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计算

合集下载

钢板计算公式大全

钢板计算公式大全

钢板计算公式大全
钢板计算公式大全包括以下内容:
1. 钢板体积计算公式:
钢板体积 = 钢板长度 ×钢板宽度 ×钢板厚度
2. 钢板重量计算公式:
钢板重量 = 钢板体积 ×钢板密度
3. 钢板弯曲度计算公式:
钢板弯曲度 = (冲孔孔径 - 钢板厚度) / 钢板厚度
4. 钢板强度计算公式:
钢板强度 = 钢板抗拉强度 ×钢板厚度
5. 钢板弯曲强度计算公式:
钢板弯曲强度 = (0.25 ×钢板抗拉强度 ×钢板厚度^2) / 钢板
宽度
6. 钢板展开长度计算公式:
钢板展开长度 = 圆周长 ×弯曲半径角度(单位为弧度)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计算钢板的各种参数和性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请注意在使用这些公式时,需要确保输入参数的单位一致,并且参考具体的钢板规格和材料特性数据。

板的计算

板的计算

3.10板的计算 3.10.1设计资料板采用双向板肋梁楼盖,弹性理论计算。

板厚100mm ,h 0=100-20=80 mm ,混凝土采用C30,α1=1.0,f c =14.3N/mm 2,钢筋采用HPB235,f y =300N/mm 2。

3.10.2屋面板1.AC 区格板的计算 (1)荷载设计值q =1.2×2=2.4kN/m 2 g=1.2×3.77=4.52kN/ m 2g+q=4.52+52.4=6.92kN/ m 2 g+q/2=5.72kN/ m 2 q/2=1.2kN/ m 2 (2)计算跨度① 内跨 0c l l = , c l 为轴线间距离② 边跨 0n l l b =+,n l 为净跨,b 为梁宽 各区格板计算跨度见表3.3.35。

(3)弯矩计算跨中最大弯矩为当内制作固定时在g+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内支座铰支时在q/2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之和。

其中计算时混凝土的泊松比取为0.2;支座最大负弯矩为当内支座固定时g+q 作用下的支座弯矩。

根据不同的支撑情况,整个楼盖可以分为1、2两种区格板。

1区格515.0/0201=l l kN l q g m .994.02.00965.0()2/)(0038.02.0040.0(2011=⨯+++⨯+=2.00174.0()2/)(040.02.00038.0(2012l q g m +++⨯+= m kN ⋅=322.0mkN l q g m m ⋅-=+-==658.1)2/(0829.0201''1'1m kN l q g m m ⋅-=+-==140.1)2/(0570.0201''2'2 图3.3.17 双向板楼盖布置图对边区格板的简支边,取0''=m 。

各区格板分别算的的弯矩值,列于表3.3.35。

表3.3.35 按弹性理论计算的弯矩值(4)截面设计截面有效高度:选用Φ8钢筋作为受力主筋,则01l (短跨)方向跨中截面的=o h 81mm 02l (长跨)方向跨中截面的=o h 73mm 支座截面的=o h 81mm 。

【最新】板计算方式

【最新】板计算方式

【最新】板计算方式模板计算方法1、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模板,区别模板不同材质,按混凝土与模板的接触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柱子:周长乘以柱高,从柱基或板上表面算至上一层楼板上表面,无梁板算至柱帽底部2.墙:外墙由楼层上表面算至上层楼板上表面,内墙则算至上层楼板(梁)下表面,0.3平米以内的孔洞面积不扣除,也不增加侧壁模板,采用大模板时洞口均不扣除梁:梁长乘以梁底与2倍两侧长度之和,梁长算至柱侧、墙侧,次梁算至主梁侧,外墙部分按中心线计算,内墙部分按净长线计算板:扣除柱、梁、0.3平米以外的孔洞面积3.板的支模高度(即室外地坪至板底或板面至板底之间的高度)以3.6米以内为准,超过3.6米以上部分,另按超过部分计算增加支撑工程量。

4.板上单孔面积在0.3平方米以内的孔洞,不予扣除,洞侧壁模板亦不增加,单孔面积在0.3平方米以外时,应予扣除,洞侧壁模板面积并入板模板工程量之内计算。

5.杯形基础杯口高度大于杯口大边长度的,套高杯基础定额项目。

6.柱与梁、柱与墙、梁与梁等连接的重叠部分以及伸入墙内的梁头、板头部分,均不计算模板面积。

7.构造柱外露面均应按图示外露部分计算模板面积。

构造柱与墙接触面不计算模板面积。

8.现浇钢筋混凝土悬挑板(雨篷、阳台)按图示外挑部分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挑出墙外的牛腿梁及板边模板不另计算。

