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

合集下载

“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

“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


要: 从文化生态学 的角度 , 本文对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 以“ 工分制 ” 为基础 的民族村寨旅 游开发
模式作 了简要 的介绍 , 并从苗族与社 区历史、 安全第一” “ 的农 民道义生存伦理 、 苗族 文化 、 路径依赖” 则等 “ 原 社 键 词 : 郎德 ;E 上 S 分制 ; 成因 ; 文化生态学分析
已累计接 待游 客上百万人 次 。 “ 工分 制 ” 我 国上 世 纪 人 民公 社 化 时 期 的 是

接待 的表演 总 收 入 中 , 委 会 提 留 3% , 于 寨 村 0 用 上公 共开支 。其余 的 7 % 对村 民按劳 分 配 , 工 0 凭 分计 酬 。每场 旅 游接 待 以家庭 为 单 位 , 家 庭 实 按
角色名称 桌长 迎客 芦笙 陪场 演员 学生 管理者 工分值 1 1 9 6 4 1 5 1 — 8
从苗族的历史来看 ,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迄今人 口总数 已超过千万 , 目前在 国内主要分布 于西南 高原一 带 。但 在 50 00年前 , 苗族先 民却 栖 居 于我 国黄河 下游 和 长 江 中下 游 一 带 , 来 因 为 后
一 一

开发模 式
目 , 前 上郎德苗寨旅游开发的“ 工分制” 有以
下几个 特征 :
上 郎德村 位 于贵 州 省雷 山 县西 北 部 , 西距 省 会 贵 阳 20公里 , 距 州府 凯 里 2 里 , 距 雷 6 北 7公 南
山县城 l 3公里 。全寨共 18户 ,3 2 5 0人 。1 8 9 6年
中 图分 类 号 : 17 8 F2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42 ( 00 0 -0 80 10 - 2 2 1 )60 5 -5 9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旅游开发的调查与反思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旅游开发的调查与反思
吴 双
(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北京 海淀区 1 0 0 0 8 1) 摘 要 :本文 以郎德上寨为例 ,在进 行田野调 查的基础上 ,对 郎德上寨的概况 、旅游开发历程 ,以及 以 “ 工分制”
为基础的社 区参与模式作 了基本的介 绍 , 探讨 了 社 区参 与的旅 游模式 为郎德上寨带来的经济效益 , 并且 对郎德上 寨在旅
子连名制 “ 苗名”是他们在传统生活 中最为常用的 护的策划。经过他们与当地人 的共同努力 ,贵州省 人名 符号 。类 似 “ 陈 ”姓 的人 名 称谓 ,只是 当地 人 文化厅根据 《 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
在外 出登记 ,或进入汉语使用 区时每个人才正式启 定, 在1 9 8 6 年将 郎德上寨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单 用 的名称 符号 。 位 ,并资助村 民整理村容寨貌 。此后 ,各级政府的 苗 族 的父 子连 名 制不 仅是 一个 人 在其 家庭 和 家 相关部门不仅在经济投入上对郎德上寨给予支持 , 族 的父系血缘亲属 的名称 ,对于当地这样一个过去 还在策划上邀请 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开发进行

不大 的半 山坡 上 。在村 寨 的寨脚 ,望丰 河环 村而 过 , 初就已经在此定居。村后有株保寨树 ,树龄有五六
为增添旅游景观而建 的风雨桥典雅地矗立在这条半 百年 ,相传是定居郎德上寨的始祖种植的 ,这与当 弧形的小河上 。 据2 0 1 0 年统计 , 郎德上寨现有村 民 地的苗语父系连名制算法基本吻合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4 — 1 8
作者简介 :吴双 ( 1 9 8 6 一) ,女 ,湖北宜昌人 ,中央民族 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

郎德上寨苗居营造技艺流变及保护探析郎德上寨苗居是中国传统苗族建筑的代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的山坡上。

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没有使用任何钉子或螺丝,完全依靠木构件的匹配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支撑。

