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篇一:补体结合实验第二节补体结合实验补体结合实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映系统抗原或抗体的实验。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映。
这一传统的实验经不断改良,除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和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自身免疫性溶血,若是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解决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解决红细胞膜,致使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实验中有5种成份参与反映,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映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实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路,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映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映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缘。
若是反映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映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映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阳性。
若是反映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实验阴性(图14-2)。
因此补体结合实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实验示用意二、实验方式补体结合实验的改良方式较多,较常常利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
目前以后两种方式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补体结合反应,加深对免疫学中补体系统的理解,并探讨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参与免疫应答。
补体结合反应是补体系统的关键步骤之一,常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补体结合反应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中的特定组分,进而引发一系列补体级联反应。
这些反应最终导致补体蛋白在抗原表面形成复合物,从而实现对抗原的免疫识别和清除。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准备足够的抗原溶液、抗体溶液和补体活性试剂。
–准备适当浓度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样品。
–准备酶标板,将待测样品加入孔中。
2.补体结合反应:–将抗原溶液加入酶标板中相应孔中。
–加入抗体溶液,使其与抗原充分结合。
–加入补体活性试剂,观察反应发生。
3.反应结束后,使用染色剂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4.使用酶底物,在适当的时间内测定吸光度变化。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补体结合实验,并观察到吸光度的变化。
我们比较了阳性对照样品和阴性对照样品的吸光度,发现阳性对照样品的吸光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样品。
这表明阳性对照样品中发生了补体结合反应,而阴性对照样品中未发生补体结合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补体结合反应可以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从而判断感染状态或诊断某些疾病。
2. 补体结合实验的结果可通过测定吸光度等方法定量分析。
3.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检测和诊断。
五、实验优化和改进本实验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优化实验条件,如抗原和抗体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
2. 引入质控样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应用更敏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如荧光标记等。
4. 通过扩大样本数量和种类,增加实验的统计学意义。
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补体结合实验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系统成分,它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补体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探究补体的功能及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1. 补体:从新鲜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经过离心和冷冻保存。
2. 抗原:选择合适的抗原,如细菌、病毒等。
3. 抗体:选择特异性抗体,如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4. 补体结合试剂盒:包含补体、抗原和抗体等试剂。
5. 96孔板:用于进行实验操作。
6. 显色试剂:用于检测补体结合反应结果。
实验步骤:1. 将96孔板中的每个孔加入适量的抗原。
2. 加入相应浓度的抗体,与抗原进行反应。
3. 加入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反应。
4. 孔板放置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
5. 加入显色试剂,观察孔板中的颜色变化。
6. 根据颜色变化的程度,判断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孔板中的颜色变化程度。
颜色的深浅反映了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程度。
颜色越深,表示结合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结合程度较低。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补体在免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进一步增强免疫反应。
2.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评估补体的功能及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3.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实验的局限性:1. 本实验只是模拟了体外条件下的补体结合反应,无法完全还原体内复杂的免疫过程。
2. 实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结论: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补体的功能及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补体的功能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补体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1. 学习补体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补体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3. 了解补体含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Complement)是一组存在于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增强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等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采用经典途径补体活性测定方法,通过检测溶血素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活性,间接反映补体含量。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溶血素、补体标准品、生理盐水、蒸馏水、抗人球蛋白抗体、酶标仪、微量移液器、比色皿等。