9.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以图示露明面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不扣除小于500mm楼梯井所占面积。

楼梯的踏步、踏步板平台梁等侧面模板,不另行计算。

10.混凝土台阶不包括梯带,按图示台阶尺寸的水平面积计算,台阶端头两侧不另计算模板面积。

11.现浇混凝土小型池槽按构件外围体积计算,池槽内、外侧及底部的模板不另行计算。

二、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模板工程量计算规则1.预制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按混凝土实体体积以m3计算。

2.小型池槽按外型体积以m3计算。

3.预制桩尖按虚体积(不扣除桩尖虚体积部分)计算三、构筑物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量计算规则1.构筑物工程的模板工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区别现浇、预制和构件类别,分别按一和二的有关规定计算。

单向板的计算

单向板的计算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书小组成员:纪昌建陈安羽李立斌舒海鹏姜庆涛罗斌时间:2011/12/22一、板计算根据题意可得:混泥土为C35 f c =19.1Kn/mm 2 f t =1.71 Kn/mm 2板厚:0h >=80mm>=(1/40)L ”=55mm b h 取80mm 次梁:h=(1/12~1/18)L=(525~350) h 取400mm b=(1/2~1/3)h=(200~133.3) b 取150mm 主梁:h=(1/8~1/14)L=(825~471) h 取600mm b=(1/2~1/3)h=(200~133mm) b 取200mm 荷载计算连续板的计算简图80mm 钢筋混凝土:24*0.08=1.922/mm kN25mm 水泥砂浆搅拌面:20*0.025=0.52/mm kN 20mm 厚混合砂浆拌灰:17*0.02=0.342/mm kN 15mm 厚混合砂浆抹灰:17*0.015=0.2552/mm kN 活荷载:q=4.82/mm kN恒荷载:1.92+0.5+0.34+0.255=3.0152/mm kN 1)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q+g=(1.3*4.8+1.2*3.015)=9.862/mm kN 2)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q+g=(1.35*3.015+1.3*4.8*0.7)=8.442/mm kN荷载组合值取由可变荷载控制的较大值g+q=9.862/mm kN 板的计算跨度中间跨;l=l=2200-150=2050mm边跨:l=l+h/2=(2200-75-120)+80/2=2045mm<=l+a/2=2005+60=2065mm故取l=2045mm 中间跨与边跨的高度差(2050-2045)/2200=0.227%<10%,可按等跨连续板进行计算连续板受力简图板的弯矩计算截面配筋计算二、次梁计算次梁计算简图连续板传来的荷载9.86KN/m次梁自重25*0.2*(0.4-0.08)=1.6KN/m次梁粉刷 1.7*0.002*(0.4-0.08)*2=0.2176KN/m恒荷载标准值11.68KN/m活荷载标准值 4.8*2.2=10.56KN/m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组合g+q=1.2*11.68+1.3*10.08=27.12KN/m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组合g+q=1.35*11.68+0.7*1.3*10.08=24.94KN/ml=6300-200=6100mm中间跨l=(6300-120-100)+240/2=6200 mm 边跨故边跨取6200mm(6200-6100)/6200=1.56%<10% 故可能用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次梁受力简图次梁弯矩计算次梁剪力计算截面承载计算次梁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21003/0=='l f b 215020001500=+=+s b b 取2100m梁高 h=400mm 360404000=-=h mm 翼缘厚 mm h f 80=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三、主梁计算主梁计算简图1.次梁恒载 11.68*6.3=73.58KN主梁自重 24*0..2*(0.45-0.08)*2.2=4.08KN 主梁粉刷 17*(0.45-0.08)*0.015*2..3*2=0.43KN g=73.58+4.08+0.43=78.09KN由次梁传来的荷载:q=10.56*6.3=66.528KN 组合:1.2*78.09+66.528*1.3=180.19KN 2.内力计算计算跨度:边跨 l n =6.6-0.12-0.4/2=6.28ml 0=1.025 +b/2=6.637m< Ln+a/2+b/2=6.665m中跨 l n =6.6m-0.4m=6.2ml 0 = l n +b=6.2+0.4=6.6m跨度差: (6.637-6.2)/6.6=0.61%<10% 可接连续板计算 M=0201Ql k Gl k + 剪力V=Q k G k 43+ 中间跨与边跨的平均跨度:(6.64+6.6)/2=6.62 边跨: 0l G •=93.71*6.64=622.23KN*m 0l Q •=86.49*6.64=574.29 KN*m 中间跨: 0l G •=93.71*6.6=618.49 KN*m 0l Q •=86.49*6.6=570.83 KN*m 支座B : 0l G • =93.71*6.62=620.36 KN*m 0l Q •=86.49*6.62=572.56 KN*m主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板平法施工图梁平法施工图11。

