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花坑以其纯天然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起初是供皇家使用的贵重文具,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梅花坑是端砚中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其外形如梅花,有着清雅高贵的气息。制作梅花坑需要选用上等的砚石材料,经过上百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和雕刻,方能制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首先要选取上等的砚石原料,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鉴定,确保石料质地坚硬、细腻、无瑕疵。然后将石料用特殊工具打磨成梅花坑的形状,再经过雕刻、洗涤、晾晒等工序,最终完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耐心,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制作一块端砚梅花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作和等待,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也是端砚梅花坑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工艺吸引了许多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它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更能体现书法家的墨韵和个性。端砚梅花坑更是被誉为文人雅士的必备之品,成为他们书斋中的珍贵

物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端砚梅花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

结晶。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制作

方式,传承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端砚梅花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

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种传统工艺,保护端砚梅花坑的制作技艺,让其继续流传下去。端砚梅花坑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

的魅力,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研究。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

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使其备受推崇。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

花坑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界的珍贵文具,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

的品质使它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瑰宝。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让这一传统工艺继续绽放光芒,为中国文化

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梅花镇上,是一处以梅花为主

题的旅游景点,也是一处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休闲胜地。端

砚梅花坑因地处梅花镇而得名,梅花镇是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小镇,每年梅花绽放时节,梅花盛开,香气袭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梅游玩。

梅花坑原是一个老旧的矿坑,经过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的努力,改造成了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梅花坑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葱茏,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天然净土。梅花坑景区内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有奇石怪岩、山涧清泉、瀑布飞流等自然景观,让游客可以尽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梅花坑的景点主要集中于梅花园和端砚园两个区域。梅花园是梅花坑的核心景点,这里有着数百亩的梅花树,每到冬春之交,梅花盛开,姿态各异,色彩斑斓,香气扑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客可以在梅花园内尽情欣赏梅花之美,拍照留念,也可以欣赏到梅花园内的各种雕塑、园林景观等。

端砚园是梅花坑另一处重要景点,这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砚艺术。端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制笔材料,外型似石,常用以制作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在端砚园内,游客可以观赏到各式各样的端砚作品,欣赏端砚的制作工艺,了解端砚的历史渊源。端砚园内还有一些展示区,介绍了砚台的用途、制作方法等知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也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梅花坑景区还有一些其他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如儿童游乐场、美食街、SPA会所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景区还定期举办各

种文化活动,如梅花文化节、书画展、手工艺品展等,吸引了更多的

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如果游客想要留宿一晚,梅花坑景区内还有各式各样的客房可供

选择。客房布置典雅,设施齐全,服务周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

温馨的住宿环境。早晨起来,可以漫步在梅花园内欣赏朝阳中的梅花,感受宁静的早晨,享受一天美好的开端。

端砚梅花坑是一个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

游胜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自然,欣赏美丽的梅花、传统的端砚艺术,享受愉快的休闲时光。端砚梅花坑将传统文化与现

代生活相融合,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具风采的旅行体验。欢迎广大游客

前来梅花镇端砚梅花坑游玩,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和文化魅力。

第三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位于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著名的砚文化景区,也

是中国砚文化的代表之一。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以其质地

细腻,色泽优美,被誉为“砚中之王”。端砚梅花坑是端砚的原产地

之一,也是江西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端砚梅花坑地处龙潭山脉之中,风景优美,四季如春,是一处理

想的旅游胜地。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泉石砚,处处都透露着

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气息。来到梅花坑,仿佛进入了一片清幽的世外桃源,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和烦扰。

梅花坑的端砚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称赞过梅花坑的端砚:“梅花坑出石砚甚佳,玉色如霜雪。”梅花坑的端砚在中国的端砚历

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端砚之冠”。

梅花坑的端砚选材极为考究,主要以细腻的砂岩为原料,经过多

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过程中需要先经过开采、切割、雕琢、研磨、

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才能最终制成一方完美的端砚。而每一方端砚都

是匠人们用心打磨而成,每一块端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纹路和色彩,

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石材的深刻理解。

除了欣赏端砚的制作过程和品味端砚的美感,游客们还可以在梅

花坑感受端砚文化的魅力。这里有专业的砚文化导师,他们会向游客

们介绍端砚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端砚的独特魅力。在梅花坑还有端砚文化展览馆,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端砚文物和历

