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20201111100048)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15章)习题二2. 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⑴ 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⑵ 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⑶ 消费者收入增加了;⑷ 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 答: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3. 假设坐标图上有两条形状为直线但斜率不同的需求曲线,在这两条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的弹性是否相等?假定这两条相交的需求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交点上弹性是否相等?答: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性需求曲线在相交之点各自的弹性是不相等的,斜率绝对值小(坡度较平缓)的那条需求曲线在交点处的弹性大一些。
如上图,、分别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它们与横轴分别相交于点B、D,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A、C,两条需求线相交于点E。
这里,然,由几何表述法可知在交点E处,因EF∥OC,故之弹性系数,则之斜率绝对值,即,之斜率绝对值,显斜率绝对值较大。
,之弹性系数显然的。
两条曲线,故。
这表明在两条需求曲线交点处斜率绝对值较小(坡度较缓)的需求曲线弹性系数值大于斜率绝对值较大(坡度较陡)的需求曲线的弹性系数型的需求曲线在它们相交处的各自弹性也是不相等的。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瞧待这一问题?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与必要。
稀缺性就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就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就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稀缺性就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与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与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就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与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与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就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这就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中,生产哪些种与生产的数量就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她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就是以怎样的次序与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就是用蒸汽还就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与土地,还就是恰恰相反?生产就是大规模还就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就是高效率的还就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与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就是公平的不?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与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与劳务?这就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就是效率、节约与避免浪费。
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概念 P684. 图1—6(即教材中第68页的图2—28)中有三条线性的需求曲线AB 、AC 和AD 。
图1—6(1)比较a 、b 、c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2)比较a 、e 、f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解答:(1)根据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b 、c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相等的。
其理由在于,在这三点上,都有:d FOe AF=(2)根据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同样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e 、f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不相等的,且有af e dd de e e<<。
其理由在于: 在a 点有:a d eG B O G=, 在f 点有:fd eG C O G=, 在e 点有:e deG D O G=在以上三式中,由于GB GC GD <<,所以af edd d ee e <<。
5.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Q 与收入M 之间的函数关系为PAFO G B QDC b afec2100M Q =。
求:当收入M=6 400 时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P68)解答:由已知条件2100M Q =,可得Q =,于是,有:1211()2100100dQ MdM-=∙进一步,可得:m dQ M e dMQ=∙122111()10021001002M-=∙∙∙÷=观察并分析以上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可以发现,当收入函数2M aQ =(其中a >0为常数)时,则无论收入M 为多少,相应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恒等于12。
(以上两题由数软08级10班杨亚录入)6. 假定需求函数为Q=MP -N ,其中M 表示收入,P 表示商品价格,N (N>0)为常数。
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和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西方经济学 课后答案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欲望:欲望是指人们的需要,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
2、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
3、机会成本: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各种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4、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曲线。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6、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7、实证分析: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获得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8、规范分析:研究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9、均衡分析: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0、过程分析:包含这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11、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12、比较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3、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14、边际分析:分析自变量每增加爱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二、选择题1C 2B 3B 4C 5ABC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问答题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5,15)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是指生产者既有出售的愿望又有出售的能力的有效供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支付之间的差额。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寡头市场: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的一种市场组织。
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简答(3,16)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所有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和毫无困难的)信息是完全的(由于每一个买者和卖着都知道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按照这一既定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这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可能导致的一个市场同时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情况)无差异曲线形成的特征函数是连续的,有无数条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远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第三部分习题解答第一篇概论一、思考题1. 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
这是为什么?[答]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一,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1)政治思想不同。
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
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与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
同一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
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2. 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
”请对此试加评论。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经济分析从总量入手。
这就是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
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3. 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
“这种说法对吗?[答]这种说法不对。
某君的原意是:自己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足。
但这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
从经济学上说,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人都是个体。
4. “经济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答]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作为假说,“经济人”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人。
具体人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利己的,但撇开非本质属性,“经济人”假定抽象人的本质属性是利己的。
(2)“经济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个人的安乐。
也就是说,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安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某些人来说,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可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利己。
(3)“经济人”假说是实证结论,不是道德规范。
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习题十二1.简释下列概念:均衡产出或收入答: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此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包括全体家庭和企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部门想要有的支出,或者说计划或意愿的投资正好等于计划或意愿的储蓄。
消费函数答:指关于消费和收入的依存关系的函数,其图形表示即消费曲线。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答: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答: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投资乘数答: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直接税答:是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