钢板理论重量计算公式-钢板理计怎么算

钢板理论重量计算公式-钢板理计怎么算

以下为:钢板理论重量公式,钢板理论重量表,钢板理论重量表大全1、钢板理论重量计算公式:厚度(单位mm)×宽度(单位mm)×长度(单位mm)×7.85(国标密度)÷1000000000壹后面九个零=重量(单位吨)钢板四切边是理论计算重量,毛边或者两切是过磅计重。

压力容器用钢板理论计算重量附加值请点击这里参阅。

2、方钢每米重量=0.00786×边宽×边宽3、六角钢每米重量=0.0068×对边直径×对边直径4、八角钢每米重量=0.0065×直径×直径5、螺纹钢每米重量=0.00617×直径×直径6、等边角钢每米重量=边宽×边厚×0.0157、扁钢每米重量=0.00785×厚度×宽度8、无缝钢管每米重量=0.02466×壁厚×(外径-壁厚)9、电焊钢每米重量=无缝钢管10、圆钢每米重量=0.00617×直径×直径11、黄铜管:每米重量=0.02670*壁厚*(外径-壁厚)12、紫铜管:每米重量=0.02796*壁厚*(外径-壁厚)13、铝花纹板:每平方米重量=2.96*厚度14、有色金属比重:紫铜板8.9黄铜板8.5锌板7.2铅板11.3715、有色金属板材的计算公式为:每平方米重量=比重*厚度16、方管: 每米重量=(边长+边长)×2×厚×0.0078517、不等边角钢每米重量=0.00785×边厚(长边宽+短边宽--边厚)18、工字钢每米重量=0.00785×腰厚[高+f(腿宽-腰厚)]19、槽钢每米重量=0.00785×腰厚[高+e(腿宽-腰厚)]。

板计算规则

板计算规则

一、普通板底筋计算(一)、底筋长度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二)、底筋根数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面筋计算(一)、端支座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板端负筋根数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中间支座负筋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情况一: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情况二: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中间支座负筋根数情况一: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四)、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根数=布筋范围/间距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根数=布筋范围/间距+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1)+(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温度筋为了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通常在板的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温度筋。

板材料质量计算公式

板材料质量计算公式

板材料质量计算公式在建筑、家具、船舶等行业中,板材是一种常用的材料。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板材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板材质量计算的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板材的基本参数。

板材的质量通常由密度、厚度、长度和宽度等因素决定。

其中,密度是板材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板材的质量。

在计算板材的质量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质量 = 密度×面积×厚度。

在这个公式中,质量是板材的质量,单位为千克或吨;密度是板材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或吨/立方米;面积是板材的长度和宽度的乘积,单位为平方米;厚度是板材的厚度,单位为米。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板材的质量。

例如,如果一块板材的密度为700千克/立方米,面积为2平方米,厚度为0.02米,那么它的质量就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得出:质量 = 700 × 2 × 0.02 = 28千克。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板材的质量与密度、面积和厚度成正比。

密度越大,面积越大,厚度越大,板材的质量就越大。

因此,在选择板材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板材的密度、面积和厚度,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除了上述公式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另一个公式来计算板材的质量。

这个公式是:质量 = 体积×密度。

在这个公式中,质量是板材的质量,单位为千克或吨;体积是板材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乘积,单位为立方米;密度是板材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或吨/立方米。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板材的质量。

例如,如果一块板材的密度为700千克/立方米,体积为0.04立方米,那么它的质量就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得出:质量 = 0.04 × 700 = 28千克。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板材的质量与体积和密度成正比。

体积越大,密度越大,板材的质量就越大。

因此,在选择板材时,我们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板材的体积和密度,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板的计算

