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义
[笔记]道德讲义
![[笔记]道德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11ad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7.png)
道德讲义道德讲义赵见龙著王善人略历善人王公凤仪,印树桐,朝阳云蒙山下一农夫耳。
幼为人牧,长为人佣。
喜闻善书,顿明“古人争罪,今人争理”之旨。
父死庐墓三载,又明性天大道。
其友杨柏遇难,舍身以救之,学羊角哀之为人。
尝云:欲换世风,须先令女子出苦。
于是提倡女子义学数百处,从其游者数千人。
于民国十八年,加入万国道德会,嗣任东北道德总会德育部长。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冬,寿终于任,享寿七十有四。
赵见龙(本书作者)略历赵君见龙,凌川名士也。
幼博群书,喜谈理性。
凤仪王公见而奇之,遂携同游。
办宣讲、挽世风者几二十年。
孝友天成,好学医术,沉疴着手立即回春,自号“医遯”。
曾在拜泉三道镇创办道德会,且为会长。
旋在长春高级讲习,举为模范人,且为编辑焉。
锦州道德总分会改组,又任理事长,做事有能,不畏艰辛。
初舍祖业于其弟,继遗薄产于其子,后又舍身以渡世。
现在年五十余,望之如三十许人,言笑不苟,蔼然人可亲,洞明性天大道,尝自比子贡,窃谦以闻一知二也。
谨述其行,略为之记。
天性用事善人说,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秉性,三习性。
所以天性要明,先除私欲;秉性要化,先除我见;习性要去,先除嗜好。
人若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尘。
善人说,人得清三界,性界清无秉性,心界清无私欲,身界清无嗜好。
所以性不清则无福,心不清则无禄,身不清则无帮。
三界分清,胜享百官之富。
善人说,设有一逆子,打自已爹娘,未打他人爹娘,与人何干,而人皆恨之,是天恨之也;设有一孝子,孝自已的父母,与人何涉,而人皆敬之,是天敬之也。
善人说,欲见天心,先看众人之心;欲闻天言,先听众人之言;欲知天意,先察众人之意。
众人即是天,勿以苍苍者为天也。
善人说,人动秉性,是性中之病,心思他人非,是心界之病,为身子打算,是身界之病,若能反转过来,其病自愈。
善人说,一室之内,有一电灯,光满其中,再加数盏,其光倍强,众灯之光,合而为一,而光与光,毫无冲突,惟多人在一块做事,往往不和,发生冲突,只因未拿天性当家,各以秉性用事。
思想道德教育(讲义稿)

---------------------------------------------------------------最新资料推荐------------------------------------------------------思想道德教育(讲义稿)思想道德教育讲义编写:贾景华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印制 2019 年9 月 2目录绪论3 第一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第二章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7 第三章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 10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3 第五章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4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15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 第八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9 第九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思 21 第十章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4 第十一章新时代下的职业道德 25 第十二章新时代下的职业人 27 第十三章职业化如何提升个人的价值 27 第十四章职业 28 第十五章道德概述 29 第十六章职业道德 30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32第十八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培养 40 第十九章礼仪规范 42 3绪论每个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从接受教育到工作,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特别是人的思想认识,从无知到有知,从单纯到多样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世界观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简单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总的1 / 2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
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世界观对人的作用,具体一点说,首先它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们一旦形成了某种世界观之后,就会用这些观点去指导自己...。
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讲义12

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讲义12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导入:案例:1、出纳员张某2.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内幕:期货操作员毁了巴林银行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授课过程:一、什么叫职业道德,1、职业的定义: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业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符合法律规定)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杭州吴菊萍)简单地说,道德就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3、职业道德的定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医生救死扶伤)4、职业道德的特征A、行业性;(有限性)各种行业的职业道德都只能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而往往不适用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都只能在本行业的特定范围内起作用,一旦越出自身的行业范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各种职业都不适用于尚未进入职业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
B、时代性和广泛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使人们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养成比较特殊的职业品质和职业风格。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职业活动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职业道德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由于职业分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各种职业活动在总的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例如教师,体罚) C、实用性与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相联系,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形式也丰富多样。
