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常用的作文过渡方法
议论文之递进式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高频使用的论证方法

01一、例证法:精选细裁,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旨在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用好例证法,需做到“四保证”。
一是保证事例典型、确凿,能够切合并证明观点。
确定论据时要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也可用,只是选用这类事例,需要进行有效提炼,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
二是保证事例叙述简明扼要,即提炼精当、剪裁有度,做到叙议结合——忌拖泥带水,叙述过于详尽——要知道,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而不是为了叙述事实,不能舍本逐末。
三是保证叙述完事例后有简明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不要只有举例而无论证。
四是保证事例丰富广阔,避免单一狭隘,尽可能点面结合,多角度、多层面举例,甚至让古今中外的事例相映生辉,同类事例掌握得多时可考虑采用铺排方式组合列举,也可以一笔带过地多方枚举个例。
当然,在这四个“保证”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运用创新思维,逆向或侧向迁移、延伸事例,生发出新的认识和观点,对事例进行创新运用。
文段展示有肝胆的人有着浩然正气,如同孟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善养浩然正气;有肝胆的人,如同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有着不为世俗评价所固的不羁,一生不愿做曳尾于涂中的神龟。
《侠客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银鞍照夜白,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写出了侠客的高光,他自己也践行着类似的潇洒和豪放,成了大唐盛世的有肝胆之人。
与有肝胆人共事,杜甫仰慕李白,与他成为忘年交,用忧国忧民的如椽巨笔书写了战乱的历史,成为有肝胆的人。
苏东坡乐观旷达,直面人生的失意与风雨,为大宋为数不多的有肝胆人。
他们心中装着别人,满腔正气,不断自我砥砺,走出失意的阴影。
运用点评文段运用孟子、庄子的思想,具体解说了“有肝胆人”的内涵,典型又确凿,能够切合并证明观点。
接着文段又用《侠客行》的句子引出李白的例子,再引出杜甫的例子,证明了“交友”的标准是“肝胆相照”,例子简明扼要。
最后又运用苏东坡的例子,指出有肝胆的人的珍贵,多个例子铺排,却有条不紊,相映生辉,事例运用丰富而广阔。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议论文是我们在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除了要有一定的观点和论证能力之外,还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确保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而在文章中,过渡的部分便是其中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议论文过渡技巧吧。
1. 重复关键字或词语利用关键字或词语的重复可以使得文章的段落之间更加连贯。
例如,在一个段落中提到“环保”的重要性,下一段又讲到如何实现“环保”,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句子提到“环保”的重要性,就可以很好地过渡到下一个话题。
2. 指明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联系和过渡的两个重要方面。
可以利用一些词汇帮助读者建立时间或空间的框架,例如:“此外”、“同时”、“然后”等词汇可引出新的观点。
或是像“在这个背景下”、“在这个情况下”等前缀词,可以在空间上引导读者的思路。
3. 运用转折词转折词可以把文章中有相互冲突的观点联系起来,将它们变为更加和谐的组合。
例如:“虽然。
但是”、“相反的是”等。
这种方式呈现的是相互衬托对比的关系。
4. 引用对号入座的例子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可以让读者事实上参与到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中去。
如果这些例子是在他们自己身边,则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你的论点。
例如:“取缔了侵权盗版,让音乐市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愿意付出真金白银购买音乐创作。
”这个例子也是在音乐市场上发生的。
所以读者可以直接将刚才阐述的环境与该市场联系起来。
5. 运用先后对比法先后对比法可以很好地建立观点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借助先前的内容来推进后面的内容。
例如,在一个段落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而下一个段落则对这个观点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这时候可以使用先前的观点来展开讨论。
6. 利用重要词语一些重要的词语可以帮助文章的段落之间进行顺畅的转换。
例如,如果读者在一段中看到“可持续发展”,而在下一个段落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将让读者感到这两段是与相同的话题相关联的,带来了连续的感觉。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议论文过渡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在文章的逻辑结构、连贯性和可读性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
高考作文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开头的方法议论文的开头有开门见山法、宕开一笔法、设置疑问法、征引名言法、概括介绍法、树立靶子法等多种。
不论用哪种方法开头,都要简洁、有力。
平时作文,最常用的是以下二种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的写法可以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
它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1、引用名言。
古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
(《吃苦是福》)此开头,引用古语直接入题,简洁明快。
既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2、运用修辞。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
所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
(《自负与自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
(《忠臣的声音》)例子一用比喻的修辞来说明主旨,给人具体形象的感觉,便于读者认识所论述的观点;例子二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鲜明醒目。
3、巧设疑问。
水者,柔也?(《水声潺潺》)四个字开头,用笔极省,借助疑问,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4、解题。
我赞美“舍生取义”。