史资料,让游客们感受到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喜爱文化遗产的游客来说,梅花坑还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这里保存着大量古代的文物和建筑,如唐代的古建筑、宋代的石雕、

明清时期的碑刻等,都展现了梅花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闲暇时,游客可以漫步古村落,感受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体验

一种古代文化的魅力。

端砚梅花坑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砚文化于一体的景区,是一个了解端砚、感受端砚文化的理想地点。无论是对端砚感兴趣的

游客,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游客,梅花坑都是一个不

可错过的旅游胜地。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来到梅花坑,品味端砚的美感,感受端砚文化的魅力,领略梅花坑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底蕴。

第四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西镇,是一个以制

作端砚而闻名的古镇。梅花坑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艺术传

承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广东端砚之乡”。

梅花坑这个古镇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被青山翠竹环绕,气

候宜人,环境清幽。古镇内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石板小巷、

斑驳老宅、古色古香的庙宇,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漫步在梅

花坑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古镇,感受到了岁月流转的沧桑

和古老的韵味。

而梅花坑最出名的还是制作端砚的工艺。端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

用具,是文人雅士书写的必备品。梅花坑的端砚以“五德砚”最为著名,其石质细腻、质地坚硬、色泽清晰,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在

梅花坑,你可以看到一位位手持铁锤、操作磨刀破石的工匠,他们传

承着几百年的工艺,将一块块石头打磨成丝滑如玉的端砚,每一块端

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纹理和形态。

除了观赏制作端砚的过程,梅花坑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梅花坑的梅文化广场、古井、古祠堂等,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梅花坑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每到春节或重大节日,

古镇上都会举行各种民俗表演和传统庙会,让游客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本地风情。

梅花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着独特的端砚制作工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到梅花坑,不仅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感受到这座古镇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去梅花坑,探寻这座古镇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花坑以其纯天然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起初是供皇家使用的贵重文具,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梅花坑是端砚中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其外形如梅花,有着清雅高贵的气息。制作梅花坑需要选用上等的砚石材料,经过上百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和雕刻,方能制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首先要选取上等的砚石原料,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鉴定,确保石料质地坚硬、细腻、无瑕疵。然后将石料用特殊工具打磨成梅花坑的形状,再经过雕刻、洗涤、晾晒等工序,最终完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耐心,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制作一块端砚梅花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作和等待,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也是端砚梅花坑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工艺吸引了许多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它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更能体现书法家的墨韵和个性。端砚梅花坑更是被誉为文人雅士的必备之品,成为他们书斋中的珍贵 物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端砚梅花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 结晶。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制作 方式,传承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端砚梅花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 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种传统工艺,保护端砚梅花坑的制作技艺,让其继续流传下去。端砚梅花坑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 的魅力,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研究。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 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使其备受推崇。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 花坑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界的珍贵文具,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 的品质使它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瑰宝。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让这一传统工艺继续绽放光芒,为中国文化 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 端砚梅花坑位于中国江西省樟树市梅花镇上,是一处以梅花为主 题的旅游景点,也是一处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休闲胜地。端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 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 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

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 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 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 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据称朝天岩上层绿端尚可研墨,后也枯竭。 朝天岩上层绿端再之后则只有小湘峡的小湘绿端为绿 端之最。实际在沙浦镇及附近区域也有产绿端,但石质粗,多做茶盘摆件等器物,销量上大于其它坑口砚的销量。 左为沙埔绿端右为小湘绿端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端砚中又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为三大名坑,而坑仔岩旧料仅次于老坑的高档砚材。据资料记载,坑仔岩自宋代开坑采石后,坑仔岩旧料石质就以娇嫩、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均匀,呈虾肉色而备受文人墨客亲睐,为历代端砚收藏者垂涎。 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赛福端砚是多年积累收藏品,端砚精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9337743.html,/v?word=%B6%CB%D1%E2&ct=301989888&rn=20&pn=0&db=0&s=0& fbl=800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9337743.html,/his/200912/18665f89-f051-4e9b-a5c8-32dd7d6a5540.shtml

