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与国情

合集下载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13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国情:1.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一、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省市介绍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民族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国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

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5. 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 教育与科技: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待提高。

7. 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了解中国国情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人口超过400万的第二
个民族:满族
旗袍是现代 流行服装之一, 在国际服饰橱窗 里,享 有很高 的盛誉。旗袍是 从满族古老的服 装演变而来的。
人口超过400万的第
三个民族:回族
主要聚居于宁夏 回族自治区。回族男 子多戴白色或黑色、 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人口超过400万的第四个
民族:苗族
苗族的音乐 舞蹈历史悠 久,群众喜 爱的芦笙舞, 技艺很高。
柯尔克孜 甘肃积石山保安族 甘肃东乡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拉祜族
蒙古族
鄂温克族 回族
满族
吉林朝鲜族
哈尼族 云南傣族
珞巴族
云南阿昌族
贵州布依族
纳西族 云南布朗族
云南独龙族
仡佬族 云南白族
基诺族
侗族 云南德昂族
苗族 仫佬族
黎族
高山族
壮族:人口最多的少 数民族,有1700多万人。
壮锦是壮族的一种瑰丽工 艺品,它与湘绣、蜀锦齐 名, 驰名中外。三月三是壮族人 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 月三的 一项主要活动,因此 又称“歌圩”或“歌节”。
西藏自治区 云南 云南
辽宁、吉林 台湾 海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风俗习惯 “三月三”,合欢箫 “那达慕”大会,摔
跤、马头琴 开斋节
肉孜节、古尔邦节 藏历年 泼水节
芦笙节、龙船节 长鼓舞
丰收节、播种节 竹竿舞
冬不拉、赛马、叼羊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苗族芦笙节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
5.沿江、沿海,临铁路干线地区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是上海,一平方千 米2118人,密度最小的地方是西藏,一平方 千米1.8人。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你知道以下几个问题吗?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为什么说我国人均资源不足?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就很少了。

例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量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四分之一;人均林地只有九分之一。

人均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3.我国人口的特点:数量多,增量大,素质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4.(1)1995年度人口密度: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18人(2)2007年度人口密度: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3人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38人(3)2007年度人均耕地面积:世界:2.88亩中国:1.39亩(4)人口发展情况: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8000万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700万5.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1970年统计:我国平均每千人出生33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到1995年下降到每千人出生17人,2007年每千人出生12.1人,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多,1995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再2000万以上,目前全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594万左右。

大家算一下,如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将会无限期的增长下去,这对我国的发展和子孙我国人口增长趋势:6.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只有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适应,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如果人口过多,吃、穿、住、行、教育、医疗、工作等需求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各项事业,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

