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合集下载

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作者:赵轩艾威颖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黔东南苗族民居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简述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的必要性,提出对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系列措施。

关键词:概况;保护;发展;结语黔东南苗族民居多依山修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在半山坡地建造,以吊脚楼为代表,建造历史悠久、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别具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地区苗族建筑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巨大冲击,加之地理环境、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等因素,当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概况1.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特征(1)自然环境。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苗岭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苗族最为集中的地方。

平均海拔约1000米,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湿润,空气清新,有“素八山一水一分田”“天然氧吧”等美誉。

这里气候宜人,土地宽广,地势险峻,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是苗族这个世界著名的大迁徙民族最早发掘出来的宜居宝地。

(2)人文背景。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东南聚集了全世界一半的苗族人民。

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为了躲避战争,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苗族人民不断迁徙。

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古歌传唱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分支。

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苗族人民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差异,语言、服饰、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及习惯都各有不同,文化艺术更是异彩纷呈。

(3)布局特点。

黔东南苗族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住宅就地取材,依山修建。

苗族人民的住宅布局主要是立体构建,采用当地优良的木材,在山坡上空架悬楼,第一层前面空出,也可作为储存室、牲口圈等,后半部分则将坡地铲平,作为第一层,主要布置生火做饭的厨房、客厅等。

住宅的第三层通常是最重要的一层,这里可以布置卧室、书房、客厅等,顶部采用小青瓦封盖,这种住宅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范生姣【摘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社会空间,承载着农耕文明创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受到经济发展、旅游业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和自然力的破坏等因素影响,大批优秀的传统村落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正逐渐消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分析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6页(P114-119)【关键词】传统村落;隆里所村;价值分析;保护;发展【作者】范生姣【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社会-文化空间,承载着农耕文明创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创新的社会场域,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旅游业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和自然力的破坏等因素影响,大批优秀的传统村落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正在迅速消失。

据相关资料记载,2000年我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10年间减少9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1]。

黔东南传统村落如同全国的一样,其衰败境况也令人担忧,既有任凭雨打风吹去的没落村寨,也有一场场大火带来的“天灾人祸”,还有建设性破坏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本文以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分析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基本对策。

(一)隆里所村地理区位隆里所村俗称隆里所或隆里古城,简称隆里,属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管辖,是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新化乡新化寨村相连,西与王家榜村相接,南邻黎平县敖市镇,北抵钟灵乡阳艾村。

地处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第33卷第4期2219年8月凯里学院学报Journai of Kaill UniversityVo”37No.4Aua-0219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范生姣,杨冬海(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推动,适当的产业选择能使村落重获新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三大产业为分类依据,提出适于传统村落保护与脱贫协调发展的建议与途径,其中第一产业可发展有机的、高端的特色生态农业;第二产业可发展特色农产晶加工业、特色手工艺加工业;第三产业可发展旅游业、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医药养生业、村落特色服务业。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产业;产业发展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973-9329.0919.32.32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推动,产业能使村落重获新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下,黔东南州应紧抓机遇,细致梳理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更新村落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发展策略,实现全州脱贫致富。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的发展应在大生态基础上,围绕当地村民贫困的现实,结合大扶贫政策,以村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将传统村落的三次产业进行合理有序安排,按照中央脱贫“五个一批”①工程分步骤、分次序逐步实施。

一、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概况根据黔东南州22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9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0元,两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碗一步拉大。

2017年末全州从业人员205.3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132.39万人、27.66万人、46.96万人,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67%、13.95%、22.88%②,在三大产业中,显而易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

传统村落农村居民的就业,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收入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家庭经营收入在村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农业生产自给自足。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资源禀赋及传承人谱系梳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以凯里市为州府,辖雷山、丹寨、施秉、黎平、榕江、台江、剑河、麻江、黄平、天柱、三穗、镇远、从江、锦屏、岑巩等15个县。