郎德上寨苗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珍品之一,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郎德上寨苗居的营造技艺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建筑使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材、竹子、木材等自然资源。

在一千年的时间里,郎德上寨苗居经历了许多技艺的流变。

比如,早期的建筑墙体是用木板覆盖的,而现在的建筑则使用了石头贴面技术。

从原始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变化是在技术创新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技艺在整个营造过程中随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风格而逐渐完善,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工艺水平。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这种传统的建筑技艺无法被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所替代,也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来实现。

因此,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需要继续深入地理解它们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探究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保护方案。

为了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加强对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延长建筑寿命。

二、在进行修缮和保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维持传统的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三、加强对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视。

四、开发建筑文化旅游和研究,增加建筑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保护郎德上寨苗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技艺,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和多方面的努力。

从科学的角度解开历史和文化的密码,为传统建筑文化寻找新的出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的世界中,保留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珍品,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文冬妮【内容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状态的维持,强调一切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发展需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其中符合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鉴于此,文章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朗德村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现状,并从优化投融资环境、拓展市场规模、开发产品新形式、延伸非遗产业链方面,提出基于生产性保护的上朗德村非遗旅游开发传承优化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编号:16YJC850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文冬妮,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2年2月,文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而文化再生产不仅强调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及其自我创造精神;还强调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流动性、不停顿性、循环性,显示出文化动态性的存在性质及其自我更新能力[1]。

尤其是旅游开发,这一通过开发遗产具有的经济价值来弥补保护资金不足的途径,为现今最为可行的方式之一。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朗德村,是黔东南地区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村寨之一,尤其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已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市场。

因此,本文选择上朗德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现状,并据此提出优化模式的对策,以期为促进基于生产性保护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遗旅游开发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生态适应性视角看贵州雷公山苗族传统聚落空间营建

从生态适应性视角看贵州雷公山苗族传统聚落空间营建

先适应和调整生态系统。文章以贵州雷公山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适应
性理论,从自然生态、建成环境和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剖析苗族传统聚落“山—水—田—
程,普遍选择“依山而建、择险而居”,以农田生态系统为核心,综合考量“风水”与选址、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1. 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水势与生产、山形与居所的构建,突破了低效的生态平衡,实现了在恶劣生态环境下的
中心向周围扩散,多数整体向人口重心
对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是须慎重从事
“农田”生态系统构建而展开,喀斯特高
集聚,由分散型聚落向以集聚型、半集聚
的,若环境与“风水”相得,
“ 神性”便好,
山环境对耕作提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水
型为主的聚落演变,聚落形态越来越复
栖息其上将备受福泽,人财两旺,安居乐
源与坡度。将原始自然地形地貌改造成
而建,择险而居,有苗可耕。
改变程度,往往能在其生态服务系统反
阶而上。能够及时地排除建筑周围的水
①吊脚楼多面朝水体,依山而建,拾
以上诸项,都无外乎从外部自然生
馈范围之内,达到动态稳定,实现聚落内
体聚集,减少泥石流和洪灾的危险,同时
态适应诸方面等复杂矛盾中选取尽可能
部建成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共生共
也能减少对平缓土地的占用和改善通风
从生态适应性视角看贵州雷公山苗族传统聚落空间
营建
雷亚伦 1,周洪涛 1,王川 2,欧阳澜 3
200000;2.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浙江
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杭州
310000;
510303)
要: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下,苗族先民多迁居西南深山腹地,以避战乱,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

城市地理262作者简介:聂玉涵(1990年)女,土家族,贵州,无职务,硕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管理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聂玉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摘要: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旅游为实现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但是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关注多数村落仍普遍贫穷、缺乏区域整体发展考量等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区域经济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而不同民族的因为自己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各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文艺遗产资源。

而传统聚落正是这些丰富的资源中最能直观体现出地方特色的载体。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传统村落是其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缩影。