2. 仪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显微镜、离心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备(1)将补体标准品稀释成不同浓度(如1:2、1:4、1:8、1:16、1:32等)。
(2)将各浓度补体标准品与等量溶血素混合,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3)加入等量抗人球蛋白抗体,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4)加入生理盐水,终止反应。
(5)在酶标仪上检测各孔的吸光度(OD值)。
(6)以OD值为纵坐标,补体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检测(1)取一定量待测样品,按上述步骤进行稀释。
(2)重复上述步骤,检测样品的OD值。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补体的含量。
1. 标准曲线制备: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补体标准曲线2. 样品检测: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补体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样品补体含量检测结果样品编号补体含量(U/ml)1 32.52 27.03 24.54 20.05 16.5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经典途径补体活性测定方法,通过检测溶血素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活性,间接反映补体含量。
2. 实验结果显示,样品中补体含量在16.5~32.5 U/ml之间,说明样品具有一定的补体活性。
3. 补体含量测定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评估机体免疫功能、诊断某些疾病等。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补体标准曲线,为后续样品检测提供了依据。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补体的参与,从而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方法1.原料准备:–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目标抗体–补体源(如兔子补体)–磷酸盐缓冲液(PBS)–96孔酶标板2.补体结合实验步骤:1.在96孔酶标板中,分别加入PBS、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和目标抗体。
2.加入适量的补体源,使其与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3.孵育一定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4.加入适量的底物,孵育一定时间。
5.加入停止液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补体结合实验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吸光度样品A 0.2样品B 0.4样品C 0.6样品D 0.8样品E 1.0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见,随着样品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增加,这说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越高,吸光度也越高。
在本实验中,样品E的吸光度最高,说明样品E 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最为紧密。
实验讨论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补体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抗原被破坏。
因此,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活性和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实验中的孵育时间、适量的底物添加以及反应终止液的选择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我们成功研究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并且了解了补体的参与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E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程度最高。
补体结合实验为研究体液中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1.Smith, R. L., Lasky, L. A., & Broze Jr, G. J. (1982). Kinetics of theinteraction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s 1 and 2 with factor Xa. Th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57(18), 2217-2221.2.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first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4), 1058-1066.3.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second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5), 1140-1144.。
补体激活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补体激活试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补体激活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补体激活试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通过补体激活试验检测样本中的补体活性。
4. 分析补体激活试验的结果,评估补体的功能。
三、实验日期: 2023年X月X日四、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院系:XX学院- 专业:XX专业- 班级: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五、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等。
补体激活试验旨在检测样本中补体的活性,从而评估其免疫功能。
六、实验材料:1. 样本:人血清、兔抗羊红细胞抗体、绵羊红细胞、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补体激活剂、生理盐水、pH指示剂、TMB显色剂等。
2. 仪器:酶标仪、微量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
七、实验方法:1. 将样本和兔抗羊红细胞抗体混合,加入绵羊红细胞,在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2. 加入补体激活剂,继续孵育30分钟。
3. 加入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孵育30分钟。
4. 加入pH指示剂,调整pH值至7.4。
5. 加入TMB显色剂,避光孵育10分钟。
6.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OD值)。
八、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所需试剂和样本按照实验方法进行配置。
2. 将兔抗羊红细胞抗体和绵羊红细胞混合,加入样本,在37℃水浴箱中孵育30分钟。
3. 加入补体激活剂,继续孵育30分钟。
4. 加入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孵育30分钟。
5. 加入pH指示剂,调整pH值至7.4。
6. 加入TMB显色剂,避光孵育10分钟。
7.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OD值)。
8.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补体的活性。
九、实验结果:1. 通过酶标仪测定OD值,得到样本的吸光度值。
2. 将样本的OD值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补体的活性。
十、实验结论:1. 样本中补体的活性正常,符合生理范围。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组在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能够识别和破坏体内的病原体和损伤细胞。