4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_上传者:李春美

4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_上传者:李春美

人 口 问 题
加重国民经济负担,阻 人口数量大,影响 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给资源、环境、就 增长快 业、教育等带来较大的 压力 影响 意识薄弱,不能适应现代 人口素质低 化建设的需要等。
人口老龄 化加速
会带来劳动力不足和养 影响 老等社会问题,影响国 家经济发展
育实 事施 业计 、划 完生 善育 社、 会发 保展 障教
存在的问题
造成的影响
人口 人口多、增长速度 快、人口素质低; 城市化问题严重 资题和环 境污染严重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 恶化
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 费,开发成本高,制 约了经济的发展
生态破坏,环境日益 恶化
1.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C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三废”问题 D.赤潮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B ) A人口问题 B发展问题 C资源问题 D卫生习惯问题 3.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缺水 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由于资源短缺,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上述事实说明: ( ) C ①解决人口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我国的人口已超过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 ③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离不开控制人口数量 ④人口数量越少,越利于经济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一、人口数量大;二、人口素质低;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
(2)结合材料谈谈这些人口问题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1)人口多,素质低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 的压力,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带来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和社 会福利等社会问题; 2)老龄化使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抚养负担加重,给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 压力 (3)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或者已经采取了哪些措 施? 实施计划生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到 优先发展的位置、完善医疗保健、养老保障等社 会保障体系。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④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 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6、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
•⑵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 势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3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课本参考
•复习目标
•考点:说明我国人口、资源、 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 影响 (b)
•考点:掌握我国解决人口、资 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c)
•九年级《思想品德》书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7-28
•P116—P124 •P118—P126
•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观,保 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 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为什么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 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 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只有实施这一战略才能正确处理经济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依据国情,我国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A.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B.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C.气候变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D.各个国家只有合作没有竞争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2010年湖北十堰市中考真题】1l 、2009年12月1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世界气接变化会议领导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二、 出生人口素质仍需大力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总体上稳步提升,死亡率不断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2015年达到76.3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 5岁;平均受教育程度有所增加。但是出生缺陷及残疾发生率仍然 较高。 据测算,我国每年有20万~30万个新生儿 为出生缺陷儿,即病残儿。再加上出生以 后数月、数年才发现的先天性病残儿,每 年的总数高达80万~120万人,占出生人口 的4%~6% 。
• 第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与孩次成正比,孩次越高性别 比越高
• 第四,近年来,由于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 下降,2015年为113.5。
• 有数据显示,历年累加大约多出男性3000万人。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120
106.6
110
100
90
80
70
60
1国情
三、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主要特征如下。 • 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
年升高的态势, • 1982年为108.5, 1990年为111.9, • 2000年为116.9, 2010年为121.21。
• 2015年为 113.5 2018年为104.64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 第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波及范围越来越广,1982年我国出 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省份有一半;1990年超过107的省有 三分之二。
• 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除了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外均 偏高,其中超过120的省份有7个;而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超过120的省份上升到13个。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清代是中国人口飞跃上升的时期。在清代以前, 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三个梯级。清 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又使中国人口发展跃上了第四个梯 级 ——清至民国梯级。其中,清代中叶的人口增长起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人口总量上,连续突破2亿、3 亿、4 亿关口,到1851年达到4.3亿,在110年间增长了 2.9亿, 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增长量,形成了庞 大的人口基数。其次在增长速度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 %。其中,1741—1751年和1771—1781年 两个时段, 分别高达2.40%和2.68%。总之, 清代中叶的人口在增 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都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最 高纪录,甚至比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还要高。
• 在马尔萨斯看来,17至18 世纪西欧人通过 晚婚和独身对婚姻进行了限制,减缓了人 口的生育,形成了从人口体系内部来对人 口增长的自愿的、有道德的“预防性抑制” (Preventive check);而中国不仅存在着 没有限制的婚姻,而且还存在着没有节制 的生育,因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抑制主 要是来自于人口体系外部非自愿的、罪恶 性的 “现实性抑制”(Positive check), 例如战争、饥荒和传染病。
二、新中国人口增长
• 1、马寅初与新中国人口增长 • 马寅初(1882—1982)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 口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 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南京政府立法委员, 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 兼任南京中 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 任重 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 1949年8月, 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 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 因发表《新 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 世。
• 玉米呢?“……初传地区大约也在闽粤,然后普 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和玉米之所以 普及,是因为番薯的种植,“不拘土壤与地形, 因此山地、畸零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 藤”。而玉米“可以在坡度相当斜峻的山地栽种, 又不需要十分照顾”。
很明显,就是由于引进了易种易长的农作物, 令在战乱中本来会饿死的灾民,得以幸存,解决 了政府在经济困难时无法照顾到的百姓生存问题, 所以自明朝以来,中国人口就正式迈过了一亿的 大关。
•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 术奖励大会,授予湖 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 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 论,实现了水 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 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 斤,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 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 并在西南 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 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 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 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 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 物。同时, 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就不能进口很多的 重工业成套设备, 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 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地, 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 ―就 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 控制人口 实属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 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 愈难解决。 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 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 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 把人口增长纳入 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人口与国情
一、 、“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
口பைடு நூலகம்
二、新中国人口增长 三、改革开放30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变迁
一、“马尔萨斯陷阱”与古代中国人口
• 1、“马尔萨斯陷阱”?简单地说,马尔萨斯在他 的时代断言:全世界的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不可能根本地增加。他的理由很简单,在那个农 业技术几乎停滞的年代,全世界的耕地能养活多 少人是个定值。当全世界的人口数量低于这个定 值时(也即人均食物量相对较多时),人们就会 较少地饿死并且会倾向于多生孩子,于 是全世界 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以至于达到那个定值;当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高于那个定值时,必然有人吃 不饱饭,被饿死,于是人口数量又逐渐回归到那 个定值。总之,在当时的环境下,人口数量就会 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打转,跳不出来。
• 当时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一顶帽子是: 马尔萨斯主义。 • 给“新人口论”戴的第二顶帽子是:否认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给“新人口论”戴的 第三顶帽子是:对6亿 人口缺乏感情。
• 1958年,在北京大学的60周年校庆大会上,中共中 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向马寅初发难。这个党的“理论 家”要马寅初就《新人口论》作检 讨不久,另一个党内 “理论权威”康生,在北大的一次会上说:“北大出了个 《新人口论》。它的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啊是马克 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当时,毛泽东主张“人多是好 事”的观点:“八亿人口,十亿也不怕。”陈伯达、康生 为了迎合毛泽东的这些观点,把马寅初拉出来点名批判。 • 1960年,马寅初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不久, 又被罢免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从此以后,这位著名的学 者从中国政治舞台和 学术论坛上消失了。1979年9月14日, 教育部副部长周林宣布了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共北京大学党 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并任命马寅 初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4)在1850-77年间,由于太平天国造反、 西部回民战争和光绪年间的北方大旱灾, 中国损失了1.18亿人口。这一认识也为其 他人口史 学者的研究所大体验证。葛剑雄、 路遇和其他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太平天国 造反直接导致了7000万人口的死亡。
• 资料:令中国人口迈进上亿大关的两种食物:番薯和玉米 • 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科技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去 年出版新书《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他说:汉代人口有五六千万,宋代人口估计有七八千万, 真正过亿的,是在明代。明代疆域虽然比宋代大,但人口 的增 加,却不是必然与疆域大小成正比。许先生认为, 是明代引进了不少新的农作物的功劳。“引进的新作物中, 最为重要者为番薯和玉米……在万历年间,福建人即从南 洋引入闽南泉、漳诸处。据《金薯传习录》,番薯是由菲 律宾引入番薯藤,然后在福建广泛栽培。同时,广东人也 从越南引进番薯,广植于东莞等地。不久,徐光 启又将 番薯从华南引进长江流域,旋即普及于全国各地”。