因为“舍生取义”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理,它激励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圣洁,它使一切见利忘义之辈、苟且偷生之徒变得渺小、丑恶。
(《舍生取义赞》)直接对“舍生取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鲜明而简洁。
二、缘事入笔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一个事实或材料而开头。
主要细分为三种形式。
1、略述式。
据说,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向画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李老回答说:“‘一’字最难写。
”初一听,真不解其义,然而,细细一想,却觉得含义深邃——那就是世间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一”字最难写的联想》)这段开头,简述一个材料,然后由此得出论点,简单明了。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在写作中,过渡是连接文章段落或句子的重要技巧。
过渡可以使文章更流畅自然,同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跟上作者的思路。
下面介绍六种实用的过渡技巧,帮助你写出更好的议论文。
1. 重复引言这种引言方式是指,在接下来的段落或句子中,重复引用之前已经提到过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用以突出文章中的主题。
例如,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探讨环保问题,可以在每一段开头重复引用“保护环境”的词语,以帮助读者记住文章整体的主题。
2. 表达相反意义这种引言方式是指,在接下来的段落或句子中,使用与前面相反的词语或短语,突出文章中的转折或对比。
例如,在探讨是否应该开展基因编辑时,你可以先表达支持的观点,接着使用“但是”、“然而”等转折词语,转而阐述反对的观点。
3. 使用问题句使用问题句能很好地引入下一个想法,并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在探讨社交媒体的利弊时,你可以使用问题句作为过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在一个段落结束时,使用总结句有助于将前面的观点串联起来。
例如,在探讨教育改革时,你可以在一个段落的结尾总结说:“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5. 使用并列连接词并列连接词被用来连接两个相关的想法,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或关系。
例如,在探讨独立思考时,你可以使用“而且”、“同时”等连接词,将观点连接起来。
6. 引用对比或类比对比或类比是引入下一个想法的另一种有趣方式。
例如,在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时,你可以使用类比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使用方法一可能会导致时间和资源浪费,就像一个旧式的蒸汽机。
但选择方法二则可以使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就像使用现代高速列车一样。
”总之,在写作中,过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使用得当,你可以使你的文章更流畅自然,易于理解,让读者跟随你的思路,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
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
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
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
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
“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文中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中过渡的六种技巧过渡即将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顺利连接起来,使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连贯和有机。
在议论文中,过渡的使用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从一个论点过渡到另一个论点,使得整篇文章更容易理解并能够有力地支持作者的观点。
以下是六种常见的过渡技巧:1. 顺接过渡:这种过渡技巧用于连接两个相似或相关的观点、论点或段落。
通过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如“同样地”、“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是”等,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讨论环境问题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在第一段讨论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当作者希望过渡到下一段来探讨水污染时,可以使用顺接过渡,如:“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过渡技巧可以很好地连接两个相关的话题。
2. 比较过渡:这种过渡技巧用于比较两个不同观点、论点或现象的相似之处或差异。
通过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如“相反地”、“类似地”、“与此相比”等,可以清楚地表明作者将要进行比较的内容,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讨论手机和传统电话的优缺点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在第一段讨论了手机的方便性。
当作者希望过渡到下一段来探讨传统电话的优势时,可以使用比较过渡,如:“与此相反地,传统电话在信号稳定和通话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这种过渡技巧可以很好地比较两种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
3. 因果过渡:这种过渡技巧用于表达一个观点或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如“因此”、“因为”、“导致”等,可以清楚地表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讨论疫苗接种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在第一段讨论了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当作者希望过渡到下一段来探讨不接种疫苗的后果时,可以使用因果过渡,如:“因此,不接种疫苗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暴发。
”这种过渡技巧可以很好地说明疫苗接种和疾病传播之间的因果关系。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过渡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将不同观点、论据以及段落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连贯、流畅。
在写作过渡部分时,需要注意使用一些技巧来使得文章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下面将介绍六种常用的过渡技巧。