板的计算

板【下部贯通纵筋】底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长度*2+(弯勾*2 一级钢筋)伸入支座长度=max﹛(ha/2),(5d)﹜端部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 max﹛(ha/2),(12d)﹜=(ha/2+5d)=(ha/2)=(ha-bhc)ha为支座(梁、剪力墙、圈梁)宽,bhc为支座(框架梁、剪力墙、圈梁)保护层=La (最小锚固长度)= max(120,h)(仅为手工算法) 端部支座为砌体墙板端支座为砌体墙,h为板厚12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底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15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面筋】面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锚固长度*2+(弯勾*2 一级钢筋)伸入支座锚固长度=La(最小锚固长度)=0.4 La+15*d=(支座宽ha –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支座宽ha -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14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6种选择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15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支座长度+(弯勾一级钢筋)+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锚入支座长度= La(最小锚固长度) (弯勾一级钢筋)=0.4 La+15*d (弯勾一级钢筋)=(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26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28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内边线,支座中心线,支座轴线,支座外边线,负筋线长度(此设置与板负筋-定义构件-属性编辑-左/右标注值有关)弯折长度=(板厚h -2*保护层)=(板厚h -保护层)9负筋在板内的弯折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负筋在板内的弯折长度2种选择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29负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负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界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和负筋(跨板受力筋)搭接计算=轴线长度+(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按轴线长度计算=布筋范围长度+(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布筋范围=净跨-50*2=净跨-保护层*2=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按负筋(跨板受力筋)布置长度计算3分布钢筋的配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钢筋的配置直径/型号/间距4分布钢筋长度计算: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钢筋长度计算3种选择5分布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150mm8分布筋是否带弯勾: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是否带弯勾是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7分布筋根数计算: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根数计算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3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弯折长度*2=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支座+弯折长度*227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支座: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a /分布筋间距)+ (布筋范围b /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温度筋】温度筋长度=(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负筋标注为: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中心线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支座:是=(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负筋标注为: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内边线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支座:否6温度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温度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150mm温度筋根数=(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纯悬挑板的钢筋计算【上部钢筋】1上部受力筋长度=(弯勾一级钢筋)+锚固长度La +(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h-保护层*2+5d) +(搭接长度*搭接个数)一端悬挑14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6种选择- La(最小锚固长度)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5行右弯折设置为(h-保护层*2+5d)=(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2)+(h-保护层*2+5d) *2+(搭接长度*搭接个数)两端悬挑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4、5行左右弯折设置为(h-保护层*2+5d)搭接个数设置:计算设置-搭接设置-其余钢筋定尺10搭接长度设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25%、50%上部受力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2上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 