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和环境物探地震部分复习资料(未完结)

合集下载

物探资料复习题

物探资料复习题

物探资料复习题物探资料复习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资源开发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探资料的解读和分析成为了物探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物探资料,下面将给出一些典型的物探资料复习题,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地震资料解读1.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如何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是有规律可循的,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有关。

当地震波到达地震台时,根据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可以通过三角定位法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

2.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有何特点?地震波的振幅表示地震波的能量大小,振幅越大,地震波的能量越强。

地震波的频率表示地震波的震动次数,频率越高,地震波的震动次数越多。

一般来说,大地震的地震波振幅较大,频率较低,而小地震的地震波振幅较小,频率较高。

二、地磁资料解读1. 什么是地磁异常?如何解释地磁异常的成因?地磁异常是指地球磁场在某一地点出现异常的现象。

地磁异常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壳中的磁性岩石或矿石的存在、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磁场扰动等。

通过解读地磁异常,可以了解到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

2. 地磁场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地磁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航空观测两种。

地面观测是利用地磁仪在地面上进行测量,可以获取较为精确的地磁数据。

航空观测是利用磁力仪等仪器在飞机或直升机上进行测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磁数据。

三、重力资料解读1. 什么是重力异常?如何解释重力异常的成因?重力异常是指地球重力场在某一地点出现异常的现象。

重力异常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中的密度变化、地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地下岩石体的存在等。

通过解读重力异常,可以了解到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

2. 重力场的测量方法有哪些?重力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航空观测两种。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杨氏模量:当外力不大应变在某一区间之内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遵从胡克定律。

该区间称为线性弹性形变区。

这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以符号E表示。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以符号表示。

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潜射波:如果表层是速度随深度增加的变速层,下部是水平均匀地层,这时产生的折射波称为潜射波。

静校正:为了消除实际地形起伏及各个激发点深度不同的影响,对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大地低通滤波器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分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称为大地低通滤器效应。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子波源,这个新波源也继续传播,在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波前面即为所有子波源波前面的包络。

同相轴:通常将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的图形叫同相轴。

正演:就是已知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来求得异常的分布和规律。

反演:则是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

稳定电流场:强弱和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恒定电场,也称为稳定电流场。

交变电流场:强弱和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交变电场,与其伴随的是电磁波。

固体潮:固体地球随天体运动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

抽道集:为了进行叠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 来表示,单位为1/。

均方根速度:是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近似地代替。

由于速度大的分层对均方根速度影响大些(或者说“权”大些),所以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地磁要素:磁场强度T﹑X北向分量﹑Y东向分量﹑Z垂直分量﹑磁偏角D:T与正北方向的夹角﹑磁倾角I:T与水平面的倾角、水平强度H:T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工程与环境物探地震部分复习资料(未完结)

工程与环境物探地震部分复习资料(未完结)

一一般假设:均匀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单相(固体)形变:外力作用下,固体介质因内部质点相互位置的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的性质。

弹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迅速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而此种介质为弹性介质。

(外力作用小且时间短时可把大部分介质视为弹性介质)分类:各向同性,各项异性。

塑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不能完全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反之为各项异性介质(V是空间方向的函数的介质)。

非均匀介质:密度是空间位置的函数的介质。

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地震勘探的五个参数: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0-0.5)体变模量:压应力与体积应变系数的比值的负值。

K(压缩模量)切变模量: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μ(刚性模量)拉梅系数:λ,由体变和切变模量控制的遵从λ=K-2/3μ地震波的形成:1)瞬时脉冲激发震源;2)激振点附近压强超过介质弹性极限而破裂,挤压岩土,形成塑性和非线性形变带(等效空穴);3)空穴边缘质点受脉冲挤压,产生振动,形成子波;4)振动四周传播,形成地震波。

由于观测空间远离震源点,介质表现为完全弹性介质,故而称地震弹性波。

振动图:震源外,某一空间固定点振动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图。

(视周期T*,视频率f*,振幅A)波剖面图:某时刻质点振动位移随距离变化的图。

(波数k*,视波长λ*)k*=1/λ*V=λ/T=(1/T)/(1/λ)=f/k=2πf/2πk=ω/K(ω为角速度,K是圆波数)二者可通过波速联系起来。

时间场:由t=r/v=根号(x2+y2+z2)/v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

等时面:时间相同的空间点的集合。

射线:等时面的法线矢量(方向向外,时间的梯度方向)真速度:射线方向的速度(射线速度)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部分复习题及答案2