补体结合实验是通过观察补体与特定物质结合的能力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研究其对不同物质的结合能力以及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血清样本:从健康人体血液中提取的血清样本。
•不同物质:如抗原A、抗原B、抗原C等。
•血清稀释液:用于稀释血清样本。
•补体源:提供补体蛋白质的来源。
•补体结合试剂:一种特殊染色试剂,用于观察补体与物质结合后的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1.将血清样本加入不同的试管中,每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血清样本。
2.将不同物质分别加入试管中,使不同试管中的样本与不同物质接触。
3.在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补体源,并轻轻混合。
4.将试管放置在恒温水浴中,保持一定的温度。
5.在一定时间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6.根据实验结果,评估补体与不同物质的结合能力。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在与抗原A接触的试管中,补体与抗原A发生结合,并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在与抗原B接触的试管中,补体与抗原B发生结合,并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在与抗原C接触的试管中,补体与抗原C发生结合,并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补体与不同物质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
讨论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补体结合实验评估了血清样本中补体与不同物质的结合能力。
补体的结合能力是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的识别和作用方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血清样本和不同物质进行反应,观察到了颜色的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是由于补体与物质结合后的反应产物导致的。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补体与不同物质的结合情况。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补体结合实验只能初步评估补体与物质的结合能力,不能提供详细的定量信息。
补体集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补体集合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院系: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专业班级]姓名: [姓名]学号: [学号]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 掌握补体集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分析补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激活和生物学效应。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一组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三条途径激活: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MBL途径。
补体激活后,可以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等生物学效应。
本实验通过补体集合实验,旨在观察补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激活情况,并分析其对靶细胞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试剂:补体、抗原、抗体、红细胞等3.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比色计等四、实验方法1. 补体激活:将抗原和抗体混合,加入适量的补体,观察补体是否激活。
2. 靶细胞检测:将红细胞作为靶细胞,观察补体激活后对红细胞的影响。
3. 细胞计数:通过计数活细胞和死细胞数量,分析补体对靶细胞的影响。
五、实验步骤1. 制备补体: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制备适量的补体溶液。
2. 制备抗原和抗体:按照实验要求,制备适量的抗原和抗体溶液。
3. 补体激活:将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加入适量的补体,观察补体是否激活。
4. 靶细胞检测:将红细胞作为靶细胞,加入适量的补体溶液,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5. 细胞计数:通过计数活细胞和死细胞数量,分析补体对靶细胞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1. 补体激活:在抗原和抗体存在的情况下,补体被激活,产生溶血现象。
2. 靶细胞检测:补体激活后,红细胞发生溶解,产生溶血现象。
3. 细胞计数:活细胞数量减少,死细胞数量增加,说明补体对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七、实验讨论1. 补体激活是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途径和分子。
2. 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激活后可以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从而发挥免疫清除作用。
3. 补体系统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实验报告篇一:补体结合试验第二节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一、类型及原理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果有补体参与时,补体通过一系列的激活,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它可以直接攻击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这就是所谓“血管内溶血”。
而没有补体参与的免疫性溶血,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结合后,没有直接把红细胞破坏,而是把红细胞“致敏”,致敏RBC在通过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时,被吞噬细胞“吃掉”,这就是所谓“血管外溶血”。
该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3个系统:①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即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
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图14-2)。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图14-2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二、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全量法(3ml)、半量法(1.5ml)、小量法(0.6ml)和微量法(塑板法)等。
目前以后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可以节省抗原,血清标本用量较少,特异性也较好。
以下叙述以小量法为例,即抗原、抗体、溶血素、羊红细胞各加0.1ml,补体加0.2ml,总量为0.6ml。
(一)试剂1.抗原试验中用于检测抗体的抗原应适当提纯,纯度愈高,特异性愈强。
如使用粗制抗原时,须经同样处理的正常组织作抗原对照,以识别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对正常组织成分的非特异性反应。
2.抗原和抗本的滴定补体结合试验中,抗原与抗体按一定比例结合,因而应通过试验选择适宜的浓度比例。
多采用方阵法进行滴定,选择抗原与抗体两者都呈强阳性反应(100%不溶血)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抗原和抗体的效价(单价)。
滴定方法举例如表14-4。
在试管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抗原,配加不同稀释度的抗血清,另作不加抗原的抗体对照管和不加抗血清的抗原对照管。
按照试验方法加补体和指示系统,温育后观察结果。
在表14-4中可见1:64抗原和1:32抗体各作为1个单位。
在正式试验中,抗原一般采用2~4个单位(1:64~1:32),抗体采用4个单位(1:8)。
