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学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剖析
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探究

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探究
石贵灵;刘凤霞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14
【摘要】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苗族蜡染是苗族优秀的文化代表,具有较大的工艺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材料。
充分挖掘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科学采用多种传播策略推动苗族蜡染的国际传播,对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石贵灵;刘凤霞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2;G206
【相关文献】
1.国家形象的视觉元素建构探析r——以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为例
2.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与话语国际传播的路径探索与分析
3.全球传播视野下苗族歌鼓登助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4.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
5.制定创新传播策略助力国家形象构建——评《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演进历程与实践进路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演进历程与实践进路夏冉;李经展;柴宏琴;王琪;梁嘉鹏;刘伟思;丁奕【期刊名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3)3【摘要】提升我国体育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促进我国体育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法、复杂网络分析法,从学术影响力、学术引领力、学术竞争力3个维度分析近40年我国体育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演进历程并提出实践进路。
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学者学术影响力、学术引领力、学术竞争力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国际学术话语地位由初期的边缘地位逐渐向学术中心迈进,但仍与学术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面临学术成果产出不足、高质量成果较少、学术传播滞后等挑战。
据此,提出促进体育科研交流,应对国际体育挑战;提高体育学者发文量,拓宽国际体育学术影响力;优化体育学者培养与发展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引领力的学术领袖;拔尖中国特色体育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在全球的学术竞争优势等实践进路,以期多方合力提升我国体育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推动我国体育学科在全球学术领域中持续发展壮大。
【总页数】8页(P137-144)【作者】夏冉;李经展;柴宏琴;王琪;梁嘉鹏;刘伟思;丁奕【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12【相关文献】1.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场地建设发展趋势——基于两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比较2.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路径分析3.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4.“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省级体育公共财政投入效益研究5.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建构——兼评新《体育法》“体育仲裁”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案例教学在“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在“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作者:赵新华高士博蒋春姬于海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25期[摘要]“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对案例化的教学需求较为迫切。
针对案例教学在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教学的运用中存在的案例选择不当、案例呈现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和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等问题,分别从典型案例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性强的高层次农业人才。
[关键词]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案例教学;应用探索[基金项目] 2023年度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案例课程体系建设”(2022-yjs-15);2022年度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耕作学为例”(2022-20);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寓传统农耕文化思想育农学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23NL0427);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教师跨界创新发展及教研融通的研究与实践”(2022440)[作者简介]赵新华(1978—),男,辽宁盘锦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花生栽培和育种研究;高士博(1987—),男(满族),辽宁抚顺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智慧农业生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25-0153-04 [收稿日期] 2023-12-26引言“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是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以植物生产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农作物、园艺植物、牧草等植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旨在使学生掌握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有机农业和抗旱节水等现代农业生产理论与关键技术。
从学术谱系上重构世界苗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本 期“ 海外 苗 学 文 献研 究 ” 栏 目收 录 了龙 宇 晓与石 茂 明 《 世 界 苗 学 通 史编 纂 研 究 的 文 献 史 料、 基 本思路 与 方 法》、 吴 正彪 《 苗语 世 界 中的跨