地震部分复习题及答案2
振动图表示某个质点在不同时刻相对于平衡位置的状态。可比拟为录像。 波剖面表示很多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于平衡位置的状态。可比拟为照相。 振动图是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行为,波剖面是整体在同一时间行为的定格。
波的振动图形
波剖面图
5、傅立叶变换的物理意义?P20 答:
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由无限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每一个频率
第二类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 (1)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A2 ∝ r1 ,说明波的振幅与波的传播距离成反比。
A1 r2
(2)波的吸收衰减。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振幅A随传播距离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
减,即 A = A0e−αr 。其中 A0 为初始振幅, α 为吸收系数,用单位波长衰减的分贝数表示。
⎫ ⎪⎪

ATP
=1−
ARP
=
2ρ1VP1 ⎪ ρ 2VP2 + ρ1VP1 ⎪⎭

第一个方程表明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横波,因为此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
ARS 和透射系数 ATS 均为零;第二个方程说明,欲使反射波强度不为零的条件是:
-4-
ρ 2VP2 − ρ1VP1 ≠ 0 或 ρ1VP1 ≠ ρ 2VP2 ②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图 9、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及视速度定理的内容?
答:惠更斯原理表明,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 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 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 ∆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到 t +∆t时刻新的波
-3-
前。应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现象。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
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指: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或物质 分布的不均匀; (2)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仪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 理异常;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应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 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很难通过观测发现探测对象的存在。 多解性: 对同一个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可以有互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叫做物探异常的 多解性。造成多解性的原因很多,有数学解的不稳定性、观测误差、干扰因素等。但最根本 的原因还是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 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限,物探取得的成果实质上都是一定条件下 的某种推论,推论和实际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 4、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 答:工程及环境物探通常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查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查的分辨 率高、定量解释精度高; (2)不仅要求搞清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往往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的空间 位置; (3)与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紧密,探查资料往往用于设计或施工,时间上衔接紧, 这常使得探测结论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反馈,对工作结论要求高; (4)探查对象复杂。浅小的物体规律复杂,近地表的地质条件和物性也不均匀,沿水 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各向异性严重,甚至物性参数出现连续渐变的情况。给资料的定性定量 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第一篇 地震勘探 一、地震波动力学 1、何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 答: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1.论述烈度的含义;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某某建筑物可抗7级大地震”的说法,此说法是否准确,简述对此说法的理解。

烈度:用于标度地震引起地震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强度,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综合评定,反应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媒体报道的“能够抵御7级大地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可抗地震烈度为Ⅶ”。

地震的震级是基于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到的,而烈度主要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量度地震能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唯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

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烈度最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场地条件和地质构造是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2.什么是地震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也称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 简述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破坏结果。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动力作用(如地震)下的特殊现象,使得地基丧失承载力、且失稳而引起土体大范围流动或滑移。

破坏结果:(1)垂直方向①因地基丧失承载力导致房屋等结构发生倾斜或倾倒②因液化而浮力增加导致下水道的检查井、排灌设施等埋地或半埋地型结构物上浮破坏。

③液化土因剪切变形而压缩,产生沉降。

(2)水平方向①土体大面机流动破坏。

②水平侧向变形破坏。

③在水平往复振动作用下,液化层和土体形成多处裂缝或隆起,破坏埋地管道和路面。

4.产生灾难性海啸的三个要素及海啸的特点。

三要素:(1)海底大地震。

只有超过7级的海底大地震才有足够能量错断海底,而且还要产生竖向错动才能够造成水体上下振荡。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最终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最终版)
4
地质 0902 班
地震勘探原理
反/A 入
2)反射系数计算公式:R= A
1V1 )=
=(ρ2V2 –ρ1V1) / (ρ2V2 +ρ
(Z2- Z1) / (Z2+Z1)
3)反射系数一般形式: R = (Zn-Zn-1) / (Zn+Zn-1) 值域为(-1— 1) 4) 形成反射波的条件是: 下介质界面必须是一个波阻抗界面, 上、 即波阻抗差不为零。 反射波的特点: 1)形成反射波的条件必须是: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不为零; 2)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 R 的大小,R 大→反射波强; 3)反射波极性的变化取决于 R 的正负,R>0,正极性,(反射波与 入射波极性一致,正极性);R<0, (反射波与入射波极性相反,负极 性);(国际 SEG 规定) 透射波的形成及特点: 1)透射系数定义:透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用 T 表示, 即,T=A t /A 入 2)物理含义:入射波的能量有多少转换为透射波能量。 3)计算公式:据理论证明,当波垂直入射时,透射系数可写为: T=1-R T= At /A 入 =(2.ρ1V1) / (ρ1V1+ρ2V2)=2Z1 / (Z1+Z2) 4) 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T≤2 T 总是为正, 5)透射波与入射波相位总是一致的 特点: 1)透射波形成的条件,只有在上,下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相探原理
B.曲线顶点坐标(X=0,t=2h/v),也是极小点 tmin=2h/v; C.t0 特征点,他是在 t 轴上的截距,t0=2h/v,又称回声时间, 自激自收时间, 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 0V/2,可确定炮点处 h=t 界面法线的深度; D.双曲线以 t=X/V 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 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 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正常时差定义:任一接收点反射波走时与炮点反射波走时之差;即 Δtn =x2/(2t0v2) 正常时差特点: a.各点正常时差不同; b.当 V, t0 一定时,正常时差与 X 成正比,对同一个反射界面来 说,随 X 增大,正常时差增大; c.当 X 一定时,正常时差与 t0 成反比,t0 增大,时差减小;对 地面同一检波器来说,接收到的深层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比浅层的 小;所以,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 时差t,得到 x/2 处的 t0 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 正。 共中心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CMP: 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 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特点 : A.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双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般假设:均匀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单相(固体)形变:外力作用下,固体介质因内部质点相互位置的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的性质。