一级钢筋)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4、5行左右弯折设置为(0)-0上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下部钢筋】1下部构造钢筋长度= max(支座宽/2,12d)+(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弯勾*2 一级钢筋)12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 max﹛(ha/2),(5d)﹜下部构造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下部构造钢筋间距+12下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 一级钢筋)下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板中开洞的底筋计算1非洞口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弯勾*2 一级钢筋)2洞口截断钢筋长度=伸进长度max﹛(ha/2),(5d)﹜+(净跨-保护层)+设定弯折+水平玩折(h-保护层*2+5d)+ (弯勾一级钢筋)3洞口加强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肋梁楼盖设计例题
-
平面布置图
-
荷载计算
-
计算简图
-
内力计算
-
板配筋计算
-
板配筋图
-
次梁计算
-
次梁计算简图
-
次梁内力计算
-
次梁承载力计算
-
次梁承载力计算
-
主梁设计
-
次梁配筋图
-
主梁计算简图
-
主梁计算简图
-
主梁内力计算
-
主梁内力计算
-
主梁配筋计算
-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双向板裂缝示意图
-
双向板弹性计算
三、双向板的弹性计算法
双向板的内力计算方法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两种,但塑性计算方 法存在局限性,在工程中很少采用,这里介绍弹性计算法。 板周边的支承条件:分为七种情况:四边简支;一边固定,三边简 支;两对边固定,两对边简支;两邻边固定,两邻边简支;三边固 定,一边简支:四边固定;三边固定,一边自由。 1.单跨板的计算 为方便计算,根据双向板两个方向跨度比值和支承条件制成计算用 表(见附表D.2),从表中直接查得弯矩系数,即可求得单跨板的跨 中弯矩和支座弯矩。
-
矩。
四、双向板截面配筋计算及构造要求
1.双向板的配筋计算
双向板内两个方向的钢筋均为受力钢筋,其中沿短向的受力钢 筋应配置在长向受力钢筋外侧。计算时跨中截面在短边方向的
ho=h—20 mm,在长跨方向通常取ho=h-30 mm。
对于四边与梁整体连接的板,分析内力时应考虑周边支承梁 的被动水平椎力对板承载能力的有利影响。其计算弯矩可按双向 板区格位置于以折减。(1)中间区格: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 支座截面,计算弯矩可减少20%。(2)边区格:边跨的跨中截面 及离板边缘的第二支座截面:当lb/l<1.5时,计算弯矩可减少20
例题
-
例题
-
例题
查附表进行内力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由表可见板间支座弯矩是不 平衡的,实际应用时可近似取相邻两区格板支座弯矩的 平均值。
-
例题
-
例题
(3)截面配筋计算 确定截面有效高度:短跨方向的跨中及支座截面: ho=120mm-20 mm=100 mm,长跨方 向的跨中及支座截面:
%;当1.5< lb/l <2时,计算弯短可减少l0%。其中l为垂直
于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 lb为沿板边缘方向的计算跨度。(3) 角区格:计算弯矩不应减少。
-
2.双向板的构造
板厚:通常取80~160 mm ,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跨中配筋时可将板在两个方向上各划分成三个板带。边缘板带宽度 为短跨的1/4,其余为中间板带。中间板带按最大弯矩配筋,边缘 板带配筋减少一半,但每米宽度内不得少于4根。支座配筋时,则 在全部范围均匀布置,而不在边缘板带内减少。嵌固在承重墙内板 上部的构造钢筋的要求同整体式单向板肋形楼盖。
-
五、双向板支承梁的计算
1.双向板支承梁的荷载 当承受均布荷载时,传给支承梁的荷载一般可按下述近似方法处 理:
从每区格的四角分别作45o线与平行于长边的中线相交,将整个 板块分成四块面积,作用每块面积上的荷载即为分配给相邻梁上 的荷载。
传给短跨梁上的荷载形式是三角形,传给长跨梁上的荷载形式 是梯形。若双向板为正方形,则两个方向支承梁上的荷载均为三 角形荷载。
-
连续双向板的计算
当双向板各区格均作用有g+q/2时,由于板的各内支座上转动变形 很小,可近似地认为转动角为零。故内支座可近似地看作嵌固边, 因而所有中间区格板可按四边固定的单跨双向板计算其跨中弯矩。 如果边支座为简支,则边区格为三边固定、一边简支的支承情况; 而角区格为两邻边固定、两邻边简支的情况。
-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主次梁相交处
-
主梁剪力和弯矩包络图
-
主梁纵筋的构造要求
-
主梁纵筋配筋图
-
§1-5 双向板及无梁楼盖
一、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双向板常用于工业建筑楼盖,公共建筑门厅部分以及 横墙较多的民用建筑。
二、双向板的破坏特征及受力特点
对于四边简支的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试验结果 表明,当荷载增加时,第一批裂缝出现在板底中间部 分,随后沿着对角线的方向向四角扩展。当荷载增加 到板接近破坏时,板面的四角附近出现垂直于对角线 方向而大体上成圆形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出现,促使 板对角线方向裂缝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跨中钢筋达到 屈服,整个板即告破坏。 -
-
五、双向板支承梁的计算
-
2.双向板支承梁的内力
梁上荷载确定后,可以求得梁控制截面的内力。当支承梁为单 跨简支时,可按实际荷载直接计算支承梁的内力。当支承梁为连 续的,且跨度差不超过10%时,可将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根 据支座弯矩相等的条件折算成等效均布荷载。利用表查得支座弯 矩系数。求出支座弯矩,然后,再按实际荷载求出跨中内力。
双向板各区格作用有∓ q时,板在中间支座处转角方向一致,大小 相等接近与简支板的转角,即内支座处为板带的反弯点,弯矩为零, 因而所有内区格均可按四边简支的叠加,即可得连续双向板的最大跨中弯矩。
(2)求支座最大弯矩 求支座最大弯矩时,活荷载最不利布置与单 向板相似、应在该支座两侧区格内布置活荷载,为了简化计算,可 近似地假定活荷载布满所有区域时所求得的支座弯矩,即为支座最 大弯矩。这样,对所有中间区格即可按四边固定的单跨双向板计算 其支座弯矩。对于边区格按该板四周实际支承情况来计算其支座弯
-
例: 某宾馆建筑的楼盖平面布置如图所示。楼板厚度为120 mm, 两个方向 梁肋宽度均为250 mm,纵、横向梁截面高度分别为 700 mm和600 mm,楼盖恒载标准值(包括楼板、楼板面面层及吊 顶抹灰等)为5.8kN/m2,楼面活荷载标推值2.0 kN/m2。混凝土强 度等 级C25,钢筋采用HPB235(fy=200N/mm2),要求按弹性理 论计算板的内力并配置钢筋。
-
弯矩系数表
-
弯矩系数表
-
弯矩系数表
-
弯矩系数表
-
弯矩系数表
-
弯矩系数表
-
(1)求跨中最大弯矩
2.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
求连续区格板某跨跨中最大弯矩时,其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如下 图所示,即在该区格及其前后左右每隔一区格布置活荷载(棋盘式 布置),则可使该区格跨中弯矩为最大。可将活荷载q与恒荷载g分 解为g+q/2与∓q/2两部分,分别作用于相应区格,其作用效果是相 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