伏良久的举牌方沃尔核材,加之资本大鳄复星集团,局面之混乱恰似三国混战。
二级市场上的厮杀随后,长园集团管理层和沃尔核材在二级市场上展开了一段争夺股权的厮杀。
不甘示弱的长园集团迅速找到盟军藏金壹号。
基于长园集团董事长许晓文等高管是藏金壹号合伙人这层关系,6月下旬藏金壹号出手增持长园集团股份至总股本的4.34%。
但这并没有使沃尔核材退却,反而于7月2日进行了第二次举牌。
举牌后,沃尔核材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累计持有长园集团11.72%股权,进一步巩固了其持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