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传染病诊断标准【123页】

(卫生行业标准)
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行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3)实验室检测、检查
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 (3)确诊病例 (4)带菌者、隐性感染、病原携带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4、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具备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青光眼,视网 膜病,神经性耳聋和(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肿大,黄疸,精神发育迟缓,小 头畸形,脑膜脑炎,X线骨质异常。 (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 (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的任何一项。
流泪、结膜炎症状。 (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
内波及全身。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
(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 疹黏膜斑(koplic斑)。
3、实验室诊断 (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
疹IgM抗体(麻疹患者出疹3d内仅70%左右患者IgM阳性, 4d-8d则为100%阳性,如第1份血标本是在出疹3d内采集, 检测IgM阴性,需要采集出疹后4d-28d内的第2份血标本, 排除第1份标本中可能出现的假阴性)。 (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 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 病毒核酸。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猩红热
(2)轻型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O一0年四月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 (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 (WS270-2007) (51)风疹 (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WS217-2008) (53)麻风病 (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215-2008) (56)黑热病 (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1:引言本文档旨在准确界定和规范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以便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和处理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接触、飞沫、血液、昆虫媒介等途径传播给另一人体而引起感染的疾病。
2: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并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传染病分类:2.1 病原体分类2.1.1 细菌性传染病2.1.2 性传染病2.1.3 真菌性传染病2.1.4 寄生虫性传染病2.1.5 其他病原体性传染病2.2 传播途径分类2.2.1 空气传播传染病2.2.2 飞沫传播传染病2.2.3 接触传播传染病2.2.4 媒介传播传染病3:诊断标准不同的传染病需要根据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3.1 流感3.1.1 临床表现3.1.2 实验室检测3.1.3 伴随症状和并发症3.1.4 诊断标准的分类3.2 肺结核3.2.1 临床表现3.2.2 实验室检测3.2.3 影像学检查3.2.4 诊断标准的分类:::4:处理措施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控制和治疗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4.1 隔离治疗4.2 抗生素治疗4.3 疫苗接种4.4 个人防护措施:::5:附件详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附表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罚等内容。
6.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管理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明确了报告程序和要求。
6.3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规定:规定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7:结束语本文档提供了详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传染病处理措施的指导。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文档的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附件:附件1: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表法律名词及注释:传染病防治法:是指1997年5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法律,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并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解读

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解读传染病诊断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准确、快速的诊断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国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实际临床需求。
一、诊断原则1.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测:针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病原体及其抗原、抗体检测,以确认诊断。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疾病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4. 综合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最终诊断。
二、诊断标准1. 病原体检测:针对不同传染病,进行相应病原体的检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 抗体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抗体的检测,以判断机体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3. 抗原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病原体抗原的检测,以确认病原体存在。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核酸杂交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基因片段。
5.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
6. 免疫学检测: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机体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三、诊断流程1. 接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确定疑似病例。
2. 报告:医生将疑似病例报告给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
3. 采样:按照疑似病例的病情,采集相应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
4. 实验室检测:将采集的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体及其抗原、抗体检测。
5. 结果反馈:实验室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
6. 确诊: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作出最终诊断。
7. 报告传染病:医疗机构将确诊病例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诊断注意事项1. 充分了解病史:病史是诊断传染病的重要依据,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信息。
2. 细致观察临床表现: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医生需认真观察和分析。
传染病院感诊断标准

传染病院感诊断标准传染病的医院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中,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在出院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院感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头痛、寒战、呕吐、腹泻等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逐渐加重。
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伴有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小板计数降低。
肝功能、肾功能异常。
病原体检测: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样本中检出病原体。
3. 影像学检查:X光检查显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阴影。
胸部CT检查显示肺部病变,如肺实变、肺叶实变等。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肝脏、脾脏增大,或有液性暗区。
4. 病原学检查:细菌学检查: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病原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
病毒学检查:从患者样本中检出病原病毒,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真菌学检查: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病原真菌。
5. 感染途径:确定感染途径,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分析感染源,如其他患者、医院工作人员、病原体携带者等。
6.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药物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7.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相关法规。
总之,医院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此外,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使用抗生素等。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4. 诊断依据4。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4.2。
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4.3。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
3。
3血清学检测抗—HA 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6.1 临床诊断病例6.1.1 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①4。
1和4.2和4。
3.1;②4。
1和4.2和4.3。
1和4.3。
2;③4.2和4。
3。
1;④4.2和4.3。
1和4.3.2。
6.2 确诊病例6。
2.1 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6。
2。
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
3。
6。
2。
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
3。
3.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5.诊断5。
1 急性乙肝5.1。
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
3 HBsAg阳性。
5。
1。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
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5.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
7 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
(2024年)《传染病诊断标准》