弹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迅速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而此种介质为弹性介质。

(外力作用小且时间短时可把大部分介质视为弹性介质)分类:各向同性,各项异性。

塑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不能完全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反之为各项异性介质(V是空间方向的函数的介质)。

非均匀介质:密度是空间位置的函数的介质。

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地震勘探的五个参数: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体变模量:压应力与体积应变系数的比值的负值。

K(压缩模量)切变模量: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μ(刚性模量)拉梅系数:λ,由体变和切变模量控制的遵从λ=K-2/3μ地震波的形成:1)瞬时脉冲激发震源;2)激振点附近压强超过介质弹性极限而破裂,挤压岩土,形成塑性和非线性形变带(等效空穴);3)空穴边缘质点受脉冲挤压,产生振动,形成子波;4)振动四周传播,形成地震波。

由于观测空间远离震源点,介质表现为完全弹性介质,故而称地震弹性波。

振动图:震源外,某一空间固定点振动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图。

(视周期T*,视频率f*,振幅A)波剖面图:某时刻质点振动位移随距离变化的图。

(波数k*,视波长λ*)k*=1/λ*V=λ/T=(1/T)/(1/λ)=f/k=2πf/2πk=ω/K(ω为角速度,K是圆波数)二者可通过波速联系起来。

时间场:由t=r/v=根号(x2+y2+z2)/v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

等时面:时间相同的空间点的集合。

射线:等时面的法线矢量(方向向外,时间的梯度方向)真速度:射线方向的速度(射线速度)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视速度定理:满足函数关系V*=V/sinα的表示视速度和真速度关系的定理。

理解:入射角为0度和90度时,视速度分别是无穷和真速度,前者时测线方向传播速度好像无穷大;入射角增大时,视速度减小至真速度,一般,前者大;V不变,故视速度反映入射角的变化。

地震波分类:体波(纵波P-press,横波S-second----SV,SH),面波(瑞利波,勒夫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波。

面波:沿介质自由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波。

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拉伸和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

亦称压缩波。

特点: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横波:弹性介质发生剪切变形时所产生的波。

(剪切波)特点:传播方向与指点振动方向垂直。

(质点有无穷多的振动方向)。

SV:质点的振动方向在垂直面内的横波分量。

SH:质点的振动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

(Vsv=Vsh)频带宽小于P波。

瑞利波:一种常见的界面弹性波,是沿半无限弹性介质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

特点:质点在通过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内沿椭圆轨迹作逆时针运动,其椭圆长短轴之比大致为3:2,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但在水平方向衰减很慢。

频率低,能量强,衰减慢。

速度关系:Vp>Vs>Vr(瑞利)>Vl(勒夫)能量关系:R>P>S视波长:R>S>P(与速度相反)频谱:地震波的波形函数A(t)是由无限多个振幅和初相位随频率连续变化而变化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的,振幅随频率而变化关系称为振幅谱,初相位随频率而变化的关系称为相位谱,它们一起称为地震波的频谱。

频谱分析:为了研究地震波的频谱特征,用傅立叶变换将波形函数A(t)变换到频率域中,得到振幅随频率变化的函数a (f),这种变换过程称之为频谱分析方法。

频谱分析对勘探作用:地震勘探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段差异,可用来指导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并给数字滤波和资料解释等工作提供依据。

大地低通滤波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份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实际地层对波的这种改造,称之。

能量衰减规律:受激发条件,传播过程,接收条件影响。

第一和第三可控制。

看第二:波前扩散;吸收衰减;界面效应。

波前扩散:点震源波前为球面,随传播距离增加,球面扩大,但总能量不变,而单位面积的能量减少,猪呢副随之减少,称之为球面扩散。

(波前扩散)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由于实际介质各项异性,波扩散不遵循扩散定律)吸收衰减: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相互摩擦消耗了振动能量,造成振幅的衰减。