海 外 一些 学者 当 中形 成 了“ 苗族 人 口的 中心 在 中 国, 而苗 学研 究 的 中 心 却 在 欧 美 ”的错 误 印 象。 这 种误 会 甚 至在 某种程 度 上也 影 响到 了中 国民族 研 究界 的 一 些学者 , 他 们 言必称 西方苗 学 , 毫无批 判 地盲从 英 法苗 学研 究者 的 一 些观 点 ( 包括 对 中 国苗族 的“ 解构” 或“ 拆 解” ) , 而 轻视 了 中 国苗 学 的 成就 和主 体 性 。 其 实 ,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海 外 苗 学 文 献研 究课 题组 在近 期研 究工作 中通过初 步的检 索和 比较 发 现 , 仅 从 文献 数 量上 看 , 中国的 苗学研
人 数 也较 多、 历 史 文化 极 为丰 富 多彩 的 跨 国 民族
之一 , 近二 百 余年 来 引起 了国际 民族 学 家、 人 类学 家、 史 学 家、 政 治 学 家们 的 高度 关 注 , 他们深入 田 野、 召开会 议 、 撰 写论 文 、 出版 书籍 , 一 大批优 秀的
研 究成果 涌 现 出来 。苗 学 已然 成 为 国际 显 学 , 苗 学文 献 资源 广泛 分 布 在 世 界 各 地 , 形 成 了 中 国大 陆、 欧美、 东南亚 三 大苗 学文献 资 源集散 地 。 由于英语 在世 界 学 术体 系 中的霸 权 地 位 , 居 住在美国、 澳 大利 亚等 英 语 国 家 的苗 族 及 相 关 论 述 在 当代世 界 苗 学研 究 文献 中有 着极 高的 可视 度 和 影 响 力。 另外 , 欧 关 学术 界 比较 重 视 学术 文 献 目录的编纂 , 对于西方各 国的苗 学文献收录 比较 齐全 , 但 却 因为语 言上 的 障碍和 意 识形 态 的偏见 , 他 们 的苗 学 文献 目录 学著 作及 相 关数据 库很 少收 录 中 国苗 学研 究论 著 。 由 于这 些 因素 的 影 响 , 在
《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笔记

《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民族学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3)2. 阅读《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的意义 (4)二、民族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6)1. 文化多样性研究 (7)1.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 (8)1.2 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与变迁 (10)2. 社会结构与变迁 (11)2.1 社会阶层与不平等 (12)2.2 移民与社会融合 (13)3. 族群认同与关系 (14)3.1 族群认同的形成与演变 (16)3.2 跨族群交流与互动 (17)4. 民间信仰与宗教 (18)4.1 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19)4.2 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1)三、《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内容概述 (22)1. 总体框架与核心议题 (23)2. 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24)四、关于民族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25)1. 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26)2. 学术规范与伦理问题 (28)五、结论与展望 (29)1. 对《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的总结 (30)2. 对未来民族学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要《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是一本关于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涵盖了民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阅读随笔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书的作者对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群体与文化差异的科学,它包括了对民族志、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学家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以全面了解和解释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现象。
书中重点介绍了民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多元文化社会的治理、移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等。
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民族学研究的热点,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还涉及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作者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海外苗学文献中的文字学圭臬

海外苗学文献中的文字学圭臬作者:蒙昌配龙宇晓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阎幽磬的《从神话到现实:中国苗族文字发展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境内苗文发展史的开拓性著作,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野广阔,集语言学、文字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和人类学于一体。
该著作首次对我国各种苗文的创制背景、创制过程和文字学机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阎幽磬;苗族文字;海外苗学文献中图分类号:H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092-07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经战乱和迁徙的世界性民族,除了中国境内的苗族外,海外也有分布,主要居住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家。
迄今为止,在全球苗族历史上,先后出现过10余种苗文。
中国境内的苗族文字主要有早期的苗文、湘西方块苗文、外国传教士苗文和拉丁字母拼音苗文。
这些书写系统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制而成的,对这些不同的苗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无论是对于研究苗族语言文字发展史、了解苗族文化历史的变迁,还是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世界文字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国内学者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始关注苗族文字的创制和发展。
1938年著名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闻宥先生在《西南边疆》发表“论POLLARDSCRIPT”一文,论述了柏格里苗文创制的原因及其传播。
苗族学者石启贵所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有专章论述了湘西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苗文。
但是以上论著还只是停留在针对某个地区苗文一般性介绍的层面上。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为苗族创制了湘西苗文、黔东苗文、川黔滇苗文,并且将滇东北老苗文(即柏格里苗文)改革成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苗族文字的研究工作从此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自1981年苗文恢复推行以来,国内苗文研究主要关注苗文拼写问题、创制背景、文字形成机理、传播和发展等主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