马寅初先生在做了以上各点的分析说明以后, 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建议在1958年至迟在1963年进行普选时, 再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使 我们可以知道这5年 中或这10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接着 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在这个基础上来确定 人口政策,一面把人口增长的数字订入第二个 或第 三个五年计划之中,使以后计划的准确性 可以逐步提高;
• 2、新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 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资料,70年代初, 中国一对夫妻平均生育5.8个孩子,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的30多年后,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1.8。中国进入了世界 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 增长速度一直低于预期,使中央一再调整人口指标。1996 年中央提出,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 内。而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12.66亿,明显低于预期。为 此,中央调整人口控制目标为:到2005年在13.3亿以内, 2010年在14亿以 内。然而,2005年实际总人口为13.06 亿,再次低于预期。这使“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的人口 目标调低为13.6亿。由于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全国少生 了3亿多人。
2、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
–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为二 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 一级台阶;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第一次有正式全国 人口记录,全国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 • 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七千万,这是第 二级台阶; • 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 第三级台阶; • 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一 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 这是第四级台阶。 • 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
• 两个世纪以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是一种没 有节制的自然增长,它将导致粮食的短缺、生存 条件的恶化和人民的贫困。马尔萨斯认为:由于 一对夫妻在生育没有控制时不止生两个子女,人 口将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作 物产量的提高都是缓慢和有限的,粮食只能以算 术级数增长。因此,一个社会要避免粮食和人口 关系的危机,只有抑制人口的增长。

(3)在前工业化时代,耕地是当时最主要的生 产资料。清中叶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了人均 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据《清实录》和《大清 会典》的统计计算,1753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 约为4亩,以后历年递减,1766 年为3.75亩, 1784年为2.66亩,1812年为2.36亩,1822 年为 2. 03 亩,1851年仅为1.75亩根据中国当时的生 产力水平, “一人一岁之食,约得四亩”(注: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1)。这表明,在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人口的增长已大大超 过了土地资源的负载力,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已 处于“饥寒界限”以下。
• 资料: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 • 袁隆平:1930年生,1953年毕业 于西南农学院。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 101-01"专题责任专 家。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 始人,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不仅是我国杂交 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杂交水 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以 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 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