通过多个实际案例,让学员更加深入 地了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及流程
深入阐述了传染病诊断的标准、方法 和流程,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方面。
2024/3/26
31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传染病的知识体系有了更 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诊断标准和流程 方面。
2024/3/26
特异性原则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选择具有特异 性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准确性原则
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 诊。
28
注意事项提醒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在采集标本、进行检查和治疗过程中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 感染。
注意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注意 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 品。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方 法直接检测病原体,是确诊传
染病的金标准。
02
血清学检查
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 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利用PCR等技术检测病原体基 因片段,具有快速、灵敏的特
点。
04
生化检查
部分传染病可引起肝、肾等器 官损害,生化检查可评估器官
功能状态。
2024/3/26
25
06
诊断流程、原则及注意事 项
2024/3/26
26
诊断流程梳理
体格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 查,特别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 体征。
影像学检查
对于部分传染病,如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等,需进行影像学 检查以辅助诊断。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 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 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精品文档
i)肺外结核病; 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慢性等孢子虫病; 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卡波西肉瘤; 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浸润性宫颈癌; r)弓形虫脑病; 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HIV脑病; v)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精品文档
艾滋病患者: 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潜伏期: 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感染者进 展到艾滋病期的时间)为7年~8年。
精品文档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1.2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精品文档
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WS293-2008)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 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 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 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3. 实验室检查 3. 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 2 血清抗-HCV阳性 3. 3 血清HCVRNA阳性
精品文档
▲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慢性丙肝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1的内容 ▲确诊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2 符合慢性丙肝临床表现以及3.2 符合3.1以及3.2
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精品文档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例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3 同时符合2.3 同时符合2.4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4.6. 同时符合1.5.6 同时符合2.4.6
精品文档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213-2008
2.慢性丙性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3.2.1.2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
退,恶心或右季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
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品文档
1.2.3.1.2 B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l0%;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l个月; c)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 d)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肺结核病(现症的); g)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
精品文档
疑似梅毒诊断: 同时符合1. 2. 3。
确诊梅毒诊断: 同时符合疑似梅毒诊断和4。
精品文档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271-2007)
精品文档
腹泻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
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
精品文档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精品文档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 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 HBV DNA检测结果。
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 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 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 胞癌等。
精品文档
1.3.1.1 HIV抗体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
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 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 1.3.1.2 CD4细胞检测(见A.4)
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 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
精品文档
2.1 HIV感染者 2.1.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 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2.1.2 15岁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 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 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 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b) 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
1.1.3 1.1.4 1.1.5 1.1.6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有医源性感染史。 有职业暴露史。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精品文档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2.2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1.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
精品文档
梅毒 (GB 15974—1995)
精品文档
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1. 有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
为、或性伴感染史。 2. 病期2年内为早期潜伏梅毒,2年以上为
晚期潜伏梅毒。但无论病史有多长,均无 任何梅毒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2次以上阳性 (滴度在1:8以上)。 4.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需排除生物 学假阳性)。脑脊液检查阴性。
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精品文档
1、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
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 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 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 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 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 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 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 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 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性肌炎(肺炎除外); f)肺外结核病; 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 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1)慢性等孢子虫病; m)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n)卡波西肉瘤; 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 q)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s)HIV脑病。
精品文档
1.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
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
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慢性乙肝 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
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
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
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
精品文档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分子生物学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影像及活组织检查
精品文档
传染病的诊断
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也是日常报 告最多,或不清楚该不该报,报告要求如 何。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其它感染性 腹泻
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 月最新颁布
0.5×109/L)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
精品文档
1.2.3.2.3 F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
脑膜炎、菌血症); h)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i)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
0.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精品文档
1.2.3.1.3 C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HIV消耗综合征;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
精品文档
1.2.3.2.2 E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 b)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 c)不明原因的发热(>37.5℃),反复或持续l个月以上; d)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g)淋巴结结核; h)肺结核病; i)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 j)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k)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 1)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