各个行业为了较好地规范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都往往从本行业的活动、要求以及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根据本行业的客观环境、职业特点及从业人员的接受能力,采用一些简便易行的、能为本行业人员所接受的形式如规章制度、工作守则、服务公约、条例、誓词、须知、保证等,来体现职业道德的要求,把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和条理化,这样既易记易懂,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又易于实践,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促使他们改进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一、什么是道德经1.1 道德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由多篇诗文组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的作者是黄元吉(Huang Yuangi),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1.2 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道德经是一本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书籍。
它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处理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道德原则。
道德经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深远,以及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
二、道德经的基本思想2.1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道德经认为,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式,它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人道则是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的道路和准则。
道德经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与之相应,积极追求和谐发展。
只有遵循天道,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和谐。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首先,个人应该注重修身,修养内心,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其次,个人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
再次,个人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个人应当关心全人类的幸福,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作出努力。
三、道德经的道德准则3.1 仁爱与道德道德经强调仁爱与道德的关系。
仁爱是一种无私,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道德经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指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为他人谋福祉。
只有通过仁爱行为,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快乐。
3.2 诚实与正直道德经强调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
个人应当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坚守自己的承诺和原则。
只有真诚待人、守信用,个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道德经提倡正直无私的行为,个人应该坚守道义,为大众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个人私利而行。
3.3 礼仪与道德规范道德经强调礼仪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个人应该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讲义:第三章文明礼貌

60/63 遵循⽂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规范、举⽌得体、待⼈热情。
61/64 ⽂明礼貌是:⼈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从业⼈员的基本素质;企业形象的重要内容。
62/65 所谓⽂明是指⼈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明和精神⽂明。
63/66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维护奴⾪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社会主义的“礼貌”是社会主义⼈与⼈平等友爱、互相尊⾸的新型社会关系的体现。
64/67 ⽂明公约具有:群众性、⾃治性、针对性、法制性。
65/68 全国职⼯守则:l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2热爱集体,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加管理;3热爱本职,学赶先进,提⾼质量,讲究效率;4努⼒学习,提⾼政治⽂化科技业务⽔平: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执⾏规章制度:6关⼼同志,尊师爱徒,和睦家庭,团结邻⾥:7⽂明礼貌.整洁卫⽣.讲究社会公德;8扶植正⽓,抵制歪风,拒腐蚀永不沾。
66/69 职⼯守则是职⼯群众⾃我教育的公约性规定,是正⾯引导职⼯群众共同遵守的准则。
⼚规⼚纪是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的⾏政规章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职⼯,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给予经济制裁或纪律处分。
70 商业系统《服务公约》内容:⽂明经商;讲究礼貌;主动热情;耐⼼周到。
诚恳介绍;当好参谋;执⾏政策;买卖公平。
明码标价;计量准确;唱收唱付;货款交清。
包扎敏捷;牢固美观;符合规定;合理退换;商品陈列;艺术美观;整洁卫⽣;欢迎监督。
67/71 在我国,职⼯初次上岗须接受的培训有: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术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68/72 ⽂明礼貌的基本内容:l仪表,指⼈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2举⽌,指⼈的⾏为、动作;3语⾔,指⼈的语⾔表达形式:4表情,从⾯部或姿态的变化表达内⼼的思想情感。
69/73 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道德形象;企业的内部形象;企业的外部形象。
70/74 企业的内部形象包括:员⼯的整体素质;企业管理风格;企业经营⽬标;企业经营作风:企业竞争观念,企业进取精神。
道德经讲义!!!!