据统计,全州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等32个世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接近80%,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3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同意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州非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八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项目名录)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53项72处入选(部分项目统计见表1),居全国同级别行政单位前列。

(二)其他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拥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处;拥有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08项。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遗的分类与国家级名录相比有所区别,第二批开始与国家级非遗名录分类相同。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共分为民间信仰、民间音乐、岁时节令、文化空间、人生礼俗等13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11类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可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多彩。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爱护发展状况报告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无比宝贵和不行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各族儿女的乡愁,是大美黔东南的名片。

目前,我州共四批30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占贵州省545个的56.70%,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

近年来,我州在强化组织领导、建章立制等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大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上下功夫,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打造村落旅游示范村等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传统村落又好又快发展。

一、爱护发展工作现状(一)建立健全爱护机制。

一是在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爱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爱护实施方法(试行)》基础上,201*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爱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单位职责,规定建设红线范围,制定奖惩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爱护发展。

二是为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督查、研判,充分整合各方力气和资源,调整州县传统村落爱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村寨建设中心人才配置,建立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爱护与发展探讨中心、州级传统村落爱护专家委员会及组建黔东南传统村落爱护发展联盟。

(二)强化爱护发展规划。

一是完成309个传统村落爱护规划编制和建档。

其中,300个已通过住建部技术性审查,9个正在整改完善,273个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批复。

二是下发《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方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州传统村落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是编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免费供应村民建房运用,规范村民建房。

四是出台《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十三五”爱护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传统村落活态爱护、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等工程,加快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资。

充分用好用活各级资金,启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民居修缮、文物爱护、步道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三)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
在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的传承上,一是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人文环境及周边田园风光等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文明。二是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严禁拆并已经列入省级、国家级名录的传统村落,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三是注重传统村落价值的完整性,充分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三、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探讨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资源,其保护、传承乃至开发利用的目的,最终要以发展为落脚点。但在“过疏化”过程中,怎样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才是合理的?这是摆在村民、社会甚至政府面前的最大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引导人们回流乡村,不失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恢复传统村落昔日景象的一个选择。冯骥才认为:“旅游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的方式,将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去旅游;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据了解,黔东南有关方面正在每年规划建设一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示范村,并借此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道路。而如何留住这些传统村落的“美丽”,脱去村民的“贫困”,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5]。在中国乡村尤其是黔东南这样一个“少、边、穷”的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自然也是这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大选择。但当各路资本聚集于此并以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时候,当地村民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各方利益冲突加剧,故当 “资本下乡”、 实施项目、试图改造这些传统村落的时候,须慎之又慎。特别是要考虑到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以避免在保护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社会风险。比如美国印第安文化,一方面,印第安文化艺术日益成为美国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市场上的金字招牌。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不断地融入城市,不断地被主流文化同化,他们的原生态文化已经不断地湮灭在多变和趋时尚的现代化潮流中,他们的语言也在重重的主流文化压力下不断消亡。由于不断地涌向城市谋生已经成为印第安人的一种趋势,现在一代代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已经彻底地“美国化”和“麦当劳”化,印第安文化实际上已经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不断地蜕变成为一种已经与生动热烈的实际人生和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一种生死相依关系了的“死”文化。[6]因此,我们认为,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黔东南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及下步措施与建议

黔东南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及下步措施与建议

黔东南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及下步措施与建议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安全。

黔东南州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工作推进情况中找出不足,针对问题探讨下步措施和建议,旨在更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引言黔东南州辖1市15县和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196个乡(镇)、2125个行政村,总人口有441.72万人。