表14-4抗原和抗体的方阵滴定抗原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抗体对照抗血清稀释倍数 1:4 4 4 4 4 4 4 3 0 01:8 4 4 4 4 4 2 1 0 01:16 4 4 4 4 4 1 0 0 01:32 4 4 4 4 ④ 0 0 0 01:64 4 4 3 3 2 0 0 0 01:128 4 3 2 1 ± 0 0 0 01:256 3 2 2 ± 0 0 0 0 01:512 2 1 ± 0 0 0 0 0 0抗原对照 0 0 0 0 0 0 0 0注:1、2、3、4分别表示溶血反应强度+、++、+++、++++;0为不溶血。
3.补体滴定按表14-5逐步加入各试剂,温育后观察最少量补体能产生完全溶血者,确定为1个实用单位,正式试验中使用2个实用单位。
如形14-5中的结果为1:60的补体0.12ml可产生完全溶血,按比例公式0.12×2:60=0.2:x计算,x=50;即实际应用中的2个补体实用单位应为1:50稀释的补体0.2ml。
表14-5补体的滴定管号1:60补体(ml)缓冲液(ml)稀释抗原(ml)致敏srbc (ml)1 2 3 4 5 60.04 0.06 0.08 0.10 0.12 0.140.26 0.24 0.22 0.20 0.18 0.160.1 0.1 0.1 0.1 0.1 0.1浴30min 37℃水置放0.2 0.2 0.2 0.2 0.2 0.2浴30min 37℃水置放不溶血不溶血微溶血微溶血全溶血全溶血结果(二)血清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分离血清,及时检验或将血清保存于-20℃。
血清在试验前应先加热56℃30min(或60℃3min)以破坏补体和除去一些非特异因素。
血清标本遇有抗补本现象时可做下列处理之一:①加热提高12;②-20℃冻融后离心去沉淀;③以3mmol/l盐酸处理;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加热灭活;⑤以白陶土处理;⑥通入co2;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⑧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补体。
(三)正式试验以小量法测定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为例。
按表14-6逐步加入各种试剂,温育后先观察各类对照管,应与预期的结果吻合。
阴性、阳性对照管中应分别为明确的溶血与不溶血;抗体或抗原对照管、待检血清对照管、阳性和阴性对照的对照管都应完全溶血。
绵羊红细胞对照管不应出现自发性溶血。
补体对照管应呈现2u为全溶,1u为全溶略带有少许红细胞,0.5u应不溶。
如0.5u补体对照出现全溶表明补体用量过多;如2u对照管不出现溶血,说明补体用量不够,对结果都有影响,应重复进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结果,受检血清不溶血为阳性,溶血为阴性。
表14-6测定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程序反应物(ml)待检血清管测定稀释血清抗原缓冲液 2u补体 1u补体 0.5u补体致敏红细胞混匀,置37℃30min后观察结果0.1 0.1 - 0.2 -- 0.2对照 0.1 - 0.1 0.2 -- 0.2阳性对照管测定 0.1 0.1 - 0.2 -- 0.2对照 0.1 - 0.1 0.2 -- 0.2阴性对照管测定 0.1 0.1 - 0.2 -- 0.2对照 0.1 - 0.1 0.2 -- 0.2抗原对补体对照管照管- 0.1 0.1 0.2 -- 0.2 2u - 0.1 0.1 0.2 -- 0.21u - 0.1 0.1 - 0.2 - 0.20.5u - 0.1 0.1 -- 0.2 0.2-- 0.4 --- 0.2红细胞对照管混匀,置37℃1h或4℃16~18h三、应用和评价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技术,能够沿用至今说明它本身有一定的优点:①灵敏度高。
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作用,比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灵敏度高得多,能测定0.05μg/ml的抗体,可与间接凝集法的灵敏度相当。
②特异性强。
各种反应成分事先都经过滴定,选择了最佳比例,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尤其用小量法或微量法时。
③应用面广,可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抗原或抗体。
④易于普及,试验结果显而易见;试验条件要求低,不需要特殊仪器或只用光电比色计即可。
补体结合试验可应用在以下几方面:①传染病诊断。
病原性抗原及相应抗体的检测。
②其他抗原的检测。
例如肿瘤相关抗原、血迹中的蛋白质鉴定、hla分型等。
③自身抗体检测。
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锁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疏忽便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所以在多种测定中已被其他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所取代。
但对于免疫学技术的基本训练仍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篇二:医学免疫学CDC实验报告CDC实验一.实验原理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1~3或IgM)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而导致细胞膜穿孔。
因此,水溶性染料如台盼蓝可进入受损细胞,染成蓝色,为阳性反应;不带抗原的细胞,未损伤,不染色,为阴性反应。
二. 实验步骤 1.胸腺细胞悬液制备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暴露胸腔,分离出胸腺↓镊子夹住胸腺反复轻轻研磨↓单个细胞PBS洗2次,1000rpm,10min↓加入5%小牛血清PBS制备细胞悬液调节细胞浓度至3-4×107/ml三.结果判断①细胞膜穿孔的细胞呈蓝色,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不着色。
②细胞毒性作用的判断标准如下:阴性反应 ( - ) 死细胞占0-10% 可疑阳性反应 ( ± ) 死细胞占11-20% 弱阳性反应 ( + ) 死细胞占21-50% 阳性反应 ( ++ ) 死细胞占51-80% 强阳性反应 (+++ ) 死细胞占81-100%四.结果记录1.表格记录2.照片展示五.讨论①.第①组成阳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原、抗体、补体、LC。
抗原抗体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物,从而导致细胞膜穿孔,细胞受损,台盼蓝进入细胞,染成蓝色,呈阳性反应。
说明CDC 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补体共同参与。
②.第②组成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体、LC。
因为无抗原和补体,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也无补体,因此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不能使细胞膜穿孔,细胞无损伤,台盼蓝无法进入细胞,不能被染成蓝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补体的参与。
③.第③组呈阴性的原因:试验中加入LC和补体,因为无抗原抗体,所以没有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补体不能被激活,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的参与。
④.第④组呈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只加入LC,既无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也无补体,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补体的共同参与。
篇三:实验三补体溶血实验实验三补体溶血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溶血反应的原理,掌握溶血反应的基本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将绵羊红细胞做抗原注射家兔体内,经一定潜伏期,家兔血清中即出现特异性抗体,此种抗体称溶血素,它可以与绵羊红细胞结合,此时若加入补体,即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则呈现溶血现象。
三、实验材料1、溶血素(1:1000)、补体(1:30)、绵羊红细胞(1%)、生理盐水2、试管、吸管、试管架等四、实验方法1、按下表将试管4支排成一排,2、震荡混匀,37℃水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实验管因发生溶血而变红色透明,其余管为红细胞悬液。
六、注意事项1、取样品的吸管不可混用;加样力求准确;2、SRBC吹匀后再加;3、补体稳定性差:T、pH、连续吹打等都使活性下降,所以置于冰浴中,用时再取;加入补体后轻轻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