端砚的宝石学特征及其仿制品鉴别

端砚的宝石学特征及其仿制品鉴别 卢友任;陈志强;喻亨祥;何小青 【摘要】Duanxi Inkstone shows different shades of purple and light green,with pelitic texture and massive structure, and with the characters of stone eyes, huona, golden lines .silver lines, etc. Duanxi Inksto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ericite( 75% -90% ) .quartz (3% - 15% ) ,hematite(1% - 5% ) ,chlorite(5% -9%).Mineral composition is significant for the quality of Duanxi Inkstone. Hie average density is 2.76 g/cm3, and the Mohs hardness of 3 to 4. Imitations of old Duanxi Inkstone are single color and do not have the patterns of natural stone products, and its powder can be burnt, thus different from Duanxi Inkstone.%端砚以不同色调的紫色和浅绿色为主,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具有石眼、火捺、金线、银线等石品花纹;主要由绢云母(75%~ 90%)、石英(3%~15%)、赤铁矿(1%~5%)、绿泥石(5%~9%)等组成,组成矿物对端砚质量有明显影响;端砚平均密度为2.76 g/cm3,摩氏硬度为3~4.古砚仿制品砚面色调单一、不具备天然石品花纹、粉末可燃烧等,可与端砚区别.【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1)002 【总页数】4页(P198-201) 【关键词】端砚;宝石学特征;仿制品;鉴别 【作者】卢友任;陈志强;喻亨祥;何小青

端砚的产地,端砚的特点,端砚的鉴定方法

端砚的产地,端砚的特点,端砚如何鉴定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819337743.html, 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其中,安徽省的歙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河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等等,都是我国的名砚,然而,最著名的砚台应首推端砚。端砚素有“群砚之首”的美誉。 端砚产于我国的广东省肇庆市郊。这里古代叫端州,端砚由此得名。端砚产生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贞观年间,广东有一位秀才上京应试。当时京城长安正值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考试那天,许多考生墨砚里的水都结了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唯有那位广东秀才挥洒自如地写答卷。他砚台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反而油润生辉,墨香扑鼻。后来,监考官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于是立即把这事察奏皇上。皇帝亲自试笔,果然墨迹丰满,行文流畅,妙不可言。皇帝大加赞赏,下旨把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便名扬天下了。贵如瑶琨的端砚材,加上端州石工的精巧雕琢,使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齐名,成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了。 制作端砚的砚石,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端溪。端溪如带,清水长流,两岸草木葱笼,怪石兀立,幽谷深邃,生产砚石的坑洞,就分布在云雾飘拂的山中或河床底下。著名的坑洞有水岩(老坑)洞、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宋坑、梅花坑等。其中,以水岩坑历史最长,石质最好。 端砚最大的特点是石质纯净幼嫩。据岩石学家分析,端砚石形成于三四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从泥质变成岩质。端砚石既含有硬的硅,又含有软的泥,刚柔结合易于发墨,曾有“呵气研墨”之说。也就是说在端砚上呵几口气,不用水也可以研出墨来。因为含有绢云母,端砚石显得坚实细密,毛笔在上面蘸墨,久用锋芒不损。有些端砚石还含有磷质,用它研墨写字,墨色如油似漆,光亮照人,字迹历数百年而光泽如新。用这种砚台研墨写的文字.连白蚁也不敢蛀咬。 制作端砚的石料,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花纹,人们为研究、品评的方便,称其为石品。端砚石品繁多。常见的有鱼脑冻、青花、蕉叶白、天青、火捺、猪肝冻、全尾点、金银线、冰纹、石眼等。这些名称乍听起来有些费解,但只要看一下砚石就会明白。比如“火捺”,便是砚石中含有一块深紫色红晕,犹如漫天彩段中的彤日;“金星点”就是在乌黑铮亮的砚石上,石纹中隐约可见的一粒粒发亮的小点,像群星闪烁。至于“鱼脑穿、“猪肝冻”,则是说这种石料的花纹很像鱼脑、猪肝的形状。生有石眼的端砚最为珍贵,眼多则石嫩,石嫩则发墨性能更佳。端砚的石眼就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的彩泥结核,酷似雀眼、鸡眼、鸲鹆(即八歌)眼、猫眼等。石眼以翠绿为上,佼佼者为鸲鹆眼,一层碧晕围着圆圆的瞳仁,使人感到就像