全州地处山区,受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薄弱,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突出,整体状况不佳。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2017年起,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工作后,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和农村污水治理等为工作重点,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加快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一、推进情况2017年来,全州累计新建与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25492户、累计新建与改造村级公共卫生厕所2488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和村级公共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了全州农村如厕环境;累计完成101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村13个,综合进度约为70%,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正按计划梯次推进;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就地处理”等多种模式,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州189个乡镇已有121个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共接入转运车112辆、清运车924辆,共定位垃圾集中收集点1371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2329个,覆盖率为85.28%,已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20个,基本实现设施设备齐全、保洁队伍稳定、管护制度完善的要求,全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有2896个村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批复实施,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覆盖全州9485个30户以上农村居民点;全州完成全部通组硬化路建设任务,建成路面里程8974.7公里,实现全州3806个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目标;累计完成“三治”及庭院硬化51922户,占目标任务的106%,累计安装村庄公共照明111326盏,占目标任务的109.5%,累计完成330个村绿化美化任务,绿化美化1397.109万平方米、栽植苗木295.003万株;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州农村普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整治,全州农村环境面貌改观明显。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
谢景连;李斌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5)5
【摘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化的根基和精髓.黔东南州境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
的破坏.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整体性保护和原真性保护相结合,静态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搭建官员、专家、群众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谢景连;李斌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中的传统村落保护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J], 李方联
2.中国侗族传统村落融入旅游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以黔东南黎平县侗族传统村落为例 [J], 龙初凡;;
3.村落发展文化先行——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思考 [J], 麻勇恒; 王雨容; 吴文华
4.贵州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模式探索 [J], 杨祖华
5.黔东南州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发展研究 [J], 范生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导读:本文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报告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各族儿女的乡愁,是大美黔东南的名片。

目前,我州共四批30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占贵州省545个的56.70%,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

近年来,我州在强化组织领导、建章立制等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大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上下功夫,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打造村落旅游示范村等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推进传统村落又好又快发展。

一、保护发展工作现状(一)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一是在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基础上,2017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单位职责,规定建设红线范围,制定奖惩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二是为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督查、研判,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调整州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村寨建设中心人才配置,建立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州级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及组建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

(二)强化保护发展规划。

一是完成309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建档。

其中,300个已通过住建部技术性审查,9个正在整改完善,273个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批复。

二是下发《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州传统村落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是编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免费提供村民建房使用,规范村民建房。

四是出台《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十三五”保护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等工程,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资。

充分用好用活各级资金,启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民居修缮、文物保护、步道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

目前,获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计95451万元,拨付到各县市项目实施部门68709.6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1804.86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消防改造。

针对我州村落为木质结构特点,为有效防控火灾隐患安全,实施消防常高压系统建设,在2016年完成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基础上,2017年将全面完成209个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四)探索保护发展途径。

一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政府投入对村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通达条件进行改善,引导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等业态,如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保护发展模式。

二是建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

通过合作、自建、捐建等模式,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在的环境中,如黎平堂安(侗族)、隆里村生态博物馆(汉族)保护传承模式。

三是村企合作保护模式。

加强与大企业合作,促进企业资金技术与传统村落资源有效联姻,如以腾讯公司与黎平铜关村、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黎平地扪村为代表的村企合作保护模式。

四是村民自治保护模式。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促进村寨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的保存以及村寨风貌完整性,如以雷山上郎德、从江岜沙为代表的村民自治保护模式。

(五)培育产业推动发展。

一是规划建设传统村落旅游示范村,通过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开展村民培训等项目,示范村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完善,为我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2016年我州规划建设黎平县四寨村等8个示范村,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开展村民培训等116个项目,完成投资6850万元,示范村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完善。

二是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村落资源”,着力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等进行销售,拓宽当地群众增收的门路,促进村落保护发展的良性互动。

如肇兴千户侗寨、雷山郎德苗寨、从江岜沙苗寨等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旅游,极大提高了这些传统村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旅游等产业成为提高当地老百姓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双赢。

(六)搭建保护发展平台。

“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2015年和2016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实现了将峰会办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特色化文化交流盛会的目标,搭建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率先唱响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好声音,使黔东南在贵州在全国甚至世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赢得了先发优势,开启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黔东南新篇章。