一种常见的过渡技巧是使用插入语来引导读者。
插入语通常是一些短语或者从句,用来引导读者进入下一个观点或者论据。
在介绍下一个观点时,可以使用“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或者“与此相类似的是...”等插入语来引导读者。
使用转折词语也是一种有效的过渡技巧。
转折词语用来表达与之前的观点相反的另一个观点。
“然而”、“但是”、“相反”等词语可以用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新的观点。
这种过渡方式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个反转的感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使用补充词语也是一种常用的过渡技巧。
补充词语可以用来添加相关的信息和细节,从而加强论点的论证力度。
“此外”、“另外”、“更重要的是”等词语可以用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补充的观点或者论据。
第五,提出问题或者引发争议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过渡技巧。
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引发争议,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使得他们更加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
这种过渡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引人注目,并增加了文章的互动性。
使用总结词语来总结前面的观点和论据也是一种常见的过渡技巧。
总结词语可以用来归纳前面的观点和论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总之”、“综上所述”、“总的来说”等词语可以用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结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议论文常用的作文过渡方法李艳龙作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转换处,需要过渡。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用规范汉字书写。
(4)不少于800字。
范文手心里的温暖一滴水离开了生它养它的云层,虽然有众多同伴在身旁,但它仍然觉得是孤独的、寂寞的,它厌倦了在风中飘荡的日子。
终于,一只手接住了它,让它落在了手心里。
手心里的温暖爱抚着它,给它孤寂、落寞的心盖上一条薄毯,温暖慈祥。
陶潜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滴水吧。
官场中的黑暗纷乱,似暴风般吹刮着他已经有些年迈的躯体,他早已厌倦世俗,期盼能有一只手接住疲倦、孤寂的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是啊,这样一滴喜爱恬淡平静的水,又怎会不对暴风感到厌烦?最后,田园这只温暖的手接住了他。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终于找到了想要的恬淡平静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夕阳斜斜地照着他,小酌一杯,恬淡、平静而又温暖。
田园用手心里的温暖抚慰着这滴在官场风暴中快要被风干的水。
他爱着,深爱着手心里的温暖。
屈原虽然眷恋着这手心里的温暖,但投江自尽却是这滴无奈的水最后的归属。
他也厌倦了暴风般的战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为自己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而哀,也为多数在风雨中如浮萍般飘摇的天下百姓而哀。
即使“独穷困乎此时也”,但是他仍愿“伏清白以死直兮”。
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用水滴般弱小的身躯守护着楚国百姓。
最后一次站在江边,冷风吹乱了他的长发,长袍也在凛冽的风中颤抖着。
但他这滴水再也不惧怕暴风,因为他知道,他即将投入那温暖的手心——汨罗江,虽无奈却坚定。
汨罗江用它手心的温暖抚慰着这一滴支离破碎的水,为他在风雨中摇摆的心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谭嗣同这滴水却与众不同。
他以弱小的身躯擎起了一只巨大的手掌,去承接、去唤醒在风雨中痛苦着的水滴们,“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慷慨从容赴义,用自己淋漓的鲜血、无畏无惧的勇气,唤醒了一个即将没落的国家。
他的身躯化成了无形的手掌,给予人们最后的温暖,他仅是一滴水吗?不,他不是!他是那一片阔大温暖的海洋!我们这些水,能怎样呢?我们可能还在温暖的云层里。
当我们在社会上奋斗时,母亲就会给予我们手心里的温暖。
点拨:作者在这篇作文中紧紧围绕“手握一滴水”这一主题词,在作文的开篇成功地诠释了“水滴”的含义——代表着“温暖”,然后用“陶潜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滴水吧。
”的过渡句转入了对论点的论证过程,使作文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作文试题材料与论点之间的转换处,需要过渡。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学会知足与永不满足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着你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在我看来,前者之言旨在告诉我们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而后者之言则告诫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我们只有不懈追求才能得到快乐。
因此只有将知足与永不满足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若我们一味地只求索取,最终只会让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知足。
学会知足是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与对名利的适可而止。
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年纪轻轻就拥有了上亿家产,但他知足于一名普通青年的平凡生活,经常出现在大街小巷。
正是扎克伯格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时代的发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很自觉并知足地选择了低调的奢华。
然而,唐代的王毛仲却因为对名利的永不满足而自酿苦果。
因为扶助唐玄宗登基有功,王毛仲虽是一个奴才,却很受皇帝倚重。
两人名为君臣,实似兄弟。
后来因为王毛仲不断地伸手向唐玄宗要官,让皇帝越来越厌烦。
最后,王毛仲在被贬的路上被赐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不知道珍惜现在拥有的,只知道追逐名利没有止境,带来的只能是灾祸和不幸。
王毛仲的悲哀,就在于不知足啊。
学会知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不加选择地自我满足,也容易让人产生安于现状的思想。
正如清朝的“闭关锁国”,统治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我发展而不思向外发展,最终被迫打开国门,蒙受侮辱。
因此,我们在知足的同时更要永不满足。
永不满足展现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姿态,一种放眼未来的眼光,一种超越自我的自信。