但尽管它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却地处偏远的山区,脱贫致富、谋求发展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郎德上寨郎德上寨是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位于雷山县城北17公里的报德乡。

它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苗寨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迄今仍保持着远古遗风与明清风格建筑群落。

整个村寨都是苗家聚族而居,沿山建造具有较强防御功能,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反映出苗族先民高超的建筑成就与建筑技术。

整个村寨及其自然环境并存的传统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歌舞音乐和手工艺特产,所有这些都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传统村落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我国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城乡建设以及文化信息的广泛交流,使得原本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区域快速发展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标题: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摘要:
该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报告指出,传统村落保护在黔东南州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基于此,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1. 简介
1.1 目的与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2.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村落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2.2 村落保护现状概述
2.3 典型村落保护示范与成功案例
3.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与挑战
3.1 基础设施与环境问题
3.2 人口外流与老龄化
3.3 村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4.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政策法规与规划引导
4.2 教育与宣传
4.3 景区开发与旅游业
4.4 社会参与与村民自治
5. 结论
报告还包括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展示,以便更直观地呈现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

最终,该报告旨在为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探讨——以黔东南州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利用进行探讨,浅析当前黔东南村落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黔东南州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理论性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利用,建议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1]。

反应人和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

黔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人们孕育了一方生态净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黔东南州成为研究乡村生态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文化利用的主要手段,对黔东南生态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

从中国知网上生态旅游或者生态文化旅游的文献有865篇,集中讨论村落生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主题。

大多数趋向于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

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与利用1.1村落生态文化的特征村落是以农村人群聚居的大聚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村落是以农村人群为核心,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2]。

村落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房屋、到了、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小气候、植物、家禽家畜、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人、经济、风俗、风水、伦理、制度、秩序、禁忌、家庭等社会要素。

村落生态系统体现的文化即为村落生态文化。

村落生态文化具有范围上的局限性、文化上的独特性、及生态上的原真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摘要】在传统文化不断退化甚至消亡的严峻形势下,为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本文运用"自然环境"结合"文化生态"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生态规划,从村寨的结构布局、绿化景观、道路设计、传统文化发展保护等方面进行探究,试图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可行策略.【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7(043)003【总页数】3页(P54-55,171)【关键词】生态理念;传统村落;苗族文化;保护发展【作者】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冯骥才先生说“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一共消失了90万个村落”。

而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前的田野调查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 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1]。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国家启动了对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项目。

从2012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到2016年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共计4 157个,其中贵州省有546个,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13.13%,黔东南共有30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43%,占贵州省传统村落名录的56.59%。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雷郎德镇郎德上寨和郎德下寨(下文简称郎德上、下寨)2012年12月镇列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郎德上寨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寨,同时也有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

郎德下寨为郎德镇镇政府所在地。

郎德上、下寨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面,沿报德河分布,郎德上寨位于上游,郎德下寨紧邻于下游,是雷山县的北大门。

交通便利,308省道过境,距县城关15 km,距炉榕距自治州府凯里29 km。

郎德叫名的由来,苗音的“郎德”意为报德河从羊卡村“欧德”发源而下,而郎德是此条“欧德”河的下游,“郎”意为下游,“德”是河的源头名,从而就叫“郎德”,意为“欧德”河下游。

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是苗族聚集的自然村寨,有142户村民,全部为苗族。

该寨依山傍水,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竹木郁郁葱葱,寨内,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村前报德河水环流,汇入巴拉河流入清水江,水能资源丰富,精美别致的风雨桥横于河上。

郎德下寨的名称与上游的郎德上寨相对应,村寨共有166户苗族村民。

村寨周围群山环抱,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山地居多,重峦叠嶂,延绵纵横,东临岩寨山。

郎德下寨内苗族风情保存完好,主要文物有传统吊脚楼民居建筑群、芦笙场一座、寨门一座、风雨桥一座、凉亭一座、古树林一片,古步道全长1 700 m(见图1)。

目前在大部分城镇建设中,基本是运用“自然环境”结合“生态理论”的方式去制定生态规划,建设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小城镇。