教育发展研究2007.9B视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苗洪霞徐瑞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叙事学转向”的发展潮流,叙事研究逐渐渗透到教育研究领域,叙事和故事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话语之一。
但叙事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实现理想追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本文试图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入手,分析教育叙事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期为教育叙事研究走出困境,实现其理想尽绵薄之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人类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并以故事的方式存在,揭示个体经验意义的最佳方式就是叙事。
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也可以称为“故事研究”,是对人类体验世界方式的研究。
[1]体悟教育生活、反思教育过程、沟通理论与实践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
1.体悟教育生活教育叙事研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意义,它所关注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故事,是把艰涩而枯燥的理论还原于教育生活,把生动而真实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客观规律或验证基于哲学思辨基础提出的理论假设。
随着叙事的深入,情节的展开,教育叙事研究会使得教育中的人们内心发生真正生命意义的互动,体悟真正的教育生活。
教育生活关注的是生命的主动发展,是活生生的教育生活的展现。
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沉默着的大多数的实践群体或个体,尽管他(她)们往往未被认同为教育的创造者,但在开拓实践的道路上,他们进行着大量有意义的实践行为。
[2]“我们每个人也有一部个人的历史,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解释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被引向何方。
[3]教育世界不断地发生变化,生活在教育世界中的人们需要通过自我发现,不断地解构与整合教育世界,并在现有的教育生活中加入自己的策略,呈现自我,体悟教育生活。
因此,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展现自我的教育生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亲身经历中梳理、寻找教育故事,在独特的叙述、言说、反思中,通过真实、有意义的经历描写与写作,回味自己的体验,探索其中的意义,引起共鸣,唤起同感,获得心灵的颤动和精神的震撼。
苗语是蕴涵音乐表演艺术的语言MicrosoftWord文档

苗语是蕴涵音乐表演艺术的语言—兼论黔东苗语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杨培根2013.111,我本是退休多年的工匠,没有资格谈论语言问题。
何以要写此文?其一,好像是贵州苗学会第二届年会,当时邀请我写一篇科技文章;我们是军工单位,不能把科技研究报告写出去,只好就当时电子器件热门方向,写了三种器件的设想;又为了应付苗学会,把汉语短序同时翻译成英文和苗文,序顺序是苗文、英文、汉语。
当时正值电子科技大学一位有名的教授带一个法国科学家到我们所访问;我交给他这份资料,想请他提提意见;不料他左看右看苗文序言不得其解,问我?他懂英文法文和德文,但看不懂这是哪国文字?,我告诉他是苗文。
其实,当时我虽然看得懂,是因为我是从中文序言,翻成苗语拼音,再一个字一个字的加音调而成。
这是整整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离开苗乡已四十年;到现在我要是看着序言,也是像看天书一样。
(注:这篇文章后来相继寄给国内有关专家和国外单位,只有由北京半导体所研究员通过他俄国导师转给俄罗斯科学院的有回信,因课题任务忙,没有成行。
) 其二,是半个月前随我大哥和凯里的堂叔回乡认祖坟,又触动了苗语文字化的这根神经。
山凯杨氏家族是一个彻底由汉民苗化了的家族;汉文化程度较高,一直延续着家谱;可是以前没有苗文,祖坟地都是苗语,我族前清秀才写的家谱,都是用汉文记苗语;例如“者洋汪”“冉伯庚”“冉伯翁”等音译小地名,真难对上号。
这一正一反的事例,使我认识到苗语普及文字化的重要性。
2,苗文要普及,拼音必须简化。
1)以汉语拼音为基础,凡汉语拼音能拼的音不另立花样。
这是因为同是五十年代拟定汉语拼音,已在全国大量推广,在这基础上推广苗语拼音才能事半功倍。
(注:以下讨论以黔东苗语课本编辑组1982年11月内部发行“苗语课本”为例)2)我这段时间考虑分析认为:在韵母中“e”和“o”仍然按汉语读法,而在苗语中的“水”应为“ou”和“二”应为“ao”代替。
因为在拼音时,“e”发音较短促,发水音时拖尾较长;“o”在拼音时发音“o”“ao”都在用,不能让“ao”音专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网讯经过苗族学者与研究苗族的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以苗族学者为主体申办的《苗族的民族认同和苗族人类学论坛(Miao/Hmong Studies & Anthropology)》于2009年7月29日至31日顺利在昆明的云南大学举行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委会”召开,该论坛的两个专题会议分别于7月30日下午和31日下午圆满完成既定日程,顺利闭幕。
本论坛分两个专题会议,如下:
专题1. 苗族人类学研究(Panel 1.Research on Hmong Studies & Anthropology)
主席:翁家烈、张晓、Kou YANG (杨寇,USA)
专题2 .不同国家或历史背景下苗族的民族认同建构研究(Panel 2.The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Miao/Hmong in Various State and History Contexts)
主席:石茂明、路易莎(Louisa Schein;U.S.A.)、杨志强“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是按照省民委的工作部署,由贵州省苗学会向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委会申办并得到了大会组委会批准,由贵州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贵州省苗学会、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筹备工作由贵州省苗学会具体负责。
出席“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贵州方面的领导有贵州省民委徐飞副主任,贵州省军区原政委、原省委常委、贵州省苗学会顾问喻忠桂先生,贵州省民委经济建设处吴继堂处长。
出席本专题会议共有48名专家、学者及陪同人员出席专题会议,其中有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泰国等5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14人,并有30篇论文在专题会议宣读交流。
在专题会议宣读论文的专家学者及论文题目如下:
1、杨光汉:云南大学假期进修学院,
题目:论楚民族精神及其源流;
2.翁家烈:贵州民族研究会,
题目:论苗文化特征、成因及其作用;
3.李国栋:日本广岛大学,
题目:苗族、越族与日本倭人;
4.石朝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题目:中外人类学民族学对苗族的考察与研究;
5.Kou YANG(杨寇):美国加州大学斯特尼斯劳斯分校,
题目:美国苗族的移民;
6.Gary Yia LEE(盖瑞〃亚〃李):肯考迪亚大学苗族研究中心,
题目:迁居安置与文化变迁:对澳大利亚苗族的新观察;
7.Taeko YOSHIKAWA(吉川太惠子):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
题目:超越时间与空间:散居苗族的血亲联系----关于老挝苗族在西方三国的个案研究;
8.杨培德:贵州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题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9.龙海清:湖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题目:苗族民间信仰与苗族社会发展;