四大名砚是哪四个

四大名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知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端砚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的端溪水一带而得名,开采于唐武德(618)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中老坑特别名贵。另外还有麻子坑、坑仔岩、宋坑、梅花坑、斧柯东等几十个砚坑。端砚石质优美、幼嫩细腻、发墨不损毫、贮水不耗、秀而多姿,石品花纹丰富多彩。唐代诗人李贺在「扬生端州青花紫石砚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美端石的名贵和颂扬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艺。 歙砚,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歙砚的石品很多,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坚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是指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线照耀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

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澄泥砚,早先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台.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多为题铭珍藏。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然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知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东泗水、山西新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肇庆端砚文化

肇庆端砚文化 肇庆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绿化带搞得特别好!肇庆市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也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端。西接广西梧州和贺州,南接云浮、阳江、江门,东连佛山,背靠清远,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六普户籍人口422.4万。 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有“中国砚都”之美誉。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气息浓郁,乃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同时,肇庆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素有“西江明珠”之称。其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国务院于1982年将肇庆星湖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于1994年1月批准肇庆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也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城市布局自北向南,山、湖、城、江错落递进,历史文化遗产和山水自然遗产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名城个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遗址和古墓葬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个,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03个。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各类文物360多处。其中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宋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阅江楼、崇禧塔、肇庆府学宫、鼎湖区蚬壳洲遗址和荣睿纪念碑等7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丽谯楼、清真寺、翕庐等18个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主要特产有端砚、怀集燕窝、七星剑花、裹蒸粽等。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端砚!肇庆出产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是书法的重要工具之一。端砚是肇庆最著名的特产,端,即端州的简称。文人到肇庆不买端砚就等于没有到肇庆。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砚形也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讲解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 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老坑石品-----金线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馆讲解词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5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四大部分,介绍了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石品和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501、青玉凤字砚 砚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这张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有砖砚、陶砚、瓷砚、金属砚、玉砚、石砚等。石砚虽起源很早,但唐代以前没有普遍使用,汉代至唐代较为常用的则是陶瓷砚。用玉来制砚虽然好看,但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或用来研彩墨,因为玉砚虽然质地细腻、坚密,不吸水也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 此外还有用水晶、贝壳、竹、纸及骨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砚,丰富了砚的品种,但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和陶砚,而二者相比较,石砚则更胜一筹。 502、箕形砚 在唐代,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较简单,式样不多。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都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 503、抄手砚 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

第二章 聆听砚都之声 (三)端砚主要石材产地分布

(三)端砚主要石材产地分布 出产端砚石的砚坑,多分布于肇庆城郊端溪一带,故端溪泛指为端砚产区。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所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停采,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前仍在开采的砚坑还有10多个。主要分布在: (1)端溪东侧,斧柯西麓。 端砚石主要石材产地分布在肇庆西江岭羊峡两岸,北岭山等地一带,东至沙浦,西达小湘,南沿崇隆,北琚北岭,开采的砚坑星罗棋布,制砚之石,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分布在羚羊峡南岸,端溪东侧斧柯西麓一带是砚坑岩最集中而且石质也是最好的地方,计有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岩,古塔岩等。这些坑岩的石质比较好,制出来的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与欣赏都很有价值。 (2)西江北岸,羚山南麓。 与斧柯山隔河相望的羚羊峡北岸羚山南麓,也有几个砚岩:白线岩,二格青,有冻岩等,所产的砚石为中低档砚石,由于石质不够好及数量少,现已很少开采。 (3)北岭一带。 西江北岸,七星岩背后的北岭山小湘至鼎湖一带,产砚石砚坑有宋坑(将军坑)、盘古坑、陈坑、伍坑、竹篙岭坑、北岭梅花坑,有位于小湘的蒲田坑,位于鼎湖的蕉园坑(有眼宋坑)等。 (4)桃溪、沙浦。 分布在斧柯山东部的砚坑有沙浦诸坑,计有典水梅花坑,绿端岩,苏坑,有冻岩等,因现沙浦砚石中有的跟老坑,麻子坑,坑仔等砚石相似,所谓“新麻坑”、“新坑仔”等,为避鱼目混珠,现统称为斧柯东石。 (四)端砚名坑概述 1、老坑