间接税答: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政府购买答: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政府转移支付答: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政府支出乘数答: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答: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转移支付乘数答: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答: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它测度着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增加的总支出量。
《西方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1章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物品和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2.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如何出自成本收益考虑作出理性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学科。
3.理性选择是指经济人在信息充分前提下以自我为出发点作出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选择;它涉及自私、信息充分、符合逻辑的决策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四个方面内容。
4.资源配置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它涉及三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5.机会成本是指对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进行选择时,牺牲的其他用途的机会中所放弃的最大利益或代价。
6.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转换线,指既定资源和技术约束下社会能够得到的最大产品组合点的轨迹。
7.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对象(企业和消费者)出发,研究单个市场上的价格决定以及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学科。
8.宏观经济学是把社会层次加总的量作为载体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学科。
9.经济模型是由定义、假设、假说和检验4个因素通过逻辑推理而联结起来的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
10.内生变量是模型所要解释的变量。
11.外生变量是模型不予考虑的作为已知数的变量。
12.边际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的变动对另一个变量影响力大小的分析方法。
13.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研究变量运动终点的分析方法。
14.古典学派是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论证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合理性的经济学流派。
15.新古典学派是古典经济学之后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使用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
16.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用总量分析论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失业,以及主张政府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学说。
17.新古典综合派是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的经济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彖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
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
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
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一一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一一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
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
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
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彖,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
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
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
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彖、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分析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考察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找到实现稀缺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的是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问题,它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决定过程,分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探索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能力长期稳定增长的方法和途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节省和提高经济效率,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主要在观察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
微观经济学代表由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彖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
宏观经济学好比研究一片森林的构成、性质和变化,而不去考虑一棵棵树木。
而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森林中的个别树木的性质和特点,在考察时以森林的状态不变为假定前提。
如果要对整片森林有充分的认识,则这两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
尽管西方经济学强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但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不一致性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乏有机的联系。
微观经济分析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而展开,而宏观经济分析是以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两个核心理论没有内在联系,这就是说,这两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脱离的:价格理论不能运用于宏观,而宏观分析则缺乏它的微观基础。
其次,这两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是互相矛盾和互相否定的。
微观经济学强调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经济活动,可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是不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否则自发的市场调节不能有效运转。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两个针锋相对的学说体系拼凑而成的。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解答提示: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直接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是经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吗?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开始,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着一种企图,即企图把经济学变成一门像力学一样的超阶级、超现实、超历史、超社会的“纯粹的科学”。
这种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完全混同的做法遭到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无批判地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现象是不适当的,他用“科学主义” 一词去形容经济学对物理科学方法的盲目模仿,将其称之为经济科学的“弄虚作假主义”,认为它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社会现实的一些关键因素,诸如感觉、目的和预期。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解答提示:当西方经济学家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岀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
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一门实证的科学。
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Free)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叫做实证经济学,它力求回答经济现彖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样标准的理论和政策,它力求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区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对科学研究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是一回事,要求把价值判断完全从科学研究中按弃是另一回事。
一方面,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总是关系到事实和价值这两个方面。
在确定的意义上,价值的纬度是人类特有的纬度;把它拿走,你就消灭了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科学也需要价值判断。
当物理学家发现通过原子核的裂变可以释放一种巨大的能量时,他们考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和平地利用这种能量?科学只是发现和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西方经济学一面高唱科学的客观性的论调,一面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暗中塞入经济学的假定中。
5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解答提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性过程,它代表了世代经济学家为认识经济现彖在心智方面所做的努力的。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理论上的反映和概括,它具有双重性质:科学性和有用性与庸俗性和辩护性。
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理论上的反映和概括。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即在意识形态上,宣布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强化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西方经济学的始终,贯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立场、方法和观点之中。
西方经济学只关心和研究一种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它重点研究私有制度是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以及解决的效率如何。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这正像熊彼特说的那样:“想要为自己的时代和国家服务的经济学家,是把他们时代和他们国家的制度视为当然的一一并且根据这种制度来进行推理。
”然而,把现存的当作合理的,在既定的制度下研究既定的“客观”事实,这本身就暗含着保守的意识形态,既目前流行的经济制度是最好的,这显然代表那些在这种制度下生活得最舒服的既得利益者的观点。
应该指出,资本主义的种种经济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它充分暴露了这个制度的不合理性。
但是,西方经济学只是在运行层次上研究问题,而把问题归结为引起人们诸如投资、储蓄、消费等经济行为的普遍心理倾向。
这种学说具有明显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性质。
它主要表现为:(1)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作为关于人与物之间的技术问题来处理,它从分析物与物的关系开始,只是揭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有意或无意回避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无视或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从而粉饰和美化资本主义。
这个世界没有阶级矛盾和对抗,没有罢工和反罢工,没有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没有危机的爆发和股市的崩盘,没有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没有帝国主义和战争,没有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物化,,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美好、和谐和均衡的世界,这个世界通过交换,达到均衡和协调,获得最大限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