10.刘锋: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题目:“鬼蛊”的想象与建构——以黔东南苗族聚居区为中心的考察;
11.曹端波: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题目:苗族文化伦理与基层控制;
12.徐晓光: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学院,
题目:“涉牛”案件引发的纠纷及其解决途径――以黔东南雷山县两个乡镇为调查对象;
13.文新宇: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题目:传统法资源的利用与苗族地区法制现代化;
14.麻勇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题目:论苗族医药行为所遵从的认知逻辑:排除它体生命的侵害;
15.王良范: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题目:中原历来对贵州想象;
16.杨茂锐: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题目:独特的苗族龙舟竞渡;
17.王永贵:贵阳市花溪区税务局,
题目:高坡苗族的家族与仪式;
18.Christine Bonnin(克里斯丁•波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题目:追寻多样化道路:对北越老街省高地土酒生产与贸易商品网络的考察;
19.李天翼: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博士,
题目:民族旅游社区参与中的“工分制”——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苗寨为例;
20.付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题目:少数民族妇女在乡村旅游业中扮演的文化角色
——以雷山县郎德苗寨为例;
21.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题目:苗区乡村教育的世纪变迁:石门坎文化结构研究之一;
22.李一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题目:苗族的语言自觉;
23.姬安龙:南开大学博士,
题目:汉苗语颜色词语义对应比较分析;
24.黄英峰:中國台湾长河艺术文物馆,
题目:中國苗族傳統服飾——2008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美術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織繡特展》紀實;
25.杨银象:贵州省黔西县民族宗教局,
题目: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26.Tomoko Torimaru (鸟丸知子):日本福冈地方职业培训协会,
题目:苗族刺绣技术与中国古代刺绣技术的关系;
27.Song LEE(李颂):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佛勒斯诺分校,
题目:苗族妇女问题:身份与心理健康;
28.Kanlaya CHULARATTAKORN(熊英):泰国清迈大学,
题目:泰国边缘苗族寡居妇女生活与社会地位的发展影响;
29.吴汉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题目:从神话《仰阿莎》看黔东南苗族女性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以剑河县巫包苗寨和五个文本为例;
30.张晓(贵州大学民族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
题目:西江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分析。
“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结束各项日程安排,于7月30日下午胜利闭幕,按计划到贵州考察的专家学者8月1日临晨抵达贵阳。
而后勤人员与不参加的部分专家学者8月2日后陆续返回。
出席“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国外、台湾学者共12人于会后到贵州省黔西、织金、凯里、雷山考察、访问苗寨。
访问贵州过程中,贵州省苗学会安排张晓、麻勇斌、穆天锦等陪同,并请海南省琼州大学张崇智教授,贵州大学讲师张明、在读研究生潘璐璐、王丽协助翻译。
考察、访问于8月5日结束返回贵阳。
另外,在苗学论坛的另一个专题会议是石茂明博士、路易莎博士和杨志强博士等主持的“苗族认同”研究专题会议。
此次苗学论坛的召开,使苗学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与高度赞赏,也使苗学在国际学术的舞台得到了认可和重视,也是苗学登上国际学术
舞台的展示机会,展现苗学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专家学者在云南大学东门合影
《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部分专家学者在会场合影
出席“苗族人类学研究专题会议”的贵州省民委副主任徐飞先生在开幕式致辞
贵州大学长江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纳日必力戈先生在翻译
贵州省军区原政委、原省委常委、贵州省苗学会顾问喻忠桂先生在“苗族人类学专题会议”会场里
云南省苗学会会长、云南大学假期进修学院杨光汉教授在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民族学会会长、苗学会顾问、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翁家烈研究员做主题发言
美国加州大学斯特尼斯劳斯分校Kou YANG(杨寇)教授做主题发言
美国肯考迪亚大学苗族研究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苗族Gary Yia LEE(李亚)博士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培德先生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社科院巡视员、原常务副院长、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朝江研究员
做主题发言
湖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苗学会副会长龙海清先生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麻勇斌先生做主题发言
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刘锋博士做主题发言
凯里学院副院长、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刘晓光(汉族)教授做主题发言
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茂锐先生做主题发言
贵州大学教授曹端波博士做主题发言
贵州大学王良范教授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文新宇先生做主题发言
四川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贵州省苗学会秘书处李一如做主题发言
贵州省黔西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杨银象先生做主题发言(用西部苗语与汉语)
泰国清迈大学Kanlaya CHULARATTAKORN(熊英)博士做主题发言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佛勒斯诺分校Song LEE(李颂)博士做主题发言
中國台湾长河艺术文物馆馆长黄英峰先生做主题发言,
日本广岛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国栋博士做主题发言,
日本法政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Taeko YOSHIKAWA(吉川太惠子)博士做主题发言,
日本福冈地方职业培训协会Tomoko Torimaru (鸟丸知子)博士做主题发言,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Christine Bonnin(克里斯丁•波林)博士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