老坑(水岩)位于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一带,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老坑(水岩)洞口地势低,洞内常年被江水淹没,干旱季节,洞口亦积满水,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老坑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左右,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宋代苏东坡写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道出了采石的艰辛。老坑砚石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质细腻,娇嫩,较密而坚实,击石发出木声(辨别老坑石其一之特点),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鱼脑冻、冰纹冻、天青、蕉叶白、青花、玫瑰紫、火捺(火烙)、天青冻、石眼、金银线等。 2、坑仔岩 坑仔岩(康子岩)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200余米。 坑仔岩开坑采石历史较长,自宋代治平年间开 采,坑仔岩的石不分层,凝结成团,坑仔岩石质优良,纹理细腻,坚实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 端砚的鉴别,其实一直以来主要围绕在以老坑为核心标杆的三大名坑砚石鉴别上。确定老坑标准后,其它所有坑口的鉴别均以与老坑的差异为标准。在以往鉴别文化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的鉴别要求很高,三种砚石本身也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特点;除此之外,诸如梅花坑、宋坑、绿端、白端等特点一目了然,普通爱好者也可以进行鉴别;白线岩、冚萝蕉、宣德岩等在行家眼中辨别较轻易;古塔岩、朝天岩、沙浦石等略难分辨;至于出现排除为三大名坑后仍然难以确定坑口的,一般统称“杂坑”(行话)。我们在“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的专题中(详见本平台历史主题),已经对绿端、白端等做了介绍,更重点讲述了如何在石色、石眼、金银线、冰纹等方面鉴别老坑砚石。由于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等石品普遍存在于三大名坑中,因此并没有将这些石品作为鉴别老坑的要点进行单列讲述。但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其实存在着一些一直被忽视的具备鉴别性质的石品,——笔者的意思是:只要这些石品的出现,就可以直接判定砚石的坑口了——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经验的总结:从笔者经验看,迄今没有出现误差。下面,我们一一道来。一、老坑马蹄冻笔者接触端砚以来,唯有老坑会出现这种形态的鱼脑冻,外型弯曲形如马蹄。当然,

老坑鱼脑冻形态很多,但出现马蹄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二、老坑天青碎冻老坑碎冻这种形态,底色一般均是浓厚天青,点缀点点碎冻,宛如蓝天碎云,美丽不可方物。与马蹄冻一样,端砚鱼脑冻形态虽很多,但出现这种碎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现象极为罕见,出现此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优质上乘 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出现这种优质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纯净,没有金银线几种也有天青碎冻、容易与老坑混淆的其它坑口砚石的鉴别:1、冚萝蕉冚萝蕉石质十分优良,结实细腻,而出现这种碎冻的冚萝蕉更是顶级绝品,现在已经几乎绝迹。它的特点是碎冻颗粒大,像一团团洁白棉花,近观稍粗,不及老坑碎冻的细腻透彻。2、宣德岩 宣德岩石质与冚萝蕉相近,结实、细腻,坑口均位于麻子坑下方。这种天青底碎冻也是宣德岩的极致石质,它的碎冻与老坑相比除了稍欠清澈外,特有的钉似状外型是其重大特点。三、坑仔岩“老人斑”“老人斑”是俗称,其实是玫瑰紫的一种,颗粒较大,色紫中偏黑,常伴随在浮云冻中出现,就像豆豉跌落在牛奶中,灿烂而神秘。“老人斑”砚石是坑仔岩的极致等级,是迄今唯一可以在品质和价格上均可

四大名砚赏析

四大名砚赏析 展开全文 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 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 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所谓