本文借鉴小城镇生态建设的理念规划结合朗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生态朗德”的规划理念。

2.1 营造富含农村特色的生态景观村落依山傍水,环境清怡宜人,四周群山环绕。

在规划建设中最大限度保留郎德上、下寨原有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和自然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梯田、鱼塘、菜地、果园、沟渠、山坡等田园风光。

打造人们心灵的田园,充分保留和发掘田园风光是农民致富、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2.2 传承发展苗族乡情民风传承发展乡情民风首先要提升村落群众对地方苗族特色文化的认同感,群众的心理健康来自于认同感、友好感和安全感。

村落的规划建设尽量保留和传承他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尊重与保护村寨的苗族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生态特征的混合布局相吻合的传统文化脉络。

2.3 结合苗族生活习俗,创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充分考虑朗德苗族民俗活动的节庆空间需求,结合现有的踩鼓坪、芦笙场设置村民活动中心场所,沿中心场所周边设置村委会、民俗文化博物馆、商业设施、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空间主要分为节庆型和日常型进行布局:节庆型公共空间设置集会广场,满足集会性民俗活动的需要;日常型公共空间主要利用院落空间和村民庭院空间反映农家世俗生活的重要平台,也为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2-3]。

2.4 保留苗族民居风貌,提升村落整体格调郎德上、下寨中名人故居、吊脚楼、寨门、花桥等建筑大多有机地排布于山凹之中,建筑密度不高,建筑和周边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规划中要注重保护建筑和山凹的关系以及建筑散落于山凹的自由形式、建筑之间的无序关系。

维持并完善现有山水格局,对周边山体进行保护,形成“山-村-路-田-河”的格局,将郎德上寨、下寨建设成“山水田园之家”。

3.1 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形成“两心、两带、三片”的空间结构,其中,两心:分别以上寨踩鼓坪和下寨的规划的村委会及其旁的活动场所作为游客和村寨活动的公共中心。

上寨中心主要包含上寨踩鼓坪、上寨村委会、博物馆等设施,下寨中心则主要包含下寨活动场所、下寨村委会等设施。

两带:一带为报德河沿岸形成旅游景观带,主要沿报德河进行打造,东段主要布置入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等设施,中段主要布置花园,西段则以观光稻田和上寨村落为主。

将沿线的历史遗迹串连起来,并赋予新的内容,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形成旅游景观带。

一带为下寨老308省道和新308省道之间的旅游设施带,主要开展餐饮、酒吧、茶座等内容。

宾馆、酒店等其他设施结合城镇新区设置。

三片:上寨片区、下寨片区和岩寨片区。

上寨片区为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大部分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必须对其加以保护,下寨片区主要为传统建筑,规划以保护为主,发展为辅,岩寨片区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可俯瞰郎德全貌,规划对岩寨片区加以保护,形成郎德对景景观。

3.2 交通规划朗德对外道路主要依托308省道与外界联系。

拓宽现状连接郎德上寨和郎德下寨的通村路,宽度为12 m,其中机动车道为8 m,人行道两侧各2 m。

对下寨308省道至岩寨的道路进行拓宽和硬化,道路宽度为3.5 m。

保留岩寨铁索桥并将起打造成一个观景点。

完善村庄内部的串户路,宽度在2~6 m不等,均采用鹅卵石铺砌,按鱼骨形铺设,不求量而求质,力求与原有的步行系统相一致。

在报德河沿岸设置景观步行道,使其具有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以达到游客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乐在自然中的要求。