第一课;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的变化无穷【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
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
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六十三课《混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
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
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无名与有名的关系【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
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
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
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
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
《道德经》讲义

《道德经》讲义自序从古到今,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关于“天人相应”的哲学命题,不知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风雨,几多沉浮。
虽然历史已成为昨天的一页,便是,在古老文化熏陶下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着自己的灵魂,完善着自己的品格,树立了自已的形象。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将会成为为类关注的焦点,中国古老而又新鲜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因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里,人们还而要精神之超脱兔与回归;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没有忘记对战胜凶恶疾病与死亡的探索与研究。
可以预言,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天人相应”疗法,因为它不仅可以治疗一现代错乱学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学可预防、抑制某些疾病的发生,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人的生命。
如果它一旦成为现代医学的“助手”,那将会直接导致一场医学革命。
它没有迷信,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
……然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
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交替着,进行着,于是,各种学术著作应运而生,有唯物论,有唯心论,有心物不二论,而济舟所言,则是本源气化论。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推算,测定出太阳,月亮,地球等星体的年龄,既然知道了她们的年龄,就可依据这个年龄推知她他们诞生前前的情状,并且知道她们现在的形体绝不是本来所固有的。
根据这个结论,可知中国两千多前的圣哲——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是主观想象的,而是他“看”到了宇宙的演变,发展的本质。
在“三未生以前,实是我们想状,可以说就“本源气化”之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象,虚无混沌。
然而,在这一片原始,虚无,混沌,无极之中,虽说有物,物刀是虚,虽说有心,心也是虚;心物皆虚,虚本无二,无二之虚,即是混沌一气。
由此可知,混沌一气就是生化万物之源。
然,养生悟道,天人相就,是溯本穷源之工功夫,超出万幻,毋须在形象中摸索,将心存于“空中”而还虚,将身忘于法人而归无,身心虚无,自然与原始混沌之虚相合,及其大气浒鼓荡,我也不得而知妈是“天人相应”之实学功夫。
道德经PPT教学讲义

7 章
8
夫正與居處水上
唯善善善眾善善
不治仁地人利若
爭,,,之萬水
故事言心所物。
無善善善惡而
尤能信淵,不
。,。。故爭
動
幾,
善
於
時
道
。
。
8 章
9
功富金揣持 遂貴玉而而
9 章
身而滿棁盈
退驕堂之之
,自莫不不
天遺之可如
之其能長其
道咎守保已
。。。。。
: :-
下上 篇篇
老 子
38 1
道
81 37 德
章章 經
1
玄 玄此 故 有 無 名 道 之 。兩 常 常 名 名 可 可 又 者有無,,名道 玄 同欲欲萬天,, , 出,,物地非非 眾 而以以之之常常 妙 異觀觀母始名道 之 名其奇。。。。 門 ,徼妙 。 同。。
謂 之
1 章
2
道公 凶 常 復復 篤
,, 。 曰 命歸 ,
道公 明 。其 萬
乃乃 。 根 物
久王
,並
,,
歸作
,
16 章
19
]
:[
百 功 悠 信 其下 太
姓 成 兮 不 次知 上
皆 事 其 足 畏有 ,
謂 遂 貴 焉 之之
我 自 然
,
言 ,
, 有 不 信
,, 其其 次次 侮,
。
焉 之親
。 。而
譽
之
,
17 章
20
11
故 之鑿 用埏 之三 無 有 用戶 。埴 用十 之 之 。牖 以 。輻 以以 以 為 共 為為 為 器 一 用利 室 , 轂 。。 , 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一词比较常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常以此来判断、评价社会各种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
道德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之一。
何谓道德?道德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特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时间上,道德和人类社会共始终,与人类共存亡,贯彻于社会的各种形态。
其二,从空间上看,道德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广泛干涉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诚信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宽容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互助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每一个人只有按照这些道德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氛围。
道德关系作为一种思想关系,它反映为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道德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大多数社会活动,都能反映为这种道德现象。
在“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违背任何道义要求,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最完善的道德人格。
(二)道德是富有个性的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既有与其他社会规范共性的一面,又有其个性的一面。
1.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而多变的。
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有其独特的发展演进规律。
(1)一方面,道德极富理想性和情感性,人们总是努力朝着“至善至美”的目标去提出新的道德主张和标准。
(2)另一方面,每个时代各阶级、各阶层或各利益集团的道德及其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总要根据其利益需要,吸取其他有益的元素加以继承和改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由此可见,道德之所以源自久远而活力不衰,和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发展是分不开的。
3.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
4.道德的发展趋势具有趋同性。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道德在约束上具有自律性道德这种行为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其约束力不像法律那样依靠一种特殊的、外在的、具有高度的强制力来维护。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舆论的褒贬来约束的,体现着较强的自律性。
道德的自律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了人们道德意识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的自觉意识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来实现的。
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的褒贬,是通过诱导、评论、教育、示范等方式,深入影响人们的内心并使其转化为一种信念和信仰,形成了人们在行为上的自觉性。
三、道德的职能高尚的道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抑制腐败,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道德一般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一)道德的调节职能道德的调节职能是指道德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
调节职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职能,它通过各种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话动,促使人们抑恶扬善,强化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调节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达到道德的高境界,以解决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关系中的冲突,维持和稳定社会秩序。