“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石是端砚的代表石料,在所有端石中,老坑石质量最好,所以有人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加上存量最少,所以老坑石价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名坑,更大大高于其他坑口的石料。现在在肇庆,比巴掌大些的一方老坑砚,如果石层好,干干净净,动辄就要上万。如有好些的石眼,就要万元以上,而且加一只眼就要加一万元,十只佳眼以上的老坑砚,价格更是高得叫人咋舌。各砚行并不极力推销老坑石砚,因为你不买他买,反正皇上的闺女不愁嫁,卖得晚了说不定更合适。 (2)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距老坑洞仅二百多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于1978年底重新开采。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质量仅次于老坑,同麻子坑在伯仲间。 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肇庆市场上坑仔岩坑口所产砚台的存货,比老坑和麻子坑加起来还多。因为石质好,量稍多,价格相对而言比较合适,是三大名坑中的主打产品。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位于中国江 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瘦西湖畔。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 首先,端砚梅花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著名。这里的 风景如画,四季分明,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 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坑中有着一片绵延的梅树林,其中以 梅花最为著名。每年冬季,梅花竞相绽放,形成了一幅幅美丽 的梅花图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其次,端砚梅花坑以扬州端砚文化而闻名于世。扬州端砚是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质地坚实、纹理细腻、变化丰富的特 点而受到广泛赞赏。在梅花坑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矿石,其中 就包括用于制作端砚的石料。这里的石料经过人工雕琢,加上 独特的矿物质成分,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吸水性能。游 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端砚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扬 州端砚作为纪念品。 此外,端砚梅花坑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里,可 以感受到扬州历史悠久的文化氛围。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古 寺古庙、古亭石桥、古人文物等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众多,给 人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此外,这里还保存有许多历史 文献和文物,如古代书法作品、文人诗稿等,展现了扬州丰富 的文化底蕴。

最后,端砚梅花坑还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漫步悠然,欣赏自然风光,舒展身心。周围还有许多茶楼和特色餐馆,提供各种美食和茶品,让人们品味扬州的地方特色。同时,这里还有许多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使游客们得以更好地领略扬州的独特魅力。 总之,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休闲度假体验而受到游客们的喜爱。无论是寻找文化底蕴,还是休闲度假,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端砚鉴定浅谈

端砚鉴定浅谈 先就坑口色调简介一下:老坑外观青灰微带紫蓝、坑仔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麻子坑石色青紫略带蓝,色泽油润,石色丰富(这是就老麻坑而言)、宋坑石色紫如猪肝,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好的还有金星点,是宋坑特有的石品,闪闪发光。此外还有绿端和白端,绿端磨墨勉强可以,白端太硬太“滑”,不能下墨,更不能发墨,只可研朱磨绿。一般绿端、白端都是观赏用的,实用价值不及其它坑口,还有一种流溪石绿端,是独石。比正统绿端还差,还有冚罗蕉石、沙浦石、古塔岩、朝天岩等杂石。冚罗蕉质佳者可冒充坑仔,沙浦石有金银线者可冒充老坑,切记小心上当。此外还有端溪子石,类似鹅卵石,是长沉水底的独石,是为黑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因为珍罕,价格很贵,但石质不够大西洞的细腻。 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矿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比如同样是老坑砚石,大西洞与水归洞的色泽就有些不同,大西洞以蓝为主,水归洞以紫为主,宋代开采的与清末开采的也大有差别。自清代开采的麻子坑也是这样,旱洞与水洞的砚石色泽就不完全一样。水洞的今叫老麻,旱洞的为新麻,价值相差十倍。 说老坑青灰而带蓝,这是就大西洞而言,大西洞石肉湿水后呈现宝蓝色,这是所有坑口都没有的色调,很容易分辨,却最难比较,因

为现存大西洞石肉的大料砚材实在太少,市面看到的以水归洞为多,而水归洞则青灰偏紫。大西洞的石质比水归洞为佳,也较嫩,以指尖抚之就可分出高下,而大西洞的冰纹一般比水归的多。 行内对新出老坑的分级是石肉,底板和顶板(或叫上板)三类,据我估计都是中岩北壁或南壁石。之前断断续续也说过了,端砚自唐开采,宋代开采的为最佳,老坑在当时有上中下三岩之分,而每岩各有南北壁之别,下岩北壁石最佳,石质及价值十倍于下岩南壁石,而下岩南壁石又十倍于中岩北壁,如此类推,一方宋代的下岩北壁可抵四百方清代老坑,而一方清代老坑可抵现今十方老坑,下岩北壁石的珍罕可想而知。由于上佳之石在宋元时开采得七七八八,加上明清民国断断续续的开采时期,估计现存的老坑只属于中岩之质,某部份上佳大西洞可能达到下岩南壁石的级数,至于北壁石恐怕要在博物馆中才能找寻到了。下岩老坑石的特质是青紫而深沉,故宋人称之曰紫端黑端。到明清,下岩石没有了,只剩下大西洞和水归洞,故明清乃至今之老坑已不再是青紫,而是以青蓝为贵了,当然,是远不及宋代的下岩北壁石的了。 石肉是最佳的石材,如那数方有冰纹冻的就是大西洞石肉,底坂石较粗,抚之粗如坑仔,但毕竟是老坑,价值也比坑仔高,顶板最差,石质有干巴巴的感觉,金线很粗,粗如泥巴,不用摸,在行的用肉眼也可看出,很硬,下墨发墨都欠佳,价值不大。个人以为老麻坑的石质与老的坑仔相若,都比老坑上板石和底板石还要好些,按石质不同,价钱差异以几何级数计,故看石应以石质论,而不是以坑口论,石质