(与自然指数的负吸收系数与距离的积成正比)吸收系数即a(f)。

总的振幅减少即为上而影响的乘积即可。

Vp=根号下(K+4/3μ)/ρ;Vs=根号下μ/ρ;Vp/Vs=根号下(2-2σ)/(1-2σ)波速的影响因素:1)岩石致密坚硬程度,越坚硬致密,泊松比越小,纵横波速比越小。

2)岩层厚度,厚度越薄,对横波影响越大;3)岩层富含水火油时,随纵波影响大,对剪切模量(液体无剪切作用)和横波速影响不大。

(泊松比对纵波速影响大,对横波和人瑞利波速影响小,随其增加,后者越趋于后者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勘探: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2地球物理场:一个可度量的物理量(参数)存在的空间,具有单值、连续的特点,分为天然场、人工场、局部异常场。

3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况,必须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激发点与接收点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

激发点与接收点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就叫观测系统。

4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

5振动图:介质中一点振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之为振动图。

6 波剖面图:一确定时刻测线上各点振动位移随位置变化的图形。

7等时面:时间场中波从震源传播时间相等的空间各点构成的面。

8射线:射线是地震波传播的方向线,它与等时面垂直。

9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扰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称为动力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10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方向的传播速度。

11视电阻率: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电阻率值,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称之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

12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幅值比。

13地电断面:地电断面就是按照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线的断面。

14体波:体波在整个弹性介质中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①纵波:弹性介质受涨缩力作用产生体积变形,所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也叫P波。

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②横波:弹性介质受剪切力作用产生形状形变,所产生的波成为横波,也叫S波。

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15面波:面波是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低频、强振。

①瑞雷面波:沿着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称谓瑞雷面波。

②拉夫面波:沿两个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面波称为拉夫面波。

16地震波主频:地震波振幅谱最大值对应的频率。

17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波源(子波)面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18费马原理:费马原理也叫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它表明地震波总是沿射线方向传播,即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总是保证所用时间最短。

19叠加原理: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可以通过各个原因单独产生的结果求和得到。

这里,隐含着线性关系。

20互换原理:震源与接收点互换,其波的传播路径相同,效果一样,产生相同的地震波。

二、简答题1地球物理勘探的定义是什么???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2物探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⒈探测对象与围岩间(周围介质间)必需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⒉探测对象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深度不能太大⒊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异常相对于探测对象的异常应足够的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3.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产生的条件分别是什么?电阻率法勘探的应用条件分别是什么?答: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地层界面存在波阻抗差异;折射波产生的条件:下覆地层波速大于上覆地层波速;电阻率法勘探的应用条件:地质体与围岩有电阻率差异;地质体有一定的规模,且埋深不太大。

4.什么是时间剖面?什么是深度剖面?答:时间剖面是CDP点经数字化处理后的振动图的集合,纵坐标表示自激自收时间t0,横坐标表示CDP点。

深度剖面是由时间剖面中反射波同向轴转换而成的以深度为坐标的地质界面图。

5.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何优越性?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选定偏移距和道距后,每激发一次,激发点和整个排列都同时向前移动一个距离,直至测完整个剖面。

优点: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提高信噪比,获取波速。

6.如何进行静校正,动校正?答:静校正就是把地表不平及速度不等校正到炮点和检波点位于同一基准面上。

动校正就是把共反射点道集中不同偏移距的记录校正到零偏移距的记录。

7波前、波尾、等时面、射线四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答: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在介质中形成一个扰动区,扰动区的外表面为波前,内表面为波尾,时间场中时间值相同的空间各点组成的面为等时面,从震源出发且垂直于等时面的线为射线。

8好的地震地质条件有哪些?答:浅层:(1)低速带下界面上下波速差异明显;(2)潜水面深度浅;(3)地形平坦,地貌简单,植被建筑物少。

深层:(1)存在形成反射波的波阻抗界面或形成折射界面的波速界面;(2)具有地震标准层(3)对多层介质来说,层间波阻抗差异适中,无屏蔽层、层中波速均匀、中间层厚度较大、层面较平滑、构造较简单。

9电阻率的影响因素答:影响岩石电阻率值的因素,除了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外,还和矿物颗粒在岩石中的结构、岩石的孔隙度、温度、湿度以及所受的压力等因素有关。

①与成分和结构的关系:电阻率取决于胶结物和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相对含量;与湿度、孔隙度关系:含水量越多,电阻率越低,孔隙度变大,电阻率减小;与温度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④地球深部岩石电阻率: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大升高,深部岩石电阻率受高温和高压影响较大;⑤与频率的关系:导电性与位移电流密度和传到电流密度有关,不同情况下二者的所起作用不一样5.4.什么是时间剖面?什么是深度剖面?答:时间剖面是CDP点经数字化处理后的振动图的集合,纵坐标表示自激自收时间t0,横坐标表示CDP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