对现有的风雨桥、古桥进行保护,对风雨桥适当进行修缮,对古桥如有河流将其桥板冲走的,可在石桩上铺上桥板,恢复古桥原貌。

在步行道适当的地方修建休闲活动场所及憩水场所。

3.3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三心,两带,多片,多点”的结构。

沿报德河南侧分别于入口广场处、郎德上寨和下寨之间的花带、郎德上寨西北部的跑马场规划形成绿化核心节点。

分别沿报德河和巴拉河形成景观绿化廊道。

按照“山-村-路-田-河”的绿化景观格局形成村庄的多个绿化片区。

保护并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保证大的绿化背景不被破坏。

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突出原汁原味的自然风景特色。

保护现存的古树名木,增加村寨的历史感和底蕴。

对河道进行保护与整治,对沿岸进行花园式打造,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功能,形成旅游景观带。

道路两侧绿化,要尽量减少现代元素对传统风貌的影响。

增加村民房前屋后的绿化,优化居住环境,引导村民种植花卉植物或者种植即可食用又可观赏的蔬菜。

从生态学、景观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小块绿地的形式,并采用地方树种,不搞城镇化的绿化形式。

建设完善村落绿化系统,使郎德上、下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绿化景观特色风貌的古村落(见图2)。

3.4 旅游发展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开发,因地制宜找准自身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避免“千村一面”,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4]。

遵循国家文物保护原则,一切以保护历史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为核心,充分利用郎德上、下寨旅游资源,突出村寨蕴含的苗族文化、远古遗风及杨大陆历史人物厚重感、悲壮感,将郎德上寨建成立体再现苗族部落环境氛围和古战场风貌的“古村落”。

郎德上、下寨交通便利,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有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景区等,具有旅游开发优势。

村寨选址讲究,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建筑遗产丰富,建筑形式独具特色,苗族文化内涵深厚,可参与性和观赏性极强。

旅游开发应定位为以开发民族风情文化为主线,以生态度假休闲旅游为纽带,形成古迹观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会议、商务、度假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系列产品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整体态势。

郎德旅游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一山(雷公山)两寨(西江千户苗寨、上郎德)一线(巴拉河沿线)一中心(县城服务中心)” 的雷山县旅游发展格局。

4.1 历史环境保护古村落历史环境主要包含古树、古井、古水车、古水碾、家谱和地契等的保护。

传统村落中古树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对古树名木进行严格的保护。

郎德上、下寨古树保护重点为护寨树。

对200年及以上的古树木一律禁止砍伐;对500年以上的古树要一律挂牌保护,并设文字说明。

重要的古树要在周边3 m设立护拦,严禁攀爬和折枝,更不允许砍伐。

建立管养责任制和监督机制,随时监控病虫害的侵蚀情况。

古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古时的日常生活中。

为做好郎德上、下寨古井的保护,应对村寨的古井进行登记造册,并设立标志牌,严止破坏。

上寨共有三口古井,中寨水井(位于寨中央略微偏南,始辟于明代,清代重加修葺)和寨上门水井,井口均被贴上了白色瓷砖,与传统风貌不符,应拆除并使用鹅卵石和石块进行重新铺装,使其恢复传统风貌;后寨水井,位于寨之西侧后寨门南端,始辟于明代,清代重加修葺,咸同起义失败后, 村民重砌此井,实为山泉, 水从山穴处涌出。

村民于泉眼上修建拱形井盖, 形同拱桥, 其上为路,井壁井面以石板铺砌,此井邻近村前大道,常年备有葫芦瓢,供路人饮水用。

在下寨亦有两口古井,其中一口古井前修建挡墙,对古井的风貌形成了严重的破坏,规划需对其进行拆除。

在郎德上寨和下寨之间的古水车和古水碾也应对其进行保护,在其周边3 m处设立防护栏,对古水碾向其中引入河水,将其加以利用。

对现存的家谱和地契都要登记、注册、复印副本,并拍摄成影像资料存档。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重点保护郎德上、下寨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民俗文化;十二道拦门酒、高爬芦笙、芦笙舞、板凳舞、民族团结舞等优秀的传统表演;刺绣、纺织、蜡染、银饰制造等民间工艺;扬大陆等名人轶事以及乡土文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