端砚收藏的价值

端砚收藏的价值 实用价值:端砚因为优美绝伦的石质石品,无可比拟的发墨功能,成为了“众砚之首”。清代陈龄在《端石拟》中,总结了端州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 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 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 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端砚的实用价值,已得到历代用砚者的高度评价。 文化价值:端砚因应文化活动如写字、绘画等的需要而产生并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其 与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淀了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数量可观的诗词歌赋及铭文,文化品位高,其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 艺术价值:端砚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品,是艺人利用端石的天然美进行艺术加 工的产物,是融汇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及文学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品,具 有独特而高度的艺术价值。 研究价值:端砚出众的天然材质和强烈的文化意味,引起了历代文人研究探讨的兴趣,自宋以来,关于端砚的著述就层出不穷;今天,端砚研究愈加深入,著述出版甚丰,并不 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玩赏价值:端砚可赏,是因为其石品花纹美轮美奂,绚丽多姿,让人赏心悦目;端砚 可玩,是因为其石质细腻滋润,入手温柔,摸之如小儿肌肤,让人百玩不厌。自古以来, 王公贵族、文人墨客除了以之实用,还将其收藏起来作为摩挲爱物,观赏把玩。关于“东 坡玩砚”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书画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清代,常以玩砚为乐的乾隆 皇帝甚至钦定编纂了《西清砚谱》,把所藏所玩之砚纳入书中,传诸后世。 市场价值:在文房用品系列中,砚是一个大项,并因其“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 而永存”,极具投资和收藏价值。这当中,端砚因其天生丽质,又最具升值潜力。在不足 十年间,端砚名坑已经升值超过了5-10倍。今后,端砚的价格还将进一步攀升,这是因为:一是端砚有着悠久的收藏史,是一个传统的收藏门类,自古以来便拥有稳定的收藏群体,今天,端砚的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端砚的收藏行列中。二是端砚 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必将促使其价格逐步走高。三是端砚作为 文房用品系列中的“龙头”,也是文房古玩之“王”,但在当前的拍卖市场上,其价格总 体上与其他文玩相比还明显偏低,以端砚自身的优势,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将会逐渐扭转, 实现价值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端砚仍潜藏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一直以来,人们对古砚的痴迷就如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情结般,割舍不断。但是,近年来,由于与我国文化同源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端砚爱好者的追捧,加上国内文房四宝 等艺术品市场的兴起,端砚有了新的发展。

【精品】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 唐代 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 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

的端砚就留传至今。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砚堂、砚池也因砚石质地、砚形及反映的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因材施艺,不拘一格,使整个砚台更加协调。此外,还有一种以圆为特点的端砚,砚堂是圆的,砚池还绕包围着砚池. 明清端砚雕刻的纹饰和题材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我们从广东省博物馆藏砚中就可略见一斑(在砚形砚式中提及的不再敷述),按纹饰类型及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植物类:棉豆、瓜藤、瓜叶、荷花、玉兰花、牡丹花、苍松翠柏等等;二、动物类:鹿、马、蜂、猴、牛、松鼠、蝙蝠、蜘蛛、白鹳等等;三、动植物混合类:花鸟、草虫鸣蝉、瓜瓞双蝶等等;四、自然山水类:五岳图、山石松云、太阳、月亮、云海纹、卷浪纹等等;五、仿古类:云纹、回纹、弦纹、几何纹、饕餮纹、螭龙纹、龙凤纹、方格纹、鼓钉纹、兽面纹、云蝠纹、云纹纹、,云蝠腾龙、橘皮地云龙、云龙猛虎、双龙戏珠,卷草瑞兽等等;六、器物类:布袋、绳带、琴套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现象是,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和其它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

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要鉴别是否端砚,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所以除了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