道德的调节职能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的,它与其他的社会调节职能,如法律、政治、宗教等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
(二)道德的教育职能道德的教育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认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的能力。
道德的教育职能通过传播道德观念、造成社会舆论、形成道德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等方式,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深刻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通过长期的教育,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唤起人们的道德觉悟,培养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道德的认识职能道德的认识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原则和规律的能力。
道德为人们提供了善恶、美丑、是非的客观判断标准,并树立了行为模式和行为典范。
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认识、选择和掌握道德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把客观的道德知识转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正确指导和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
道德的调节职能、教育职能和认识职能各自的功能不同,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教育职能来自个人的外部教化,认识职能是个人自身的修养,调节职能是对具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纠正。
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全面实现道德的社会作用。
四、道德的本质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道德归结于“上帝”、“神”或“天”的意志。
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真实健康的本性,道德与物质利益有关,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天”、“神”赋予的。
马克思主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关系的基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
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道德体系。
所以,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道德体系是不同的,没有万世不变的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就是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来反映和表达。
第三,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决定着道德的变化。
由于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当社会经济关系改变时,道德也随之而改变。
总之,道德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以特殊方式广泛反映和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来调节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从理性和实用的意义上说,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及关系的社会规范。
由道德原则、规范、范畴以及道德关系中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所组成的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就是道德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可概括为:(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2)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特殊规范;(3)以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概念为范畴。
在道德体系的构成的要素中。
道德原则具有统驭全局的最高地位,道德规范是该体系的主干,而道德范畴中的有关概念则成为该体系的构成元素。
二、道德原则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性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原则是普遍的行为标准,为较具体的规则提供基本框架。
在各种道德类型的规范体系中,它居于最高地位,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道德原则是其他道德要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其他道德要素都是从道德原则派生出来的。
在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同时,强调以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
准确把握和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加强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集体主义在本质上遵循利他原则,在行为上表现为既考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追求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又强调个人的利益服务于社会、集体的需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的不断发展和巩固中才能实现。
三、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
一方面,在它的产生与形成上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另一方面,道德规范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道德规范是与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均有关联的社会规范,先进的道德规范不仅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人们不去做有害的事情,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引人向善,助人发展,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能稳定社会,优化秩序,构建和谐。
四、道德范畴广义上:凡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概念,均可并入道德范畴中来。
狭义上: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只是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只有那些反映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最本质、最重要及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如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才有伦理学基本范畴的意义。
首先,道德范畴作为道德关系的反映,它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道德范畴作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是由客观、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观、内心的道德要求。
最后,从道德范畴的体系看,义务、良心、荣誉和幸福等,是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包含的道德概念的概括和总结,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关系认识发展的阶段。
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培养和评价个人行为和品质、确立人生观等人格表现的概括与总结。
在道德范畴中,最主要的概念有善与恶、正义、诚信、良心、荣誉与耻辱、幸福与痛苦等。
1.善与恶。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评价的最一般的概念。
在伦理学上,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可称之为善;反之,则归诸为恶。
善与恶属历史范畴。
一则,在阶级社会中,某一行为的善恶归分,往往受制于该人所属的群体(如阶级或民族等分区)所确定的利益标准。
另则,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对人们的善恶观产生影响。
由于人的自身的复杂性,古今中外的各家学说,在善与恶的问题上莫衷—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他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但这些站在不同立场和高度的阐释,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现代人从中汲取营养。
善与恶是伦理学上的一对矛盾命题:二者互为存在、二者互为对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判别须结合具体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