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追求,总是满足于现状,那他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
中国著名音乐家谭盾留学美国时,为了生计,与一个黑人学生一起做起了“街头音乐人”,每日拉琴赚钱,收入还算丰厚。
那个黑人学生很满足于这种生活,而谭盾赚了一些钱后,便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音乐博士学位去了。
十年之后,谭盾成了著名音乐家,而那黑人小伙依然是街头音乐人。
我想,正是因为谭盾对学业的那种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一步步登上音乐的高峰。
常言道:“广厦万间,每日只睡一床;黄金万两,每日只食三餐。
”知足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恬然,而不知足会让我们得到进步。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永不满足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使人生更加精彩。
点拨:作者在这篇作文的开篇引用了作文试题中所给的材料“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然后用“在我看来,前者之言旨在告诉我们”和“而后者之言则告诫我们”的句子进行过渡,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作文文气贯通,衔接自然。
作文论证层次之间的转换处,需要过渡。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理性的双面万事万物,都不止一面,因为它隐藏或克制了另一面。
有人提到空谷,立即想到悬崖峭壁,有些人却想到栈道桥梁。
不同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于是空谷便有了双面。
或许应该说,正是因为空谷带有双面性,才让人有了不同的观点。
古人看待事物,能清晰地洞察其双面性的当属道教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作为中国的大贤,他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阴阳之说,认为物极必反。
作为理性思考领域上一座高耸的峰头,他对万事万物的见解都十分深刻而全面,其经典学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充分肯定了双面性。
古有先贤老子,当世也有科学家霍金能够很好地利用双面性来进行创造。
霍金,一个传奇的科学家,他所研究的事物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他把精力放在对黑洞的研究上。
黑洞是宇宙间最恐怖的东西,黑洞所吞噬的物体究竟去了哪儿?有没有一种与黑洞截然相反的物质?于是,霍金用双面性思维假想出黑洞的对立面——白洞。
白洞学说的提出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为黑洞理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所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当今社会,人们对待学习能力差的人总有争论,有人将之定义为差生。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他们正是“差生”。
人们说,差生思想不积极,又没有上进心。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四川某中学的“差生”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只是不想活在父母为我铺设的阳光大道上,我宁愿选择未知的领域。
这条路上,也许欢乐,也许悲歌,但我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承担成长路上的风和雨、苦和痛,收获属于我们的欢乐和成功。
”很难想象,这出于一名“差生”之口。
这样的“差生”究竟是好是坏?所以,请不要把事情都想当然了。
一件事的好坏,不是光凭嘴说的,没有人能断言什么一定是对的,什么一定是错的,不然何来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面对空谷,请别忘记,空谷是有双面性的,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切莫陷入惯性思维中。
点拨:作者在这篇作文中围绕“理性的双面”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开篇提出“万事万物,都不止一面”这一观点,接着用“古人看待事物,能够清晰地洞察其双面性的当属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的句子进行过渡,列举了古代老子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再接着用“古有先贤老子,当世也有科学家霍金能够很好地利用双面性来进行创造”这一自然段进行过渡,列举当世霍金的例子来证明论点,最后强调并提醒人们“理性看待事物,切莫陷入惯性思维中”,自然收束全文。
作文中过渡句的运用,使作文结构严谨,条理井然。
作文论证方法之间的转换处,需要过渡。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
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的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
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
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
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
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
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了1万英镑的奖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舍是付出,是投入;得是收获,是回报。
舍得包含一种大智慧。
儒家曰:“舍恶以得仁,舍欲以得圣。
”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舍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掌声,必须舍弃眼前的安逸。
舍弃了森林,还可得树木;舍弃了玫瑰,还可得蔷薇;舍弃了大海,还可得小溪。
舍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可得策马徐行的自在。
卧薪尝胆的勾践,如果不舍当年的帝王之尊,不舍大丈夫的豪气与尊严,也许在沦为阶下囚之前就服毒自杀了,哪里会得到报仇雪恨的机会,成为子孙后代敬仰的英雄呢?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如果不舍一时的自尊,就会惨死街头,如一片落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会成为后来掀起时代风云的人物呢?假如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不是理智地放弃辛辛苦苦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去死守硬拼,那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如果不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又怎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呢?而多少人却因不肯舍弃一点点眼前的利益而不能放眼未来,最后钻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