二、存在主要问题我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州村落产业发展和业态培育依然滞后、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不完善、贫穷落后依然是村落的主要标签,等等问题。

(一)保护压力大。

黔东南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虽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完整的约束保护体系。

如从党委和政府整个层面来讲,从决策到推动执行,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走向法治化、制度化、机制化。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以及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居住在传统村落的群众期望改善现状,拆旧建新、房屋扩建的现象比较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借鉴外来现代建筑风格,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布局被打乱;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产业较为低端和同质化;打工潮兴起导致部分农村空心化,民间技师工匠外出打工或改行,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城市建筑模式向农村蔓延建设性破坏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压力。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过近些年的建设投入,全州村落人居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消防安全隐患大,一些农村生态环境、消防隐患问题还比较突出。

同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90%以上的建筑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加上大多数村寨分布在交通条件落后山区,房屋依山而建,较为密集,无防火隔离措施,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产品不断增多,村民用电负荷剧增,部分村民电线标准低、电线老化、用电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极易引发火灾,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队伍不健全,成为传统村落被毁和消失及老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最大隐患。

(三)村落脱贫面大。

黔东南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重,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是贵州省贫困人口分布集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之一。

我州有16个县被纳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占国家片区覆盖县数82的19.51%,占贵州省覆盖总县数44个的36.36%。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占全州16个县市的87.5%。

我州村寨多分布散,传统村落大多数又集中在“雷公山、月亮山”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公路等级低,出行难、运输难,信息闭塞,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难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传统村落大多数以传统农业为主,增收渠道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包括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养老支出、电脑手机设备支出等)的提高,这些依靠传统农业的传统村落,收入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四)保护资金少。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建设涉及面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公路路况差,通电、通水、通路户均投资高,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遭水毁、塌方等损失严重,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省投入部分资金外,所在县市均没有配套能力,群众自筹能力较弱。

除少数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村寨外,大部分村寨没有村集体经济,无力对村寨进行有效保护和建设。

而每个中国传统村落获中央补助资金每村大概300万元左右,省级少量扶持资金,州级陪一点专项资金,这一些资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简直的杯水车薪,我们做个详细初算每个传统村落要建成样子,每村至少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缺口量大,投入资金少。

(五)产业层次低。

黔东南州80%以上的传统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这些村寨多数地处山区,耕地多为梯田,人均田地也较少,设施建设滞后,不便于机械化,大多数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难以发挥产业链的作用。

近些年来,农品价格增幅不大,传统农业相对其他产业,受益较低,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因此,单纯依赖传统农业增加收入的空间非常有限。

刺绣、银饰、工艺品特色手工艺产品规模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市场开发欠缺,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弱。

除少数村落因发展旅游而获益外,多数村落的主要产业依旧保持传统农业,农民增收缓慢,集体经济收入低,加上地处偏远、交通非常的不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公路等级低,出行难、运输难,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原住民文化程度低、素质技能低,村寨内地势较陡,产业发展投入大、收益小,很难形成整体效益。

三、对策建议为让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篇章从黔东南掀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典范,也要从黔东南竖起。

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战略背景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彰显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文化价值的发展新路,更好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发掘文化价值、提升群众生活,推动全面小康的新路,让黔东南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一)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综合整治设计。

按照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加快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继续优化完善前三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抓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力争2017年底前完成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要立足于村落实际和大局工作的要求,轻重缓急、统筹实施,对重点打造的传统村落要在原有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生态资源,抓好村落综合整治项目和设计,在传统资源保护、新建项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深化成项目施工图纸或现场指导,真正起到指导项目建设的工程蓝图作用,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效措施。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落人居环境。

围绕满足群众增长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扶贫摘帽的要求,按照《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方案》(黔东南党办发〔2016〕7号)抓好着力实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信息宣传、文物保护、新村安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消防改造、村落清洁、人畜饮水、特色产业、和谐家园等十一大工程,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有计划实施好传统村落项目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